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58句曾国藩全集全文阅读


曾国藩全集全文阅读

1、  古人云:惟忠疑之际,人臣最难处。猜疑毁谤,黑白相昧,乃人性蛇蝎处。然而,君子之心,廓然大火。忍侮于大者,浩然正气,坚而不移。

2、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3、第129集  第130集  第131集 第132集

4、敬胜怠:因为道法自然,所以顺其自然。敬天畏人,偷天功为己有。知敬,还有懈怠吗?

5、A.贤亦什于人         青,取之于蓝

6、天下的事情,有一分的用功一定有一分的收获;用功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却追求功效立即达到完美的程度那就是虚妄的。没有对老百姓表达敬意,却想要老百姓尊敬我;没有对老百姓表达出诚信,却想要老百姓信赖我。在长满野草的地里耕种,撕开一根竹子就来中耕,却想要收取十倍的丰收的成果,这一定是不能得到的,这就是所说的运数。《易经》中的恒卦中说:“刨根挖底地深入追求常久之道,结果必然凶险,没有一点好处。”胡瑷解释说:“天下的事情,一定都有一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于长久的积累,这样做了之后才能取得成功。”所以治学的时间长了,那么,道德和学问就会形成,可以达到圣贤的境界;治理国家的时间长了,那么教育和感化就可以实行了,像尧舜那样的圣君明主的也会出现。像是这样一类的事情,没有哪一项不是由积累才到达的,本来就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到达的。初六处于恒卦的最下的地位,是指事情的开始,要求达到长久的境界,生产永远的效果,这有如刚一开始求学,就想要很快达到很深的学问的境界,所以对于贞正之道来说,就会产生灾祸。孔子说:“想要快却不能达到。”所以君子的用功,就像母鸡孵小鸡一样,母鸡伏在鸡蛋上而不离弃,母鸡的生气渐渐地充盈到了鸡蛋中;像燕子不停地修筑它的巢穴一样,它的巢穴的结构就慢慢地变得牢固了;如培养树木,没有看到它在生长,可有朝一日却发现它已经长大了;像有源头的流水一样,昼夜不停的流动,它充满了坑坑洼洼之后就会再向前流去。放之四海,只知所说的用功,不知所说的效果,而效果也就慢慢地产生了。

7、B.《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8、曾国藩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老大曾纪泽不喜欢科举考试,不喜欢八股文,喜欢西方的语言学和社会学,曾国藩就鼓励他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对于曾纪泽感兴趣的这些所谓的西学曾国藩自己不是太懂,但他为了儿子也努力地去看了不少书。后来,曾纪泽写成《西学述略序说》和《几何原本序》,这两本书出版,都是曾国藩亲自批阅后为之刻版发行的。

9、古之君子所以自拔于人者,岂有他哉?亦其器识有不可量度而已矣。试之以富贵贫贱,而漫焉不加喜戚;临之以大忧大辱,而不易其常。器之谓也。智足以析天下之微芒,明足以破一隅之固,识之谓也。器与识及之矣,而施诸事业有不逮,君子不深讥焉。器识之不及,而求小成于事业,末矣。事业之不及,而求有当于语言文字,抑又末矣。故语言文字者,古之君子偶一涉焉,而不齿诸有亡者也。昔者尝怪杜甫氏,以彼其志量,而劳一世以事诗篇,追章琢句,笃老而不休,何其不自重惜若此!及观昌黎韩氏称之,则曰:“流落人间者,太乙①一毫芒。”而苏氏亦曰:“此老诗外,大有事在。”吾乃知杜氏文字蕴于胸而未发者,殆十倍于世之所传;而器识之深远,其可敬慕又十倍于文字也。

10、捧读《曾国藩传》,每次感触都不同。从第一封家书(《曾国藩家书》)开始,我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触动,这位“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我心里彻底被颠覆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饱含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11、人刚一出生时,气质相差不大,通过学习并且达到好的境界,就能成为了一个君子。如果他有了过错,那么,他的朋友就会当面劝谏他帮助他改正过错。又有朋友用温婉的言语来劝导他。如果退步,就会受到朋友的批评,如果有进步,就会受到朋友的鼓励。他们互相鼓励、互相进步,有谁能够阻挡他们呢?如果习惯了做不好的事,那么他就会成为小人。如果他有了过错时,他的朋友就会多方替他掩饰、推卸责任。不在一起时就心里认为他不对,可是当面时就奉承他;亲近的就依附他,不负责地认承他的观点,害怕因自己的正直而伤害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他们互相勾结走不正当的道路,又有谁能够拦住他们呢?这就是我所说的贤能之人越来越贤明,不肖之徒越来越不肖的原因。

12、我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说:“您与某人关系良好却没有坚持到最后,这是因为您的过错,您在这件事上为什么不谨慎些呢?”又有一个朋友告诫我说:“听说你在某次考试中,曾经因私人感情求助他人,这是很不对的。”这两个人的话,乍一听,不合我意。但慢慢地思索,你就会发现:他们对我没有所求却对我说出逆耳良言,是因为他们敬重我。反过来我又自我反省:我的过错,比照这两件事或许严重数倍,而且数量多得不可枚举,他们两人,只不过举出了其中的一两个例子罢了。最使人感到痛苦的事是对自身的不了解。上古时帝王治理天下的方法不能有效地推行,士大夫们相互勾结攀比,做了许多苟且之事,往往陷入罪恶的深渊,可是同僚们没有人出面劝谏质疑。这是因为这些人把这些事看得很平淡,又希望自己没有过错。像孔子这样的大贤人,尚且需要学习《易经》来减少错误,而这些人说自己没有过错,是欺骗他人呢?还是欺骗自己呢?自己知道有过错因而加以袒护,尽力掩盖,以至罪恶滔天却也没有悔改之意,这就是小人为什么不可以接近的原因。作为朋友却对他的过错隐瞒或曲意奉承,助长了朋友的恶习,他们的所作所为比那些专事谄媚的佞臣俳优更可恶了。  

13、  自古帝王将相,没有一个不是从自强自立做起,即便是圣贤之人,也各有自立自强的方法。所以才能独立不惧,坚定不移。过去我在京师的那些年中,好与诸位身居要职,名声高远的人闹意见,也是一开始就具有挺然独立不畏强暴的气概。近年来体会到天地之道,要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导至萎靡不振,太刚则容易招至折断。刚并不是说要暴虐,只是矫正使弱变强。柔也并不是卑弱,而是在强的方面谦让而已。办公办事,就应勉力争取,争名逐利,就应当谦退。开创家业,应当奋发进取,守成安乐,则应当谦逊平和。出外与人接触应答,应该努力表现;回家与妻儿享受,就要悠闲舒缓。如果一方而建功立业,外享有崇高声名威望。一方面求田问舍,内图谋奢侈的待遇享受,这两者都有盈满的征兆,全无一丝谦虚退让的表示,那么这一切必定不会久长。

14、  持矫揉之说者,譬杞柳以为桮棬,不知性命,必致戕贼仁义,是理以逆施而不顺矣。高虚无主见者,若浮萍遇于江湖,空谈性命,不复求诸形色,是理以豕恍不顺矣。惟察之以精,私意不自蔽,私欲不自挠,惺惺常存,斯随时见其顺焉。守之以以不贰自惕,以不已自循,栗栗惟惧,期终身无不顺焉。此圣人尽性立命之极,亦即中人复性知命之功也夫!

15、第093集  第094集  第095集 第096集 

16、链接:https://pan.baidu.com/s/13mzQFYH1l7Qign-m8GsBRA提取码:1c9p书名:曾国藩家书

17、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18、曾国藩深知凡事不可太盛,太盛则亏。而他懂得在逆境中顽强,在顺境中谨慎。短短书信言语,透露着他谋略之深、顾虑之全。

19、《曾国藩智慧经典全集》内容简介:曾国藩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让人不得不去走进他。他将善与恶演绎到了极致,让人憎恨的同时,有不得不让佩服。当很多人认为他是好人时,他却使坏,所以,“好人”不是他的对手。

20、第149集  第150集 第151集   第152集  

21、“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用尽。”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修身、治家金句,都出自《曾国藩家书》。

22、  至于刚毅的气魄,决不能没有。然而刚毅和刚愎区别很大。古语云:能战胜自我就叫强,说强制、强恕、强为善,都是战胜自我的意思,如不习惯早起,而强迫自己天不亮就起身;不习惯庄重恭敬,强制自己参加祭祀仪式;不习惯劳苦,而强制自己与士兵同甘共苦。能强制自己勤劳不倦,就是强,不习惯坚持,却能强制自己坚定地持之以恒,就是毅。除此之外,力求以气势胜人,就是刚愎,二者有相似之处,但其实质有天壤之别,不可不察,不可不谨慎。

23、曾国藩幼时入读于家塾“利见斋”。24岁考取举人,28岁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及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十年之内,连升十级。

24、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25、  用兵,是很冷酷的事。有哀痛悲愤之意,如同面对失去亲人;肃穆庄敬之心,如同身处祭奠仪式;这样才可以讲用兵,面临战场。如今杀锗狗牛羊之际,见它们嚎叫啼哭在刀割之时,痛苦挣扎在斧案之间,仁慈的人就不忍心看,何况眼见以人命来相搏杀的争战之事了。先不说战争失败的情形,即使幸运地获胜,看见战场上死伤的人彼此相望,遍地是断头洞胸、折臂失足、血肉狼藉的形象,哀痛悲切还来不及,哪里会有高兴欢喜的想法?所以在军队中不应有欢欣喜乐的情形。有欢心喜悦情绪的,不论是高兴还是骄傲轻敌,终归在战争中必败无疑。田单在守即墨的时候,将军有赴死的心思,士兵没有生还的念头,这是能打败燕军的根本啊!等到进攻狄戎时,披着金甲玉带,驰骋在淄渑之间的土地上,有求生的乐趣,没有赴死的心思,鲁仲连认定他一定打不赢,果然言中。用兵打仗的事应当有凄惨的准备,不应有欢欣的妄想,也是很明了的。

26、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h2yDBBS8YNFJuKpkqkmqQ提取码:ijxg 书名:曾国藩大智慧全集

27、  第十一章 崇俭鄙奢 以和为本—— “家范”法

28、《曾文正公全集》包含《首卷》一卷、《奏稿》三十卷、《十八家诗钞》二十八卷、《经史百家杂钞》二十六卷、《经史百家简编》两卷、《鸣原堂论文》两卷、《诗集》四卷、《文集》四卷、《书札》三十三卷、《批牍》六卷、《杂著》四卷、《求阙斋读书录》十卷、《求阙斋日记类钞》两卷、《年谱》十二卷。此次出版的《曾国藩全集》完整无删改地收录了传忠书局版《曾文正公全集》的全部内容,编排体例与原版完全相同。在此基础上,将繁体竖排转为简体横排标点本,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另外,还将影响深、流传广的《曾国藩家书》和《曾国藩家训》收录进来,并以附录的形式收入了《冰鉴》和《挺经》两种。

29、某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当时曾国藩刚吃饱饭正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三千步的习惯,所以那三人就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三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李鸿章很惊讶,曾国藩说道:“在散步时,那三个人我都看过了,第一个低头不敢仰视,是一个忠厚的人,可以给他保守的工作;第二个喜欢作假,在人面前很恭敬,等我一转身,便左顾右盼,将来必定阳奉阴违,不能任用;第三个人双目注视,始终挺立不动,他的功名,将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30、搜罗人才、鉴别人才都很重要,但理想的人才总是不易得,这就需要用人者加以培养,重视对其进行教导督责。

31、第193集 第194集 第195集  第196集 

32、第177集 第178集 第179集  第180集  

33、作者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后世誉为“千古第一完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是清朝历史上汉人为官的最高峰,谥号“文正”亦为清朝文官的最高谥号。

34、第057集 第058集  第059集 第060集

35、第017集  第018集  第019集 第020集

36、父亲大人万福金安。自从闰三月十四日,在京城城门拜送父亲回家,后来共接到家信五封。五月十五日,父亲到长沙发信,里面有四弟的信,六弟的文章五首。恭谨地得知祖父母大人身体康健强壮,家里老小都平安,诸位弟弟发奋读书,并且高兴的知道父亲离京后一路顺畅,从京城到省城,只用了三十多天,真是神速。

37、曾国藩只瞧了瞧他们三个,就对李鸿章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险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材,应予重用。”

38、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39、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NHdkI5iaNVqZuDkjALMtw提取码:ostd 书名:曾国藩智慧经典全集

40、    立言,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对儒学身体力行,登堂入室,造诣极深。留下了洋洋洒洒数万言集,其精深博大之处可让学者终身沉浮其中,更让今天普通的我们都受益匪浅。

41、读曾国藩文集,小编强烈推荐《曾国藩全集》。本书既有很高收藏价值,又让读者比别人学得更多,看得更透。

42、第029集  第030集  第031集 第032集

43、《大漠三部曲》丨雪,宁静无暇;漠,广袤无垠;

44、  崇尚节俭是用来培养廉洁之风的。过去,州县的佐官杂员有省城任职办事,国家没有薪水银两。如今,每月可领到数十两银子还嫌得到的少,是所说的不知足呀。要想学习廉洁正直,必须先知足。看到那些各地的难民,遍地都是饿死的人,而我们却衣食住行不缺,已属万幸了。哪里还有什么可奢望的呢?哪里还敢任意糟蹋东西呢?不仅应当正当地获得的利益,还要正当地赢得名誉。不要贪图向上保举获得功劳,不要贪图虚浮不实的名誉。事事知满足,人人守纪律,那么正当的风气就可挽回了。

45、第137集  第138集  第139集 第140集

46、眼下儿子身体如常,每晚早睡,起得也早。只是不能用脑过度,过度了便头昏。所以经常静下心来让脑子不想任何事情,身心优闲以加强涵养工夫,以便谨敬的遵守父亲关于保身的训示。九弟的功课很正常,《礼记》九本已点完,《鉴》已看到《三国》,《斯文精粹》诗文各读了半本,诗歌稍有进步,文章没有进步。但也不求很快见效。看他对书的领会程度,已经有些心得,大约只是手不从心,还表达不出吧。

47、同治九年(1870年),时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受命处理“天津教案”。同年再任两江总督。同治十一年(1872年)病逝于南京。朝廷追赠太傅,谥文正。

48、第041集  第042集  第043集 第044集

49、缓行三千步,不过一小时的光景。就这一小时的光景,决定了三个人的命运。有人也许要说,这曾国藩,也太绝对了吧。其实,一个人的品性,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他细微的形态动作中看出来的。曾国藩的高明就在于,他在缓步的过程中不动声色地仔细观察了三个人。这是一场未曾事先通知的考试。因此,三个人的表现也都发乎本性。

50、A.贤与不肖之等奚判乎       判:区别

51、书,要怎么读才对呢?对此,曾国藩从小就受到父亲的熏陶,对读书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总的来说,他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

52、经典一定要精读,因为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精读要比泛读还要重要。泛读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抓到什么读什么。虽然这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的多,忘的也多。但精读就不一样,能吃得深、吃得透,才能保证所学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53、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54、作者:曾国藩/著;李瀚章/编撰;李鸿章/校刊

55、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学习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内,再能出乎其外。读书更是这样,一本书,你要先能沉浸进去,你才能最终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

56、(译)最后能平定反贼,剪除元凶,臣等深刻思考此中缘故,是因为我仁宗显皇帝福德宏大,早早奠定了平乱的根本。

57、  天下事怎能尽如人意?自古以来成大业的人,一半是天缘相凑,另一半是勉强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