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51句伏尔泰的思想


伏尔泰的思想

1、另外已有学人指出,伏尔泰之所以对于中国大加推崇,也是由于其认为儒家文化所拥有的入世精神和道德至上等原则正是一种理性精神的体现。(可参看钱林森《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2、《老实人》是伏尔泰哲理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篇,它以“一切皆善”的学说为对立面,把原来的主题提升到了新的哲理的高度。“一切皆善”的说教来源于德国十七世纪唯心主义哲学家莱布尼兹,他曾提出“上帝所创造的这一个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这是一种维护现存秩序、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舆论。伏尔泰的这篇小说就是无情地嘲笑这一为神权和王权辩护的哲学。他在小说里安排了两个主要的人物:鼓吹这种哲学的邦葛罗斯与信奉这种哲学的老实人,通过这两个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证明这个世界并不完善。最终,面对着这样残酷的世界,老实人觉醒了,对那个可悲的哲学家叫道:“得啦,得啦,我不再相信你的乐天主义了”,他最后做了这样的总结:“地球上满目疮痍,到处都是灾祸啊”,而这,也正是伏尔泰对自己的时代社会发出的感慨!

3、伏尔泰信奉自然权利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

4、“长18世纪研究”公号致力于收集和传播有关全球现代性转型时期的学说和学术资讯,以17世纪晚期到浪漫主义这个时间段为主,但鉴于现代性是一个连续性进程,我们的时间跨度有充分的弹性。公号宗旨是对所有人文和社会学科开放,以宽松的断代研究模式有效地推进学科间交叉互涉。欢迎向我们推荐自己或他人的相关优秀学术论文,编辑部邮箱是long18century@qq.com。我们也会不定期整理发布长18世纪方面的相关会议和期刊信息。

5、蒋向艳,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法国文学方向博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海外汉学、中华经典外译。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访问学者,比利时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孔子学院公派教师。出版专著《程抱一的唐诗翻译和唐诗研究》(2008)和《唐诗在法国的译介和研究》(2016)。

6、伏尔泰对于一切历史记载中光怪陆离的奇妙事件都不屑一顾。在书中第四十五章《10至11世纪时的宗教与迷信》中,他对那一时期种种有关宗教惩罚的记载都做了无情的批判,并认为是那个时代的愚昧和无知助长了种种民间的迷信行为。

7、1726年,伏尔泰又遭贵族德·罗昂的污辱并遭诬告,又一次被投入巴士底狱达一年。出狱后,伏尔泰被驱逐出境,流亡英国。

8、本书描绘了人类的才智和风俗,引人热爱道德、学术和祖国,启迪人类反思自我,告诉我们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内容包括大战前夜的欧洲、三十年战争中的法国、遗产继承战争、国王的遗嘱、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礼仪之争与取缔基督教等。

9、伏尔泰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是家里五个孩子当中最年幼的孩子(最后只有三个孩子存活下来),父亲弗朗索瓦‧阿鲁埃是一位法律公证人,后任审计院司务。母亲玛莉‧玛格丽特‧杜马来自普瓦图省的一个贵族家庭。伏尔泰先后在巴黎耶稣会和路易大帝高中接受教育。

10、伏尔泰哲理小说中的形象描绘既具有优秀文学作品都具有的典型化的共性,也具有伏尔泰本身的特点,夸张滑稽,意味隽永。

11、LettresphilosophiquessurlesAnglais

12、反对和抨击天主教,并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天主教统治。

13、伏尔泰是自然法学说的拥护者。他从自然法论的立场出发来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和教会的统治。他认为:自然法就是符合人性或人的本能的,适用于所有人的,并且天下人都认为是公正的自然法律。

14、1753年,伏尔泰与另一位国王赏识的科学家莫佩尔蒂发生争执,伏尔泰写文章讽刺莫佩尔蒂的荒谬论文。但后者得到国王的支持。这一事件导致了他与国王关系的破裂,并促使他离开普鲁士。他在居留柏林时期最重要的出版著作是《路易十四的世纪》(LESIECLEDELOUISXIV)。

15、如果我们考虑到他(君士坦丁)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服务于与他的利益攸关之事,那我们的判断就不会错了。

16、基督教特别强调谦虚,赞美那些精神谦卑的人。但是赞扬这些美德的布道现在之所以能成为人们谈论的一个话题,却是因为当时在宣扬时用了特定的方法。

17、伏尔泰认为理性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即“人依其理性以认识自然,也依其理性以改造社会,发扬理性,就是推动历史;蒙蔽理性,就是阻碍进步”。他认为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只有四个时代是理性彰显和值得赞美的时代:希腊时代艺术和科学的第一次繁荣;凯撒和奥古斯都的罗马时代;文艺复兴时期学问、科学和美术重新发展;路易十四时代,“人类理性已臻成熟”至于其他时代,世界呻吟在愚昧、野蛮和迷信的统治之下。

18、张颖|连续与断裂:在法国古典主义与启蒙美学之间

19、洛克 英国人 是对社会契约论的补充,宣扬人人平等,没有人有权利侵犯其他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主张政权需要得到人民的支持,人民不支持可以推翻。社会背景 英国内战 这样的经验主义 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宣言产生了很大影响。

20、伏尔泰是一个自然神论者,提倡对不同的宗教信仰采取宽容的态度,他终生与宗教偏见作斗争,但又认为宗教作为抑制人类情欲和恶习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他认为要统治人民,宗教是不可缺少的。他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

21、伏尔泰思想之敏锐清晰,才智之高与丰富,在当时无人能及。他所打交道的人,上至显赫君王,下至凡夫俗子,既可出入宫廷,风光无限;又可远避尘嚣,遁世归隐。

22、第它把人们主要是有教养的人们从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发扬了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

23、他们不知道到底应该更加钦佩瑞典国王——他23岁就给人戴上波兰王冠,还是应该更加钦佩亚历山大亲王——他拒绝这顶王冠。

24、人类第一个国王乃是一名成功的士兵,国家的功臣无需有荣耀的祖先。

25、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远无穷尽,最短的也不莫过於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计划来不及完成。

26、伏尔泰也许不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家,但是他的表现说明,他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哲学家。

27、伏尔泰在《哲学书简》中为人世间的幸福提出了一种新的观念。

28、缺乏十分明确的、大家熟悉的法律条文,风俗习惯和法律变化无常,这一直是法国社会的特征。

29、第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来的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无价瑰宝,永放光芒。

30、⑤托达泰斯,高卢人所信奉的最高的神灵。——译者

31、《路易十五时代简史》:多重视角下解读法国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历史著作

32、伏尔泰开创了理性主义史学,把对封建专制和维护其存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批判作为其理性主义史学的题中之意。

33、老子的哲学思想在《查第格》中有诸多体现并不能说明《查第格》与《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具有共同的思想内涵,《查第格》借用了后者的情节,但对它所宣扬的道家精神则可谓丝毫未取,这还可以从作者伏尔泰对中国道家文化的认识上得到证明。事实上,伏尔泰这位十八世纪中国文化热情而忠诚的爱好者、赞扬者对于老庄和道家学说的兴趣和了解显得相当贫乏。在《风俗论》(1756)第二章“中国的宗教”中,伏尔泰提到道教时,仅写了短短的一句话“老聘创造了一个相信魔鬼、符篆和方术的教派”(3);在《哲学辞典》(1764)的“中国教理问答”部分,伏尔泰借孔子弟子之口认为“老君学派”“等视一切”,称其“既没有灵魂的健全,也没有灵魂的病害,既没有德行,也没有邪念”,痛斥其“都是些牛鬼蛇神之类的东西”,“非但犯了错误,并且为害更大”,使鲁公子虢称“我要侯佛,不崇尚老子”,将老子和道教混为一谈,因而将错就错,既否定了道教,也否定了老子。

34、全书的第一章就是对中国的描述。在该章中,伏尔泰毫不吝啬溢美之辞,对古代中国的文明给予了高度评价。尽管这些褒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对中国历史缺乏足够的认识而导致了一些错误的判断,但透过对中国、印度等东方文明的考察,伏尔泰的目的在于平衡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伏尔泰并没有对东方文明一味大唱赞歌,而置一些基本的史实于不顾。比如他也认为中国人和西方人同样迷信;中国的科学技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但却进步缓慢、成果不彰;等等。尽管伏尔泰随后马上又为这些缺陷做了很好的开脱,但其本意并不是要证明东方文明的绝对高明,而只是在客观地叙述历史事实而已。古代东方文明曾经有过灿烂辉煌的时期,这本就是毫无争议的,西方文明随后的崛起也不能否定其自身曾经有过的野蛮时代。伏尔泰的一句话很能说明问题:“我们(指欧洲)在不止一个方面比其他民族走的更远,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来得最晚之故。”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伏尔泰的史学也是一种“整体史学”,这种“整体史学”要连接东西方不同的文明系统。他试图打通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屏障,证明很多东西都是人类所共有的。

35、他对劳动人民是十分鄙视的,认为他们只能干粗活,不能思考,说“当庶民都思考时,那一切都完了”。

36、对于天主教,伏尔泰把天主教教宗比作“两足禽兽”,传教士是“文明恶棍”,天主教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他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还有一些人从远处痛骂他。”

37、了解天籁      支持天籁    这样获得天籁音乐>>>

38、通读《查第格》全文,则能发现:《查第格》与《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在思想内容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共通性,小说中有多处探索极为接近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子哲学。如: 

39、本书用大量事实揭露教廷的黑暗和腐朽,反对宗教狂热、宗教迫害和教派斗争,并以犀利的文笔、磅礴的气势、上下数千年,纵横几大洲,向人们展示了世界各重要民族的精神和风俗的宏伟画卷。指出了人类从愚昧进步到文明的艰辛历程,从而揭示出人类必然走向理性时代的美好前景。

40、与《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被史学家列为伏尔泰的三大历史名著。

41、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2、420路,特11路,电车101010111路灯市西口站

43、②法埃通,希腊神话中太阳之子。他得到父亲允许驾驶太阳神的四马金车出游,因离地球太近几乎烧毁了整个世界,被主神宙斯以雷击死,推入深渊。——译者

44、“在19世纪的欧洲,中国的形象是由基督教的传教士们来描述的。这些传教士受到他们的儒家老师的影响,因此,他们向欧洲读者所描述的中国文化,更近乎一种不可知论的和井井有条的儒家理想社会,而不是真实的中国人的生活。……除了一些受到儒家老师尊重的书本之外,他们对道教还是茫无所知。……传教士没有能力区别道教和民间迷信的不同。他们将除了明显是佛教以外的宗教现象都看成是粗鄙的,将曾经一度是‘纯粹的’道教哲学的老子和庄子的学说贬为渣滓。这种误解在中国的知识分子精华中是特有的,再加上传教士们梦想着创造一个新‘儒教’的中国,净化所有的迷信,并使之皈依基督教,因为使得这种误解长久地存在下去,非常顽固。”

45、爱情之中高尚的成分不亚于温柔的成分,使人向上的力量不亚於使人萎靡的力量,有时还能激发别的美德。

46、孟德斯鸠 法国人 批判封建专制 提出三权分立 ,主张进行社会改革,限制君主权利。使得批判专制政体成为18世纪政治思想中的一个核心主题。

47、离开普鲁士后,伏尔泰在法国和瑞士边境上一个叫凡尔纳的地方置购房产定居下来。此后他全心投入到火热的启蒙运动中。一方面他用化名写作和印发了大量小册子,抨击天主教会和新教的宗教迫害专制政府的草菅人命等罪行;另一方面他支持年轻一代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百科全书派的斗争,积极为他们撰写条目,《哲学辞典》就是他为《百科全书》所写的哲学条目的汇编。同时,除了继续创作戏剧作品外,他还完成了《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罗斯》、《议会史》等历史著作和《老实人》、《天真汉》等哲理小说。伏尔泰的不倦斗争,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他本人也被人们尊称为“凡尔纳教长”。

48、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伏尔泰的8种著作,正如雨果所言:“让我们向这个人讨教,他有益于人类的生命在一百年前已经熄灭,但他的作品是不朽的。”

49、第一件事发生在一七六一年。 在法国南部的土鲁斯城里住着一个叫吉恩-卡拉斯的店主,是个新教徒。土鲁斯一直是个虔诚的城市。那儿的新教徒不许担任公职,也不许当医生、律师、书商或是助产士。天主教的家庭里不准任用新教徒佣人。每年的八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日,全体居民要用隆重的赞美盛宴和感恩来纪念杀戳新教徒的圣巴塞格梅大惨案。 尽管环境不太妙,卡拉斯一辈子还是和左邻右合和睦相处。他的一个儿子改信了天主教,但是父亲对儿子仍然很好,还对人们说,就他自己来说,他完全可以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喜爱的宗教。 但是吉恩家发生了一件不可外扬的丑事,那就是关于他的大儿子麦克-安东尼。麦克是个不幸的人。他想成为一名律师,但是这个职业不让新教徒参加。他是虔诚的加尔文主义者,还拒绝改变自己的信条。思想斗争使他患了忧郁症,最后病魔深深地摧残了这位年轻人的思想。他开始为父母背诵哈姆雷特的著名独自,他独自长时间散步,并常常向朋友们讲自杀的好处。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一天晚上,家里人正在招待一个朋友,这个可怜的孩子悄然离去,跑到父亲的储藏室里,拿了一根打包的绳于,在门柱上悬梁自尽了。他父亲几小时以后发现了他,他的罩衣和衬衣都叠得整整齐齐放在鞋子的上面。家里人绝望了。那时自杀的人要脸朝下赤身裸体地被拖着穿过城里的街道,然后绑在门外的绞刑架上,让鸟把尸体吃光。 卡拉斯一家是有身份的人,对这样的奇耻大辱是不甘心的。他们站成一圈,讨论应该做什么和准备做什么,这时一个邻居听到了这场混乱,报告了警察。丑闻迅速传开了,这条街上马上挤满了愤怒的人群,他们大声呼喊要求处死老卡拉斯,”因为他为了不让儿子成为天主教徒就把他杀了。” 在小城市里是无奇不有的,而且在十八世纪法国的乡下,无聊就象一个黑色的送葬棺材,沉重地压在人们的身上,因而最无知离奇的故事也有人相信,它们能使人们如释重负似地松一口气。 高级官员完全清楚在这种可疑的情况下自己应该做什么,于是他们立即逮捕了卡拉斯全家、客人、佣人及最近去过或接近过卡拉斯家的人。他们把犯人送到镇公所,给他们戴上镣铐,扔到专门关押怙恶不悛的敌人的地牢里,第二天对他们进行了审查。所有人讲的都一样,麦克-安东尼怎样不露声色地进了家门,怎样离开了房间,他们认为他是去一个人散步了,等等。 然而这时土鲁斯城的教士们也参与了这件事,在他们的帮助下,可怕的消息传开了:这个胡格诺派教徒杀害了自己的儿子,因为他要树立真正的信念,他嗜血成性,因为儿子要转回到真正的信仰,就杀死了他。 熟悉现代侦破方法的人们会认为官方一定要利用当天对谋杀现场的调查结果。人们都知道马克-安东尼身强力壮,他二十八岁,父亲六十三岁。他父亲不经任何搏斗就轻而易举地把他挂到门柱上吊死的可能性实在是微乎其微。但是没有一个镇议会议员为这微不足道的细节费脑筋,他们忙着收拾受害者的尸体,因为麦克-安东尼的自杀现在被认为应当受到殉教者的待遇,尸体在礼堂里停放了三个星期,被穿白服的忏悔者们按最隆重的仪式埋葬了。他们出于一些不可思议的原因把已死去的加尔文主义看作为自己组织的成员,把他的涂抹了防腐药料的尸体隆重地送到大教堂,这通常是为主教或当地最富有的资助人采用的仪式。 在这三个星期中,城里每个布道坛都一再敦促土鲁斯虔诚的人们提供反对吉恩-卡拉斯和他们家的证据,最后大众报刊彻底抛出了这个案件,审判在马克自杀了五个月之后开始了。 当时一个审判官灵机一动,提出应该到这位老人的铺子里去看看他所描述的那种自杀是否可能,但他被十二票对一票压倒了,卡拉斯被宣判施以酷刑,用车轮把他撕裂。

50、皇家断头台给这块土地撒下了一道阴影。一六四九年一月三十日是所有身居要职的人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发生在死去的查理王身上的事也会发生在任何胆敢把自己置于法律之上的人的身上。至于国教,当然官方教堂要享受某种权力和优厚的待遇,但是喜欢在别的地方做礼拜的人也可以平安度日,与法国相比,宗教神职人员对国家事务的直接影响几乎是微不足道的。承认是无神论者的人和一些令人讨厌的不信奉国教的人,偶尔可能得到赏光到监狱里逛一逛,不过对于路易十五的臣民来说,英国一般的生活状况还是完美的。  一七二九年,伏尔泰回到法国,虽然得到了允许生活在巴黎,但是他很少利用这种特权。他象一只战战兢兢的动物,乐意从朋友们手里接过一块白糖,却又总是十分警觉,稍微有一点危险的迹象就会逃之夭夭。他努力地工作。他写了大量作品,根本不管时间和事实,自己选定题目,从利马和秘鲁讲到俄国和莫斯科,写了一系列知识渊博、通俗易懂的历史剧、悲剧和喜剧。四十岁时,他已经是当时独步一时的文学家了。 另一件事,使伏尔泰接触到了一种不同的文明。 在遥远的普鲁士,善良的弗雷德里克国王在土里土气的院子里被一帮土包子簇拥着,大声地打着呵欠,想能找到几个能使他快活的人作伴。他非常羡慕伏尔泰,多年来一直想把伏尔泰请到柏林来。但是对于一七五零年的法国人来说,这样的移居就等于迁到荒无人烟的维吉尼亚,弗雷德里克一再提高给他的款项,伏尔泰这才接受了邀请。 他来到柏林,矛盾也就开始了。普鲁士国王和这个法国剧作家都是不可救药的个人主义者,不可能毫无怨恨地在同一个屋顶下和睦相处。经过两年的龙争虎斗,一场无关紧要的争吵就把伏尔泰赶回了他乐意称为“文明”的地方。 不过伏尔泰汲取了一个有益的教训。也许他是对的,普鲁士国王写的法国诗歌的确很糟糕。但是国王陛下对宗教自由的态度是无可指责的,这就是他比欧洲任何君主更值得一提的地方。 差不多六十岁的时候,伏尔泰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他没有心情去接受严酷的判决,而法国的法庭正是靠这种判决来维护其秩序的,不允许有什么严厉的反抗词句。上帝在创世纪的第六天赋予了他的最伟大的产品以神圣的智慧之光,而人类却不愿意利用它,这使伏尔泰一生都为之恼火。他(伏尔泰)痛恨各种形式、各种样子的愚蠢。他把大部分愤恨都发泄在那些“邪恶的敌人”身上,象古罗马的政治家一样,总是威胁要摧毁它。这个“邪恶的敌人”不是别的,就是”大家”。他们只要有吃有喝,有地方休息就拒绝思考。 从孩提时代,伏尔泰就感到自己是被一架巨大的机器驱赶着,这架机器似乎是通过一种完全没有生气的力量,把残酷和固执联在了一起。摧毁或至少打翻这个东西成了他老年的遐想。法国政府并没有亏待这个特殊的魔鬼,在这个世界上制造了一大堆法律上的丑闻,着实帮了伏尔泰的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