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4句拟人句的作用
拟人句的作用
1、今天,太阳好害羞,躲在厚厚的云层后面,迟迟不肯露面。
2、排比句通常用来抒情或说理,以便在抒情或说理过程中使得语言更有感染力,表述更加充分。排比最早应用在古代的政论文上,抒发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3、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与人相同,不可和童话弄混,童话是想象。根据想象将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
4、要写好比喻句,除了要符合上面的两个要求外,还有两个要求:
5、春尚浅,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挣扎着吐出红苞来。
6、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7、如:细雨如丝,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这春天的甘露。它们舒展着四季常绿的枝叶,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8、一个个红石榴小姑娘绽放出可爱的笑脸,躲在树枝间。
9、有这样一道语言综合应用题:“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的内容或抒发你的情感。”一说生动形象,从修辞角度来看,肯定有两个办法可以用:一个是拟人修辞,一个是比喻修辞。如果用拟人的话,就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中的任一样即可。
10、只有事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物的特点或心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时,才可以把“物”人格化,不能乱拟。如: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很像人在歌唱。因此可以把麻雀人格化,写成“麻雀为他歌唱”。
11、一般来说,拟人句的运用形式分为三种,分别是把动物拟人化,把植物拟人化,把事物拟人化。需要注意的是,拟人句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否则就不是拟人句了。还有就是不能和童话故事混淆,例如,叶子妹妹,月亮公公等,并不是拟人句,而是想象。
12、更利于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增强语言的亲切感,还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变得生动。
13、夸张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的某一特点而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这一手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一定程度的夸大或缩小而实现的。如,夸大:他的眼睛比铜铃还要大;缩小:他的眼睛看上去比芝麻粒还要小。
14、南宋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词中特别喜欢用反复这种修辞。她的《如梦令》两首都运用到了这种修辞。《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5、②本体和喻体要有共同特点,并且在比喻中能表现出这一特点,如,“他的手粗糙得如同老树皮”,“他的手”和“老树皮”共同的特征是“粗糙”,句子中表现出了这一特点,因此,这是个较为成功的比喻句。
16、看见一些细碎的小花,零零星星地撒满一地,风吹过来的时候,是微笑的样子;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17、拟人化童话中的人格化的角色,并不等于生活中真实的人。他们具备了人的某些特点,但仍然保留物的许多属性,既是人又是物。例如《风筝找朋友》中的风和风筝,既有人的特点,又有风和风筝的特点,风对风筝说:“你要是哭了,你的身上吸了泪水,就会变湿了,变得很重很重,我就推不动你,你也就飞不起来啦!”风要是换成雨就不能推风筝,风筝换成汽车,也不会这么怕水弄湿,也不可能飞到天上去。太阳有很强的光和热,强光刺得风筝睁不开眼;热气又像火一样烫得风筝受不了。假如写月亮和星星也有这样的光和热,就不符合月亮和星星的属性了。文中的月亮,身子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就像个弯钩;星星闪亮着眼睛……
18、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19、夜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似乎正在对着你微笑。
20、拟人(Personification)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这样的修辞手段。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
21、①本体和喻体不能是同一类事物,如:“那个人长得像人一样”,“这朵花非常漂亮,简直像画上的一样”。
22、在写拟人句时,只要给一样事物赋予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三者中的一样,便可以成为拟人句。如,把教室里的课桌用拟人句来表现,可以说“课桌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站”是用来形容人物行为的动词,用在了桌子身上,使句子变成了拟人句);也可以说“课桌虽然看上去并不是很美,但它并不在意”(对某件事是否“在意”是人们常有的思想,这里用在了桌子身上,等于给它赋予了人的思想);还可以说“桌子看上去有些不高兴了”(“高兴”常用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在这里用在桌子身上,是给它赋予了人的情感)。
23、再如,花儿在风中翩翩起舞,跳舞本来是人才有的动作,这里赋予到花儿的身上,是把植物拟人化。而小星星在眨着眼睛说悄悄话,这里则是一般事物的拟人化。
24、一盆盆花草从冬天的沉寂中睡醒来,抖掉全身的枯枝败叶,重新换上了新装。
25、需要注意的是,当一句话出现比喻词的时候,这句话就成了比喻句,不是拟人句了。总之,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它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26、三是表意丰富,更利于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增强语言的亲切感,还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变得生动起来。
27、仲夏夜,清风徐徐吹来,明月追赶着晚霞,早早爬过山头,挂在中天,那月光似乎带着一股清凉,驱赶着酷日留下的余热。
28、把一般的事物拟人化。例句:太阳出来月亮就回家了。
29、对偶是通过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对偶产生于汉朝,汉赋盛行的时候,对偶这种句式也慢慢流行起来。
30、拟人就是给本来没有思想情感的事物,赋予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使它更为生动形象、亲切感人。拟人和比喻是所有修辞手法里面最古老的两个。它们最初不称为比喻、拟人,而是称为“比”,就是《诗经》里边的赋、比、兴中的“比”。后来演变成了比拟。
31、比如说要写他的品格非常高尚,但文章中“他”根本不出现,而是借松树来表现,这运用的就是借代。例如中考诗歌赏析经常考到的李清照的《如梦令·昨日雨疏风骤》,里面有一句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词中运用了三种修辞:反复、拟人,另外一种就是借代,以特点代事物,“绿”代指“绿叶”,“红”代指“红花”。
32、使用拟人手法的目的要明确。使用拟人手法,是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和特点,借物抒发作者内心之情,从而突出文章中心思想。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使用拟人手法,也就失去了意义。
33、这个句子所用的拟人修辞就很恰当地表现出作者的心理状态,所描写的景色与情感相符。
34、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们正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呢!
35、不仅能够增添特有的情味,而且能把事物写得神行毕现、栩栩如生,又能很好地抒发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36、抓住事物的特征,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叫作借代。
37、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问和答之间必须构成因果关系才是设问。
38、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修辞手法的判定及作用,下期学习对修辞手法的赏析。
39、每个人所见到的事物都会带着个人不同的思想感情,比如高兴时看到的天可能是蓝的,而悲伤时看到的天可能就是灰的。我们在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时,所表达的情感也应该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不能片面地为追求修辞而不顾整体的表达效果。
40、如: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41、写排比句时,要注意选择三个相近的事物,用相似的结构进行表达。
42、前面我们说到的“一定程度”,是指只要能很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这个夸张句便是成功的,不是越夸张越好,而是在能突出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夸张的程度越能给人以真实感越好。
43、比喻是为了生动形象地将某一事物或人物情感展现给他人的一种修辞手法,原本存在的事物或情感,叫作比喻句中的本体,另一个能使它变得生动形象的事物则为喻体。比喻是人们使用最早和最频繁的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