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08句论语原文及翻译注解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解
1、(译文)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论语原文及翻译注解)。
2、(注释)①社:土神。这里指得是社主,即土神的牌位,用木头制成。哀公问用什么做社主好。②宰我:孔子的学生,名予,字子我。③夏后氏:夏代。④咎:追究。
3、(译文)孔子把祭肉看得比车马还重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祭肉关系到“孝”的问题。用肉祭祀祖先之后,这块肉就不仅仅是一块可以食用的东西了,而是对祖先尽孝的一个载体。
4、(注释)①申枨(chéng):孔子的学生。②欲;贪欲。
5、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6、(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7、《论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孔子的基本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哲学思想是唯心的。但是,社会的发展,各种现实的原因,对他也不无影响。《论语》也记下了他思想中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例如薄赋敛、举贤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有教无类、不信鬼神等。尤其是他的教育经验、学习经验、写作经验、生活经验和诗论,更值得我们重视。《论语》中许多十分精辟的格言,正是这些可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论语原文及翻译注解)。
8、(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9、(大意)子夏问怎么做是孝。孔子说:“对父母和颜悦色是很难做到的。仅仅是有事情的时候,子女去为父母做;有酒饭了让父母吃喝,难道这就可以认为是孝吗?”
10、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11、(解读)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抒。(《三字经》)
12、(大意)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替孔子赶马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氏问我孝道,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时,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节规矩为他们办丧事,按礼节祭祀他们。”
13、(注释)①好(hào):喜爱。②恶(wù):厌恶。
14、(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15、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6、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17、(注释)(1)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2)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18、(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人,而是喜爱古代文化,通过勤奋学习求得知识的人。”
19、zǐyuēzhāowéndàoxīsǐkěyǐ
20、(注释)①数(shuò):屡次,频繁,琐碎。②斯:则,就。
21、(注释)①葸(Xi):畏缩。②绞:尖刻伤人
22、zhìqíshēnyǔpéngyǒujiāoyánéryǒuxìnsuīyuēwèixuéwúbìwèi
23、(译文)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24、(注释)里:邻里。周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这里用作动词,作居住讲。
25、(2)明衣:斋戒期间沐浴后换上的干净衣服。
26、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7、(译文)孔于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应委婉地劝阻。如果见他们不愿意听从,仍然应该恭敬地侍奉他们,不得冒犯,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28、“孝悌”不仅仅是高尚的起点,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所谓“君子务本”,就是指抓住“孝悌”的根本,从关爱身边的人做起,培养自己的美德。
29、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30、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d。观过,斯知仁矣。”
31、(大意)有子说:“约定符合义,说出来的话才能去实践、兑现。恭敬要合于礼,这样就能避免耻辱。依靠关系深厚的人,也就可靠了。”
32、冉(rǎn)有:孔子的学生,姓冉,名求,字子有。当时冉有做季康子的家臣。
33、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34、(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35、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36、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37、阙(quē):缺,空,有所保留,暂时放在一边。
38、(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39、(译文)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黄色的狐皮袍,配黄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长。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垫。丧服期满,脱下丧服后,便佩带上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着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着黑色的帽子去吊丧。每月初一定要穿着礼服去朝拜君主。
4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4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其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
42、(大意)孔子说:“作为一个人不讲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一个人不讲仁德,怎么对待乐呢?”
43、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44、(译文)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就会劳倦,谨慎而不符合礼就会畏缩,勇敢而不符合礼就会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就会尖刻伤人。”
45、(译文)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公正的样子;国君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46、(注释)三家:春秋后期鲁国当政的仲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贵族。季孙氏势力最大。他们凭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实力,常僭越周礼。这种行为受到孔子的批判。
47、(注释)子张:孔子的学生,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干禄:干,求。禄,官吏的俸给。干禄也就是求做官。阙疑:阙,同“缺”,保留的意思。阙疑即对有疑问的地方持保留态度。尤:错误。阙殆:殆与疑是同义词,阙疑和阙殆意思一样,是“互文”见义的写作手法。
48、(注释)(1)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49、(解读)我们今天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道”?合法之道。说到底,也就是仁义之道——仁道。
50、(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51、(译文)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52、zǐyuēdǎoqiānshèngzhīguójìngshìérxìnjiéyòngéràirén
53、zǐyuēshīsānbǎiyìyányǐbìzhīyuēsīwúxié
54、(大意)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商朝沿袭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了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将来如果有承继周朝的人,其礼仪制度也会是或增或减,即使下去一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
55、(注释)鬼:古代人死都叫鬼,一般指死去的祖先。
56、(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57、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58、(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所说的孝,往往是指能够赡养父母。其实就连狗马之类都能够得到人的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之类又有什么区别呢?”
59、《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60、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1、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62、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63、(注释)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
64、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65、(原文)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
66、zǐzhāngwènshíshìkězhīyězǐyuēyīnyīnyúxiàlǐsuǒ
67、(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得和颜悦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
68、(大意)子贡想要把鲁国每月初一告祭时用的活羊去掉不用。孔子说:“赐呀!你可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69、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0、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71、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2、(译文)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73、(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74、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75、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视邙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76、(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态度也一定要变得严肃起来。看见穿礼服的人和盲人,即使是常见到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表示哀悼)。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要把身体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敬意)。做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一定要态度变得庄重并站起来(表达谢意)。遇见疾雷大风,一定要神态变得庄严(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77、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78、10•6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6);素衣,麑(7)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13)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79、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80、(注释)①盖:大概。②作:创作。③识(zhi):记。
81、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82、(译文)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83、 第有子从个人修养的角度阐述了“孝悌”的意义。上文讲过,儒家所说的做学问,也就是如何做人,其最终目的是求“仁”。
84、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85、(注释)①侍:指立传。若坐侍,则称侍坐。②盍:“何不”的合音字。③衣:此字是唐以后加上去的,应去掉。④敝:坏。⑤伐善:夸耀自己的好处。伐,自夸。③施劳:表白自己的功劳。
86、(大意)孔子说:“住在有仁德之风的地方才好。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怎么能算明智呢?”
87、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88、(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
89、(1)席:古代没有椅子和桌子,都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
90、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91、(注释)(1)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4)亡:同“无”。
92、(大意)孔子说:“君子不该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93、其:指父母,该句可解释为担忧他们的疾病。一说,其,指儿女,父母担忧儿女的疾病;另一说,疾,子女品行上的毛病,父母担心子女品行不好。这里取第一种说法。
94、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95、(意思是说“你要问什么是孝吗,想一想你生病时父母为你担忧的那种心情吧!这样你就会知道怎样尽孝道了。”说穿了,所谓孝不在乎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生病时父母是如何的焦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这就是孝。)
96、(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岁才明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时,我知道万事都有天命,六十岁时,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什么话都能够听进去,到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97、(大意)孔子说:“由,教给你的知识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98、(译文)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99、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不好,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合时令的食物,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没有与食物相配的酱,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主食谷物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街市上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100、(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101、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102、jìkāngzǐwènshǐmínjìngzhōngyǐquànrúzhīhézǐyuēlín
103、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104、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5、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06、(2)瓜祭:古人在吃饭前,把席上各种食品分出少许,放在食具之间祭祖。朱熹认为“瓜”为“必”的误写。
107、(译文)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