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51句雨果的简介和代表作品
雨果的简介和代表作品
1、作者极力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有什么作用?
2、15年后,两孤儿成为情侣,到伦敦卖艺,轰动全城。这时,在海上漂了15年的葫芦落入官方之手,格温普兰的身份得到证实。安娜女王借机制造宫廷阴谋,宣布格温普兰为法定继承人。格温普兰在上议院的演说遭到嘲笑。愤怒之下,放弃爵位去寻找亲人。此时恋人已病入膏肓,死于其怀抱。格温普兰在万分悲痛之下投海自尽。
3、《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竭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
4、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雨果于此时期四处奔走宣传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三年后,拿破仑三世称帝,他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
5、《变形记》是他的代表作。通过一个叫格里高尔的推销员一夜之间变成甲虫的荒诞事情,表现异化的社会现象和世界的荒诞。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被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艺术上,作家采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与写实的叙述方法相结合,冷静的叙述语调,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而又令人信服。
6、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熟悉这些教材中的作家,好教师团队把统编教材7-9年级以及高一至高三中的作家完整地梳理一遍。
7、《九三年》是法国小说家雨果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74年2月。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登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1793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
8、 把话题拉回到戏剧,策划展览的过程实际上是要通过一些线索讲故事。除了跟大家提到的那两条比较显性的线索之外,这个展览当中还穿插着一些隐性线索,比如雨果的诗歌、雨果的绘画以及今天我们的话题——雨果的戏剧。就像刚才宫宝荣教授提到的,雨果浪漫主义的戏剧短命,所以我们选取的作品年代跨度不是特别长,从1830年到1843年。作为策展人,我们讲故事都是通过艺术作品、视觉作品。我跟奥迪内馆长进行了很多讨论,从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的馆藏当中我们选取了跟四部戏剧作品相关的视觉创作,我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些作品的样子。(雨果的简介和代表作品)。
9、 雨果就是为了符合这个时代的潮流趋势,他就创造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故事情节,那些故事情节让我们非常吃惊、难以执行,发生的事情特别多,很多意外,很多想象不到的事情。
10、茅盾曾在1952年撰文指出:“在雨果的作品中,我们中国的一般读者看见了作者所拥护所歌颂的正是他们所拥护与歌颂的,看见了作者所反对所诅咒的,也正是他们所要反对、憎恨与诅咒的。”可见雨果的作品一开始主要是以其强烈的反封建反宗教立场为我国读者所接受和认同的。柳鸣九主编的《法国文学史》认为《巴黎圣母院》是“善良的无辜者在专制制度下遭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小说的矛头直指封建教会和专制的国家机器,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封建时代的再批判,也是雨果自己对青年时期保王态度的一次总清算。它体现了三十年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的最高水平。”在表达反封建的同时,雨果还在小说中注入了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王亦农在《伟大和真实的统一——浅谈的思想与艺术》中认为雨果是“从人性论出发,通过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相互关系的探求,来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其反封建主题是“十分丰富和深邃的”。“但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搏斗之后,美丑善恶同归于尽,宿命论的思想倾向在这里也是显而易见的。”闻家驷先生指出的这一“宿命”主题也是雨果本人所认同的,他在《海上劳工》的序言中曾明确提出,《巴黎圣母院》是为控诉宗教的宿命而作。“宿命”亦成为后来很多评论文章展开论述的基础。
11、他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授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
12、《笑面人》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写作于1866—1868年,1869年发表。作者运用浪漫主义对比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通过强烈的对比,加强了小说结局的悲剧气氛,揭露了整个贵族上流社会的糜烂、腐朽和没落。
13、《笑面人》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写作于1866-1868年,1869年发表。该作讲述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国。一伙童贩将一个10岁男孩遗弃海岸,逃离时遇难,当忏悔他们的罪行,将男孩的身世、证件封在一个葫芦里,抛到海上。此男孩便是誓死不与王权妥协的克朗查理爵士的儿子。
14、15年后,两孤儿成为情侣,到伦敦卖艺,轰动全城。这时,在海上漂了15年的葫芦落入官方之手,格温普兰的身份得到证实。
15、克洛德趁乱把爱斯梅拉达带走,欲说服少女委身于他,遭到拒绝后恼羞成怒,把少女交给了追捕而来的官兵。与此同时,长期呆在河滩广场边老鼠洞里的隐修女因爱斯梅拉达怀中掉下的绣花鞋认出她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她拼死相救,未果而亡,爱斯梅拉达被官兵强行带走。
16、但丁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他创作的《神曲》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表现了新旧交替时的矛盾。(详见文末《思想内容的矛盾性》)
17、雨果唱片新推出王建欣、李凤云伉俪《箫声琴韵》专辑。中国古老的乐器应该算哪一件?《尚书》上说:“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打那时起的两千多年来,“吹箫引凤”的故事就一直在民间流传,现如今的词汇中有“龙凤呈祥”、“乘龙快婿”等,都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许多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们,更是一管洞箫做伴,浪迹天涯。这件乐器直到今天还深受人们的喜爱。
18、行刑之日,加西莫多在刑场救下少女,把她安置在圣母院的密室避难,对她进行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克洛德得知此事,诬陷爱斯梅拉达为女巫,鼓动教会不顾避难权强行将其逮捕。巴黎下层民众攻打圣母院试图救出少女。加西莫多因聋哑无法弄清事情缘由,误把平民当作官兵,从钟楼上推下巨石,浇下滚烫的铅水,平民死伤无数。
19、地点 | 南京艺术学院逸夫图书馆一楼报告厅
20、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在小学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课中称《船长》)。《“诺曼底”号遇难记》还被选入教材语文版语文A版五年级上册第九课、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沪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课。
21、加西莫多因劫持爱斯梅拉达在广场被捆绑鞭笞,口渴难忍,只有爱斯梅拉达走上前去送水给他喝,敲钟人感激不尽。克洛德趁爱斯梅拉达和法比幽会的晚上刺伤了弓箭队长,并嫁祸于少女,爱斯梅拉达被判死刑,克洛德在狱中对其威逼利诱,遭到拒绝。
22、《巴黎圣母院》主要涉及了三个人物形象——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敲钟人加西莫多以及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对于前两个人物,常常被视作雨果独特美学思想的体现,爱斯梅拉达美丽善良、热情纯洁,是“真、善、美集中于一身的完整形象,是纯洁和仁爱的象征”,加西莫多则驼背独眼、又聋又哑,“是个被人当作笑料的丑怪的畸形人”。然而外貌极度反差之下的敲钟人的内心却是无比的美丽,“是崇高灵魂的至善典型”,在他个人的身上又集中了美和丑的统一。罗国祥在《丑乎?美乎?——论加西莫多》一文中认为“加西莫多的美是一种不合乎人情的美,是复杂的艺术美,而不是一般人在下意识的支配下追求的那种简单的生理美。雨果在小说中是从Esthetique(美)的角度去看待加西莫多的,而小说的人物爱斯梅哈尔达则主要是从beaut-(美)的角度来衡量加西莫多。Esthetique这个字所指的美,主要指精神伦理的美,而beaut-则主要指生理的美,所以小说中,爱斯梅哈尔达始终未能发现加西莫多的美,因而未能完全地爱上他。”
23、作为名著,《悲惨世界》是那样复杂,但情节又异常简单,王安忆说,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它的故事:“一个人也就是冉·阿让的苦行、苦修”。修行不是在宗教场所,而是在世俗人间,这个“俗世”就用“悲惨世界”来命名。
24、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 运动的代表作家。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25、2岁时被英王詹姆士二世卖给童贩。童贩用手术破坏了他的容貌,使他脸部永远呈现笑容,充当小丑,被叫做格温普兰。格温普兰历尽艰辛。从海边逃生。被江湖艺人收留,并与收留的另一孤女组成3人流浪之家,四处卖艺,维持生计。
26、普希金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也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由于对俄罗斯文学无以伦比的贡献,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和“俄国诗歌的太阳”。主要作品有长诗《叶普盖尼·奥涅金》、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小说《上尉的女儿》等。《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体小说。作品塑造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
27、“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圆明园。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可能有原型的话。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28、《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的构思叙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了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这部作品表现出浪漫主义的典型特点,即离奇曲折的情节,丰富的想象力,夸张手法和“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以及强烈的情感色彩。(相关阅读:《该还原一个真正的了》)
29、这些他们千辛万苦寻找的民乐和制作的唱片,都具有非一般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喜欢中国民乐传统,希望听见古典时代中国音乐文化和民乐大师的绝响,就不要错过这些音乐文化宝藏。
30、浪漫主义大师,文学史丰碑,有着济世情怀的思想家,这些夺目的光环都不足以概括维克多·雨果丰富的内在,甚至让想要了解他的人望而却步。
31、爱斯梅拉达被施以绞刑,加西莫多因为没能保护好少女而感到沮丧,这时他看到克洛德站在圣母院楼顶对着绞刑架上的爱斯梅拉达发出狰狞的狂笑,他似乎明白了一切,愤怒之下把副主教推下教堂,克洛德粉身碎骨,加西莫多来到墓地抱着少女的尸体死去。
32、小说最著名的有《九三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33、维克多·雨果的法兰西学院院士服,1841年
34、《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
35、对于冉·阿让,苦役场是地狱,蒙特伊城是天堂,巴黎是人间。冉·阿让的苦行一定在人间进行。因为地狱会把他变成魔鬼,天堂又太不真实,所以必须来到巴黎,巴黎才是真正的修炼场。
36、令人敬仰的文学家,还有初中课本里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在信里痛惜圆明园的毁灭:
37、“圣-桑普森”(或《凝视着风暴的渔夫之妻》),1864年
38、维克多·雨果和孙子乔治、孙女让娜,1881年
39、 为什么雨果的名气有一段时间没有那么大?我们认为是艺术方面和政治方面的一些思想,有些事情比较反对。首先从戏剧的角度来讲,一直到十九世纪,法国古典戏剧有很重要的规定,首先有三一律的规则,还有喜剧和悲剧两种戏剧风格,分得非常清楚。这种古典主义戏剧的最好代表之一是法国的高乃依,在十七世纪。
40、《静静的顿河》以荡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形象地描绘了从1912年到1922年间顿河地区的风云变幻,表现了顿河地区哥萨克十年间走过的曲折道路以及历史悲剧。作品中塑造了葛里高里这个复杂的悲剧形象,开创了独特的悲剧史诗的艺术风格。(相关阅读:《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与艺术成就》)
41、本作品借柳宗元的名诗入乐,借着这四名句,以音乐描述高雅的崇高人生情操。
42、中国民乐发烧碟先行者雨果唱片的老易和LEO,从1986年的古琴唱片开始,发现和抢救性录音、出版了数百张中国民乐唱片。包括雨果的《广陵琴韵》《江南丝竹》《潮州大锣鼓》和LEO的《绛州大鼓》《绝响》等。当时录音的民乐艺术家,有些已经仙逝、有些已年迈无法演奏了。30多年来,民乐风格已经改变、不复当年的情怀、当时的味道。能赶在上世纪录音保存古典中国的音乐传承,他们感到无比的庆幸和自豪。
43、 作为导演要能够指导制作雨果的戏有一个风险,这个风险是因为雨果的戏剧都是非常夸大的,所以如果我们直接把他的戏剧搬到舞台上,我们就很容易创造那种太夸张了、不可理喻、不现实的状态,甚至会像我们讽刺戏剧的剧目,所以这对于导演来讲是要避免的错误。
44、《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我都看过,还有一些中短篇小说。与其说他是浪漫主义作家,不如说他是一个批判主义作家,我觉得更适合。早期的雨果,的确很浪漫,但是他的巅峰期,却一点儿都不浪漫。后来的雨果无非是利用浪漫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于社会的一种评论和批判。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道德的沦丧,人性的丑恶,专制的丑陋,尤其是对于那些拥有权利地位,却自私利己,祸害他人的人极其蔑视。
45、©MaisonsdeVictorHugo/Roger-Viollet
46、《海上劳工》是法国伟大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作品。《海上劳工》是雨果流亡海岛期间创作的一部重要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吉利亚特对船主勒蒂埃利的侄女戴吕施特深沉纯洁的爱,为抢救杜朗德的机器表现出的勇敢与才能。
47、今天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诞辰220周年。
48、“就文学方面的统治地位而言,没有人能够与他相匹敌。伏尔泰是以其他的名义进行统治的。曾有人说伏尔泰在所有领域皆位居第与之相反,维克多·雨果却在多种领域里独占鳌头……对我们来说,但丁、比特拉克、塔索与阿里奥斯托合在一起代表了意大利。雨果就好比一棵巨大的橡树,60年来,这棵大树繁茂的枝叶所产生的巨大树荫永不停息地为法兰西的思想和复兴提供庇护。”
49、多年过去了,珂赛特已长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姑娘,她和一个共和d人马吕斯相爱了。1832年,巴黎爆发了共和d领导的起义,遭到七月王朝的血腥镇压,马吕斯身负重伤,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通过下水道把他救了出来。
50、路易·康迪德·布朗热(1806—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