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94句经典佛经有哪些


经典佛经有哪些

1、律藏:梵语音译“毗奈耶藏”,意译“调伏藏”,是佛陀为调伏弟子心性,对治众生恶习所制定的教团生活规则。

2、前面经典多是讲修行、开智慧、教人成佛的,修行成佛,那当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经中之王,消灾、免祸、求福、避免遭三恶道苦,那么首选《地藏经》。

3、《法华经》成立年代约纪元前后,最晚不迟于公元1世纪,因为龙树菩萨(公元150-250)的著作《中论》、《大智度论》已引用本经文义。另外《大泥洹经》、《大般涅槃经》、《优婆塞戒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诸经皆列举本经经名并援引经中文义,可见本经之成立年代较以上诸经为早。七卷,或八卷,后秦鸠摩罗什译。

4、受苦众生令得解脱,怖畏众生令得远离。如此法门能示法藏,灭诸烦恼,然大法炬,降诸恶魔,照明一切菩提萨埵之舍,说一切法——《僧伽吒经》若有善男子,书写此经,四十八恒河沙诸佛如来,说其功德不能令尽——《僧伽吒经》经典相关《僧伽吒经》是元魏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早于另一个宋朝施护大法师所译译本《佛说大集会正法经》六百多年,这部经书,从某种意义上讲述了自性十方诸佛安心之处,自性诸佛古劫大小乘根本。

5、《大佛顶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因佛陀在该经中细致的开示,佛理讲得相当透彻和清晰易懂,因而其经篇文教长,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之一。《楞严经》可以说成为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的深刻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楞严经》也是一部著名的破魔宝典,按此经修行,可得正知正见、正信正解、正修正悟,而不被邪魔外道所诳惑。

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我大致看过一下,认为此经主要是,讲述禅定等实修的。相信对欲进行实修的人,会很有帮助。当然前面的佛经,也都讲了深度精进修行,只是此经中涉及的细节较多。

8、《佛说无量寿经》简称《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佛教著名经典之一。《佛说无量寿经》介绍了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大愿、极乐世界的美好景象,以及娑婆世界的污秽不堪等内容。

9、《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在五时教判中,属于法华、涅盘之最后一时。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10、现代人业障深重,修行不易,如果难以向上追求,那么首先要避免,向下堕落遭苦,这时,就最好多读《地藏经》了。消除罪障、积累功德,也是上求佛道之正路。

11、(易經)雖然被尊為道經之首,因有相,有爭而不能稱其首,不過集道之大成,其哲學思想和實用方面能稱第一。

12、若有本经住世,则正法得住持世间,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持,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经若灭,魔力则无有能制者。佛弟子要趁此经典尚在之良机,于菩提道深种善根因缘,速修无上。

13、《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第二十七参观自菩萨章》、

14、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

15、天下太平的时候,《道德经》《论语》就是废物,众生失去仁义道德的时候,这两部经就是宝物了。

16、《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在五时教判中,属于法华、涅盘之最后一时。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17、很多人听信坊间传言,认为《地藏经》不适合在家人修学,也不能在夜间诵读,并且觉得地藏菩萨久住幽冥,非常“不吉利”。实际上,这些都是迷信思想,经文中有载,地藏菩萨的大慈悲,与诸佛菩萨无差无别。

18、前面经典多是讲修行、开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当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经中之王,如果你要消灾、免祸、求福、避免遭三恶道苦,那么首选《地藏经》。

19、《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

20、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

21、未发现梵本,亦无藏译本,但在中国新疆地区曾发现维吾尔文译本的残片。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应马克斯·缪勒之请,据现行本译成英文,与《阿弥陀经》等一起,载《东方圣书》第49卷。

22、諸子百家各有所長,其他經典多如牛毛。不一一贅述。

2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24、佛教典籍主要有如下几种分类: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类,可以分为经、律、论三种。这三种合称为三藏,也叫大藏经。唐僧玄奘又被称为“唐三藏”,就是因为他熟知佛教所有的经、律、论三藏,而对他的一种尊称。

25、记别:又称授记,本为教义的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弟子们的未来修证果位所作的印证。

26、《楞严经》是佛教上的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于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27、论是对经、律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认为是菩萨或各派的论师所做,可也有一些极少数的论被认为是佛自己做的。

28、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9、若有本经住世,则正法得住持世间,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持,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经若灭,魔力则无有能制者。佛弟子要趁此经典尚在之良机,于菩提道深种善根因缘,速修无上。

30、《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va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梵文释义: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简称《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本是最早也流传最广的译本。

31、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

32、《金刚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科判则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金刚经》古来依无著和世亲的论释为中心被理解,尔后由三论、天台、华严、法相、禅、真言等各宗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发展。

33、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

34、《楞严经》是佛教上的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于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35、佛陀入灭之时,甚至嘱托地藏菩萨代为宣化,成为娑婆世界的“代理”教主。常读《地藏经》,能够让我们深信因果,懂得孝敬父母师长,确立佛法正知见。

36、经典那么多,每一部经都是废物,每一部经都是无价之宝。就拿《兵法》来说吧,闲来无事的时候,兵法就是一部废物的经,放在那闲着呢,等到打仗交战的时候,兵法就是无价之宝。

37、諸子百家各有所長,其他經典多如牛毛。不一一贅述。

38、经云,末法时代,楞严先灭。但是,只要佛子能常诵读此经,就不会受外道邪见的左右,帮助自己破迷开悟,速证菩提,也能护持正法久住娑婆。

39、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宋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

40、此三经均是讲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其中‘无量寿’即‘阿弥陀’的一个本意),欲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将此三经作为首选经典阅读。

41、佛门:《地藏王菩萨本愿功德经》,《无量寿经》,《宝积经》,《愣严经》,《药师经》,《法华经》,《华严经》,《仁王经》,《金刚经》……

42、佛教典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分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类,这样可分为三种,即经、律、论。

43、《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是大乘佛教要典之其经文篇幅很长,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在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传法所讲,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因而也最适合的大根器的人修习。《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其后为华严宗的立宗之经。

44、其把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的,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分类。经、律、论所载内容分别:

4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称作《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金刚经》降伏其心篇,简称为《心经》。这部经虽然很短只有260个字,也比较容易阅读,却为佛教的核心思想。其经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46、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佛陀早期说法,因为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所以提出十二因缘,四圣谛的说法。到了后期,机缘成熟,就否定了这些说法,并道出了这些说法是权宜说,是方便说,实际上到了最后,无法可说。

47、本事:是叙述佛陀及佛弟子过去世的因缘事迹。

48、最早传到中国的佛经是《四十二章经》,这是一部平易简明的佛教入门书。

49、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

50、《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51、按照制作技术的不同来分类,又可以分为手抄大藏经、刻版印刷大藏经、石刻大藏经等等。

52、《楞严经》是佛教上的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于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53、该经重要注疏有隋智顗《观无量寿佛经疏》1卷,吉藏《观无量寿经义疏》1卷;唐善导《观无量寿佛经疏》4卷;宋知礼《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1卷,元照《观无量寿佛经义疏》3卷;明传灯《观无量寿佛经图颂》1卷,续法《观无量寿佛经直指疏》2卷;清彭际清《观无量寿佛经约论》1卷;丁福保《观无量佛经笺注》等。

54、《妙法莲华经》简称为《法华经》,“妙法”是指一乘法、不二法。该经共28品,被称为‘成佛的妙法’,被誉为「经中之王」。《妙法莲华经》是佛陀晚年说教,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妙法莲华经》中佛理至深,读诵者一定要对佛陀有绝对的信心,如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很难修习读诵。

55、有一种说法是‘净土五经’,即修净土读这五经就够了,其他经完全不读都没关系,主要是强调修行的专一。那这‘净土五经’就是此三经外加上《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荐中。

56、被称为“开智慧的楞严”,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皆详尽剖析开示。

57、前面经典多是讲修行、开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当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经中之王”,如果你要消灾、免祸、求福、避免遭三恶道苦,那么首选《地藏经》。现代人业障深重,修行不易,如果难以向上追求,那么首先要避免向下堕落遭苦,这时就最好多读《地藏经》了。消除罪障、积累功德,也是上求佛道之正路。

58、《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59、  《楞严经》被称为‘开智慧的楞严’,这部经主要是释佛对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讲的。多闻,也就是见识很广,相应的阿难在众大弟子中修行是最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女色诱惑,很像现代人,见识很广,修行很少,所以这部经非常适合现代人读。《楞严经》虽然长,但佛陀在经中细致开示,佛理讲得相当透彻和清晰易懂。而且这部经文字非常好,精妙高明,令人惊叹,单就文字来看就堪称古文学的极精品之作。此经与《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门高僧并称为‘经中之王’。

60、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

6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为《金刚经》,其经最早来自印度的大乘佛教,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其经文长度适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思想文化经典之一。该经文最早由鸠摩罗什所译,因经文中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非常精深和抽象、概要古来依无著和世亲的论释为中心被理解,之后由各宗派加以发展。因其经文非常精深和抽象、概要,所以在中国特别的盛行。

62、《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详细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种种殊胜,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净土法门。佛告诉舍利弗尊者,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诸佛国土,那里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那个世界里面,有佛名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普度众生。这个世界的环境,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色莲华、七宝楼阁、黄金为地都是七宝做成。风吹罗网,常作天乐,众鸟齐鸣,皆演法音,众生闻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说:微风吹动,行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6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64、我国的那些经典跟佛的经书都是一样的,主要通了我国的这些法门,佛教那里也通了,无法即法,不讲即讲。

65、  长度适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经典之中国佛教很多人长持此经。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经主要是佛对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讲的,或者说,是全知者释迦牟尼佛对大修行人须菩提尊者讲的,非常精深和抽象、概要。所以这部经读虽容易,要准确理解则得精进研习,乃至最好有一定的实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不推荐你把此经作为了解佛理的首要经典。当然,在不了解其义理的情况下也可以专门念,亦是一种很好的修行。读佛经,读了一时不理解,是没关系的。但若是读了后作错误理解,或甚至谤经,可就反而糟糕了。

66、  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我大致看过一下,认为此经主要是讲述禅定等实修的,相信对欲进行佛教实修的人会很有帮助。当然前面的佛经也都讲了深度精神修行,只是此经中涉及的细节较多。

67、《楞严经》被称为‘开智慧的楞严’,这部经主要是释佛对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讲的。多闻,也就是见识很广,相应的阿难在众大弟子中修行是最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女色诱惑,很像现代人,见识很广,修行很少,所以这部经非常适合现代人读。

68、讽颂:又称孤起颂,全部以偈颂来记载佛陀的教法,因非重述长行,故称孤起颂。

69、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

70、《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

71、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

72、前面经典多是讲修行、开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当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经中之王,如果你要消灾、免祸、求福、避免遭三恶道苦,那么首选《地藏经》。

73、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成就。

74、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

75、《金刚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科判则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金刚经》古来依无著和世亲的论释为中心被理解,尔后由三论、天台、华严、法相、禅、真言等各宗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发展。

76、楞严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是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得十分透彻、明白;并且也指出各种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宝典;依此宝典,末法众生方可于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见、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种种邪魔外道所转、所诳惑、破坏。

77、讀(道德經)有四無,無為,無爭,無求,無欲。達不到這個水平,解(道德經)也是其人(道德經)不是(5000言)。其他道學經典超越老子(道德經)似乎不太可能。

78、的确如此,只要能“一念”代“万念”,然后“念”得人空法空。你再看《维摩诘所说经》中说:“菩提烦恼无异境界”一句,你不达到一定程度根本无法领会,只有当你能“转”能“化”后才能深会其意。又如灵云的禅诗:“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今日更不疑。”又如药山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样的道理。

79、  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成就。

80、《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在五时教判中,属于法华、涅盘之最后一时。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81、一个人没有病痛的时候,《本草纲目》就是一部废经,人生病的时候,《本草纲目》就是无价之宝了。

82、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

8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藏文: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མ་ཤེས་རབ་ཀྱི་ཕ་རོལ་ཏུ་ཕྱིན་པའི་སྙིང་པོ།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心经》,为《金刚经》降伏其心篇,简称《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

84、未发现梵本,亦无藏译本,但在中国新疆地区曾发现维吾尔文译本的残片。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应马克斯·缪勒之请,据现行本译成英文,与《阿弥陀经》等一起,载《东方圣书》第49卷。

85、《心经》属于佛学著作,自然就是属于传统文化经典。历朝历代,通过阅读它而得到开悟的人,数不胜数。

86、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此经主要是,讲述禅定等实修的。相信对欲进行实修的人。

87、楞严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是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得十分透彻、明白;并且也指出各种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宝典;依此宝典,末法众生方可于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见、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种种邪魔外道所转、所诳惑、破坏。

88、楞严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是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得十分透彻、明白;并且也指出各种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宝典;依此宝典,末法众生方可于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见、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种种邪魔外道所转、所诳惑、破坏。

89、藏经,俗称。佛经,也叫《大藏经》,一般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经”是指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条。“论”是佛陀的弟子们在学习佛经后所得的心得。其内容博大精深,除佛教教义外,也包含了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习俗等方面的论述,是人类历史上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90、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我大致看过一下,认为此经主要是讲述禅定等实修的,相信对欲进行佛教实修的人会很有帮助。当然前面的佛经也都讲了深度精神修行,只是此经中涉及的细节较多。

91、的确如此,只要能“一念”代“万念”,然后“念”得人空法空。你再看《维摩诘所说经》中说:“菩提烦恼无异境界”一句,你不达到一定程度根本无法领会,只有当你能“转”能“化”后才能深会其意。又如灵云的禅诗:“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今日更不疑。”又如药山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样的道理。

92、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宋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 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未发现梵本,亦无藏译本,但在中国新疆地区曾发现维吾尔文译本的残片。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应马克斯·缪勒之请,据现行本译成英文,与《阿弥陀经》等一起,载《东方圣书》第49卷。

93、《金刚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科判则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金刚经》古来依无著和世亲的论释为中心被理解,尔后由三论、天台、华严、法相、禅、真言等各宗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