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50句陈子昂的诗


陈子昂的诗

1、唐诗提到,此后这首诗有两次改动,一次是2001年自己“请重庆诗人某某某先生斧正”,后一次则是2005年自己修改。“至此,《在暮色中赶路》基本定型(即现在获奖文本)。”

2、造成陈子昂变宗炳所观之佛为儒的,乃是导致陈子昂虽退隐林中,仍要观“天命”之化的主要原因。即陈子昂之“思与诗”,基本立场不是宗教徒的,第一义也不是出于诗人或画家等艺术家之心的。陈子昂于“林中”运思与歌诗的第一义,只是以儒士担待乱世之心,模仿圣贤规天范地,以拯救、教化人文。所以,陈子昂之选择“林中”为其观化处所,切近的原因,是缘于《易经》的导引。

3、陈子昂回应大化天命、痛感天命大道在当代的沉沦与迷失,对自己难以独力承担复兴古道大化的历史重任而忧愤孤独,都无非说明他所观化的“天”,是因“人”而在的天,天不弃人,而人亦弃天,这就是陈子昂最为揪心的时代的病灶。而顺应《易》系思与诗的文化系统行事,陈子昂便不能不如《易》所强调的,以“林中”为他观化的处所。《易》是“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陈则效“仲尼探元化”(13),“吾观龙变化”“吾观昆仑化”“深居观元化”“林卧观无始”在“林居”养病期间,“闲卧观物化”(18),都是以“圣人”之慧眼,在寂无人烟、了无人事的荒林莽野,涤肠澄怀,仰望星空,冥感时序环流,环视周遭木石纹理、生死消息,使己身在坐忘中漂浮于与大道俱的澄明的虚空之中。通过自己的这种投入大化天命之中,替天行道,代神设教,树人极,昭天心,为天下立法,继往开来,指点下智众生一条康庄大道。《易》的“林中”也即陈子昂观化所处的“林中”,它的内蕴不象作为风景的“林中”那样单它是双重结构的:作为风景的“林中”,在观悟之人的契入之中,无言地展示着言说着一种比它更高的自然。依据《易》理,天地大化这最高的自然絪缊化育了“林中”万物,而“林中”万物反过来显现、确证着大化的存在。“圣人”唯有观悟此作为现象界代称的“林中”,才能上达至大化的本体虚空。对于思与诗者而言,唯其如此,他才能成为运思与歌吟的“圣人”,践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19)的“道——文——圣”的人生进路。

4、周履靖《骚坛秘语》:陈子昂初变齐梁之弊,以理胜情,以气胜辞。祖《十九首》、郭景纯、陶渊明,故立意玄远而造语精圆。 

5、往前往后都看不到明君,对于一个满怀抱负的人来说,是何其的悲哀。(陈子昂的诗)。

6、引发争议的“《遂宁日报·华语诗刊》第二届陈子昂诗歌奖”是本月6日颁的奖,奖项授予了重庆诗人唐诗的作品《在暮色中赶路》。昨天,记者查询到,颁奖3日后的4月9日,这首作品公布在了主办方的官网遂宁新闻网上。由此这首诗开始被更多人关注,并引发了至今仍在延续的“抄袭”争议。

7、他论诗提倡汉魏风骨,主张作诗要有兴寄,强调文学的社会现实意义,反对齐,梁以来偏重形式的倾向和绮靡颓废的作风。所作《感遇》,《登幽州台歌》等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后来许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对他都很推崇。韩愈曾说:“国(唐)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正指出了他在唐代诗歌革新运动中的启蒙作用。

8、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9、好贤而不能任,能任而能信,能信而不能终,能终而不能赏,虽有贤人,终不可用矣。

10、吾爱鬼谷子,青溪无垢氛。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七雄方龙斗,天下乱无君。 浮荣不足贵,遵养晦时文。舒之弥宇宙,卷之不盈分。岂图山木寿,空与麋鹿群。(2)

11、陈子昂所处的是这样一个时代:统治者内用释典,外用儒术,太宗礼佛护法,手下又多河汾之学系人物为良臣。唐君王更因老子李姓,推尊道家。中唐僧人神清于《北山录》中说:

12、将陈氏的孤独仅仅理解为他与武姓当途者的方圆异趣是肤浅而片面的,不仅是政治仕途的蹇困导致了陈的孤独感,更重要的因素,是天命、古道等传统的绝对价值观念的失落、隐退、遭摒弃,从而使陈的整个灵魂在他的当代陷入无一知音的孤独绝境:

13、  自陈子昂生前友人卢藏用以来,欲以黄金铸子昂者多至不可胜记,高山仰止者且多偏重从诗文方面盛推陈子昂的畀旧辟新。然文统方面陈子昂之作为仲尼嗣响还是次要的,至少在陈本人的心愿方面,他的大志所在,更在于道统、政统方面的成圣成贤,以此心志,要在为天下元元众生忧虑,欲予济之救之。诗文方面的革故鼎新,亦不过是济世之用的一个方面的内容罢了。而陈子昂以道统、政统方面的林中守护者(祭司)的使命加诸己身,此守护乃从人的存在之终极处悲悯众生、关怀众生,其守护之思中燃烧的正是一颗救世的宗教受难者的心灵,此种心灵在诗人即化为诗心诗性。所以,陈子昂子诗文革新成功,为盛唐兴象之灿烂升空立下不朽之勋,不在于他的革新纲领中的诗文理论如何如何,而深根植于他从道统与政统方面对天命大化的守护与吁请。唯其于时代之最大端,即文化与政治两领域守护与吁请大化与世界诸神(圣贤)的光临,陈子昂实际上做了重铸民族文化精神与为民族招魂的工作。他遂能以此贫乏时代的诗人的身份,成功地导引唐诗走入更阔大、更深邃、更丰富,更壮丽的崭新纪元。

14、桂枝芳欲晚,薏苡谤谁明。无为空自老,含叹负生平。—— 唐.陈子昂《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

15、美人岂遐旷,之子乃前贤。良辰在何许,白日屡颓迁。

16、  这是他在诗的狭小领域呼吁神圣法则的出场。这吁请则不过是他的奔向天命的诗性最为本义的存在形态罢了。在他的人生的宗教、政治、仕途、养生等各方面,这种诗性都极为广泛和频繁地存在且出现于他的诗文之中。以此我们可以认定陈子昂在初唐之夜中,如狄安娜女神庙周围森林中的大祭司,他不分日夜地在林中守护着已被世人遗忘的神圣。过去的祭司用大斧来守护,如今他用笔、用他诗人的灵魂来守护。他守护且吁请大化和往圣先贤,虽然他自身感到了这守护和吁请之声的艰巨与迫人的孤独,但因了他的守护和吁请,在初唐的世界之夜达于夜半、时代步入转折时,他的同代人中确有人开始注意聆听他的声音,并对他的耶稣受难式的承担投以无比崇敬的目光。经由他的守护和吁请,从而领受到天命大道、往圣先贤的福泽的人们,发现并讴歌陈子昂作为贫乏时代的诗人、作为世界之夜的神的林中祭司的英雄地位:

17、事实上,陈子昂“观”、“念”的大化,关乎文化、国家、政权、生民的天命大道,所谓:

18、薄晚重帘料峭寒,逢迎绮陌梦先残。已谙紫蓼三分苦,未抵青梅一味酸。

19、微霜知岁晏,斧柯始青青。况乃金天夕,浩露沾群英。

20、胡应麟《诗薮·内编》: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

21、赤螭媚其彩,婉娈苍梧泉。昔者琅琊子,躬耕亦慨然

22、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23、这首诗的本意并不难理解,就是诗人登上幽州台,想起当年的燕昭王求贤若渴,而如今自己却屡遭不幸,无人赏识。所谓的古人即指燕国明君贤臣,所谓的来者就是像自己一样孤独的人。

24、圣人去已久,公道缅良难。蚩蚩夸毗子,尧禹以为谩。

25、来源:凯紫的诗词之美(ID:kaizisc)

26、-----------------------------

27、朝发宜都渚,浩然思故乡。故乡不可见,路隔巫山阳。

28、陈子昂还真是个“营销高手”,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啊,要学会销售自己。但陈子昂此举并不是很赞同,毕竟这种恃才傲物,难免会不招人喜欢。

29、一个人面对苍茫大地,想及经年浮沉,于是倍感孤独寥落,是以感慨万千,脱口成诗。

30、他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当属“伯玉摔琴”,堪称唐朝最经典的炒作。

31、这首诗当作于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陈子昂出蜀入京途中。当时作者登临帆山,不觉发思古之幽情,写下这首怀古诗。

32、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33、巫山彩云没,高丘正微茫。伫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

34、唐诗表示,去年8月自己也是听朋友说才知道自己的作品进入了本次所得奖项的提名。“最初他们向我约稿时并未说要参与评奖。随后,《华语诗刊》在纸刊和网络发布了第二届陈子昂诗歌奖第二季度提名奖的消息,至2016年4月初,时间长达八个月之久,并未有人对拙诗《在暮色中赶路》的著作权提出异议。”

35、高堂委金玉,微缕悬千钧。如何负公鼎,被夺笑时人。

36、在记者追问是否会坚持法律维权后,金铃子才进一步表示,“其实,谁是这首诗的作者一目了然:我2011年3月已公开在《诗歌月刊》发表该诗,难道对方找几个所谓证人作证便能推翻我作品发表在先的基本事实?!”金铃子说,自己已经委托律师,随时可以启动法律措施。

37、十年间,短暂的受宠后,是长久的冷遇。陈子昂刚出仕时,武则天曾多召见他,还“赐笔札中书省,令条上利害”,陈子就兴办太学、知贤、息兵、安宗子等问题献计献策,“言多直切”(《陈氏别传》)。但武则天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书奏,辄罢之”(同上),他的官职仅从麟台正字变成右卫胄曹参军,这对于急于建功立业的陈子昂是个很大的打击。他有诗《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

38、岂不盛光宠,荣君白玉墀。但恨红芳歇,凋伤感所思。

39、值得注意的是,陈子昂涉及诗与思消解彼此的陌生性的问题时,他只消解或反对消解,很少深思何以这陌生性能被消解的哲理。与海氏相比,若海氏是哲学家中的诗人的话,陈只是诗人中的思者。在本质上,陈是以诗人的心情来对待诗与思的问题。海氏则主要以哲人之心对待之。

40、当思之勇/源于存在之吁请/天命之言说使丰盈富有。

41、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42、陈振孙:“其诗文在唐初趸首起八代之衰者。" 

43、无疑,陈子昂是他那一个时代的叛徒。在举世的佞佛媚道中,唯有他依傍儒、墨;在上官体的歌舞升平中,他却用诗言说这时代的世纪末气息。所以,一方面他在思想上兼容百家,另一方面他于百家之中,特别注意从儒家里面寻求这世界所丧失的古代绝对价值、神圣法则,欲以这些观悟到的古道天命挽救当今颓圯的世界。所以,陈子昂耽研《易》理,毕生回应着天命的呼唤,在天命的公正与否之间清醒与迷误,欣喜与悲怆。如其《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之《序》和《诗》即如此。

44、林居病时久,水木澹孤清。闲卧观物化,悠悠念无生。

45、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46、空色皆寂灭,缘业定何成。名教信纷藉,死生俱未停。

47、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鉴赏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48、(2) 陈子昂《感遇》之《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以下陈氏引文出处同此。

49、“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