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3句苏格拉底先生完整版


苏格拉底先生完整版

1、出身于那部迄今已经拍了无数个系列的青春电视剧《学校》。

2、“其实思考的成长,是有诀窍的。”苏格拉底提出了新主题。

3、  童仆指着一个4平方呎的正方形说:是比它面积小一倍的这个正方形从一个角的顶点到它对角的顶点的距离。

4、  童仆犹豫一下说:不是4呎,就是3呎了。

5、  KeyWords:SocraticMethod;Irony;Midwifery;Meno.

6、主持人问他是否是追求完美?他说,就努力去做个好人,做一个好演员。

7、  瞧瞧,苏格拉底真是强词夺理。他提出问题,向别人请教。教他的学生还没有说累,他倒先喊累了!没有见过这么厚脸皮的老师。苏格拉底要是活到今天,说不定他不羞不臊,会给自己的这套偷懒术取个“问题导向的学习”或“问题导向的教学”之类的漂亮名字呢。

8、又拉拉杂杂讲了这么多,算是以自己的学思历程来解释了苏格拉底的那句话:“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一过。”要勇于去拥抱生活,要探究不休,要求真似渴,要敢于为正义而斗争。然后苏格拉底又说了一句话,他说:“我一无所知。”“我比别人聪明的地方就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这话意义甚深,很值得去想一想,这是认识论,也是关于斗争的方法论——把人推向对自身作为局限的醒悟,解除人的盔甲。不多说了,让大家自己做功课。

9、  没有理性探究爱好的人,或者说,不喜欢思考和讲理的人,对苏格拉底法是不会有好感的。苏格拉底跟美诺及其童仆扯淡时,美诺的朋友阿尼图斯(Anytus)也在场。美诺跟苏格拉底聊得津津有味,阿尼图斯却如坐针毡。他和苏格拉底也有一段交锋,但他招架不住石匠咄咄逼人的发问,话不投机,中途愤然离场。阿尼图斯耿耿于怀,一直到苏石匠古稀之年,也没有不放过这个讨厌的话痨。他跟两个伙计联手,利用一部有关苏格拉底的喜剧,指控苏格拉底蛊惑青年,把他告上了典雅法庭。(12)虽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在他那部夸张搞笑的喜剧中有丑化甚至污蔑他老师的嫌疑但是法庭以苏格拉底蛊惑雅典青年判他有罪并不冤枉。这个该死的老石匠不解风情,不识时务,经常用反讽术和产婆术,刺激年轻人主动运用理性进行思考,怀疑一切,检验一切,不但为独裁者所不容,也让民主专政的拥趸们暗中不爽,心惊肉跳。苏格拉底最后被判死罪,毒杀在狱中。这个说了一辈子废话的大师居然就这么死在了他引以自豪的反讽术和产婆术上,不能不说是教育史上的一大悲剧。但我个人隐隐觉得这更像是一出喜剧——苏格拉底以自己的死,最后一次践行了他一生孜孜以求的反讽艺术。这个空前绝后的行为艺术创意十足,惊天动地,令人感佩!

10、“您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那就是‘认识你自己’,如今我就是没有认识自己。”

11、“苏格拉底,你发言的确十分犀利,不过还没有到不可反驳的地步。”

12、  今天的教师和家长都特别自信,在学生或孩子面前个个貌似无所不知的智者,无所不能的圣贤。苏格拉底则不同,他在学生面前是一个一无所知、勤思好问、既可恶又可爱的糟老头。苏格拉底说自己无知,宣称学生的知识不是他教的而是学生自己的,与其说是出于谦逊,不如说是出于懒惰,出于害怕自己受累而学生却可以不假思索地轻松学习。所以,他不得不想点偷懒的法门,刺激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苏格拉底平生最大的本事就是敢跟别人讨论连他自己都不懂的学问。追问学生的过程,也是追问自己的过程。学生在思考,苏格拉底也在思考。师生在质疑问难、共同探索、共同回忆中,逐渐接近真理。即使对某些问题有所思有所得,他在弟子们面前也喜爱装糊涂作菜鸟状,把弟子们忽悠得才思翻滚。

13、  中国的老师尊孔夫子为鼻祖,西方的先生拜苏格拉底(Socrates)为宗师。殊不知孔夫子乃是世上最懒惰的老师,苏格拉底则是史上最无知的先生。苏格拉底也很懒,跟孔夫子一样述而不作,一辈子光说不写,更不用说出专著。要不是徒子徒孙们勤于记录他们的言论,今天我们甚至不知道两千多年前东有孔子、西有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比孔夫子更过分。他从不怕在学生跟前丢尽颜面,毫不掩饰自己的无知,不停地向学生提问请教,整堂课都让学生发言回答问题。更过分的是,他一旦逮住人家回答中的毛病,就会没完没了地追问。咄咄逼人,令学生难以招架。孔夫子则不同,他一贯懒于主动施教:你不愤,他就不启;你不悱,他就不发;他举一隅,你不以三隅反,他就懒得跟你再啰嗦。苏格拉底倒是蛮积极,长于用反讽术令学生难堪,发现自己的无知。人家好不容易承认自己不懂,他还不放过,穷追猛打,不停地发问,折腾学生,直至学生穷尽平生所学将这个愚笨的老师教会。这伙计竟然脸都不红,给这套忽悠术不正经地取名为“产婆术”,还自称是“知识的产婆”。虽然有人怀疑这是柏拉图给他取的绰号但不管史实如何,苏格拉底都因为他那套雷人的忽悠术而载入了教育史册。

14、  依当今注重学习效率的家长和老师们的高见,上面那道几何题简单得很,只要花上五到十分钟,就可以教会学生。苏格拉底却穷折腾,用了半个下午时间才搞定,简直就是在浪费自己和学生的生命!追求效率的家长和老师坚信,直接告诉那个小朋友正方形的计算公式,他就能够正确解决问题了,又何必耗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让孩子在那里瞎琢磨?人类的经验如此众多,如果事事都要经过自己的一番探索,年轻一代又怎么可能继承高度进化的人类文明呢?事实确实如此——小朋友只要掌握了面积的计算公式,立即就能够明白4呎见长的正方形面积不是8平方呎,而是16平方呎。年轻一代正是通过教师这种直接而系统的教学,迅速地掌握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历史真是可笑,竟然选择了如此愚蠢的苏格拉底作为人类迄今为止最为伟大的哲学家;西方人真是滑稽,居然把苏石匠敬奉为职业教师的祖宗。

15、  苏格拉底追问童仆:8平方呎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不是4呎,会是多少呎呢?

16、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的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要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好的好的。”助手很温顺很尊敬的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去找,以不辜负你的栽培和信任。”

17、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有什么好高兴的?”

18、老人在街上大喊道:“哪位可敬的市民,关心自己的灵魂,请来与苏格拉底对话吧!”

19、自信是一个人脸上的太阳,是心灵里不灭的圣火,它与出生、地位、权利、金钱等等都无关,只是源于你对生活的态度,对自我的肯定。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间不多,就想考验和点华一下他那位平时表现优异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支蜡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好的传承下去……”

20、  苏格拉底与人讨论问题的一贯策略是,先用反讽术使自以为知者发现自己的无知,再用产婆术使这个自认无知的人发现自己的知识。后世的哲学家们感兴趣的是苏氏反讽术,视之为哲学探究的一种范式,甚至于说“恰如哲学起始于疑问,一种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人的生活起始于反讽”也有个别哲学家把它当作苏氏独有的一套教育程序加以研究,推荐给了教育界(5)7~教育界对苏氏反讽术似乎并不感冒,仅对苏氏产婆术稍有兴趣。譬如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及其追随者就曾经用这种方法忽悠小朋友去讨论道德两难问题,以促进他们正义取向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或许因为如此,如今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倾向于认为苏氏产婆术仅适用于促进学生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其实不然。苏格拉底不仅用反讽术和产婆术与人探讨“正义”、“神圣”之类的伦理问题,他还在数学和科学领域用此术忽悠别人。

21、波鲁斯自信道:“你的论述假定了强者得要‘强’才能胜出。你抓着这点攻击我,迫使我承认,除了强者订立的准则之外,原本就有一些价值存在。可是现在我要放弃这点。我要说的是强者就是制订一切的人,在他制定以前什么好坏都没有,直到他订出一切的价值、规范或规则。制定者就是强者,这样总没问题了吧?”

22、  依当今注重学习效率的家长和老师们的高见,上面那道几何题简单得很,只要花上五到十分钟,就可以教会学生。苏格拉底却穷折腾,用了半个下午时间才搞定,简直就是在浪费自己和学生的生命!追求效率的家长和老师坚信,直接告诉那个小朋友正方形的计算公式,他就能够正确解决问题了,又何必耗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让孩子在那里瞎琢磨?人类的经验如此众多,如果事事都要经过自己的一番探索,年轻一代又怎么可能继承高度进化的人类文明呢?事实确实如此——小朋友只要掌握了面积的计算公式,立即就能够明白4呎见长的正方形面积不是8平方呎,而是16平方呎。年轻一代正是通过教师这种直接而系统的教学,迅速地掌握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历史真是可笑,竟然选择了如此愚蠢的苏格拉底作为人类迄今为止最为伟大的哲学家;西方人真是滑稽,居然把苏石匠敬奉为职业教师的祖宗。

23、  苏格拉底在天之灵也可能为自己辩解:你们真以为我在打酱油吗?我提问是图省事吗?我向学生发问,看起来轻而易举,张口就问,实际上一点都不轻松。那些问题并不是随随便便提出来的,是我事先有所设计的,并且根据学生现场的回答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修正。比如,对于那个童仆,我最初问:8平方呎大的正方形边长有多少呎?接着问: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不是4呎,会是多少呎?再追问: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既不是4呎,也不是3呎,那么它边长究竟是多长?正是这一系列的追问,逐渐地破除了童仆原有的成见,使他发现了自己的无知。我后来又问:在这个16平方呎的地盘上,用土填掉多少才会得到8平方呎的地盘?这是在引导着童仆自己找到最初那个问题的答案。又比如,在和美诺的讨论中,一系列的诘问,虽然显得咄咄逼人,使美诺难堪,让他的朋友难受,却把这场讨论从最初的教育问题探讨引向了伦理学思考,深入到认知论领域,扩展到本体论假设,最后又回到了最初的教育问题探索正是通过一步一步的追问,正是通过系统的诘问,学生才能够发现自身成见的矛盾,发现自己的无知,在此基础上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唤醒自己的理性和知识。为了使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回忆和思考,我的脑子转得比他们还快。一天下来,我问得快都累死了,哪里还能偷懒呀?

24、  童仆指着一个4平方呎的正方形说:是比它面积小一倍的这个正方形从一个角的顶点到它对角的顶点的距离。

25、是这样,绝对是这样!与其他人相比,这位神奇的天才看到的更多,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更深刻,更像天堂,也更像地狱。但是他最终看到的是什么?却只有自己。

26、与司马迁告别后,小雅慢慢前行,太阳已然升起,沙漠渐渐在身后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绿洲,涓涓细流汇成一条小河,潺潺流淌着。两个身影沿河岸缓缓走来,小雅认出其中一位是孔子。看到小雅后,两个人都停住了,孔子上前一步,欠身作揖,小雅连忙回礼。孔子也是小雅为数不多了解其生平之人。她翻史记的时候曾看到司马迁引用《诗经》的话评价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懊悔着刚才为什么不让司马迁再多等一会,他们可以真正地交流一下。

27、本系列译自菲舍尔袖珍出版社1994年版的卡夫卡日记三卷本,分别是《卡夫卡日记:1909-1912》《卡夫卡日记:1912-1914》《卡夫卡日记:1914-1923》。这三卷内容取自《卡夫卡日记》,第一版出现在马克斯·布罗德(MarxBrod)1937年于布拉格出版的《日记和书信》中,第一个完整版是马克斯·布罗德1951年在S.菲舍尔出版社(S.FischerVerlag)出版的《日记1910-1923》。

28、  苏格拉底边说边比划,在沙地上将原来那个1呎见方的正方形的边长延长到2呎。小朋友一看这个大正方形包括4个1平方呎的小正方形(如图1),脱口而出:这个正方形有4平方呎大。

29、《卡夫卡日记:1912-1914》,本卷记录了卡夫卡在这三年间的工作、阅读、社会活动与社会交际的各个方面生活及其他的思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卡夫卡对于其日常生活的描述,同时感受到他紧张而敏感的内心世界、对自身荒诞处境的出离、投身写作却往往不得的痛苦和对于婚姻、情感上的纠结与矛盾以及对父母亲人关系带给他的束缚与痛苦的深刻体察。

30、成东日提到,他和曾和金来沅及其好友赵寅成三人喝酒,喝到凌晨后成东日回家了,金来沅和赵寅成换了家餐厅继续喝,后来两人一直喝到几乎断片的程度。

31、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有关于他本人的言行,是透过他人记录而来。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称“我们不知道关于苏格拉底所知是多还是少”正因为无法确定这些记录是忠于苏格拉底言行,还是作者借着别人之口说自己想说的话。

32、苏格拉底道:“我们观察到说谎的人总是说谎,说实话的人总说实话。因为真话能推出更多真话,假话则被迫推出更多假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