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80句论语课文原文


论语课文原文

1、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2、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4、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课文原文)。

5、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6、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课文原文)。

7、(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好比大车没有套横木的輗,小车没有套横木的軏,那怎么可以行走呢?”

8、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9、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10、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2、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13、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4、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15、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6、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7、2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

18、(译文)尧说:“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隐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舜也这样告诫过禹。(商汤)说:“我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来分辨、选择。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承担。”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认真检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公平。

19、(译文)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选择住处,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那怎么能说是聪明智慧呢?”

20、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1、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2、(注释1)攻:治,钻研。异端:指怪异的杂学邪说。也已: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

23、2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24、(译文)子贡说:“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处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

2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26、shí ruò  xū   fàn ér  bù  jiào  xī  zhě wú yǒuchángcóng shì yú  sī  yǐ

2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8、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悖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29、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30、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31、2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2、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hé),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卒,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33、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4、子曰:“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35、(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36、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37、zǐ yuē  sān niánxué  bú zhì yú  gǔ  bú  yì  dé  yě

38、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3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0、述而篇第七 论语目录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10子於是日哭,则不歌。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13子之所慎:齐、战、疾。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18子所雅言,《诗》、《书》、执行,皆雅言也。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21子不语:怪、力、乱、神。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3子曰:“天生德于予,恒其如予何?”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2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d,君子亦d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41、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42、(注释)①数(shuò):屡次,频繁,琐碎。②斯:则,就。

43、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4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5、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46、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47、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48、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9、1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50、2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51、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52、子曰:“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5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5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醢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55、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d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6、微子篇第十八 论语目录1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4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耨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9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10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11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駉。

57、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58、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59、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0、《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6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62、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63、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64、(注释)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贤人来代替(易)爱好美色,也就是新生贤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致:献。

6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6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67、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68、(译文)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69、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7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72、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73、(解读)我们今天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道”?合法之道。说到底,也就是仁义之道——仁道。

7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75、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刖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其孢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76、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77、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78、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79、(译文)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见到过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作自我批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