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5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时”字也要解释一下:一切法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时指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过去、现在、未来都行深般若。所谓过去不可得,过去便有般若;未来不可得,未来便有般若;现在不可得,现在便有般若。时者,即过去、现在、未来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2、舍利子!这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皆称为诸法。这一切法的本相便是空。这空相既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既没有垢染,也没有清净;既不能有所增长,也不能有所减损。空是从无始以来便无动作、无变异、无生灭的。空是原本寂然,是在时间序列上无从加以分辨区别的。所以我说,从根本上看,这个空之中并没有物质之色,并没有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识。

3、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

4、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

5、观世音菩萨,以甚深的智慧之光,照见受,想,行,识,意这五蕴都是一些虚渺的幻象,到达了那不生不灭的彼岸,脱离了一切苦难。舍利子啊,(你可知道,)精神和物质并没有不一样的地方,因为所谓精神,所谓物质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我们的感觉,思想,行为,认识,也不能分成精神,物质什么的。

6、观:心之觉,以自心照自心为观,以自明化自愚为观,以自心悟真空为观。

7、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 (依照心经)

8、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9、也没有作为认知活动依据的六种官能,即没有有眼耳鼻舌意所代表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知觉;也不存在那作为六种认识官能的对象的色、声、味、触、法,也就是形象、声音、气味、滋味、软硬冷暖等以及可以成为思想对象的一切事物;也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官能的根器;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对象的尘境;也没有作为认知所得的六种意识。

10、因此而最终达到涅_。十方三世的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达彼岸,证得无上的脱苦之师,是最高圆满的一切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总持法门。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实相而不是虚假的幻相。

11、过去有一位和尚,脾气很坏,知客师要他清单,他便求情忏悔,从此止语。在藏经楼当香灯,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着大悲咒一个字一个字的到了涅槃彼岸。

12、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禅时身体空了,他使惊恐起来,切不要惊恐,身体虽然空了,但心还未空嘛!身体空的时候,心便现出来,你再看这个心,心有无量的妄想,你便看这些妄想;无量的妄想不生,那时你的涅槃心便现出来。所以在深般若中,观音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

13、yuǎnlídiāndǎomèngxiǎng。

14、《心经》隐藏的神奇密码告诉我们,何谓观自在?

15、nǎizhìwúlǎosǐ,yìwúlǎosǐjìn。

16、在这地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两年三年;虚云老和尚参“拖死尸是谁”,行不知行——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视而不见——不懂,最后,不懂的疑情断了,便悟过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17、若能背法观心,心明法空,于一切法得自在,故观音菩萨的“观”字,不是叫我们观法。若观黄金,可能起盗心;观色则著色;观名则求名。

18、déānòuduōluósānmiǎosānpútí。

19、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2004)。英国佛经译者EdwardConze(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20、观音菩萨不但于种种难得自在,于贪嗔痴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观音菩萨圣号的人得自在。

21、gùshuōbōrěbōluómìduōzhòu。

22、故 知般若 波 罗 蜜 多。(所以说心经)

23、说到《心经》,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但是说到《心经》隐藏的神奇密码,我想知道的人可能就少了。

24、以般若智慧观照自心而获得解脱自在的菩萨,修行极深的般若智慧时,观察洞见到集聚构成人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他的本质是空,而非实体的存在。菩萨因彻见这五种集聚的要素是缘起性空,所以脱离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的痛苦。

25、所以要离境——离三界之境、离六尘之境、离人天之境。还有,离目前之境,而观自己的心,观心则无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于一切法得自在。

26、菩萨:菩萨是梵语,译成汉语,「菩」意为觉,「萨」意为性,人能觉悟本性,这个「人」即是菩萨。

27、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 (依照心经)

28、整个经题八个字,可以把它分为四个段落来看。“般若”是第一段,“波罗密多”是第二段,“心”是第三段,“经”是第四段。

29、舍利子:也可比喻为自我之心性,此言心之本质。

30、xíngshēnbōrěbōluómìduōshí,

31、观 自 在 菩 萨 。(观察内在,自见菩萨)

32、观自在菩萨修习般若功夫,功行已达深久而纯熟的地步,其大智如同明镜,无一物不尽显其中;其智光犹如太阳,无一物不能尽照。所谓五蕴,亦即作为物质的色境、随境的感受、因感受而起的思念、内心的意志取向以及针对世间所有万物的认知活动和观念,在般若智慧的观照之下,无不显现本有的空相。由于相空,从而除去了一切妄念;由于除去了妄念,从而不生烦恼,不起业惑,因而得以度脱一切灾难与苦厄。

33、这便是从眼界开始数下去,直到意识界才结束的十八界。不仅空中没有十八界,也没有十二因缘;即没有从无明开始,直到老死而再生的生命系列,也没有超越生死的老死尽这一最终环节;不仅没有十二因缘,也没有认识人生本质,超越生命局限性的四谛道理,也即没有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的圣教实践过程;没有根本的般若智慧,也没有凭籍此智慧要把握的任何东西。

34、无苦集灭道。(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