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4句巴金的全部资料
巴金的全部资料
1、 弟怒庵拜启
2、由此可知,巴金与孙道临谈《寒夜》的时间是1984年12月19日。(巴金的全部资料)。
3、巴:演过的。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们那个时候无所谓,不一定举行婚礼,这是无所谓的。主要吵架还是当时生活,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生活太惨了,太苦了,好人受苦。
4、(18) 巴金1981年1月21日致罗荪信,《巴金全集》第24卷第12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2月版。
5、巴:大概有八种。也许有十多种文字。除了《家》而外,就是《寒夜》翻译的多。《寒夜》在日本有四个译本。
6、1972年6月初,巴金从干校回来度假。萧珊卧床不起已经有好些日子了。见丈夫回来,她发灰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女儿和女婿前些日子已从杭州回家照料母亲。巴金见妻子的病越来越重,有时烧到39°C以上,看门诊,看急诊,都弄不清到底是什么病,便要求延长假期,留在家里照顾妻子,但没有得到“工宣队”的批准。
7、读完这段语录后,我们就查了关于巴金的相关资料,发现这段语录说的是真的,巴金真的住过十年“牛棚”,估计他住的那会儿并不是真正的牛棚,因为巴金把“牛棚”打了双引号,估计是巴金住了10年跟“牛棚”环境差不多的屋子,所以称之为住了十年的牛棚。也有可能是真的,也说不定。(巴金的全部资料)。
8、(24) 罗荪1981年6月28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67页。
9、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陈西禾导演的《家》中饰演过觉新的孙道临,2003年写过一篇短文,除了向巴金表达衷心的敬意和感谢,还表达过遗憾,“上世纪80年代初,经他的同意和编剧叶丹合作改编他的另一部小说《灭亡》为电影剧本,可惜未能投入拍摄”。
10、其中有两封短简,是傅雷给巴金送音乐会的票子:
11、(16) 曹禺:《致巴金——响应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人民日报》1981年4月2日第8版。
12、(傅雷1953年1月21日夜致巴金信,《傅雷著译全书》第26卷第225页)
13、(傅雷1954年2月27日致巴金信,《傅雷著译全书》第26卷第226页)
14、后来,我发现傅雷1950年代初的译作大都是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出版的,立即意识到我先前的印象是不可靠的。傅雷在平明社出版的译作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重译本),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还有梅里美的《嘉尔曼附高龙巴》……都是傅译精品。那也正是傅雷作为翻译家最为成熟的时候,傅雷说:“无奈一本书上了手,简直寝食不安,有时连打中觉也在梦中推敲字句。”(傅雷1951年4月15日致宋奇信,《傅雷著译全书》第26卷第191页)如此呕心沥血译出的作品,傅雷能够把它们交给一个创办不久、实力一般的民营小出版社出版,这是多大的信任啊。虽然,在现有的傅雷传记资料中,很少有提到他与巴金的交往,可是,我认为这背后一定大有文章。
15、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
16、(27) 罗荪1982年1月13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1—272页。
17、另外,巴金在与孙道临的对话中,还就《寒夜》的修改、人物形象、感情基调作了说明。
18、巴金向往与萧珊在另一个世界相会,他在《病中集》中说:“想到死亡,我并不害怕,我只能满怀着留恋的感情。”巴公曾说过这样的话:“等我永远闭上眼睛,就把我的骨灰同她的掺和在一起。”
19、巴:所以主要是控诉生活在那个社会,满肚子的痛苦,满肚子的牢骚。
20、此文写于1980年12月27日,次日在为《创作回忆录》所写的《后记》中,他再次呼吁:“出版这本小书,我有一个愿望:我的声音不论是微弱或者响亮,它是在替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出现喝道。让这样一所资料馆早日建立起来!”(5)
21、萧珊叹了口气:“我爸爸是上海泰康食品厂的股东,在南市城隍庙开了一家咖啡馆。他总是处处限制我,虽然妈妈有知识,懂文学艺术,倾向‘五四’新潮,弟弟也与我志同道合,但还是抗不过爸爸。李先生,我真想离开这个古板的家庭,去闯荡江湖。”巴金一听,忙说:“千万不要这样,我前段时间还写信劝过一个17岁的女孩子不要逃离家庭。像你这样的少年还是一只羽翼未丰的小鸟,很难远走高飞的。现在社会纷繁复杂,决不可冲动行事。你现在应该多读书,多思考,再行动啊。”巴金语重心长的话语,打消了萧珊离家的念头。一位大作家和一位中学少女的心渐渐拉近了距离。
22、1927年2月,巴金从上海踏上英国邮船“昂热号”,去伦敦留学。他将沿途的见闻写成《海行的日出》一书,于1932年出版。《海上的日出》便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分别描写了天气晴好、白云飘浮和薄云蔽日三种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海上日出奇观,文字简洁,写的传神。
23、巴金向往与萧珊在另一个世界相会,他在《病中集》中说:“想到死亡,我并不害怕,我只能满怀着留恋的感情。”巴公曾说过这样的话:“等我永远闭上眼睛,就把我的骨灰同她的掺和在一起。”
24、趁自己还年轻,给自己一个机会。努力奔向自己想要的生活。
25、——从20世纪40年代巴金致沈从文的三封信谈起
26、1937年初夏,苏州青阳港碧草青青,微波荡漾。巴金邀请了萧珊和几个朋友一起在湖中荡起了小船。萧珊不会划船,但对挥桨击水的游戏却兴致勃勃,巴金也是刚学会划船,当萧珊看见朋友的船快靠近时便大叫起来:“快,快,别让他们赶上来。”朋友故意逗她,更有力地往前赶来,巴金也受感染,拼命往前划,结果累得满头大汗。这样一来,萧珊倒不好意思了,她掏出手绢,为巴金擦去额头上的汗:“李先生,太累了,划慢点,别跟他们比了。”巴金一阵心颤,感动得无言以对。
27、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露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难。我边写,边想,边探索,愈写下去,愈认真,也愈感痛苦。——巴金
28、巴金是四川成都人。他于1904年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巴金旧居在成都市正通顺街,现在是成都军区政治部战旗歌舞团宿舍。
29、看着萧珊稚气的样子,巴金觉得很有趣,便追问她:“哦,还有人和我看法相同?”巴金这么一问,萧珊一股脑儿和盘托出这次找巴金的真正缘由来。“我恨我爸爸,他老说我小,一直不允许我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其实,我在爱国女生中是有名的干将。我不但经常演进步话剧,如《雷雨》中的四凤,还因此结识了上海许多从事话剧运动的进步人士,经常参加他们的活动。”巴金说:“我相信。你爸爸是干什么的?家里还有些什么人?”
30、傅雷对杨氏姐妹的译笔很是推崇,也曾感叹自己的文字“太死板”,不如杨氏姐妹那么灵活:“这几日开始看服尔德的作品,他的故事性不强,全靠文章内若有若无的讽喻。我看了真是栗栗危惧,觉得没能力表达出来。那种风格最好要必姨、钱伯母那一套。我的文字太死板太‘实’,不够俏皮,不够轻灵。”(傅雷1954年2月10日致傅聪信,《傅雷著译全书》第24卷第29页)傅雷曾对杨绛说过“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杨绛:《〈傅译传记五种〉代序》,《杂忆与杂写》第320页)看来他是真心喜欢杨氏姐妹的译文。
31、如果你感觉这篇文章某些地方对你有启发,值得分享和收藏,不妨勾一下你的手指,帮忙点赞收藏或是分享一下,这也是对我们长期以来最大的鼓励。我们不敢保证每一篇都符合你的口味,但总有那么一篇适合你,因为我们一直以来都是用心在写,从未间断,都是用心在搞文学,传递更多文学信息,让更多人看到名人名言,让更多懂得去思考,去探索,去反省。
32、孙:现在看这个电影,这三个人倒还是可同情的人物,有一点复杂。
33、文章重点写了太阳升起时的情景。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也是对文中大量“奇观”事实的精辟概括。写乌云蔽日和太阳终于冲破重围,普照天地的情况,最后归结到作者自身的感受,为“海上日出”作一礼赞,表达作者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
34、他看到大家生活如此艰难清苦,心中说不出的难过和痛苦。他在给萧珊的信中,屡屡说道:“我每顿饭都想到你们,我要是能分一半给你们就好了……关于你来不来的事,我有时也矛盾,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希望你来分享‘盛馔’,在黄昏时分,希望有你对坐谈谈。……”国煜(侄女)送来萧荀(朋友)的信,讲到你们特别是小棠要把那一点好饮食留给我吃。我主张你们在我回来之前吃吧。我一直吃得好,实在不需要什么,而且我还有可能带点吃的东西回来。我回家,有好饮食,也一定让给你们吃。”
35、巴:最近在日本演过一次,日本朋友写信来说起。
36、罗荪时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文艺报》主编,是巴金与中国作协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巴金关于文学馆设想最为切实的支持者和实践者,在文学馆的提出、筹建和规划中,他起到关键作用。除了他之外,巴金的那些老友们在那时候和以后的岁月中也都为文学馆贡献了力量,他们中有代为呼吁的,有捐赠资料的,还有为文学馆募集资金的。在这些人中间有茅盾、夏衍、冰心、李健吾、唐弢、萧乾、汝龙、辛笛……这是一份很长很长的名单。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大家的全力支持下,巴金的设想越来越接近目标。
37、1978年春天,巴金到北京出席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会议结束后留下来访友,很多老朋友都是劫后重逢。3月15日上午,两位在《人民日报》做编辑的朋友夏景凡和姜德明去前门饭店看望巴金,中午,他们又一起去晋阳饭店与在那里的袁鹰会合一起请巴金午饭。在去饭店的路上,喜欢新文学书刊收藏的姜德明同巴金谈起女作家罗淑:
38、(10) 巴金1980年11月15日致姜德明信,《与巴金闲谈》第175页。
39、《炸不断的桥》的目录已在六六年日记中查出,抄给你看看。
40、巴:开始看觉得滑稽,可是后来慢慢看,就不觉得,就习惯了。导演很花功夫,外国人演不容易,穿中国人服装。
41、(14) 臧克家:《建个文学馆,好!》,《人民日报》1981年3月26日第8版。
42、躺在病床上,无法拿笔,讲话无声,似乎前途渺茫。听着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乐,想起他的话,他说过:“如果你在自己身上找不到欢乐,你就到人民中去吧,你会相信在苦难的生活中仍然存在着欢乐。”他讲得多好啊!我想到我的读者。这个时候,我要对他们说的,也就是这几句话。
43、孙:昨天我去看,很多年轻人在那儿都很安静,也是二轮电影院了,挺安静的。说明青年人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