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53句昼夜的意思


昼夜的意思

1、生活中常用的举例很多,如昼夜、极昼、昼夜赶工、昼分、昼伏夜出等。昼夜指的是白天和黑夜。极昼意思为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上的现象。昼夜赶工意思为夜以继日地不停工作。昼分指的是日正中之时,即中午。

2、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当你在的地方转到太阳照得到的地方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照不到光了就是黑夜。太阳自转的周期大约为24小时,即一天,周而复始,故昼夜交替。

3、在这段时间里,愈靠近北极,极昼持续的天数愈多,北极的极昼持续天数达191天。在这期间,北极没有黑夜,全是白天,也就是半年白天。

4、指代一切事物的两种相互对立、消长的力量,或阴阳两个方面。

5、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

6、昼夜现象这与地球自转和公转没有直接关系,假如地球停留在了公转轨道的某一点,既不自转也不公转,那么他面向太阳的一面是白昼,另一面是黑夜,昼夜现象依然在发生。

7、第二种看法认为当读去声,以唐颜师古为代表。《匡谬正俗》卷八“舍”字条:“舍字训止训息也,人舍屋及星辰次舍其义皆同。《论语》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谓晓夕不止息耳。”洪兴祖《楚辞补注》:“《论语》曰‘不舍昼夜’,谓晓夕不息耳。今人音捨,非也。”王观国在《学林》卷九“舍”条下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言川流无止息,逝者已往,愈远而不可追,犹川流之无止息,孔子所以兴叹也。舍当读音赦。”

8、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

9、南朝梁皇侃所著的《论语义疏》认为:逝,往去之辞也。孔子在川水之上,见川流迅迈,未尝停止,故叹人年往去亦复如此,向我非今我,故云逝者如斯夫者也。斯,此也。夫,语助也。日月不居,有如流水,故云不舍昼夜也。(昼夜的意思)。

10、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

11、这一章很有名,今天只要受过基本教育的中国人都知道此章。但是中国人对于此章的“误解”恐怕也是最深的了。一般中国人对认为此章表达了孔子对时光流逝的一种感叹与哀伤。这也是近代以来绝大多数解《论语》者对于此章的一种解释。实际上这一章的解释大有来头。因为从先秦到两汉、魏晋,再到宋明、近现代,中国人对于此章的理解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

12、地球是一个不发光又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13、出处:出自《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有所成就的人,晚上连着白天,都在思考事情做得是否妥当。)

14、当地球自转时,面向太阳之地面为“昼”,背向太阳之地面则为“夜”。

15、乾嘉时期,经学大师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总结、列举了各家之注后,对于此章的解释仍旧是“明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已,与水相似也。”

16、  秋分期间还是客家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言道之体(一作往)。如此,这里须是自见得。”张绎曰:“此便是无穷。”先生曰:“固是道无穷。然怎生一个无穷便了得他(一作便道了却他)?”

18、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

19、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意思是遂明国全是一片黑暗混沌,那里的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春夏秋冬,什么叫白天黑夜。

20、由于其中有“不舍昼夜”一句,所以后人多将孟子此语直接作为“逝者如斯夫”章的注解。而此章强调的是内在之本的重要性。赵岐《孟子章指》指出:“言有本不竭,无本则酒,虚声过实,君子耻诸。是以仲尼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明夫子此语,既赞其不息,且知其有本也”。

21、昼夜现象这与地球自转和公转没有直接关系,假如地球停留在了公转轨道的某一点,既不是自转也不公转,那么他面向太阳的一面是白昼,另一面是黑夜,昼夜现象依然在发生。

22、从章节的连贯性上讲,孟子以及宋明理学的解释比较合理,魏晋时期的解释则不甚合理。

23、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中秋节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2018年6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发布,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24、朱子《四书集注》对此章的注解为: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愚按:自此至终篇,皆勉人进学不已之辞。

25、指代一切事物的两种相互对立、消长的力量,或阴阳两个方面。

26、首先,地球的轨道是一个椭圆而不是正圆,所以当地球接近太阳时速度会加快,到达近日点时的运动速度最快;远离时又会减慢,到达远日点时的速度最慢。

27、老舍《二马》第四段九:伊牧师脸上瘦了一点,因为昼夜的念中国书,把字典已掀破了两本,还是念不明白。

28、解释:不管(不分)是白天还是黑夜。例如:不分昼夜的工作。形容不管白天黑夜,一直在工作。

29、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昼夜,也就是24小时;而地球公转一周就是一年,也就是365天和366天。

30、指代一切事物的两种相互对立、消长的力量,或阴阳两个方面。

31、  秋分这一天,客家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日粘雀子嘴,免得雀子破坏庄稼 。

32、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33、前面提到,孔子以水喻德,实际上是给弟子们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并鞭策他们不断前进,要通过学习不断进步,要通过下学而上达提升内在的境界,要使得行仁由义成为一种不带任何勉强、没有任何间断的自觉行动。如此一来,中国文化成为一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重视内在之本的文化。而这样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成立,最后的根据则是儒家对人性的信任。儒家相信人性本质上是善的,所以可以通过“尊德性而道问学”提升到与道合一的状态,即由“知之”提升到“好之、乐之”的状态。

34、农事:自2018年起,秋分日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将秋分日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兼顾我国南方和北方,便于城乡群众参与,也有利于展示农业的丰收成果,具有鲜明的农事特点。目前我市秋收作物处于成熟后期,预计秋收集中期多晴好天气,收晒阶段可能受短暂降雨影响,总体秋收正常。

35、昼夜长短,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地球又不是竖直的与太阳中轴平行,而且是绕太阳椭圆轨道运行,在近端与远端时,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我们是在北半球,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我们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较长,所以昼长夜短,反之亦然

36、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发展以后,上帝的存在被质疑,西方社会转而开始强调科学。但是科学的本质决定了其只能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解决不了“应该做什么”的问题,更无法将道德伦理之“知”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建立在意志、情感基础上的“行”。所以科学时代的来临,固然有助于走出宗教神学时代的迷信与来自神权的奴役,但是在失去了上帝这样一个外在支撑力量之后,西方社会里人的道德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力量,导致全社会道德建设的严重滑坡。西方近二百年来资本主义的物欲横流以及由此导致的各种战争屠杀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近代西方文明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二百年来对于这种科学主导的文明形态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反思和批判。例如尼采呼吁、赞美酒神精神,希望以此超越科学理性对于人类的主导和控制。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则指出,“在19世纪后半叶,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这种独特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见事实的科学造就了只见事实的人”。可见,近代以来科学理性主导下的整个西方文明是有严重缺陷的。而其本质的问题则是因为其在打倒基督教神学后无法给全社会找到一个可以支撑道德建设的内在力量,无法解决“应该做什么”这类问题,更解决不了从“知之”向“乐之”、“好之”的提升问题。

37、综合这些,我们认为此章还是以孟子和宋明理学的解释为准,应该是借滚滚流水来提示人不断进德之意。

38、第在化用《论语》此处典故入诗词,有“舍”字作为韵脚字的例子:

39、首先,孟子去孔子时代还算未远,相比较之下应该最了解此章的真意所在。

40、总之,在东汉之前,人们对“逝者如斯夫”章或孔子观水的阐释主要为两种一一“进德”说和“比德”说。前者取水“往、进”之意,强调要有内在之本;而在比德阐释中,所关注的是“水”的各种品质。但无论“进德”还是“喻德”,实际上都强调有本,只是后者的内容更加宽泛一些而已。

41、第一种看法认为当读上声,以唐陆德明为代表。《经典释文·论语音义》注云:“不舍,音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在《论语》《孟子》两处,皆注“上声”。杨逢彬先生《论语新注新译》也持这种观念,并从“不舍”的音注以及当“舍”后接抽象名词一般读上声两个角度进行了考证。

42、“孔子这话不过感叹光阴之奔驶而不复返罢了,未必有其他深刻的意义。《孟子·离娄下》、《荀子·宥坐篇》、《春秋繁露·山川颂》对此都各有阐发,很难说是孔子本意”。

43、由于这个重要的特征,使得地球在绕日公转的过程中,太阳有时直射在北半球,有时直射在南半球,有时直射在赤道上。一年之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北纬5°和南纬5°之间来回移动。

44、其次,《论语》的写作有一定的规律,就是相邻几章表达的意思有一定的相近性,并不是完全不相干,更不可能跳跃太大。就文本而言,这一章相邻几章都不是哀叹什么时光易逝。相反,它们一定程度上都在强调人任何时候都应该不断进取,不应有片刻松懈。此章前一章内容是:

45、可见,这一时期人们对此章的理解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其中的原因也不难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乃罕见乱世,战争、灾荒、瘟疫几百年来连绵不绝。这一时期,人生飘零如浮萍,不免有一种朝不保夕的焦虑和人生易逝的感慨。同时,这一时期传统经学已经开始没落,玄学和道教开始兴起,这种大的转变也决定了此时期对于很多儒家经典的解释不会再坚持旧有的立场。具体到这一章来说,自然会偏离秦汉以来的主流观点。

46、当地球自转时,面向太阳之地面为"昼",背向太阳之地面则为"夜"。昼夜是白天和黑夜的合称。昼夜交替是地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因自转运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47、对于《论语》《孟子》的这两处“舍”字的音义,历史上很早就存在争议了,主要也是上去两读的不同。

48、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运转叫做自转,地球自转一周即一昼夜,大约为24小时,一昼夜在一年当中的长度会每天不停地改变。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公转,地球公转一周即一年。地球公转有个重要特征,就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5°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由于这个重要的特征,使得地球在绕日公转的过程中,太阳有时直射在北半球,有时直射在南半球,有时直射在赤道上。一年之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北纬5°和南纬5°之间来回移动。

49、唐元稹《人道短》诗:天道昼夜回转不曾住,春秋冬夏忙。

50、“逝,往义。舍同捨。或训止,然昼夜不止,不当言不止昼夜。不舍昼夜者,犹言昼夜皆然。年逝不停,如川流之长往。或说:本篇多有孔子晚年语,如凤鸟章,美玉章,九夷章,及此章,身不用,道不行,岁月如流,迟暮伤逝,盖伤道也。或说:自本章以下,多勉人进学之辞。此两说皆得之。宋儒以道体之说释此章,亦一解”。

51、(解释):舍:停止,停留。无论白天黑夜都不止息,比喻夜以继日。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

52、可见,近代对于此章的流行解释又回到了魏晋时期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