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00句阳明心学28字口诀


阳明心学28字口诀

1、王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龙场悟道,是指王阳明因开罪宦官刘瑾,触怒了明朝皇帝,被发配到龙场,一住便是三个年头。仿佛由“天堂”坠入“地狱”。在他万念俱灰的绝望中,是淳朴善良的龙场人给予他无私的援助,使他看见了希望的曙光。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跳出了“以经解经”的圈子,走上了独立思考、探索人生的解脱之路。思考了七天七夜,仍未有结果。后大病一场,他发现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不对的。

2、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3、王阳明说过:“在心体上不能遗留一个念头,有如眼中不能吹进一丁点灰尘。一丁点能有多少呢?它能使人满眼天昏地暗了。这个念头不仅是指私念,即便美好的念头也不能有一点。

4、月明猿听偈,风静鹤参禅。今日揩双眼,幽怀二十年。

5、然而,“致良知”几个字听上去平淡无奇,真要实践却是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在阳明心学的体系中,“心即理”是起因,即意之动;“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致良知”是根本目的。

6、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7、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8、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阳明心学28字口诀)。

9、水静王余见,山空谢豹呼。燕狂捎蛱蝶,螟挂集蒲卢。

10、(以上书籍来源于/wym/xsyj.htm)

1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2、似木吴儿劲,如花越女姝。牛侬惊力直,蚕妾笑睢盱。

13、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

14、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阳明心学28字口诀)。

15、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6、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17、绿秧科早稻,紫笋拆新芦。暖蹋泥中藕,香寻石上蒲。

18、(正辅分人参一苗,归种韶阳。来诗本用?亚字,惠州无书,不见此字所出,故且従木奉和。)

19、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20、他提出“致良知”是为圣的内在可能性,要求人们自觉地做到“知行合一”。

21、横额:真三不朽。谁能帮我解释一下王阳明心学名句人的宿敌只有一个,便是他自己。

22、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最终都在这三字上归宗。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23、昔镜未开明,可以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亦难住脚,此入圣之机也。

24、阳明心学与陈湛心学的渊源关系,学界一直有明确的说法。朱维铮先生说,“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广东,是王学的策源地”。

25、阳明先生通过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评判以及方法论来教会我们心存良知,为善去恶,自觉践行正确的价值观。

26、王阳明的心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强调心的作用,强调人的生命洒脱活泼的灵明的体验。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境澄澈,则心无挂碍,才能达到大境界。

27、语言诸夏异,衣服一方殊。捣练蛾眉婢,鸣榔蛙角奴。

28、遂别真徒侣,还来世路衢。题诗叹城郭,挥手谢妻孥。

29、骑吏裙皆紫,科车幰尽朱。地侯鞭社伯,海若跨天吴。

30、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念头就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就有了善恶。良知是如何被遮蔽的呢?王阳明的结论是:习气所染。

31、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他将心学凝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32、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33、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34、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35、高阁鸣钟僧睡起,深林元暑葛衣寒。壑雷隐隐连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36、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37、登楼诗八咏,置砚赋三都。捧拥罗将绮,趋跄紫与朱。

38、九华山下柯秀才家苍峰抱层嶂,翠瀑绕双溪。下有幽人宅,萝深客到迷。

39、绿綟高悬柳,青钱密辫榆。驯鸥眠浅濑,惊雉迸平芜。

40、初晴鹤点青边嶂,欲雨龙移黑处潭。北半斋坛天寂寂,东风仙洞草毵毵。

41、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42、雨来萌尽达,雷后蛰全苏。柳眼黄丝缧,花房绛蜡珠。

43、题四老围棋图世外烟霞亦许时,至今风致后人思。却怀刘项当年事,不及山中一著棋。

44、)环奇填市井,佳丽溢闉阇。勾践遗风霸,西施旧俗姝。

45、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46、坐望九华碧,浮云生晓寒。山灵应秘惜,不许俗人看。

47、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

48、王学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他认为“心即理”、“良知”是心之本体。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得学而能的本然。

49、突兀开穹阁,氤氲散晓钟。饭遗黄稻粒,花发五钗松。

50、王阳明的心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强调心的作用,强调人的生命洒脱活泼的灵明的体验。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境澄澈,则心无挂碍,才能达到大境界。

51、糖霜不待蜀客寄,荔支莫信闽人夸。恣倾白蜜收五棱,细劚黄土栽三桠。

52、世间谁似老兄弟,笃爱不复相疵瑕。相携行到水穷处,庶几一见留子嗟。

53、欲従稚川隐罗浮,先与灵运开永嘉。首参虞舜款韶石,次谒六祖登南华。

54、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55、0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解析:人都会犯错,因为犯错是我们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于改过。

56、心即理也。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心外无物”是从人的视角强调,心有多大,天地有多大。如果心里只有眼前的苟且,那诗和远方就是绝对的“无”。

57、解析: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

58、烟波分渡口,云树接城隅。涧远松如画,洲平水似铺。

59、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60、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61、第三句是"知善知恶是良知"。这时良知出现了,能对事物进行善恶判断,并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心里都能明白。这叫做"良知",如很多时候我们心一动,或者心一痛,就是良知在起作用。但这一步,只是明白良知所在,这还不够。

62、老惜光阴甚,慵牵兴绪孤。偶成投秘简,聊得泛平湖。

63、前驱驻旌旆,偏坐列笙竽。刺史旟翻隼,尚书履曳凫。

64、云散九峰雨,岩飞百丈虹。寺僧传旧事,词客吊遗踪。

65、褰衣涉溪去,笑引开竹房。谦言值暮夜,盘餐百无将。

66、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67、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68、在荒蛮的贵州,他终于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奠定了阳明心学的基础,成就了中国最后一位圣人。正如王阳明后来所说的“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

69、仙人劝酒不用勺,石上自有樽罍洼。径従此路朝玉阙,千里莫遣毫厘差。

70、送觥歌宛转,嘲妓笑卢胡。佐饮时炮鳖,蠲酲数鲙鲈。

71、千家得慈母,六郡事严姑。重士过三哺,轻财抵一铢。

72、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73、老僧殊未解,犹自索题诗。谪仙楼隐地,千载尚高风。

74、把得稳,任放纵。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苏轼)只知楚越为天涯,不知肝胆非一家。

75、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不想浑浑噩噩白过一生者,唯一的途径、不二的法门就是去绍兴,去找王阳明——这是那个年代几乎所有人的共识。

76、日脚斜穿浪,云根远曳蒲。凝风花气度,新雨草芽苏。

77、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78、人人皆有良知,为何世界上还会有那么多的恶人?这些问题的答案很简单,用王阳明的话讲就是:他们的心,失去了本体。所谓失去本体,其实就是良知被遮蔽,不能正常工作了。所以王阳明说,有善有恶意之动。

79、山中归来万想灭,岂复回顾双云鸦。游阳明洞呈王理得诸君(唐彦谦)禹穴苍茫不可探,人传灵笈锁烟岚。

80、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81、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求王阳明的诗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82、船头龙夭矫,桥脚兽睢盱。乡味珍彭越,时鲜贵鹧鸪。

83、读史越多,越会悲哀地发现,以史为鉴几乎是不可能的。技术变了,制度变了,表面那一层都变了,可里面的内核永远不变。魏忠贤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后还会有,换个皮囊他就成了你的上司。袁崇焕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后还会有,身边那些不懂政治却想玩政治的人最终都被政治玩得很惨。

84、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夫学贵得之于心。

85、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86、首句便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心体,是没有善恶的,不与外物相接触,不动于心,就如《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一般,寂然不动的,这是心的本体,是心的"原始状态"。阳明先生曾说过,早起之时,未与物接,有点类似这种心体状态。若是放在人性论的哲学角度去看,则是"无善无恶论",但这角度写写论文可以,要想领悟则不行。

87、“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要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践密不可分。知行合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这两个字说的是一件事,不存在脱离知的行,当然也就不存在脱离行的知。

88、强者和弱者的唯一区别在于,信念够不够坚定。如果交战双方都是强者,那就看谁的信念更坚定。

89、暄和生野菜,卑湿长街芜。女浣纱相伴,儿烹鲤一呼。

90、露华明橘柚,摘献冰盘香。洗盏对酬酢,浩歌入苍茫。

91、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阳明心学是一种信仰哲学,而信仰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

92、例如,眼中放入一些金玉屑,眼睛就不能睁开。”我们于此可以知道,无善无恶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状态,它是心的本体。由于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所以天地万物也应该无善无恶。天地万物无善无恶,我们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也应该是无善无恶。

93、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94、即使朋友间的互相帮衬时,帮衬的一方也要避免高高在上的态度,以平和的心态去帮助朋友,才能让彼此心无隔阂。

95、云端鼓角落星斗,松顶袈裟散雨花。一百六峰开碧汉,八十四梯踏紫霞。

96、牛斗天垂象,台明地展图。(天台、四明二山。

97、学禅超后有,观妙造虚无。髻里传僧宝,环中得道枢。

98、这种心境的超越,是完成了人与自我的和解、与世界的和解。他既反映了王阳明刚毅无畏的品质,也反映了阳明心学“戒慎不睹,恐惧不问,养得此心纯是天理”的观点。

99、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西湖醉中漫书二首十年尘海劳魂梦,此日重来眼倍清。好景恨无苏老笔,乞归徒有贺公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