精选69句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
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
1、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
2、第一部分(第1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3、③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4、哪句话体现了全文的大意: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北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6、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
7、①论证过程:先通过鱼和熊掌来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要舍生取义。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义比生命更重要。然后得出结论“所欲有甚至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最后进一步论证,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8、 是心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概括:羞恶之心,指舍生取义。)
9、过往带给了我们太多的实例以借鉴,而如今,距离中考仅剩寥寥数月的我们势必要做出正确的选择。是玩会儿游戏还是做一道题?是抄一页作业还是课后努力?想必同学们心中早已有了答案。既然如此,希望我们可以在从今往后的日子里正确的取舍,而不给自己、社会乃至国家留下任何遗憾。
10、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11、(1)孟子·告子上 轲 子舆 思想 教育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2、 2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14、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人应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要舍生取义的论点,鲜明有力。
15、东林d人关心国事──可以论证知识分子忧国忧民、谏言议政等。
16、反 欲——→莫甚于生——→何不为 于生 其
17、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时代呼唤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扎根,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
18、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9、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20、 (2)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21、 实词的词义与辨析(主要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重点是“之、其、而、以、于”)。
22、(简评)本文立意很深刻,“学习的精神一直在传递”,借助一本小小的新华字典,三代人的学习精神延续下来。故事叙述完整,围绕字典,借母亲之口讲述了外婆对学习的渴求与不易,通过对字典的描写,暗含着母亲承袭了外婆的希望,努力学习。最后,借助我的感悟和动作,解开开篇悬念:为什么这样一本老旧的字典我不扔掉而是放在书架上。“传递”在故事中完美体现。
23、这时,南宋朝廷的左右丞相都闻讯逃跑了,朝廷只好让文天祥为右丞相,去和伯颜谈判。
24、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25、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受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感召,今天的年轻人中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人在奋斗的时候会发光。”很显然,这不仅仅是一句浪漫的修辞,对奋斗者的赞美,更是对新时代人们价值追求的生动表达。在所有我们称之为美丽的行为姿态当中,最美的莫过于奋斗的姿态!
26、(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7、6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8、 由于王若飞每天坚持健身活动,从不间断,终于征服牢狱中的恶劣环境,战胜了死亡的威胁,保持了健康的身体,当他被d组织营救出狱后,便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革命斗争。
29、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人应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要舍生取义的论点,鲜明有力。
30、启示:(1)面对心灵的选择,每个人都要“舍生取义”。
3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下来,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32、(交流点拨)生甲:这个说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33、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34、乡为身死而不受。
35、给本文拟一个能揭示论点的标题。(10个字以内)(2分)
36、(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37、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8、(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39、 适当的疑虑是智者的明灯,是防患于未然的良方。
40、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1、②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 裴多菲)
4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43、②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 裴多菲)
44、叶公好龙──可以论证言行脱节、崇尚自取其咎等。
45、不辩礼仪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46、 1898年6月8日慈神速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谭嗣同,当时完全有机会逃走。另一位变法运动的领导人梁启超也反复催他尽快离开,但他拒不逃走,并慷慨激昂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慈神速发动政变之前,谭嗣同的父亲曾多次写信催他回家,以免杀身灭族之祸,但他已抱舍生取义之志,对老父的来信均付之一笑。
47、解析本题应在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归纳出文章的观点,然后按照题目的要求分析论据论证的观点。甲文的观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乙文的观点是“万事莫贵于义”。
48、 锻炼身体要经常,要坚持,人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能不生锈。
49、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50、从前,有个贪婪愚蠢的财主,读《淮南子》一书,见书中写道:“得螳螂捕蝉用的遮掩自己的身体的树叶,可以隐蔽形体。”他马上爬到树上去找,当发现一只螳螂,正拿着树叶躲在后面侦候蝉的行动时,就立即伸手去夺。不料,螳螂受惊,树叶落下,与原先已经坠落的树叶相混而分不清究竟是哪一片了。
51、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52、黄道婆改进纺织术──可以论证传播技术、致富乡里的无私奉献等。
53、(3)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d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
54、A 作者主要阐述了在“生”与“义”二者不可得兼时要舍生取义的观点。所以A项错误。
55、①论证过程:先从正面举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实例,证明保有本心才能做到舍生取义。其次从反面举贪求“万钟”的例子,论证丧失本心会见利忘义。最后通过反问,强调人应当保有本心。
56、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57、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58、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59、(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60、①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61、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人应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要舍生取义的论点,鲜明有力。
62、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祖国的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63、 (2)重视联系,抓“标”务本。根据课标的要求,以课本为范例,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联想,由此及彼,由课内向课外、由历史向现实拓展延伸,巧妙迁移运用学过的知识。
64、 他曾说:“一条毛巾毯我换得起,但共产d人艰苦奋斗精神丢不起。”
65、四年后,文天祥带兵到广东潮阳抗元,全军覆没,文天祥被俘。
66、(交流点拨)(1)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67、 他在每天巡视全校时总是把别人抛弃的粉笔头捡起装在口袋里留给自己上课用。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又称稻田师范)的几年里,差不多没有用过一支新粉笔。有些学生不理解,反而觉得他太“小气”。因此徐特立特写诗教育学生。
68、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