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78句巴金的个人资料


巴金的个人资料

1、《爱情三部曲》是1988年6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是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系列之主要包括《雾》《雨》《电》,表现巴金是感情丰富的人 

2、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十七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

3、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梅在父母包办之下,嫁给省城外的一个姓赵的人家,可惜结婚不到一年她的丈夫死了。婆婆对她不好,只好回娘家来。回省城以后,她和觉新虽然尽是避免接触,但是她和觉新之间的感情却始终不能泯灭。梅有流不尽的泪水,只好在忧郁、苦闷、悲伤之中渐渐消瘦、憔悴,最后含冤死去。 

4、1993年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资深作家敬慰奖”

5、新中国成立后,巴金的社会活动日渐增多,变得十分繁忙,经常外出开会,出国访问,还得体验生活,写应景文章,加上无休无止的送往迎来,一年总有好几个月不在家。家里的一切,事无巨细,都由夫人萧珊操持。夫人是他们家真正的“顶梁柱”。好在他们在此之前曾有过几年聚少离多的日子,两人早已习惯了温馨的笔谈。

6、《金粉世家》是生活型的,合乎生活常理、逻辑来写的,这样的通俗作家,生活逻辑推理化建构小说,小说是常态的,也长期受到大家欢迎。而巴金的《家》意义主要在于当下,当时的当下,在时代转变古今演变,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之下,巴金领风气之先,最先敏锐感觉到时代变化,所以它的价值意义在这个地方。正如我们肯定胡适一样,他是开创者,我们在讲改革的时候,他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对巴金的价值意义,我觉得完全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7、巴金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

8、1984年10月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9、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

10、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11、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12、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

13、“新亚”见面之后,萧珊常给巴金去信。她坦率、热情地在信中说:我永远忘不了从你那里得来的勇气。巴金每次复信都称萧珊为小友。萧珊常到出版社找巴金,以求思想上得到更多更大的启蒙。

14、读完这段语录后,我们就查了关于巴金的相关资料,发现这段语录说的是真的,巴金真的住过十年“牛棚”,估计他住的那会儿并不是真正的牛棚,因为巴金把“牛棚”打了双引号,估计是巴金住了10年跟“牛棚”环境差不多的屋子,所以称之为住了十年的牛棚。也有可能是真的,也说不定。

15、《海上日出》是巴金先生另一篇入选小学课本的文章。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他把旅程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海上日出》是杂记中的第23篇。文章展现雄伟壮丽而又十分奇妙的海上日出景象,给人奋发向上。

16、《鸟的天堂》是现代作家巴金于1933年创作的散文。此文后被选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的课文。选做课文时有所删减。

17、巴金在成都饮食甚丰。李宗林专门给他配备了一个炊事员,经常由商业局调拨给他一些吃食材料。但是一走到街上,一样萧条和荒凉。菜店无菜供应,公共汽车因无油而停开。

18、《灭亡》《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抗战三部曲》

19、鸣凤是阶级压迫的受难者。痛心疾首而又无力反抗的力量禁锢着她的感情,她与觉慧爱恋,她的自由,她的一切对幸福生活的希望,她不能自主,她得受人摆布。“人与奴”“爱与卑”在这个少女的心中这两对矛盾越来越尖锐,交锋越来越激烈。她的死是被压迫阶级对压迫阶级的强烈反抗。她到底用是清白之躯捍卫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她用自己年轻优美的生命向专横残酷的封建等级制度提出最严厉的抗议!鸣凤的死加速了高家衰落,尤其在高家垒筑的封建仕宦的脆弱而又顽固高墙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唤醒了高家第一个叛逆者——觉慧。 

20、三房的淑英被父亲许给陈家,她极力想挣脱不幸的命运,甚至想过效仿鸣凤去死,觉民与琴决心帮助她脱离家庭,去上海找觉慧。蕙完婚后过着不幸的生活,很快就患病,因为婆家不肯请西医耽误了医治,默默地死去。蕙的死再次刺激了觉新,也使他开始支持觉民等人的计划。最终,淑英在觉民等的帮助下,被护送到了上海。在《春》的结尾,觉新等人收到她从上海的来信,信中倾吐了她获得自由后的幸福。

21、纵观巴金的一生,可以发现,他既影响了文学上长达半个世纪,同时也被时代所影响,从清末到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的军阀混战到全面抗战到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再到改革开放,每一个时期在他的作品里都能找到影子。

22、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23、巴金在自己将近百岁时候,就有曾感言,他感言什么呢?感言自己能够活下来不容易,他更叹息很多才有横溢的大才子没有他这么庆幸活了下来,比如说作家、翻译家傅雷夫妇,钢琴家顾圣婴和她的父母,作家叶以群,著名演员言慧珠,还有巴金的大学同学,有近三十年d龄的陈琏,还有陈布雷的女儿,都是受害者,陈布雷的女儿她只能从十几层高楼一跃而下以洗自己的清白。

24、   大厅里展示了馆藏中未出借的巴金先生作品和研究巴金的著作。线装版的《随想录》和画册《世纪巴金》是巴金故居所赠。

25、《激流三部曲》的创作背景:巴金从小就对下层人民有浓厚的同情心。五四运动中接受了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洗礼。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同时还加入了进步组织,参与反封建的宣传活动,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过《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26、  展览还引用了大量巴金所著文章中的片段,在他的讲述中能真切感受到巴金与书的关系、对书的感情,观众可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书的力量。

27、回复“语文教资”(获得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28、《憩园》父子故事中,杀父弑父因素很明显。与电影共同点是矛盾对立,纠缠当事人之一死亡也留下人们带来和平与幸福。在《吾儿不肖》这部电影里面,奥利佛之死最终实现威廉和丽薇亚的结合,在《憩园》里,小虎的死把赵家的阴影从憩园除去,而给姚国栋和万昭华带来圆满,引出问题的解决,如此设计从小说故事构造角度来看,或许无法推辞取巧就易之讥。作家对这样的特色有没有自觉?我认为这也是巴金原著当中另外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总之,我认为《憩园》这部还有“精读”的余地和“解读”的空间。

29、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30、眼睁睁看着国风慢慢弥漫出一阵说不出来的邪气,男不男、女不女、孩子没有孩子样,让人着实担忧。担忧归担忧,我们好在不用吃巴金十年“牛棚”的苦,好在我们还能继续文章,好在我们还能尽情歌唱。只是很多歌唱声淹没在茫茫网络里,无人问津罢了。

31、巴金向往与萧珊在另一个世界相会,他在《病中集》中说:“想到死亡,我并不害怕,我只能满怀着留恋的感情。”巴公曾说过这样的话:“等我永远闭上眼睛,就把我的骨灰同她的掺和在一起。”

32、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的关注。

33、“再等我一年。”萧珊没有提出过任何异议,因为她清楚地知道,巴金家有一大家人,由于战争阻隔,原由三哥承担的生活费用,现在只能靠巴金了。一年多时间里,巴金是拼命地写书、译书、编书,他写出了《火》第三卷,翻译完了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处女地》。侄儿、侄女的学费有了,结婚成家的费用也没问题了。

34、《给家乡孩子的信》被选为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课文、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期课文。

35、巴金向往与萧珊在另一个世界相会,他在《病中集》中说:“想到死亡,我并不害怕,我只能满怀着留恋的感情。”巴公曾说过这样的话:“等我永远闭上眼睛,就把我的骨灰同她的掺和在一起。”

36、三年后的福建,李佩珠和她的朋友们在这里组成一个革命团体。吴仁民也来到这里,此时他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革命者,他与李佩珠之间产生了爱情。但很快,革命事业遭到沉重打击,不断有成员被捕被杀,他们中的一员敏无法忍受失去同志的悲愤,走上了暗杀的道路,但暗杀没有成功,他自己却遇难。

37、“该罚,我以后一定记住,再不叫你小女孩了,因为你已经不是一个小女孩,而是一个妻子了。”

38、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39、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

40、按信中的约定,巴金来到新亚饭店。他在楼上选了间靠近楼梯的包厢,要了杯茶慢慢品着。一会儿,一位梳着学生头、身着校服的女生出现了,还没等巴金回过神来,她就像熟人一样欢快地叫起来:“哎呀,李先生,您早来啦!”巴金谦逊地一笑:“唉,你也早啊!”说着,请萧珊在对面的椅子上坐了下来。萧珊望着巴金,快活地笑道:“李先生,您比我想象的可年轻多了。”不善言辞的巴金一下子少了许多拘束,开心地说道:“你比我想象的还像个娃娃呢。现在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了吗?”萧珊笑着说:“我叫陈蕴珍,小名叫长春。我可不愿李先生也把我当小孩看哟。”萧珊这名字是1941年读西南联大时取的。当时她和两个相好的女友住在一起,她们都亲热的叫她“小三”,后来她发表作品时就以“萧珊”的谐音为笔名了。

41、他悔恨妻子临终时自己没有守在她身旁,他悔恨自己没有听妻子留下遗言,他悔恨自己有许多话没有向妻子倾吐。当时,只有萧珊的表妹一人守护萧珊。萧珊临终前一直念叨着“叫'医生'来”。萧珊当时习惯称巴金为“医生”。

42、在最繁忙的时候巴金也不会忘记给妻子写信。他是一个感情内敛的人也是一个感情非常细致的人。对妻子他心里常常存着一份感激。他感谢妻子对他的帮助更感谢妻子对他的深深的理解。

43、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线希望的火花。正如觉民所赞叹的那样“琴真是个勇敢的女子”。她能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上了女子师范,还想与觉民等一起去外语专科学校。她还写了剪发有十大好处的文章,并在刊物上发表。男女同校,女子剪发,这对封建卫道者来说是不堪设想的。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争取自由解放的气魄和胆量。

44、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

45、1944年5月1日,萧珊和巴金决定结婚。此时巴金已经40岁了,而萧珊只有27岁。相识到决定结婚,他们恋曲进行了八年,与他们共同经受的一场民族战争所需要的时间相同。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战争,他们的爱才变得持久而深刻。这八年中,他们在连天的烽火中几度离散,几度相聚,天南地北,两情依依,患难与共的岁月早已把他们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如今终于要结婚了,萧珊清澈的大眼睛里盛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巴金在桂林漓江东岸借了朋友一间房做新房,没有添置一丝一绵,一凳一桌,只有巴金四岁时与母亲的合影,作为祖传的家产。也没有什么可安排的,只委托弟弟李济生以双方家长名义,向亲友印发了一张旅行结婚的“通知”。

46、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47、|歌曲上线|歌手宣传|品牌推广|广告合作|

48、    5月1日图片文献展将移至新华书店展出,主题书展在越秀图书馆大厅继续,5月30日结束。

49、1939年,巴金从桂林去昆明,两相约定第二年在昆明相见。送走了萧珊,巴金回到上海,写完了他《激流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秋》。1940年夏天,《秋》交开明书店出版,巴金拿着样书,跑到昆明和萧珊见面。萧珊还是那么活泼开朗,那么丰姿绰约、光彩照人。巴金见到萧珊,心情的欢愉是可想而知的。暑假期间,萧珊每天都和巴金在一起,一同游玩,一起接待亲朋好友。晚上,巴金送萧珊去女生宿舍,他回到自己住处伏案写作。

50、那天,巴金又拆开了一封信,突然,一张女孩子的照片掉了出来,他很诧异地拾起照片看了看。这女孩剪着一头短发,额前还覆盖着刘海,她头上戴着花边草帽,身着白衣黑裙,一脸天真稚气的笑容。下意识地翻过背面看了看,上面写着:“给我敬爱的先生留个纪念阿雯198”。巴金微笑了一下,阅读了那封信。后来,这个女生写来的信最多,她笔迹娟秀,言词不多,落款总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这个女孩的信,给巴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他们通信了大半年之久,却从未见过面。这女孩就是萧珊。最后,还是萧珊在信中写道:“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李先生能答应我的请求……”巴金深感这是位开朗、细心的女孩。因为,信中不仅约了时间、地点,还夹着一张她的照片。显然,她是怕巴金认错人而闹出笑话。

51、沈从文:“一件是太偏爱读法国革命史,一件是你太容易受身边一点现象耗费感情。前者增加你的迷信,后者增加你的痛苦……你感情太热,理性与感情对立时,却被感情常常占了胜利……”舒乙:“他说,人活着,说的和做的要一致,这是达不到的,达不到也要这样做,这个社会才能变得光明。”

52、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53、1982年获“国际但丁文学奖”。散文集《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我国文学界有“鲁郭茅,巴老曹”的美称,也就是说,我国文学界的泰斗主要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这六位。

54、1927年初去了法国,在那里广泛地涉猎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及无政府主义活动家的著述,开始从事翻译和创作活动。在法国蒂埃里堡,巴金感觉“有苦闷无处发泄,心里有很多话要说,就进行了小说创作”,1928年底,巴金回到上海,继续从事创作。

55、1938年,2月,写完《春》。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56、温馨提示:请在wifi环境下欣赏本视频哦,土豪请随意!

57、巴金先生与李健吾先生的往来书信,目前公开发表的约有76封。由于这些书信大部分没有完整的落款时间,写信时间多由相应书信集的编者判定,其中有若干封书信的写信时间判定有误。作为巴金与李健吾交往的重要史料,写信时间的误判会对学者的研究和利用形成一些障碍甚至误导。为此,我根据书信内容、书信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参考多方材料进行辨析,列举相关文献,详述推断过程,重新判定了写信时间。

58、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59、李佩珠决心做一个革命女性,拒绝爱情,周如水在绝望中投水自杀。吴仁民也得到玉雯自杀的消息,熊智君为了保护他抱病嫁给了玉雯的丈夫———一个军阀,并留信鼓励他追求事业。吴仁民在悲愤中终于振作了起来。

60、可以理解巴金在塑造利娜形象的时候,他获取了很多方面的资源。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个作品当中有着对俄国当时社会的丑态的揭露,可以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达到自己对中国现实丑恶的一种表达,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来抒发自己对友人的敬重,自己所写的是有理想的人,不是革命者,他们忠于理想,不停止追求理想。在利娜写作当中可以看到巴金在写小说的时候,一直秉持的那种理想主义色彩。

61、资讯|真正感动人的都是真话而不是假话——第十三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精彩抢先看

62、巴金的小说往往是站在“现在”的时间场域里,在对比中否定和诀别了过去而奔向充满希望的未来。巴金小说的时间定位在“时间的当前化”,即以“现在”为统摄,并将时间序列中的“过去”和“未来”拉到“现在”予以对比观照。

63、热烈酣畅,平白真率才是其方圆。这种显示着“语句和生命是进合为一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象一团火似的燃烧着,也使别人燃烧”。

64、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65、巴金的语言风格特征明显,总体来说他的语言是热烈、明快、朴素的,然而就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又可分为前后两期来看待。

66、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索桥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

67、当然那些不爱国的文人,就另当别论了。还有那些喜欢发出社会真实声音的文人,想批判现代社会的戏子当国的文人,他们多少也陷入了困境,发不出声音来。这也是我们这代文人要去面对的,文不如娱的时代,何时是尽头?

68、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汉族,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d派人士。1999年6月9日,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以8315号小行星发现者的身份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报,经国际天文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

69、1923年,巴金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毕业后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在此期间,巴金积极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

70、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周老太太、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17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

71、佩珠父亲在上海突然失踪,她委托吴仁民回上海寻找,自己留下来继续朋友未完成的事业。

72、回复“高考”(获得十年高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73、他看到大家生活如此艰难清苦,心中说不出的难过和痛苦。他在给萧珊的信中,屡屡说道:“我每顿饭都想到你们,我要是能分一半给你们就好了……关于你来不来的事,我有时也矛盾,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希望你来分享‘盛馔’,在黄昏时分,希望有你对坐谈谈。……”国煜(侄女)送来萧荀(朋友)的信,讲到你们特别是小棠要把那一点好饮食留给我吃。我主张你们在我回来之前吃吧。我一直吃得好,实在不需要什么,而且我还有可能带点吃的东西回来。我回家,有好饮食,也一定让给你们吃。”

7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

75、1945年,于重庆作《第四病室》。11月返回上海。

76、1957年7月,任《收获》主编。同年始编《巴金文集》14卷本,至1961年编定后出版。

77、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注:《〈激流〉总序》)。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