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54句描写战争对人民伤害的诗句
描写战争对人民伤害的诗句
1、我们不仅想展现闪烁不息的人性光辉和希望,也想和孩子们一起思考——如何结束一场战争?世界秩序是如何运转的?
2、王直的这段表述并非虚词,是有史可证的。徐渭在这首诗中用隐晦的手法表达了对王直的看法,也说明他对王直的海盗身份,对当时倭寇的复杂成分是有清醒的认识的。
3、译文:不忍心看到祖国的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怎能让锦绣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飞灰。那浊酒哪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所洒的热泪,国家的救亡图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
4、○·王维《陇头吟》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髑髅:死人的头骨。○唐·常建《塞下曲四首》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边烽;边界烽火,指边警。
5、意思: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6、相关诗歌作品如下:《太行春感》朱德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
7、○唐·刘湾《出塞曲》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辕门:军营门。风掣chè:风吹动如牵引。
8、何人闻此曲,不上望乡台?边笛吹笛上高城,城秋月正明。胡儿双泪下,汉塞一龙鸣。
9、鲸波碧浸横江锁,故垒萧萧芦荻浦,烟水不知人事错,戈船千里,降帆一片,莫怨莲花步。江城子醉来长袖舞鸡鸣。(描写战争对人民伤害的诗句)。
10、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10分)
12、单chán于:汉时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唐·王昌龄《从军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骝马:骅骝,骏马。
13、小一点的孩子也能理解故事中的滑稽和荒谬,大孩子和成年人读到的是战争的滑稽和荒唐。这本书曾获得2008年法国公民文学奖、2008年雷恩青少年图书奖、2008年法国小学生文学奖和2009年凡尔赛儿童文学奖。
14、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15、八载坚心志,忠贞为国酬。且欣天破晓,竟死我何求!陈毅:“七七”五周年感怀一九四二年七月即今抗战艰难日,累累新坟启我思。
16、 此诗作于康熙元年(1662),此时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被俘杀害,南明政权彻底倾覆,钱谦益的学生郑成功病故台湾,海上抗清势力也难有作为。钱谦益也已年过八旬,曾经迎降并出仕清廷的经历早已成为他的人生污点,既遭到明遗民群体的奚落与唾弃,也不受清廷的重用。虽然晚年积极暗助抗清复明,试图挽回自己当年的失足,然而抗清复明的希望日渐渺茫。进退失据的人生窘境中,诗人回顾宋元之间最后的决战崖山,慨叹国土的丧失,也是慨叹自己儒家气节的丧失。诗中的“龙涎”典出《星槎胜览》,以群龙游戏吐涎沫于岛屿上吸引番人采收的典故,暗喻清朝海上势力壮大,明郑抗清难有所为。“关河”“日月”暗藏着诗人对明朝的隐秘追思, “胡笳”代表的清政权彻底颠覆了汉族统治,诗人彷徨、迷茫,唯有如同孤独的嫦娥一般,无助地在凄冷的月亮上泪流神伤。创痛、无望、悲凉成为诗人晚年余生的基调,诗中情思迂回,感伤故国之情在悲愁苦涩里盘旋曲折,深化了诗人挣扎矛盾的历史心志与自我救赎。虽然历史上并不认同钱谦益的遗民身份,但此诗中无疑积蓄了深厚的遗民悲剧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遗民文人低迷的情绪。
17、白动狼烟塞,寒生驿火楼。关山和泪到,圆缺及乡愁。
18、译文:远渡大海显示正义,飞虎与日本狼作战。昆明空战奇勋树,重庆战役失去了气势。士兵们通过驼峰保卫国家,进攻突袭日军保卫云南。一般的事迹传遍了各个时代,日月同辉姓字香。
19、突然就想起来《战争之王》中的经典台词——“我想要送你下地狱,但我想你已经在那儿了。”
20、阴风噫大块,冷艳拦长岛。怪沫一何繁,水与水相澡。玩弄狎鬼神,去来准昏晓。何地无恢奇,焉能尽搜讨。
21、公主琵琶: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弹奏琵琶曲调,乐调哀怨。○唐·李颀《古从军行》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玉门被遮:《史记·大宛传》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军攻大宛不利,武帝命人阻断退入玉门关之路,下令军士死战。
22、④因为地处荒凉的高原,老韩一家人的饭食十分简单,长达七个多月的冬季只有洋葱、土豆和白菜这三样蔬菜,连老韩三岁半的孙女也吃这样简陋的饭食,可是万一哪个司机有点高原反应,老韩就赶紧吩咐媳妇给煮酸菜面片汤,把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鸡脯肉下在汤里,喝完汤,额头上密密麻麻出一层细汗,无休止敲打太阳穴的那面小鼓就停了。
23、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有关于抗日战争的诗词朱德:太行春感一九三九年春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
24、○唐·李白《战城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唐·李白《塞下曲六首》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驿yì使:送信的人。发:出发。
25、而14岁以上的孩子和成人,我们会讨论战争可以结束吗?世界的秩序是如何运转的?矛盾和冲突总是存在,除了战争,我们还能做什么?
26、 本文所谓的“明清世变”的时间范围从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到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这段时间是中国古代史上动荡甚大的一个历史时期。李自成起义、明亡、清兴、三藩之乱……战火四起,中原板荡,兴衰无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均陷入严重的失序状态。这四十年间,文人们历经变故,在他们的诗文中留下了深刻的沧桑印记。战争诗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分量,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战乱危亡给当时的文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冲击,从他们的诗作中,可以见证动荡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世人心态。虽然在战乱和清代“文字狱”之后,关于明清世变的诗文遭到了大规模的淘洗,大量佚失,但我们今天仍能从各种古籍资料的罅隙中看到,文人们“以诗存史”而留下的丰富历史图景。
27、民族自救抗日军,铁血壮志坚,杀敌救国复河山。二驰骋吉、黑边,横扫哈东南。
28、古城连堞响,奔马踏霜回。玉塞降羌泪,天山旅雁哀。
29、(2016河北)下面文段中,第②③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4分)
30、○南朝陈·江总《雨雪曲》但得将军能百胜,不须天子筑长城○唐·胡皓《大漠行》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唐·王维《老将行》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麾huī下:部下。偏裨pí:偏将和裨将。
31、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迳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32、《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33、译文:城南城北都有战事,有许多人战死在野外,尸体不埋葬乌鸦来啄食。
34、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念之断人肠。——汉代曹操《蒿里行》
35、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清朝)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36、就像恶一旦确立,不管是既定的还是想象的,总会出现同样既定或是想象的善,与之相对立。
37、①研制核武器除了连续作战的疲劳和挖空心思地用脑之外,还有一个更可怕的东西,那便是放射性核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38、(嘉靖三十四年)十一月松浦贼复自温州登海,历奉化,犯余姚,卢镗遇于丈亭,令所部兵能倭语者给贼曰:“余姚兵盛,不可敌,吾等宜南行。”
39、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40、战争有古迹,壁垒颓层穹。——(唐)《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41、 如果说黄道周还只是在诗里发出遗憾的叹息,那么钱谦益则在《后秋兴之十三》其二中含泪道出了失望与悲凉:
42、夜雨复霜天。救亡壮志,永矢兮弗谖!鼓角乍鸣,将士各争先。
43、手携手打冲锋!三热血沸腾,杀声冲天,民族齐觉醒。壮夫断臂,争先恐后,共夺万年灯!旌旗所至,势如破竹,虏焰自息影。
44、 不同的时代氛围,反映在诗歌中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学精神。在明清鼎革之际,作为文化承载者的文人士大夫,大多数都表现出封建社会主流的效忠明朝的正统政治意识和汉族中心的民族意识,异族入侵唤起了文人们“保天下”的责任感与“以诗存史”的文学观。虽然诗人们的德性、才情不同,所采用的诗歌体裁也各有所好,但相同的生存环境,催发了相似的心灵感受。报国之志、黍离之悲与生死之痛,纷纷流诸笔端。炽烈的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意识,是明清世变下主流的文人心态,无论是遗民还是仕清的诗人,都在吟咏中寄寓相似的民族感情,映照了兴亡,传递着感伤的时代烙印。当然,随着时代变迁,文人的思想情绪也发生了转变。早期怀抱着反清复明的梦想与建立功勋的期待,诗歌以积极进取、慷慨悲壮为主旋律。随着清朝统治政权的巩固和抗清势力的衰落,尖锐的民族情绪、激烈的抗争精神慢慢潜藏,到了后期以感伤、失落、迷茫的历史悲凉感为主,表达方式也益发含蓄委婉。甚至对战争的反思与批判、对清朝的妥协与认同,也逐渐流露诗中。
45、龛山之捷的第二年即嘉靖三十五年,徐渭再次登龛山,作诗《丙辰八月十七日,与肖甫侍师季长沙公,阅龛山战地,遂登岗背观潮》:
46、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4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
48、○唐·杜甫《遣怀》汗马牧秋月,疲卒卧霜风汗马:马因奋战而出汗。疲卒:士兵因苦战而疲劳。
49、意思: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50、○唐·杜甫《悲陈陶》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关山月》:汉乐府横吹曲名,是士兵伤别、怀念故乡的曲调。万国,即万方。
51、译文:战士骑着青黑色的战马行走在去城南的路上,欲往那里参加战争。
52、关键词:艾青 诗歌创作我爱这土地 抗战时期
53、这首诗描写的是发生于嘉靖三十四年的龛山之战,徐渭正值三十五岁,第六次乡试不中,尚未入胡宗宪幕府。嘉靖三十四年十月,还发生了抗倭英雄、前任总督南、直、浙、闽等省都御史张经、巡抚浙江都御史李天宠,并及兵部员外郎杨继盛被诬杀,参将汤克宽坐牢等事件,这些事件对徐渭的震动很大,也触发了徐渭对倭寇战争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此时的徐渭颇为关注当时的抗倭形势,曾与萧鸣凤“挟策叩辕门”论倭事,在《拟上督府书》中谋划皋埠之战,在《陶宅战归序》中对陶宅之战发表看法,与吴兑在绍兴练兵。此外,徐渭另有《龛山之捷》详实地记载此次战役,由此可见,徐渭《龛山凯歌》所描写的战争场景绝非虚幻之笔和无稽之事,而是在充分和深入了解战争始末的基础之上创作的一组诗歌,因此这首诗是一首纪实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