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8句荀子怎么读


荀子怎么读

1、视土地之差等以征税)(2) 减少 如:衰少(减少);衰乏(减少缺乏)组词:衰败 造句:现在这深秋的傍晚,更是处处显得零落衰败的样子。(荀子怎么读)。

2、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主张:老子思想主张“无为”,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

5、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6、荀子纪念馆,是2014年根据文献记载复原的景观,位于中国河北省邯郸市一条历史文化街区串城街。建于2013年,2015年前完工。这个建筑是为了纪念邯郸荀子而建。

7、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

8、(形声。从艸,旬声。本义:传说中的草名),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草。如:荀草(传说中的香草。据说服之可以美容色)

9、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10、凡立言总带有几分时代色彩,故孟子贵“知人论世”。荀子生今两千余年前,其言有专为当时之社会而发者,自当分别观之,不可盲从以责效于今日,但亦不可以今日眼光绳之,遂抹杀其在当日之价值也。至于其学说之含有永久性者——即并非对于时代问题而发言者,则无论何时,皆可以咨其严刻之评骘也。

11、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劝学》

12、阅读《荀子》需要适当参考各注释本,但我们也要注意,注释本也常常只是一家之言。遇到难点难题,读者若是独沽一味,只参照某一本注释,也难免会出错。尤其当涉及到对荀子思想的性质、特点的一些文本段落的理解时,多参照其他的一些注释本,加以比较鉴别,并上升到荀子的思想系统中做一全盘的分析,然后给出自己的判断,当是一个比较妥帖的做法。举例而言,王先谦的注本虽最为权威,但其间亦时有误解或误导之处,如在注释《天论》篇“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知(和)之可以治者矣”一句时,引王念孙注“阴阳见其和而圣人法之以为治”,如果我们把此处的“阴阳”理解为“天行有常”的一部分,那么,王念孙“圣人法之以为治”的解释就有可能把荀子的主张了解成“法天主义”,但荀子明确主张“天”无可取法,关键在于人“应之”的方式,故云“无君子则天地不理”。所以,北大本《荀子新注》便不取王念孙的解释,而谓“对于阴阳变化的认识,是要根据已看到的阴阳和谐的现象进行调理”;而李涤生的《集释》也谓“对于阴阳所要知道的,只限于它所显现的寒暑调和变化,这样就可以据以修治人事了”,这两本的注释显然在思想系统上更符合荀子的主张。由此可见,阅读《荀子》,要尽可能地参照各本注释,并从荀子思想的整体中作出判断,以便获得较为客观的理解。

13、主张:顺其自然,不求名、不求利,淡视生死。

14、jīshàn chéng dé,ér shén míng zìdé,shèng xīn bèi yān。

15、yǐnwúzhǎo yá zhī lì,jīn gǔ zhī qiáng,shàng shí āi tǔ。

16、 又如:嵬岌(嵬嵬。高耸的样子);嵬崿(险峻);嵬峨(高大的样子);嵬岸(高傲的样子);嵬崔(高耸的样子);嵬崛(高大貌)

17、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盐铁论·地广》

18、当时齐国仍在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分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官,便在兰陵安了家。李斯曾是他的学生,后来在秦朝任丞相。

19、(5) 又如:皓腕(素腕,指女子洁白的手腕);皓皓(洁白的样子;光明的样子);皓手(洁白的手);皓然(洁白的样子);皓齿明眸(洁白的牙齿,明亮的眼睛)。

20、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1、2 林彪、"四人帮"及其爪牙都是一丘之貉。

22、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劝学》

23、嵬( wéi ) 高大耸立 ~然。~~。〈形〉

24、 ◎穿穴:“(舜)以其徒属~地财,取水利……然后免于冻馁之患。”

25、比喻勇士。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喻世明言.卷吴保安弃家赎友:「李都督虽然骁勇,奈英雄无用武之地,手下爪牙看看将尽!」

26、简介: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27、(2) 同本义 (bright;luminous)

28、bùfù tǐng zhě,róu shǐ zhī rán yě。gùmù shòu shéng zézhí,jīn jiùlì zélì。

29、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x性善论&#x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30、《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日:学不可以已。”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

31、在战国末期,凡有血性,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性善论没多少市场,性恶论也是儒家因时代不同,而进行的部分演化和延伸。

32、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这与开头所说的“学不可以已”是一致的。学无止境,只有看到前人丰厚的知识成果,方才知道自己的浅薄与不足。因此要不断学习。

33、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34、 ◎冲起:“塕然起于穷巷之间,~堁扬尘。”

35、  译: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36、孟子和荀子。分别为战国时期儒家两大学派的代表,故常并称。

37、文王之所辟(后作“避”)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8、Jūn zǐ yuē:xué bù kěyǐyǐ。qīng,qǔzhī yú lán,érqīng yú lán。

39、其次,阅读《荀子》,需要将具体问题的研究与时代的共同课题的把握相结合,这一点涉及到对《荀子》一书的问题意识的了解。元代刘埙在《隐居通议》中说“古人作文,俱有间架,有枢纽,有脉络,有眼目”。所谓问题意识,即是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眼目”。那么,荀书的问题意识究竟是什么?说起《荀子》,人们最容易想到其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的差异,或谓一者重礼,一者重仁等,这种想法当然合乎情理也有理论意义。不过,孟荀皆面对着天下大乱、重建秩序的共同课题,因此,如何将具体论点之“异”与时代课题之“同”结合起来,便更容易读出荀子思想的用心与特色。事实上,孟荀之异虽然表现在各种具体的观点上,但其问题意识却是从如何化解秩序重整的时代课题中引申出来的。换言之,对同一课题的疏解,孟荀之异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方法之异。如此看来,性善、性恶,言仁、言礼等,并不是孟荀的问题意识,孟荀的问题意识乃是治道的实现问题。例如,孟子对重建政治秩序的思考完全取资于个人自足的内在仁心,所谓“举斯心加诸彼”而天下可运于掌;荀子则着眼于人类社会所存在的“欲多而物寡”及其所必然导致的“争、乱、穷”的特殊状况,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孟子藉道德天性以重建秩序的主张,坚持以客观化的“礼”为架构来整顿政治秩序。但孟子言仁,荀子言礼,人们却常常将仁与礼皆作为道德概念来理解,这不是说一点道理都没有。不过,孟子的仁固然是一道德哲学的概念,而荀子的礼却首先是一政治哲学的概念,两者在性质上是有差别的;而且就因应所面对的时代课题而言,荀子作为政治哲学概念的“礼”显然在理论上更具合理性,因为荀子言礼的首出意义是为了去乱止争,为了“出于治,合于道”而形成的一套社会政治秩序的制度设计,故云“礼义生而制法度”(《性恶》),又云“隆礼贵义者,其国治”(《议兵》)。在荀子看来,秩序之建立和贞定非徒出于个人内在的恻隐之仁心,而必有赖于安顿社会人群之法式,此法式即是荀子所说的“礼宪”,亦即作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制度或法册,故荀子必云“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劝学》)翻阅整本书,《荀子》对孟子的批评,无论是《非十二子》的“三无”之说,还是《性恶》篇的“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之论等,大凡皆着眼于重建秩序的方法方面。这样看来,阅读《荀子》,我们既要考究荀书中具体的问题与观点,也要牢牢把握其立言指事的目的与宗旨;既要有细处的分析,也要从大处着眼,抓住其念兹在兹的根本问题。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说,就是先要弄清楚他“为何说”,然后再了解他“如何说”,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对荀子思想的同情的了解,避免只见枝叶,不见森林的毛病。

40、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这个"物”字就从“舟楫”“奥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

41、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左传·庄公九年》

42、缙云氏有不才子礼有缙缘。——《左传·文公十八年》

43、综上我们从“客观理解、问题意识、总结者的思想特点以及敬意与批判”四个方面谈了我们当如何阅读《荀子》,这些方面似乎都是从大处着眼。“大”常常与“无当”相连,但孟子也曾说过“先立乎其大,则小者不能夺”。我想,在面对《荀子》一书时,孟子的说法作为一种阅读方法也是非常合适的。

44、其语不经见,缙绅者弗道。——《汉书·郊祀志上》

45、没有刻苦钻研精神的人,在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的成绩;不能埋头苦干的人,在事业上就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46、===============================

47、木材经过加工以后就能变直,刀剑在砺上磨过就会变得锋利,君子学习渊博的知识,并且能经常注意考察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而行动上也不会犯错误。荀子用木与刀剑为例,来说明人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检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