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0句苏格拉底问题


苏格拉底问题

1、但是,一旦这场斗争失去了原来的激烈性,斗争的目标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清晰性。或者,更准确地说,新道德的反对者自己深受那种道德的影响,他们的原则被它大大削弱,以至于他们不能充分清楚地理解这场斗争涉及的根本原则。与其说他们以旧道德反对那种道德,不如说他们用“历史(history)”反对它。尽管旧道德宣称自身立足于理性——就此而言它不亚于新道德,新道德最有影响的反对者却不诉诸理性(reason),甚至不诉诸立足于神圣启示的传统,而是诉诸纯粹的传统,诉诸演化(evolution)。

2、这是苏格拉底最具有“超雅典性”的思维特色。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苏格拉底的“雅典性”——以此来一窥这个道德高尚的人运用辩证法的原因及《克力同篇》表现出的矛盾。(苏格拉底问题)。

3、不过,这个理论恐怕不会被尼采所接受。首先,“诗人降格为情感的模仿者”本身就违背了尼采的所提到的艺术中“酒神精神的源泉”。其次,让诗人去歌颂“正义中的节制与美德”,岂不是在尼采看来是个天大的笑话?可见,施特劳斯希望借鉴一些尼采的审美式方法来调和“理性主义中爱欲的因素”,但显然并不是那么的成功。

4、  本篇论文分享来自我们的曹智诚同学。论文是第一学期的古希腊哲学的第二次作业。本篇论文将通过“理性主义与爱欲的张力”为主题来帮助我们更深刻更有见解地思考苏格拉底问题。

5、知人不必言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口德与己。

6、苏格拉底不厌烦地继续说:“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检查看看,你这么急着要告诉我的事,是重要的吗?”

7、    1970年代初,阿伦特在吉福德讲座上谈论“苏格拉底问题”时,笔者刚上高中二年级,时逢邓小平复出,语文课本中出现了我们四川的古代先贤苏东坡在古战场留下的千古名言:

8、因此,苏格拉底问题的进一步理解,乃是在神离开之后,人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苏格拉底对这一问题的回应,便是寻找自身内在的主宰,通过把神的遗嘱告诉世人,以便人仍能正义地生活。由此,神仍能在人内心中存在,通过重新在心中建立诸神的祭坛,人可以重新与神沟通,而沟通实现的方法就是教育。施特劳斯认为,最高意义上的教育就是哲学,而真正的知识乃是善的理念的观照。苏格拉底的不朽智慧,就来自于他给予每一个人自我统治的凭借,给予每一个人走出洞穴的道路。

9、(17)参见拙著,《以美为鉴:注意美国立国原则的是非未定之争》,北京:华夏出版社,20第二章第三节。

10、道德哲学的目的,以及它能够抱有的任何值得认真对待的希望,都与苏格拉底问题的命运难解难分—一即使实际上我们并不能合理地希望单单靠哲学来回答这个问题。说到这个希望,有两点一上来就应该提到。第一点尤其是写作者需要记取的—事关这些巨大的问题,他若说这种抽象的、论证性的写作值得认真对待,那他是在做出多么巨大的断言。还有别的书在讨论这个问题,说起来,所有的书,但凡以人类生活为话题又写得还好的,都是在讨论这个问题。哲学写作者必须记取这一点—即使他不认为他与苏格拉底问题的联系在于他要尝试为之提供答案。

11、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

12、想象一下,如果你相信小狗是危险的,你在街上看到一致小狗,你脑子里可能会冒出什么念头?……你心里会有什么感觉?

13、(4)阿伦特,《关于政治与革命的思考:一篇评论》,见阿伦特,《共和的危机》,前揭,页177(以下简称《危机》,并随文注页码)。

14、在讲座的最后,洪涛教授回答了部分学员的提问。

15、卡莱尔博士通过提出上述观点攻击老派意见,老派意见认为,在现代政治思想与中古政治思想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决裂。这个意见的根据是对文艺复兴(Renaissance)和宗教改革以来的事情的记忆。特地就眼下这个问题简要回忆一下这个现代进程最重要的诸多阶段,也许不无道理。生活在1500年的人有这样的印象,他们正在见证一场学术复兴,经过数个世纪的野蛮,经过数个世纪无用甚至危险的经院主义(scholasticism),古典古代或圣经古代或者这两者的伟大遗产正在重见天日。这些人不是仅相信发生了一场与中世纪(MiddleAges)的决裂——他们亲眼看到了那场决裂。

16、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17、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18、(17)(美)列奥·施特劳斯经典与解释系列8苏格拉底问题刘小枫陈少明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9、推测柏拉图出生的年份是在公元前427年五月七日或前428年的5月或12月(如同其他早期的西方哲学家,他的出生日期也依然未知)。柏拉图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雅典奴隶主贵族家庭,宣称是古雅典国王的后代,他的父亲是阿里斯通(Ariston)、母亲是伯里提俄涅(Perictione),他在家中排行老四。

20、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

21、“直接的东西不再有效准了,它必须对思想说明它存在的理由。(6)”实际上,如果从“主体意识通过概念来把握存在”这一线索来看,苏格拉底的“破坏性”和“建构性”其实是统一的,他们都建立在主体对事物的反思和重构。苏格拉底辩证法表现为迫使对话者去省察其所直接得出的概念在所有状况下是否具有“普遍性(universal)”。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逻辑并非是智术师的歪曲逻辑,因为在归谬和举反例的过程当中,苏格拉底所采用的价值原则往往是完全由对话者所提供的。从黑格尔的观点来看,这一过程与其说是“破坏”,不如说是确定“普遍性(universal)”在与“特殊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其是否会被内容中的条件所限定。

22、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

23、思想所被付之一炬,苏格拉底被人殴打,然而这出结局却仅仅引人哄堂大笑。同样是受到伤害,为什么苏格拉底在这一故事中的结局却是喜剧而不是悲剧呢?是因为咎由自取吗?显然不是,若是如此的话,按照黑格尔对于苏格拉底命运的分析,其最终被判两项罪名也应该是咎由自取。并且我在前文中已经叙述,门徒和其儿子的冲突本身不应该归咎于苏格拉底的思想。毕竟“在真正悲剧性的事件中,必须有两个合法的、伦理的力量互相冲突(4)”。

24、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地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

25、我认为,我们时代最博学的人之一已经在挑战这个为大部分学者所接受的假设。卡莱尔(A.J.Carlyle)博士表达了如下意见:至少从2世纪的法学家至法国革命的理论家,政治思想的历史是延续的,虽然形式有变化,内容有改变,但它的基本观念是不变的。卡莱尔博士这个观点的题中之义是,18世纪政治思想与中古政治思想没有根本区别。可是,这就意味着,至今流行的认为政治思想史上有一个现代时期——正如一般历史上也有这样一个时期——的意见是完全错误的。

26、过了一段时间,天使见这个人仍是愁眉不展,比过去更瘦了,又问:“你还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呢?怎么还是这样满面愁容?”这人双眉紧锁,长叹短叹:“唉,我日日夜夜都担心失去这些宝贝啊!”

27、“那就应该用你的第二个筛子去检查,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应该是善意的,你要告诉我的事是善意的吗?”

28、“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自古以来都是人类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命题之对于个体来说,认识自己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过程,更是自我整合的关键和第一步。

29、“你们各自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在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做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

30、既如此,人要如何直观善的理念?首先,所谓观看善的理念,靠的是美德的行动。在苏格拉底看来,真正的知识和行动是不分离的,美德的实践打通了现实与善的理念间的桥梁,从言辞(象数)到行动便是对善的直观。其次是反求诸己,寻求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苏格拉底称自己的智慧乃是神的恩宠,而其智慧又在于认识自己的无知。换言之,认识自己即真正的智慧,而认识自己的无知则需要神的介入,是神使得人知道自己尚有不知道的事物。因此,真的知识如想成立,其前提是拥有善的知识。只有直观善的理念,才能使天上、人间与下降归于同人才能上达天听。通过灵魂的转向与善的理念的把握,苏格拉底敞开并重塑了在自然哲人和智术师那里遭遇悬搁的天人关系。为此,苏格拉底重新安排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哲人教育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奠定了西方两千多年教育的传统。

31、他曾说: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人,正是出于这种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苏格拉底开始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的定义应该是热爱智慧的人,而不是有智慧的人,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

32、(2)阿伦特,《共和的危机》,郑辟瑞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页71(以下简称《危机》,随文注页码)。

33、 ▲一种思想只有和其他思想共同形成一个网络时,它才能完整地存在。因此,应该把所有的主张都当作引发更多思考的联结点,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比如,“如果你所说的属实,那x或y不也如此吗?”)

34、我们所谈的,可不是个无足挂齿的问题。苏格拉底说,我们在1谈论的是,人应该怎样生活。也可能是柏拉图报导他这样说他在一本书里这样报导,那是关于这个话题最初写就的几本书之。柏拉图认为哲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像苏格拉底一样,他曾希望,一个人可以通过哲学理解为自己的生活制定方向,如果需要,就为自己的生活重新制定方向;是的,这里所说的理解是哲学特有的:普遍而抽象的,理性反思的,关心的是我们能够通过各种探究获知的东西。

35、潘恩(ThomasPaine)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说,“(英国)革命虽然理解人权,但理解得不充分”。他区分了新的政府体系与旧的政府体系——后者是“世界上存在至今的那种政府”的体系。法国革命理论家们宣称,他们试图与整个传统决裂并且实现了这一决裂,作为对这场革命的反动而发展起来的历史运动的领导者不同意这一宣称。关于这一点,潘恩与柏克是完全一致的。潘恩说:

36、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支美丽的麦穗。

37、在有的问题中,提问者可能会通过言语信息甚至非言语信息,带上自己的判断或倾向。

38、“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恳切地说,“找遍五湖四海,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

39、施特劳斯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大程度是尝试在政治哲学上为“理性主义的价值基础”中注入“旺盛的爱欲”。本文会先对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之后在最后用三个部分讨论施特劳斯对其做的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