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0句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关系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关系

1、依据柏拉图《申辩篇》里所记载的审判记载,苏格拉底的“罪行”开始于他的朋友凯勒丰在德尔斐的神谕处询问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神谕处的回答则是否定的。苏格拉底解释这个答案是另一个谜题—要他开始寻找比他更聪明的人。他质问雅典的人们有关他们对于至善、美丽、和美德的看法,发现他们虽然自以为知道很多,实则根本一无所知。苏格拉底于是总结道:他比其他人聪明的地方仅只在于他承认到他什么也不知道。苏格拉底的智慧使得当时那些被他质疑愚蠢的雅典政治人物转而对付他,导致了这场不敬神的审判。

2、后来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表示他的哲学思想几乎完全来自于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和道德原则也被一些现代哲学家如艾茵·兰德所吸收和发扬。

3、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苏格拉底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4、柏拉图思想通常被与他最知名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相对比,亚里士多德的名声在中世纪早期时完全被柏拉图所掩盖。

5、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介于唯物和唯心之间。一方面,他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他认为概念不能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只是个别事物最一般的本质和特征,只有依靠个别事物才能存在。而另一方面,在论及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时,亚里士多德认为个别事物是有个体性的,因此我们才能区分一个事物有别于另一个事物。个别事物有形式和内容两者构成,而内容本身并不具有个体性,给事物赋予个体性的是形式。于是,形式成为第一性的,内容则成为其附属。

6、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

7、不是凭借教授的知识,而是凭借提问,刺激对方思考,通过对方的思考亲自发现真理。提出这种教育方法的教育家是()。

8、据悉,离开学园后,亚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学友赫米阿斯的邀请访问小亚细亚的阿索斯。赫米阿斯当时是小亚细亚沿岸的密细亚的统治者。亚里士多德在那里还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皮西亚丝为妻。但是在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动中被谋杀,亚里士多德不得不离开小亚细亚,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关系)。

9、  2)实在法或国家法是由法律规则构成的,是一个法律规则或法律规范的体系。

10、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尤其是他将世界切割为智慧和感觉部分的二元论,也启发了后来的新柏拉图主义思想家例如普罗提诺和诺斯底,以及其他许多形而上学现实主义者。虽然这种以形而上学来解释柏拉图著作(尤其是《理想国》)的方式在西方哲学界历史上相当普遍,但有些人也会采取较为保守的方式解读柏拉图的说法,倾向以知识论而非形而上学的方式来解读前述的洞穴囚犯和线寓等寓言。洞穴囚犯寓言与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的生平间有着显而易见的连结(苏格拉底为了“启蒙”雅典人而遭到杀害),这个例子也显现出了柏拉图著作里经常埋藏了相当复杂而具戏剧性的内涵。

11、“如果每个机器都能制造其各自的零件,服从人类的指令和计划…如果梭子会自己来回飞动、如果弦拨会自己弹奏竖琴,完全不需人手操控,工头将不再需要领导工人,奴隶主也不再需要指挥奴隶了。”

12、巅峰期:《理想国》(《克里底亚篇》、《蒂迈欧篇》、《法律篇》)

13、柏拉图,原名:亚里斯多克勒斯,(前427年至前347年),出身于雅典贵族,师从苏格拉底,直到苏氏逝世。后游历四方,到前387年返回雅典创立了自己的学校并执教40余年。

14、柏拉图将这些“哲学家国王”定义为“那些爱好真理的人”(《理想国》475c),并且以船长与他的船只、或医生与他的医药的寓言来正当化这种主张,既然航海和医病都不是所有人能有资格实行的专业,统治也应该由专业的人进行。《理想国》里的很大一部分便是专注于建构一种教育体制,希望以这种教育体制培养出适合进行统治的哲学家国王。

15、苏格拉底相信人们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专注于发展自己的本能,而不是去追求物质的富裕。他总是鼓励别人注重友谊关系和参与社会的共同体,苏格拉底相信这是使人们共同成长的最好方式。他的行为也都实践了这些原则:到了最后,尽管他有机会可以逃离雅典,但苏格拉底仍接受了他的死刑判决。他认为私自逃跑是破坏了他的共同体的决定;而如同以上所述,苏格拉底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也无人能够指责。

16、柏拉图的对话是苏格拉底从古代生存下来的最全面的叙述之苏格拉底由此开始以其在伦理学和认识论领域的贡献而闻名。正是这种柏拉图式的苏格拉底将他的名字赋予了苏格拉底讽刺和苏格拉底方法或共产主义的概念。

17、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实际上,理论之所以区别于实践”是总起句,以下内容都是对本句的进一步解释。故可知文段强调的重点是“理论与实践的区别”。第二步,对比选项。C选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C选项。

18、苏格拉底是柏拉图撰写的对话录中的主要角色。至于对话录中有多少是苏格拉底的原意、而又有多少是柏拉图自己的意见,目前依然存在极大争议。由于苏格拉底自己从没有写下任何著作,这个研究的问题也经常被称为“苏格拉底问题”。另一个问题在于柏拉图究竟将苏格拉底虚构到了哪种地步,阿里斯托芬也写下许多挖苦嘲讽苏格拉底的作品,两人对苏格拉底的记载往往有极大差异

19、地址:嫩江县墨尔根大街商贸城综合批发市场斜对面(茂竹宾馆)

20、亚里士多德(前384年6月19日-前322年3月7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的著作牵涉许多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音乐、生物学、经济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和柏拉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老师)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形上学。

21、苏格拉底对于西方思想最重要的贡献或许应该是他的辩证法(用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来提出问题,这被称为苏格拉底教学法或诘问法,苏格拉底将其运用于探讨如神和正义等许多重要的道德议题上。这最早的记载是出自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对话录上,苏格拉底通常被视为是西方政治哲学和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奠基之父,也是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想根源之一。

22、对亚里士多德而言,研究哲学意味着从研究特定现象提升为研究事物的实质;但对柏拉图而言,研究哲学则代表着从研究一个普世理念提升为研究这些理念所转化的特定样本。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方式既是归纳法的也是演绎的,而柏拉图的研究方式在本质上则是源自于先验的原则(Jori,2003)。

23、奠基期:《吕西斯篇》、《普罗泰戈拉篇》、《拉凯斯篇》、《卡尔米德篇》、《游叙弗伦篇》、《巴曼尼得斯篇》

24、图 亚里士多德在1493年的《纽伦堡编年史》中被描绘为一个十五世纪学者。

25、柏拉图最著名的学说是“理念论”和“回忆说”。其中“理念论”是他的其余大多数学说的基础。

26、柏拉图坚持是人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是一个理型世界的摹仿物,它本身是不完美的.也就是说在现世之上还有一个“完美世界”,要通向这个世界只有通过“哲学”才能够抵达,即只有哲人才可以冲破经验世界的表象去领悟真正无暇的真理(至善).

27、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三类: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第一哲学——行而上学);实践的科学(论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修辞学);创造的科学(诗学)。另外,他认为分析学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

28、哲学上,亚里士多德在唯心论及唯物论之间摇摆。亚里士多德将他的哲学定义为一种“原因”,宣称他的哲学是“研究真实宇宙原因的科学”。亚里士多德“对外在世界的真实性,并无怀疑”,所以接近唯物论;但又认为:万物的基础及其内在的本质却是形式,物质只是它们的第二个基础和本质;亚里士多德主张形式先于物质,是唯心论之主张。

29、主权命令说英国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说:国法对每一个臣民来讲,是那些由国家通过口头、文字或其他足以表示意志的方式下达给他的规则,离开主权权利的命令,便不可能有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

30、在柏拉图记载的《泰阿泰德篇》(150a)中,苏格拉底曾经将自己比作一个真正的媒人(προμνηστικός),以对照一个老鸨(προᾰγωγός)。这段对话也被色诺芬的《会饮篇》(20)记载,不过描述的却是苏格拉底开玩笑称若他当初学习了拉皮条的技艺,必然会替他赚进大笔财产。身为一个哲学讲师,苏格拉底对听众的回复都是为了使他们对智慧的概念更加透彻,虽然他自己都否认他是一名导师(《申辩篇》)。他所扮演的角色,在他看来,称之为接生婆(μαῖα)更为恰当。苏格拉底解释道他自己并没有多少理论,但他知道要如何将理论的种子散布给其他人,并能判断这些理论是否具有价值。或许最重要的,他指出助产士由于年龄过老而无法生育,而从来没有生育的妇女是不可能成为接生婆的;因为一个从没生育过的妇女不可能拥有那样的亲身经验,同时也不能判断何者才是有价值的婴儿、而何者应该将其扔至山腰抛弃。为了衡量这些因素,接生婆必须同时具备生育的经验和知识。

31、苏格拉底的审判和死刑对柏拉图造成极大的震撼,苏格拉底的审判是一系列对话录中最为着重、也最为一致的事件。柏拉图在许多对话录都曾明确的或间接的提起这场审判,或提起这场审判的情节和角色。举例而言,在《泰阿泰德篇》(210d)和《伊壁鸠鲁篇》(2a-b)中苏格拉底告诉大家他必须面临一场不公平的审判。而在《美诺篇》(94e-95a)里,阿尼图斯(Anytus)则警告苏格拉底应该避免批评当时的重要人物,以免使自身惹上麻烦,阿尼图斯在《申辩篇》里也是那些联合起诉苏格拉底的人之一。《申辩篇》是苏格拉底的辩护演说,《克力同篇》和《斐多篇》则是在审判定罪后于监狱内的对话。

32、地址:泰来县和平镇广场小区1号商服3号门(鑫海酒店)

33、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师从苏格拉底,直到苏氏逝世。后游历四方,到前387年返回雅典创立了自己的学校并执教40余年。亚里士多德,出身于古希腊吉塔拉地区贵族家庭。师从柏拉图,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学习20余年,直到柏氏逝世。后回国成为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34、苏格拉底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苏格拉底的妻子是赞西佩,育有3名儿子(Lamprocles,Sophroniscus,Menexenus),苏格拉底死时他们都还很年幼。

35、分类柏拉图著作的传统方法之一是古希腊的四联剧分类法,这种方式被古希腊学者第欧根尼·拉尔修以及提庇留所指派的占星家所采用。

36、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37、柏拉图出生于雅典富有的贵族家庭。从少年及成年,几经战争。斯巴达的入侵、远征西西里的惨败和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的结局使他极度的怀疑民主政治。而雅典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对他的影响极大。他师从苏格拉底多年,对苏格拉底的主思想张极为推崇,苏格拉底被杀后,他完全转向哲学研究。为避迫害他离开雅典四处游学。多年的游学、观察、认真的研究和缜密的思考,使他逐渐形成自己完整的思想哲学主张。柏拉图的主要著作是《理想国》。

38、当法尔萨法运动的影响力传至西方世界时,克雷莫纳的翻译家杰拉德开始翻译亚里士多德的作品。来自穆尔贝克的威廉也将一些作品翻译为拉丁文。当托马斯·阿奎纳撰写他的神学思想时,他开始阅读穆尔贝克的翻译,接着对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兴趣和研究开始在西方世界复苏,亚里士多德学派于是得以在欧洲重现。

39、地址:虎林市革命街道西园委潘传文综合楼0单元101解放西街668号学子门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