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67句曾国藩的家训金句


曾国藩的家训金句

1、曾国藩有段著名的评论,说家庭兴旺的规律是: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也就是民营企业家的家庭,一般可传三代;耕读之家,也就是以治农与读书为根本的家庭,一般可兴旺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讲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2、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3、予思朱子言:“为学壁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

4、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5、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6、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7、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性格急躁的人一定没有成熟稳重的见识,怕这怕那得人一定不会有卓越的远见,欲望过多的人一定没有慷慨大方的操守,喜欢侃侃而谈的人一定缺少实事求是地精神。

8、不如掘一井而见泉。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

9、(5)读史。丙申年购《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

10、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11、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12、《论语·宪问》记载孔子感叹: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若丧家之犬,但他始终没有抱怨过。不怨天,不由人,而知修身立德,完善自我。

13、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

14、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15、不要因为别人的一点小错误而否定他的闪光点,不要因为一点怨言而忘记别人曾赋予的恩惠。所以看人要从整体出发,不要因为局部的瑕疵而全盘否定,更不要以貌取人。《礼记》上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意思即是爱一人但是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但是了解他的优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待人接物时要抱有一颗公正客观的态度。

16、曾国藩在沅甫九弟的书信中说:长傲、多言两个弊病,以前的世卿大夫的兴与衰,以及近来官场祸、福的原因,未尝不是看这两个关键。

17、这是曾国藩送别曾国荃时候的一句诗,是为的就是告诫自己的兄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不要忘记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读书,修身养性。

18、家长不关心孩子吗?我们都知道,当今的家长比任何以往时代都要操心。然而,家长真正该关心的,不应该是孩子每次考试的分数、每晚的家庭作业,而更应该是——“毕业时他如何能够独立生活?怎样获得内心的满足?”

19、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 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

20、轻财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21、②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22、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23、我们为什么喜欢关注网上的新闻八卦,把时间浪费在了别人的生活上?郦波老师说,那是“我们因为内心空荡荡,所以喜欢关注外界的事。”大概充斥于网络上的是是非非能够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暂时看不到自己内心的空虚,也避免了因为空虚而自我悔恨吧。

24、一件事,就算再美好,一旦没有结果,就不要再纠缠,久了你会累;一件物,就算再留念,如果你留不住,就要适时放手,久了你会心碎。有时,放弃是另一种坚持,你错失了夏花绚烂,必将会走进秋叶静羌。

25、这是曾国藩送别曾国荃时候的一句诗,是为的就是告诫自己的兄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不要忘记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读书,修身养性。

26、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27、心有不快,“憋着”似乎也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唯有“化解”才是出路。

28、三乐∶ 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29、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30、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31、曾国藩很清醒,他意识到自己门第太甚,怕孩子们骄奢淫逸,所以用勤俭谦三个字教育孩子。曾国藩在信中多次苦口婆心地说:“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32、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33、高傲的人总感觉别人不如自己,那么他太浅陋了,不孝顺老人的人一定是小人。

34、无缘无故而怨天,天也不会答应;无缘无故而尤人,人也不会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人生就是如此,越抱怨,越不幸。抱怨的越多,内心的痛苦越多,抱怨的越少,乐观就会越多,当把抱怨当成一种习惯了,那也就是丢失了整个世界。

35、拯救自己的人性,从自身修养做起,而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自古有之。这些远近榜样中,有的人天赋异禀,大部分为平常人所“可望而不可及”;而有的人天资一般甚至生性愚钝,最终却能鹤立鸡群、流芳百世。后者,更是值得我们大多数人学习的榜样!诸如后者的历史名人中,“曾国藩”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子。

36、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句话听起来极端,实则是曾国藩对自己严格的要求,要求自己建立好的品格。同王阳明一样,曾国藩立志作圣贤,容不得一点点苟且。

37、曾国藩培养静的方法:静坐,无论怎么忙,都要静坐,身体宁静可带动内心宁静;淡定从容,这是关键,遇到什么事情先静下来,能甘淡薄必有几分真学问,生活中要注意养得心中恬静。

38、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

39、(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40、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41、曾国藩认为,无论是古代的帝王将相,还是圣贤君子,都离不开自强之道。一个人懂得自强,能够自立,才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轻易被别人“搞定”。他说自己在京城做官,与很多高官有嫌隙,但是自己从不怕他们,靠的就是自强自立的精神。

42、曾国藩认为读书对人生有两个关键的作用:一是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个是形成属于自己的专业特长,可以立足于社会。   无一日不读书。精神世界强大、现实世界才能强大。唯有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43、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44、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45、间,数十寒署,仅须臾耳; 大地数万里无有纪

46、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47、郦波教授所著《曾国藩家训精华》根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精心改编,依托两千年来中华古代家训的大背景,从识己、识人、识事、识道四个方面入手,对曾国藩一生教育子女、指点子弟以及培养后人的教育思想与智慧,进行了全景式的评述;并回应当下中国家长关心的教育、文化和社会的诸多问题,就曾国藩家训思想中修身与立人、临事与处世的大智慧,展开了卓有见地的阐发。

48、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

49、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50、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51、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52、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53、白话文意思:一个富豪氏族的没落,则于一个“奢”字,安逸享乐,最后离失败也就不远了,为人当如梅竹,人人自然敬而亲之,更不可能讨人嫌。

54、   意思是春风化雨,正是用柔的力量来滋养万物。做人也是这样,太过刚硬只能处处碰壁,吃尽苦头。

55、①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56、第四句是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57、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58、曾国藩有段著名的评论,说家庭兴旺的规律是: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也就是民营企业家的家庭,一般可传三代;耕读之家,也就是以治农与读书为根本的家庭,一般可兴旺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讲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59、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

60、曾国藩很重视立志。他说,一个人假若自己能立志,那么,圣贤豪杰,什么事情不可为?如果自己不立志,那丢虽说天天与尧、舜、禹、汤同住,也是他是他,我是我,又与我有何关系?

61、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62、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日①:“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②?若志在穷经③,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④。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⑤,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⑥。万不可以兼营并鹜⑦,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⑧,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63、郦波老师讲起了昨天自己在高铁上见孩童哭泣、“妙手偶得”的一首即兴诗——《生命的真相》。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64、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65、一书不尽不读新书:精读,读通读透,沉浸其中,不苦求强记;做杂记:将所感所想记录。

66、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