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50句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1、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世界上古今一百位“伟人”、“作家”之首,及“世界哲学之父”。

2、道家的“绝圣弃智”与“绝仁弃义”,所针对的,便是世俗的圣智与仁义——若能无为,则圣不可绝,智不必弃;若有道德,则仁不可重,义不必厚。

3、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4、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黄老列庄、黄老学派,纵横家、修真派、法家学派、玄学、杨朱学派可能对庄子产生影响。慎到、田文等齐国陵下法家学派也是以道家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兵家思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5、  自然之道就是追求自我的释放。道家学派主张重视人性的解放,崇尚“自由”精神,无为而治的思想,就是主张不要过多干涉,要提供自由发展和创新的空间,这是道家审美推动书法艺术创新性发展的理论基础。书法的生命就在于创新。

6、《道德经》第2章所说的“有无相生”的“无”,正是与“有”相对的“无”。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与“无”相对而产生。具体说来,这个“有”是依赖于“无”而发生,同理,这个“无”也是依赖于“有”而发生。简单的说,“有”跟“没有”相互对立而存在。这就叫做有无的相对性,有无的相依性,有无的相待性。由此可见,“无”在这个框架中所要表示的意思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没有”。而《说文解字》中说的“无,亡也”,和《玉篇·亡部》中说的“无,不有也”,都是强调的这个“无”是“没有”的意思。也就是说,老子的“有无相生”的“无”的思想,正是建立在《说文》这一“无”的本义基础之上的。实际上,这个框架内的“无”,其音应读做“mo”,而不读做“wu”。尽管这一意义上“无”(没有)并不是老子《道德经》所论“无”的重点所在,但是,千百年来,对于老子“无”的思想的误读和曲解亦正是表现在运用了并不是老子重点指代和规定的现象界中属于相对性的“无”的概念,即“没有”“不存在”去解释和理解老子,包括整个道家的“无”。以至于才会出现,不少西方人根据它们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法将老子《道德经》的“无”翻译成“nothing”“nothingness”(没有)和“inaction”(不动)。也以至于害的不少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在说老子的“无”时,非常严肃地明确指出,在存有论上将老子的“无”理解成“没有”,“这都是完全失指的,是完全不同于中国哲学传统的讲法”(牟宗三语)。当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之所以会将老子的“无”直接理解为“没有”,也是比较契合大多没什么高深文化素养的中国老百姓的实际情况。然而,我们虽然强调指出了,相对意义上的“没有”之“无”,并非是老子所要论“无”的本旨及其意义之所在,但是,对于老子为什么在相对的意义上来论述“无”,其中的社会的文化意义何在?亦当是我们“说无”要给予揭示和分析的。

7、“道散形为炁,聚形为太上老君”。——《老子想尔注》(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8、庄子信奉老子的学说,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世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曾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否定知识,有浓厚的消极情绪。

9、  如今道教门派有主要是,南方正一道,北方全真道

10、本论集第三编的最后三节有关庄子《齐物论》《大宗师》篇中的细节问题讨论的文字,笔者认为最值得学人们一读。当然,我并非意指三节文字目前提供的结论,而是得出结论的方法值得关注。近十几年来,笔者致力于乾嘉学派的学术思想研究,对于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学派所开创的“由字通词,由词通道”,“一字之义,当贯群经”,“大其心,以体古贤圣与天地之心相协”的语言哲学与经学解释学略有心得,并将此心得运用到老子、庄子研究上面来,以处理自己在本科教学中遇到的文本困惑。这三篇文字可以说是无心插柳的结果,惜乎目前还未能在老庄思想研究方面达到成荫的良好效果。至于本编中的“以道观之:庄子哲学的方法论及其语言哲学思想——以《秋水》篇为例”;“庄子论真人与真知的关系——《大宗师》篇‘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命题的现代诠释”;“《庄子》‘内七篇’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之比较三篇”,读者若有时间,亦可花点时间耐心一读,或许会有些许启发。

11、阮籍、嵇康在政治上与司马氏集力处于政敌地位。为了揭露其虚伪的名教外衣,他们强调名教不合自然,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释私论》)。他们的“自然无为”以元气一元论为基础,脱离了玄学本体论“有与无”的轨道。他们公开蔑弃儒家的“礼法名教”,痛斥“六经为芜秽”,“仁义为臭腐”(《难自然好学论》),更加违背了玄学思潮的主旨。因而,他们的哲学批判在思想实质上表现出玄学异端倾向。但是,他们的“任自然”的片面观点被引向极端。西晋开国后的门阀士族贵族子弟坐享特权,清谈放荡,“任达”、纵欲之风恶性膨胀,乃至危及门阀士族集团统治本身的稳定。于是有了裴頠、郭象的纠偏之论。裴頠特著《崇有》《贵无》二论,提出“以无为辞,而旨在全有”,强调自然不离名教,贵无和崇有、自然和名教在理论上应当更好地统一起来。在裴頠崇有论的基础上,郭象以他的《庄子注》完成了这一任务,论证了名教和自然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他综合贵无与崇有的主张,认为名教即是自然,一切“尊卑上下之序”本来就合乎“天理自然”,从而统一了名教和自然的矛盾,把玄学理论推向了顶峰,为西晋门阀士族垄断政权暂趋稳定所形成的统治秩序,提供了理论支柱。魏晋玄学关于有与无、自然与名教的演变过程,曲折地反映了门阀士族集团由夺取统治权力到巩固统治权力的现实政治要求在理论上的发展。由贵无论的“名教本于自然”,到崇有论的“自然不离名教”,再到郭象的独化论综合二者,论证了“名教即是自然”,终于找到了服务于门阀士族特权统治的玄学理论重心。

12、庄子通过“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有”“无”“虚”“实”的思想对《辞系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修正,强调只有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现宇宙的真理(“道”)。庄子的这个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结构有着巨大的影响。

13、“道”的这种“利而不害”的德性,老子又形象地通过对“水”性的描述而得到加强。换句话说,老子以“水”来喻“道”。在他看来,“道”的所有功能和品格,“水”都具备。也正因为如此,老子才如此歌颂“水”德。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8章)意思是说,上善者如若水一样。水善于利养滋润万物而不与它们争高下,它甘于居处在众人所不喜欢的低下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老子通过他的“七善论”盛赞了“水”的功用及其德性。它是那样深广、仁慈、诚信、平治、干练、适时地利养着万物,泽及着万物,但它却又是那样处下不争,默默无闻。水是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没有水,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没有水更没有人类的存在。由此可见,“水”的这一“利万物而不争”的德性不正是与“道”的先于物、生物、养物、为物、成物而居后、不有、不恃、不宰、不主等的德性完全相契互合吗?

14、另外,《淮南子》一书 在有些方面还修正了先秦道家的观点。例如在对“无为”思想的看法中,作者批评了先秦道家消极无为的思想:“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象’吾以为不然” ( 《修务训》)。作者历考神农、尧、舜、禹、汤的功业,指出人类社会正是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不断取得发展的,假如束手无为,四肢不动,要想建立功业、维持生存,是不可能的。据此,作者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在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推自然这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匆伐,功立而名弗有” ( 《修务训》),认为无为指的是按照客观的自然规律办事,不居功自傲、自矜自夸。这种解释纠正了老子、庄子 “无为”思想的一些消极倾向,使道家的无为思想具有更加积极进取的特性。

15、道教的玄妙思想、神仙境界、奇异方术、逍遥精神、贵生伦理渗透到文学艺术领域的方方面面,道教的自然情怀、浪漫主义深深影响着传统文艺的审美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南北朝以来的《搜神记》、《酉阳杂俎》、《聊斋志异》等志怪小说与道教密切相关,唐宋传奇《枕中记》、《太平广记》等包含大量的道教元素。

16、,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其实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所以,《道家思想》是从易经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7、而王重阳这支则称为北宗。 全真道的教义总体来说,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此外,提倡三教合三教平等,认为儒道释的核心都是“道”。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必读经典。其宗教实践的原则是“苦己利人”、“利人利己”。而且实行出家制度,道士不可婚娶。(历史上如正一道者,多不出家,还世袭尊位。全真道南宗人士也不提倡出家。)。    全真派道士满发,戴混元巾。    全真道祖庭——山西永济的“永乐宫” (吕祖) ,陕西户县的 “重阳宫” (王重阳祖师);北京的 “白云观”(丘祖 ) 。  

18、道家的“大道至简”的思想与书法艺术的精髓不谋而合,最顶端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简洁。书法本身的点画之简洁是其他艺术类别所无法比拟的,纵观书法发展过程,是从繁琐到简约的发展过程,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由繁至简的历史。隶变是一场书法史上的深刻革命,将繁琐变成了简约,一直延续了数千年。行书、草书更是由繁至简的典范。

19、首先,《淮南子》在哲学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创见,《原道训》《俶真训》《天文训》等篇对“道论”做了系统的阐述,其“道论”既继承了老子、庄子等先秦道家关于“道”的思想,又在许多方面加深了对“道”的理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道本论与创生论区分开来。道本论讨论道的存在状态及运行过程,类似于哲学上的本体论;而创生论则讨论天地万物的起源及演化过程,这类似于本源论。这种区分反映了古代哲学思维的深入,表明哲学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20、武术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是以健身和养生为主要目的的一种体育活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而太极拳是武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具有活动肢体、用意、运气传统导引术的优点,更有势势相承,节节贯穿,绵绵不断的特点。中国武术产生和发展的环境极其复杂,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和交融其他形式的文化也是在所难免的。

21、“道教”不光维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极大的稳定了每个朝代的政权,缓解了政治与民众的矛盾。其后个个教派不断完善道教思想与理论,最终成为了中华独具特色的固有宗教。

22、黄老学兼容并包。一方面它继承了道家的无为政治,提出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思想,认为“贵清静而民自定”,君主治国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要作过多的干涉;主张“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让百姓休生养息。一方面又吸取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儒家的礼义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名家的形名思想等,提出刑德并举,恩威并施,循名责实,赏罚必信,并认为“不争亦无成功”。《淮南子》还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反对离道而妄为,主张循理而举事,因自然之势加以主观努力而有所作为。因此黄老学的无为而治是道、法、儒、墨、名、阴阳诸家思想的融合,是无为与有为的结合,是经世致用之学,在政治上具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老庄的消极无为的思想。

23、  孙过庭的《书谱》中对书法做了如下的描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作了形象的比喻,“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横折钩”如劲弩筋节。蔡邕在《笔论》中指出,书体的间架结构,必须要赋予它多种的形态,有的犹如端坐行走,飞翔舞动,往来回转,俯卧腾起,愁苦喜笑,有的犹如虫子啃食木叶,有的如同利剑长矛,有的如同强弓硬箭,有的如同水火,有的仿佛云烟迷雾,有的好比太阳月亮。总之,纵横分布的字体结构一定要广泛汲取自然现象的美妙风姿,方可成就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书法从自然万象中获取灵感,物化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都成为书法的取法对象。

24、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流思想。

25、  王羲之是道学和书法都造诣高深的典范,他出身于晋代的名门望族,堂伯父王导是名闻于世的东晋丞相,另一位堂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他的整个家族都是虔诚的道学信仰者,他在这种书、道合一的氛围中长大,养成了飘逸放达的性格,他不恋官场,辞官专司书法,书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使道学文化与书法艺术的结合几乎达到了至臻至美的境界。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可谓千古绝唱。这幅书法艺术神品的字里行间散发着豪放飘逸、自然豁达的浓郁的道学气息。他的书法作品被奉为圭臬,犹如一把审美之尺,衡量着后世书法作品的美丑优劣。

26、《淮南子》一书适应西汉时期大一统的政治需要,以道家为宗领,对先秦的学术做了最后一次总结。它兼采各家学说,以道家为统领,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它的产生充分反映了西汉前期开明的学术空气和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在此之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学说做为官方的学术,限制其他学派的发展。这一举动,使得汉代的学术思想陷入狭隘沉滞的境地。陈陈相因,比同演述,思想无创见、学术无新意是汉代经学的一个主要特点。

27、这一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世界起源于什么?二是世界存在及其发展变化的根据是什么?归结起来,先后主要有八种观点:①“天本论”。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孔子、孟子都曾肯定意志之天、性理之天对世界、人世以及人的道德属性的决定作用。②“道本论”。这是道家的基本观点,为老子首先发明。③“气本论”。这是一条贯穿中国哲学史始终的主线,可溯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家,无分儒家与道家,但最著名的代表是儒家,如东汉王充,唐代柳宗元、刘禹锡,北宋张载,明代王廷相,明清之际王夫之。④“无本论”。以魏晋玄学为代表。⑤“理本论”。以北宋二程、南宋朱熹为代表。⑥“性本论”。以南宋张栻及湖湘一派为代表。⑦“心本论”。以南宋陆九渊、明代王守仁为代表。⑧“以太说”。以近代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孙中山为代表。

28、阴阳是万物之源,“道”字最上面两点即是代表阴阳。道家思想静心自身,同宇宙秩序保持一致,要求人们遵循自然之法,随“道”去观察自身和周围的阴阳平衡

29、生命健康包含两大方面,一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能够为生命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二是身体健康,强健的体魄能够真正体验生命的过程。道家思想的深刻之处,体现在对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30、而庄子、列子将“内圣”的观点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老子哲学,就其思想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而言,不但超过儒家,而且影响先秦诸子各家各派。

31、(1)道是最先的存在。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老子》1章,下引《老子》,只注篇名),“道冲……象帝之先”(4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25章)。“无名”就是指“道”,“有物混成”也是指“道”。由此可见,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先于上帝的存在。老子对“道”的先在性的论述,似乎与“道”字的“首”旁所表示的“头”和“起始”义存在某种相契之处。

32、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33、以往对这三类文学主题的研究是这一时期文学研究的重镇,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但无论是对魏晋文学的整体研究,还是对这三类文学主题的研究,搜检研究资料可以发现,论及思想影响,研究者基本上都只谈及玄学,没有细致辨析三玄中老庄传统道家思想与儒道结合之玄学思想对文学影响的异同。因此本书将研究的重点放在道家思想对这三类文学主题的影响上;对每一类文学主题的研究,都分为两个部分,先是探讨道家思想与文学主题思想内涵或文学表达方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按时间顺序集中论述道家思想对魏晋时期这一主题发展流变的影响作用。具体来说,为了思想与文学研究能够得到更加密切的结合,没有将思想研究与文学研究分置开来,而是将道家超越的出处观与魏晋隐逸文学、道家自然生命观与魏晋游仙文学、道家言意之辨的方法论与魏晋玄言文学相联系而论,阐明两两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具体的论述中将道家本体论,政治哲学,以出处观、生命观为主的人生哲学以及道家言意之辨的方法论综合起来,考察其对魏晋这三类文学主题的影响作用。这种从文学主题思想内涵及表达入手探究思想与文学的关系和流变,将思想的某一重要部分与思想整体与文学主题的联系相结合,从一个时代的不同时期考察道家思想对一类文学主题的影响作用的内容和方法,也是本书所力求创新之处。

34、第君子得其时就干,不得其时就不干(“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第做事要谦虚,做人要愚拙(“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第要去掉骄横之气,过多之欲,变态之色,邪淫之志(“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35、  “法天贵真”是庄子提出的又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被看作是庄子美学思想之滥觞。它告诉人们只有真诚才能打动别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要实现“大美”“至美”,必须以“贵真”为前提条件,真实性决定了自然美,书法之美就在于写出真性情,在于真实情感的流露。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之所以被奉为天下第二行书,就是他在这幅作品中书写的每一个点画,都是真情实感的释放,是他血与泪的真诚倾诉,从这幅作品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对叛贼暴行的怒吼和对侄儿怜惜的柔情。这幅佳作可谓天下大美之绝品。

36、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佛教是教育,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

37、“道散形为炁,聚形为太上老君”。——《老子想尔注》

38、由此可见,“无”在这个概念框架中所要表示的就是空间意义上的“间隙”的意思。《尔雅·释古下》:“无,间也”。郭璞注:“虚、无,皆有间隙”。郝懿行义疏:“无者,有之间也”。在《道德经》中的第二种意义上“无”,是指实有中的间隙。此“无”虽也与“有”相对而存在,只不过是在特定意义上而相互成立的。具体说来,“无”(空)是指有空间的意思,即没有实物占据的空着的地方。此“无”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没有”,而是强调“没有”后面的状态,即“没有”装、据、填、充东西的地方。

39、唐诗受道教渲染形成了古奥华丽的风格,宋词中大量词牌名源自道教,元曲中神仙飞升题材的曲目十分突出;明清小说包括四大名著都蕴含道教神学思想,形成了“智者形象道士化”的传统。

40、如果要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一个概念所包含的面最广以及哪一个概念被各家都使用,那么,答案一定是“道”。群经之首的《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及“形而上者谓之道”,儒家经典《中庸》说:“率性之谓道”,道家经典《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法家经典《韩非子》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而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礼运》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更是为人所熟知。但我们又说,中国古代圣贤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从经验的、有限的、可以言说的层次来谈论和运用“道”。换句话说,多是在先王、君子、人生等意义上来谈论和运用“道”的。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发展中将这一情况加以改变的,力图从哲学的高度来使用“道”这个概念的,并将其作为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的,那要当推道家的创始人老子。

41、在这里值得强调指出的是,在超越有形之外而关注到无形的意义和价值,除了能从“器物”的物理意义上体会到这一点,另外还能从人的生命和精神层面体证到。所以,老子就十分强调人们的“脑子”“胸中”“心间”之虚无和空灵的重要性。老子的“弱其志”“虚其心”(3章)等说法皆有此种意义。所谓“弱其志”,就是削弱人们的意志;“虚其心”,就是让人们思虑空空。当然,对于老子这一思想应当给予准确地把握和理解。老子是要告诉人们,那些有违万物之性之情的念想和意志,如果太强那一定会遭到灾祸。而如果人的生命要实现和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那也是一定要伴随着对通过“为学”而达到的知识性的减少,特别是那些能产生对人的心灵平静安宁打扰的物欲和分别之心一定是要减少的。老子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48章)。也就是说,体验大道,与道合则必须要让那内在情欲和妄想以及求分别之知的欲念一天天减少,减少了还要减少,一直到虚空没有的程度(“无为”),而空掉和没有了那些东西,便能无所不为矣。所谓的“无不为”,通俗的说,就是人生可达到平静安宁矣。“虚壹而静”,此之谓也。我的理解是,“虚者,损欲也”,“壹者,净念也”,“静者,解纷也”。要使脑子“没有”断分,使胸中“没有”淫志,使心间“没有”杂念。也就是说,在脑子,胸中、心间要“空掉”“去掉”那些由于分别所带来的“杂念邪想”,如此,人就能达到一个更高更好的境界。这也是老子告诉人们的“少则得,多则惑”(22章)的道理所在啊!

42、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43、道家的养生观和休闲观对当代人们身心健康的启示

44、《淮南子》还系统地讨论了形神关系问题,第一次对形、气、神三者的关系做了论述。提出了著名的 “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的观点,指出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种观点后来被东汉著名哲学家王充所继承,对形神关系做了更科学的论述。

45、道家是主张“保身”的,但这一概念同样不包含追求长寿的含义。《庄子》曾以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而子州支伯却以“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却之,和子华子以“两臂重于天下”劝昭僖侯莫争邻国之地等事例,说明“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不可“见利轻亡其身”(14)的价值观念.

46、  道家思想与道教的区别,其实从大的方面看,宗教跟思想流派的区别也适合解释道家和道教的区别,比如宗教有比较严密的仪式,有自己的禁忌和制度等等,而什么家之类的思想只强调思想本身,如何去实践则要求的比较少。

47、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论“道”是当时思辨哲学的最高成果。“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核心追求。老子“道”“自然”“道法自然”具有同一性,“道”的本性是“自然”,“自然”就是天然、自然而然。作为道家思想最高范畴的“自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老子哲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自然”“无为”,他对世界的本原作了“道”的最高抽象,同时对“道”的运动规律作了最高概括。崇尚自然是道家思想的精髓所在。道家在哲学上以“自然”为理法,必然延展到审美领域,表现出对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道”是美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48、道家在诸子百家中,与法家、名家、阴阳家一样,通过其学派的名称就可直接认知到它的性质。具体说来,你无法从儒家之“儒”字来判定其思想的核心价值,同样你也无法从墨家之“墨”字来认识其思想的核心价值,而你却可从法家之“法”字来确认其思想的核心价值。我们说的道家同样具有这种特点,你可直接从道家之“道”字来体认其思想的核心价值。

49、《吕氏春秋》,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