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72句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1、监督。由于威胁在某些情况下,成为极不可信赖的手段,所以,监督也就成为儿童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2、①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第二个基本主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日常经验保持联系。
3、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在他看来:“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他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4、(6)宗教的兴趣。即研究人类、社会和宗教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虔信上帝、服从教会。
5、(1)根据经验的兴趣,应设立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
6、 以上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7、考过该题的学校有:12年上师;13年上师;15年上师、北师。(共4次)
8、①明了: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做好观念的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9、总之,应该把实现教育目的与传授文化知识看作同一个过程,把学校的全部工作都归结为“教育性教学”。
10、赫尔巴特认为儿童个性和认识的发展重复了种族发展的过程,在人类历史的早期,感觉占主导地位,然后进入想象期,最后进入理性发展期。
11、由此就形成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个阶段:明了——给学生明确的讲授新知识;联想——新知识跟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作概括结论;方法——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书本知识的客观规律。(后来,赫然巴特的学生齐勒尔和赖因又发展为“五段教学法”,即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
12、完善和内心自由是进行个人调节作用的,仁慈,正义,公平与报偿是调节社会道德行为的。这就是他的伦理学的思想。
13、分析教学。教师帮助学生对不同的观念和表象进行区分,有助于形成观念的复合或者融合,为观念的联合做好准备。分析教学有两个阶段:第教师要求学生指出并命名当前出现的事物,然后转向尚未出现的事物;第讲述某一个整体分割成的各主要部分,这些部分的相对位置,它们的联系与变动。
14、赫尔巴特后来到哥尼斯堡大学进行任教,这段时期即哥尼斯堡时期(1809年-1833年)这期间他虽然是一名哲学教授,但是已经开始了对心理学的研究,因为他认为对于教育而言心理学是很有实践意义的,这也继承了裴斯泰洛奇的“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思想,展开了一定的研究。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学要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思想也离不开这段时期的研究。
15、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给以后教育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全面深刻的影响。此前,教育研究基本以哲学思辨为主,并未形成科学与哲学的对立。
16、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17、(2)意义:提高了德育地位,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育、教育、教学的目的具有一致性。
18、(3)局限性:德育、教育、教学三个概念混淆,具有机械论的倾向。
19、凯程网课辅导:教育学硕士网课 | 教育硕士网课|北师703 | 北师333+901 | 西南大学666 | 西南大学333+904 | 首师大774 | 首师大333 | 东北师大333 | 东北师大625 | 广州大学333 | 专业课二网课 |
20、《普通教育学》(AllgenninePadagogikausdemZweekderErziehung)一书是赫尔巴特早期的著作。尽管赫尔巴特晚年(1835)又写了一部重要的教育著作——《教育学讲授纲要》,但从其体系来看,也是从儿童的管理、教学和道德教育的顺序来安排的,与《普通教育学》并没有大的差别。
21、下翻内容核对答案,发现自己在知识点和答题思路方面的漏洞~
22、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在这个阶段中,主要的任务是明了各种知识,要对学习的内容逐个进行静态的学习。
23、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形成“统觉”的条件,应当在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的基础上选择课程。
24、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与其道德目的一致。他的教育目的是按照未来成人设定的,而非直接针对儿童。并总结出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25、赫尔巴特把儿童教育过程划分为管理、教学和训育三个方面,而且每一方面都体现了教育心理学化的倾向。训育与管理是直接在儿童的心理上发生作用,培养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理状态。
26、(1)可能的目的:发展人多方面的兴趣,使人的各种潜力和谐发展。
27、赞扬和谴责。赫尔巴特认为当儿童遵守行为规则时,教育者应当给予一定的赞许,学生内心也会感到愉悦。他认为,这是“训练的优美艺术”,应多加应用。相反,当儿童不遵守行为规则时,则要对其进行谴责,这是一种不愉快的艺术,但在必要的时候,这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训育方式。
28、再次,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四阶段的理论。他把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归结为观念的运动。他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两个基本环节:“专心”和“审思”。所谓“专心”,就是深入钻研学习材料,力求清晰地认识个别的事物,学生专心致志地从事学习;所谓“审思”是指深入理解和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相互联合形成统一的东西。
29、(2)思辨的兴趣。思考事物“为什么”是这样,即探究自然界的规律。
30、①统觉理论是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又一重要基础。
31、在教学中,既没有“无教学的教育”,那就是说,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源于观念,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32、赫尔巴特强调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其目的在于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通过教学发展多方面的兴趣,获得系统的知识观念,从而实现教学最高的、最基本的目的——道德。
33、单纯提示教学。即直观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感官的运用,得到一些与儿童已经观察过的事物相类似,并与之有关联的感觉表象,从而为观念的联合作准备。
34、所谓分析教学是在单纯提示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单纯提示的教学虽然具有生动性,但为了清楚地感知观念,必须有分析教学作进一步的补充。
35、完善是指人调节自己的意志、做出判断的一种尺度。
36、威胁。一切管理首先采取的措施是威胁。但是,这种方法不可滥用,否则,一方面有些本性顽强的儿童蔑视任何威胁,敢于做他们可以想做的一切;另一方面有更多的儿童,他们太软弱,以致不能承受威胁。
37、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38、赫尔巴特不仅是教育学家也是一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而且是他把整个教育学建立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所以对于整个教育学界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39、四为“正义”的观念。这一观念要求当两种或数种意志发生冲突时,须根据人们自愿协调所制定的守法观念解决争端。
40、第二阶段:哥廷根时期(1802年~1809年)。1802年,赫尔巴特担任了哥廷根大学的教授,他写下了诸多的著作。在他的教育理论形成过程中,在这个时期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在这个时期,他全面系统的阐述了其教育理论。
41、(1)伦理学基础:赫尔巴特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提出了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或报偿。它们是维持现存社会的永恒真理和道德标准。
42、他的教育思想是属于传统教育思想,即三个中心,以教材,课堂,教师为中心。在原来时代是比较实用,后来被教育学家杜威的教育思想推翻,杜威教育学家提倡的是以儿童,活动,经验为中心。从学生观出发,一切以儿童发展为目的。
43、他强调这两类兴趣应该并重,而且将其各细分为3种,共为6种兴趣:
44、●(综合备考)从电影《银河补习班》谈新课改教学观
45、三中心:赫尔巴特特别强调教师的地位,提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46、(1)明了。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由教师传授新教材。要求教师在讲解时应尽量明了、准确和详细。教师主要采用提示教学,也可辅之演示,包括实物、挂图等直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明了新观念,掌握新教材。
47、(2)统觉与课程。首先,根据统觉原理,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因此课程必须从熟悉的材料过渡到密切相关但不熟悉的材料;其次,遵循两项原则,一是相关: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该相互联系,二是集中:学校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其他科目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赫尔巴特把历史和数学当作所有学科的中心。
48、方法:所谓“方法”是指教学过程的最后一步,即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教师可以采取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加减法,课下可以运用加减法去超市购物,这就体现了“方法”这一步。
49、综合教学。形成了观念的联合,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概念。
50、“训育”是道德教育范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训育就是对青少年的心灵产生直接影响,即有目的地进行的培养。训育可以激发情感,或者抑制情感。它是与管理、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51、他提出“旧三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是传统教育的特点。
52、1809年,转赴哥尼斯堡大学,被聘任为康德哲学教席。哥尼斯堡大学的20多年,是赫尔巴特学术生涯的高峰期。期间,他创办了教育研究所和师范研究班、附属实验学校等,努力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
53、伦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五种道德观念,起着调节社会和人的道德行为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永恒不变的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内心自由;②完善;③仁慈;④正义的观念;⑤公平或报偿。
54、赫尔巴特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道德教育与教学结合起来,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他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和“无教育的教学”,任何教学过程部必须同时进行教育,道德教育必须依赖于教学,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他认为,教育工作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性。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的,教学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直接的目的,即多方面的兴趣。在赫尔巴特看来,多方面的兴趣具有一种道德的力量。但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把教育和教学完全等同起来,具有机械论的倾向。
55、②兴趣的含义:兴趣存在于经验之中,因此,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56、心理学:首个提出把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57、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可以把教学分为单纯提示的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3种。
58、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具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
59、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儿童心理的顺序,基于统觉理论,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论:①明了;②联合;③系统;④方法。
60、此外,爱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因为一旦获得了爱,它就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减轻管理的困难。在家庭中,父母可分别扮演“权威”和“爱”的角色。
61、教学过程形式阶段理论:赫尔巴特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其四阶段教学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教学过程形式阶段理论的形成,同样,也标志着班级授课制的发展成熟。
62、通过实验发现支配教育活动的一般法则,从而达到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及对教育活动的有效控制,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63、良好的健康状况。赫尔巴特认为教师的人格对训练也具有重大的意义。他要求教师在实施训练时要态度冷静、循循善诱、气氛愉快,从而影响学生形成善良的性格。
64、两本师大出版系统用书由启宏教研团队联合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联合教研出版联考D类用书,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印刷精美,考点详实,紧扣大纲,考点命中率高达90%,是您备考之路必备精品。
65、通过实验发现支配教育活动的一般法则,从而达到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及对教育活动的有效控制,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66、(3)系统。经过“联合”阶段后,学生的新、旧知识和观念之间已产生了一定的联系,但是,还不系统。这需要学生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
67、准老师,你好!今天小冠为你带来教育基础知识高频考点之—
68、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在西方教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来“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69、只有将道德性格的主观和客观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性格。教师的主要注意力应放在道德性格的客观部分,即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上。
70、说明新观念形成过程的理论,就是“统觉”的理论。所谓统觉,是指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吸收、融和、同化新观念,并构成观念体系的过程。某种知识引起学生的观念,并和学生的旧有观念相结合,就可以进入学生的意识领域。
71、教育目的:即"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属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