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81句史铁生散文精选
史铁生散文精选
1、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2、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3、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3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4、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
5、史铁生(1951-),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6、b、母爱无私,母亲永远是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最爱我,父母对子女的爱永远只表露了三分
7、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8、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也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更动。”“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
9、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10、这篇长达万言的作品,无论是在表达主旨上,还是在写法、语言各个方面,都堪称是史铁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独一无二的贡献。(史铁生散文精选)。
11、《病隙碎笔》: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
12、有人说:“寥寥几百字把自己对母亲的爱与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挥撒地淋一漓尽致,表现了母爱的无私,理解与伟大。他没有对病痛屈服,病痛反而使他写出了这样字字珠玑的文章。我们被他深深地折服了,感动了。”深以为然。
13、《务虚笔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004年出版)
14、6)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辽阔的土地,而是一种无比辽阔的心情,不受空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你的故乡。
15、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窗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16、读史铁生,阅历越广,越懂他的旷达。挫折越多,越懂得他的坚强。苦难越深,越懂得他的乐观。
17、《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关于一部以电影为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18、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19、22)有一个古老的谜语,他的特点:一是谜面一出谜底即现;二是如果你自己猜不到别人谁也无法告诉你;三是如果你猜到了你就肯定会认为你还没猜到。谜面:离你最近可你看不见的,是什么—眼睫毛。
20、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21、1)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22、29)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展,都有无限的时间延伸。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而破碎成片断。互相埋没的心流,在孤单中祈祷,在破碎处眺望,或可指望在梦中团圆。记忆,所以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
23、●编委:许江马希明静然 淡然子怡萧峰鸿雁 江姐 空白……
24、12)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25、19)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
26、在看《我与地坛》时,看到了史铁生众多文章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字字直戳人心。
27、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28、史铁生用最直白的文字告诉我们,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29、《散文杂文》华文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30、《宿命的写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31、史铁生写的不是油滑遁世的逸情散文,不是速生速灭的快餐散文,不是自矜自吟的假“士大夫”散文,不是撒娇发嗲的小女人散文,挫折、创痛、悲愤、绝望,固然在其作品中留下了痕迹,但他的作品始终祥和、安静、宽厚,兼具文学力量和人道力量。
32、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3、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象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34、11)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35、成绩发下来之后,史铁生失落地发现他的“呕心沥血”只得到80多分和一个简短的评语,而老师却在课堂上讲起了文章写作要素的理论性知识。
36、13)世界上的人很多,每个人的世界其实又很小,一个个小世界大约只在务实之际有所相关,一旦务虚,便很可能老死难相理解。
37、21).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赏析: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去面对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
38、史铁生的书总给人一种拨开迷雾穿越晨露站在寂静中心的感觉。
39、14)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话语称起来不重,但稍有不慎,便会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当然,也要训练自己,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扎伤。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赏析: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
40、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41、有人把人口增长的失控比喻为地球的癌症,这比喻形神具似非常恰当。癌症,就是一个本来和谐的生理结构中,忽然有一种细胞不可控制地猛增,以致杀死了别人也迎来了自己的末日。我常以为,癌症,是上帝给全人类(并不是仅仅给比如吸烟者)的一种警告。
42、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杨舍镇暨阳东路518号
43、这篇文章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系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中。
44、19)我决心做一个好孩子。我暗自祈祷,别让我走那条路别让我走上那条歧途吧,让我做个好孩子。但是我每时每刻都感到,那座庙院夜晚里的可怕消息从过去躲进了未来,出身——它不在过去而在未来,我看不见它躲在了哪儿,我不知道它将在什么时候出来找我,但只要我不可避免地长大我知道我就非与它遭遇不可。
45、27)大脑做不到心灵所能做到的一切。心灵比大脑广阔得多,深远得多,复杂得多
46、《史铁生自选集》海南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47、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一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
48、三处写景:一是从感觉上写,用了“荒疏”“凌乱”“稀少”几个词,着重谈印象;二是从场面上写,写林中小路、风中败叶和觅食之雀,着重谈动感.三是从背景上写,突出由眺望产生的庄严感.这些描写都是简笔速写,效果却很出彩.
49、那么,为何只有“女强人”一词,却没有“男强人”之说呢?男人们万万不可窃喜,这决不意味着表彰,这实在是绝大的耻辱。言外之意大约是说:男人嘛还用说么——都是强人!或者更甚:男人竟与强人同义,这“强”惟在女人身上才需要特别地指出。可能言重了,但这实在说明了一向占统治地位的男性文化究竟是怎样一种图景,它是以强治物以强治世以强治人,说到底是一个以强凌弱的强权文化。
50、3)人们就像在呆板的实际生活中渴望虚构的艺术那样,在这无奈的现实中梦想一片净土一种完美的时间。
51、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52、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53、罗曼罗兰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54、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或许你会遭遇生活无情的对待,但是,总还是会有希望的。
55、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56、28)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不可以随意调换。
57、《命若琴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58、我在看《我与地坛》的时候,随着慢慢布满氤氲水汽的眼睛,小时候的模糊影像也逐渐变得清晰,母亲的剪影仿佛静音的纪录片,被残酷的生活剪辑得冷暖交织。
59、这感觉当然不会被我们这种正值大好年华的孩子们懂得。我们完整,健康,做着梦,被生活的河流带往未来,我们如何能够懂得?
60、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61、《我与地坛》像是与整个人类精神的对话与探寻,字字句句昭示“生命偶然,但不能轻视”主题,那些同期作品也揭示了”人生是一个经受磨难的过程”。史铁生曾经自嘲“被种在床上”,这句话中充满了磨难和自我调侃,“几十年病痛对他的折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和承受力,这种磨难早已融合进他的思想和灵魂。”
62、28)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无论你在空间的哪一个角落,在时间的哪一个时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63、印象最深的包括和奶奶的对话,对话很“本色”,朴实而有趣.
64、18)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有很多人问:史铁生从岁上就困在屋子里,他哪儿来的那么多可写的?有种回答:白昼的清晰是有限的,黑夜却是辽阔无边。
65、2)以生不逢时的一类的大话来开脱自己和折磨自己。
66、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莱,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莱一边说:“我就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67、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68、奶奶主动打扫老海棠树秋天的落叶,开始懂事的我这次要求主动帮忙,可奶奶非要身体力行“自觉劳动”。我自以为是的孝顺误解了奶奶的信念。
69、《病隙碎笔》里,他调侃自己是“职业是患病,业余才是写作。”面对命运给予自己的苦难,史铁生在这本书中写道:“不断地这样说给自己听,用自我委屈酿制自我感动,那不会有别的结果,那只能是自我囚禁、自我戕害,并且让‘不可能理解’的人眼睁睁地看着一个自虐者自虐而束手无策。”去正视人生已经触摸到的苦难与挫折,犯下的过错、走过的迷途,承认并且接受它,然后保持自信去面对生活、满怀希望去热爱生命。他是生活的强者,是自己的英雄,从失去双腿的暴躁和迷茫到接受自己的平静,从万物中重新找回希望,他用文字讲述着人生,也让那些和他一样遭遇的人从迷惘中找回希望。
70、《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作者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
71、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72、23)爱情,并不在伸手可得或不可得的地方,是期盼使它诞生,是言语使它存在,是信心使它不死。
73、10)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浮生若梦”,“人生几何”,从生命的短暂性来说,人生的确是一场梦。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怎样活得有意义,便成了人们的一个永久的话题;“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永恒的自然相比,人生不过是一场梦。
74、孙维维作品:我想,把你写成一首诗朗诵/艺佳
75、●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2019年面向市内四区体育艺术特长生、足球后备人才招生简章
76、《务虚笔记》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写的一部短篇小说。《务虚笔记》是2010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
77、因而我想,那个“强”字绝不是指示着强健、坚强、强大或者强烈,而是暗示着“强”字另一方面的作用——强迫、强暴、强行、强制、强词夺理、强加于人等等。那是指女性的“强人”,强人者,强盗也,“只听一声唿哨,林中跳出一伙强人挡住去路”。不过,强盗的行径并非只限于夺人财物和性命,夺人自由、夺人意志、夺权夺利夺名者也是,或者更是。但这类的“夺”大多不加一声唿哨,进行得隐蔽,理所当然甚至堂而皇之地便告完成。所以如此,因为这类的“夺”常扮一副“给”的假象,比如越俎代庖,比如包办代替,比如以一个大脑的辛劳令所有的思想都放假,貌似替人受累,实则夺人自由和意志。识别“给”与“夺”的办法,是看有没有一个“强”字在里头,强给和强夺其实毫无二致。但是被强夺者可以去官府鸣冤,被强给者却有苦难言。但有苦难言之后,便有“女强人”一词被创造出来,稍泄被夺之愤。
78、当代作家李朝全《散文百年经典·1917-2015》:“这种在菊花盛开季节中的怀念,是那样地苦涩、凄切而悲凉。”
79、蒂衬真真作品:种子守不住秘密朗诵/拾柴女生
80、在翻完散文集后,我发现我最爱的还是第一辑的前六篇和第二辑的前三篇,剩下的不喜欢甚至有些讨厌。先说我爱的,《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自不必讲。虽说是抒情叙事的散文,但结构却有些像推理小说,先推出一段不太相关的描述,后面突然转回抒情,时常看到这我的眼泪就止不住了。好比母亲在地坛里找人的那一节,看到这段怎能叫人不落泪。结尾的画面感也很强,带着史诗的气质,超脱了时间和空间直达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