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6句胡适最著名的三句话


胡适最著名的三句话

1、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2、和越来越多的人相处,越要考虑怎样可以和大家合得来,既有自己的底线,又能与人为善,才是真正合群的生活。

3、这是1932年6月,时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胡适对毕业生发表的演说。两年后他在参加其他大学毕业典礼的时候说:

4、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领袖。

5、你只要有疑难问题来逼你时时用脑子,你自然会保持发展你对学问的兴趣,即使在最贫乏的知识中,你也会慢慢地聚起一个小图书馆来,或者设置起一所小试验室来。所以我说,第一要寻问题。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古人说,

6、巴斯德对于科学有绝大的信心,所以他在国家蒙奇辱大难的时候,终不肯抛弃他的显微镜与试验室。他绝不想他的显微镜底下能偿还五十万万佛郎的赔款,然而在他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他已收获了科学救国的奇迹了。

7、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损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可读十一万页书。

8、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反而损害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愿挨骂。

9、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10、我们出学校之后,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个两个值得解答的疑难问题在脑子里盘旋,就很难继续保持追求学问的热心。可惜当时青年人最大的问题是养家糊口,生存都是难题,遑论其他?

11、他就是胡适。胡适这个名字,好像专是为民国而起。冥冥之中有姻缘似的。如果民国年代少了这样一位可爱人物。民国好像就不是民国了。

12、他勤奋著述,著作等身,一生拥有36个博士学位.

13、《纲鉴易知录》以纲目体编辑而成,被誉为《资治通鉴》的“精华版”和“扩充版”。

14、从第三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发明了牲畜的脾热瘟的疗治药苗,每年替法国农家减除了二千万法朗的大损失;又发明了疯狗咬毒的治疗法,救济了无数的生命。所以英国的科学家赫胥黎在皇家学会里称颂巴斯德的功绩道:

15、都是平常经验,都是平常影象。偶然涌到梦中来,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语。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16、几年来的战争,都是由希特勒的一本《我的奋斗》闯的祸,这一本书害了多少人?反过来说,一句好话,也可以影响无数人。

17、1960年6月18日,时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胡适在台湾成功大学毕业典礼的致辞中将这三味药概括为“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

18、学者、历史学家、思想史家,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自幼进家塾读书,十五岁考取中国公学,十九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先入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研究实用主义(实验主义)哲学,1917年夏通过哲学博士学位考试后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得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或者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而实在和你的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状况之下,工作就往往成了苦工,就不感觉兴趣了。

20、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21、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

22、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的。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获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新因。一粒一粒地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有的信心。我们要深信:

23、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24、钱穆先生说:“知道了中国史才算知道我们各自的自己”。

25、“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