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6句培根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1、正当春风得意之时,培根却摊上了大事。1621年,国会指控大法官培根收受贿赂。培根承认受贿属实,但申辩说自己坚持依法办案,不因为得了谁的好处就偏袒谁。最终,他被判有罪,处罚金四万镑,被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不得接近宫廷,不得再任官职。虽然几天后,罚金和监禁皆被国王豁免,但培根从此淡出政坛。当时英国官场贿赂盛行,几乎每个法官都接受馈赠,甚至原被告双方的都收。所以,培根说自己“沾染了时代的恶习”,“犯下这种罪的不仅是我,而且是这个时代”。此外,他还意识到此案背后的特别意义,故而告诫詹姆斯:“现在打击你的大法官的人,恐怕将来也会打击你的王冠。”后世学者认为,培根其实是英国议会与王权斗争的牺牲品。不管怎么说,培根未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至少是一个污点。不过,培根被迫放弃官场生活,此后潜心著书立说,也算是坏事变为好事。

2、《英烈传》第六回:“郭大哥便从他学这棍法,而今力量甚大,用一条铁棍,那个敢近他!”

3、知识分子优于文盲,如同活人优于死人。(亚里士多德)

4、知识就是力量的意思是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吸取有用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力量,才可以获得成功。

5、帝都小分队太狠了,不光在颜值上碾压我们,竟然还随随便便走出了四万多步,你们想干嘛?尤其是铁蛋儿同学,你带着珊珊走了那么多万步,经过她头发的允许了吗?

6、另一种反思在于,知识作为一种力量是否已被滥用?

7、“知识”与“芝士”谐音,所以人们通常把“知识就是力量”调侃地写成“芝士就是力量”。

8、培根生于1561年1月22日,父亲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早在孩提时代,培根就被伊丽莎白称为“朕的小掌玺大臣”。他12岁时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小小年纪,对大学教育体制和当时主宰学术研究的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十分反感,认为有必要从根本上作出革新,“因为它们对人类的生活和幸福毫无应用价值”。

9、罗吉尔·培根是个不幸的天才,他的不幸在于他有着远超于他所处时代的超前思想,比同时代人更早地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和科学的价值。两百年后,他得到了应有的声誉,15世纪成为母校牛津大学的骄傲。(培根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10、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

11、在《论学术的进展》里,培根对杂草丛生的知识领域作了划界定义,并提出新的科学分类原则和知识体系新结构。他认为,人类的精神能力可分为记忆、想象和理性三种,那么科学作为人的一种具体精神活动,也应分为历史、诗歌和哲学(历史包括自然史、政治史、教会史和学术史,诗歌包括叙述诗、戏剧诗和寓言诗,哲学包括自然哲学、人类哲学和自然神学)。既然人的精神能力不能割裂开来,那么科学必定是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培根指出,通往真理或知识的道路有两条,一条道路是从感官和特殊的东西飞越到普遍性原理,亦即通过原则判断而发现一些公理;另一条道路是从感官和特殊的东西出发引出一些原理,经由逐步而无间断的上升,最后达到普遍性原理。

12、这不单纯是一句政治口号,培根给出了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行动方案。首先,需要破除人性中的各种迷信和偏见。他发现:“迷信和神学的混合物对哲学的腐化……流毒甚广,危害巨大。”正是各种迷信和偏见搅乱了人们的心灵,阻碍人们获得真知。他将其归纳为“四幻象”,分别是:“部族幻象”“洞穴幻象”“市场幻象”“剧场幻象”。

13、唯理论肇始于欧洲大陆,那里的哲学家们从经院哲学的土壤中成长起来,喜欢建立庞大的哲学体系,习惯于从抽象的原理出发,进行演绎推理。这导致他们走上了一条与英国人相反的求知道路。

14、弗兰西斯·培根敲响了召集智者的大钟,一种“解放的感觉……新的命运,在培根思想的触动下,在那一代人中跳动着”,整个欧洲都响应他关于“扩大人类思想帝国边疆”的呼吁。培根的脑海中常浮现这样一幅图景:一艘船穿过海格力斯之柱,驶入未知的海洋。柱上镌刻着他最喜欢的格言——勇往直前,海阔天空!

15、他是中古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1561年1月22日,出生在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剑桥大学一毕业,他就到英国大使处服务,后继任议员、掌玺大臣和大法官,并封为子爵。他对哲学很感兴趣,晚年辞去官职,专门从事哲学和科学的研究工作。

16、我联想到了一位比培根早得多的中国老爷子讲的一个故事。《庄子》这部书中有个段子叫“不龟手之药”:宋国一户穷人家有一个祖传秘方,会做一种不龟手的药膏。冬天手上冻裂了口子,拿这个药膏一抹就好了。这家人世世代代靠给人漂洗棉絮为生,到了冬天别家都手背龟裂干不了,就他们家干得欢,因此日子比同行好一点点。

17、天性好比种子,它既能长成香花,也可能长成毒草,所以人应当时时检查,以培养前者而拔除后者。

18、再者,从知识的分类来看,我们可以将知识分为书本知识(间接知识)和实践知识(直接知识)。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多是书本知识,缺乏的是实践知识。重书本知识而轻实践知识,这将导致学生缺乏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走出校门后必然“高分低能”、百无一用,何谈创造美好的未来?

19、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出身英国贵族家庭,父亲是伊丽莎白一世的掌玺大臣。培根从小接受良好教育,12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5岁毕业后到英国驻法国使馆工作,后来回到英国学习法律,获得了律师资格,年纪轻轻就跻身政界,23岁成为议员,做了艾塞克斯伯爵的顾问。此后出任过总检察长,跟父亲一样做过掌玺大臣,57岁出任英格兰大法官,两年后获封圣奥本子爵。

20、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贵。

21、由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培根所说,出自培根的《沉思录》。知识能够增长人的见识、能够丰富人的思想,人们可以通过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因此知识也是一种力量。

22、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不具备真理性知识的第一个要求,普遍必然性。这就是经验论归纳法遭遇到的理论困境,因为经验是有限的,人的观察是有限的,无法穷尽所有。但它发明了一种方法,可以不断扩展和更新知识内容。

23、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24、记载培根幼年时期生活学习的文献不多。培根幼时接受语言、圣经和神学教育后在1573年,年仅12岁的培根被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大学中的学习使他对传统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25、部族幻象,植根于人类本性之中,植根于人类部族或种族之中。人类在认识自然界中事物的时候,不是以客观事物本身为尺度,而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和成见为尺度,从而掺杂着许多主观成分。这让人联想到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以及如今我们常说的“人类中心论”。培根认为,这使人类固化了自己的思维模式:“人类理解力犹如一块凹凸镜面,由于融入了自己的特性,无法正常接收光线,从而扭曲了事物的本质,改变了事物的本色。”(《新工具》)

26、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集成《培根随笔》。

27、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上万年,敬畏自然的历史漫长而悠久。近代以前,人类敬畏自然,以谦卑和恐惧的心态面对自然;数百年来,人类看到并挖掘出自身的巨大潜力,它如此强悍,使人类自我膨胀,要求控制、利用、指挥自然;面对日益恶化、枯竭的自然资源,也许未来终有一天,膨胀的人类终会意识到,知识的力量并非是一种可以无节制、无底线滥用的力量。尽管我们还在不断掌握知识这种力量,但如何运用好这种力量,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需要人类拥有更高的智慧。

28、如何像蜜蜂那样,将经验与理性结合起来运用,获得新的知识呢?培根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单纯归纳法,也不同于单纯演绎法的“归纳-演绎法”。

29、《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

30、早在13世纪的英国,罗吉尔·培根就大力倡导科学实验。关于彩虹,亚里士多德认为那是太阳和星星之间的垂直线,塞涅卡称之为神的笛杖。罗吉尔·培根对前辈大咖们的观点不敢苟同,那不过是孩童的幻想,他需要更可靠的依据来证明。他用晶体做实验,折射出七色光,于是得出了与前辈大咖们不同的结论。他认为彩虹是水汽反射太阳光形成的自然现象。还认为,人类通过实验,还可以掌握制造彩虹的方法。这种标新立异,在中世纪背景下,可不会为天才的罗吉尔迎来赞誉,反而招来了牢狱之灾。

31、这句话一般都用来鼓励人好好学习、多读书,或者用来称赞某人读书多,做出较好的成果。既可以是鼓励他人的经典语录,也可以用来称赞他人。

32、所以“知识就是力量——弗朗西斯·培根”,就被人们写成了“芝士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

33、所以主编,我是不是又一次再一次不出预料地跑偏题了?为什么我都没写到看书这件事。请不要让我去面壁,让我分享一组对比照片吧。

34、唯理论还隐含着另一个难题,通过演绎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无法更新拓展出新的内容,因为结论已经包含在了前提之中,无法拓展和更新。也就是说,唯理论获得的知识不具备真理性知识的第二个要求,开放性。

35、先生说:“佛教也有去虚妄,求正见。般若就是智慧知识。和培根很有共通点。在爱智者和求智者的眼中,智慧的力量高于一切。若有机会在赫拉、雅典娜、维纳斯之间做选择,没啥好犹豫的,肯定选雅典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