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55句社会舆论是什么意思


社会舆论是什么意思

1、要化解双方的紧张关系,首先需要管理者从控制的冲动中冷却下来,以包容之心对待舆论,哪怕一些舆论情境与管理者的预期存在很大距离,也不能以高姿态加以遏制。

2、第政治自由愈来愈成为舆论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舆论不发展的时代,舆论对政治自由的要求是微不足道的。动荡的现代社会生活,使得舆论发达起来,原有的种种限制人民发表意见的政策,如书报检查、保证金等等就愈发变得不可容忍,政治自由的各种要求被提上了日程。

3、舆论自身。舆论的直接表现是公开的意见,但还有许多时候人们并没有清晰地表达意见,而只是各种情绪的流露。当受到外部信息的刺激时,人们常常不以观察和分析为基础,不经检验而作出接受或拒绝的反应。因此应把舆论自身看作是信念、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4、大众传媒若未能及时提供大众需要的信息,或传媒的公信力受到怀疑,都可能造成流言的进一步传播。对于尚未听到流言的人来说,这是提醒他们有这种说法,而对已经知道的人来说,媒介提到本身就证实了流言的影响力。(社会舆论是什么意思)。

5、相比之下,面对民间舆论场环形包围的官方舆论场,则沦为舆论场上的孤岛。在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进行碰撞、交锋、冲突时,政府如能抓住时机、与对方充分协商,就能化冲突为合作、化对立为交融,从而建立意见统一战线、分享共同意识、构筑集体认同。

6、第外部因素愈来愈容易引起舆论的变化。现代交往把每个人的生活同世界相连,遥远地方发生的事件也会影响人们的切身利益,因而舆论变得十分灵敏,外界的微小变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舆论的变化,反过来影响整个社会的进程。

7、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强烈程度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用行为舆论来表达,通常行为舆论比言语舆论的强烈程度大些。这种舆论的强烈程度,一般通过实际的观察、访谈和体验进行估量。另一种除了部分通过言语表达外,相当程度上表现为没有用言语表达的内在态度,其强烈程度需要通过舆论调查来测量其量级。常用的量表对于舆论客体的态度通常提供择一的七个选择阶梯,中心为“中立”或“无所谓”,两边分别为正反两种意见的阶梯,例如“略加肯定、肯定、非常肯定”和“略加否定、否定、完全否定”。

8、舆论的数量,即一致性程度。一般用占某一范围总数的百分比来表示。舆论的数量是辨别舆论存在与否、存在程度的一个客观标准。掌握了整体中的多少,能够对整体产生决定性影响,或者可以使整体感觉到一种重要影响的存在。这个在整体中的“点”显然是个临界点。应用数学根据系统工程理论得出的计算结果,便是被称为黄金分割比例的“0.618”。

9、金融舆情:金融舆情是各类与金融相关的信息发布主体,基于自身的观点以某主题为中心以信息传播渠道为依托进行信息发布,并随之引起广泛的、不同的主体间信息评论与互动。其中金融舆情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组织,其传播或接收舆情传播信息的目的也因其自身需求而各有不同,具有明确目的性的传播会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或失真情况,而相反没有目的性的传播则会保持真实性,但也会具有一定个体特点的影响存在。

10、如今中国的舆论生态呈现出一种恶性循环,表达与控制双方的冲动都很强烈,存在双重不理性,激化了表达与控制之间的矛盾。

11、周瑞金将这些关注新闻时事、在网上直抒胸臆的网民,称为“新意见阶层”。“新意见阶层”具有巨大的舆论能量。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健康现象,特别是针对社会不公,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凝聚共识、发酵情感、诱发行动,影响社会。

12、从时下的舆论表达态势来看,无疑存在一定程度的舆论的“流动性过剩”。舆论易燃点多,且燃点极低,舆论事件易燃易爆。表现在舆论场上,舆论泡沫激增,致使舆论事件还没来得及展开,就被尾随而至的另一个舆论事件赶超。舆论的“断头”和“追尾”现象严重。(社会舆论是什么意思)。

13、原先受制于传统权力格局和传播权力格局的社会力量和声音,纷纷逃逸到互联网空间,寻求替代性补偿。于是,互联网在中国获得了失速扩张。互联网在中国遭遇技术、市场、社会力量的三轮驱动,在网络空间内开辟疆土,野蛮生长,对中国既有的治理结构,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4、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舆论存在的综合表现,是能够以自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明显或隐蔽地影响着舆论客体。如果说一种舆论在它存在的范围内没有产生对客体的任何影响,那么这只是一种一般的无足轻重的议论。人们所以能够感觉到周围存在着各种相近或相对立的舆论,就是由于各种舆论在相互交织中时时影响着舆论客体,促使客体朝着主导性舆论的方向发展或转变。

15、第先进的阶层和发达地区愈来愈成为舆论的晴雨表。现代社会生活不停地动荡,交往频繁程度的差距迅速拉开,于是在各方面和各地的舆论中,自然出现了“带头羊”。这种舆论的“位差”成为现代舆论演进的动力之一。

16、✣上述报告专门为2020新闻传播考研的同学打造,全年13期,每月一期热点报告,全年追踪学术界、业界等与新闻传播相关的热点、考点、重点及学术大咖的论文

17、而网络论坛的出现,使得“网络意见”的形成过程在技术上可以做到跟踪观察,这些意见的强度也可以从网络论坛中每时每刻的网民发帖数量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反应,但是表达意见的人在一定范围内究竟有多少,能否推及整体,现在技术上难以把握。所以我们在掂量网上舆情时,需要经常问自己:这是舆论吗?

18、还有一种宏观的舆论现象,即社会动员带来的社会认识落差。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是一种改革,改革总要进行社会动员,动员总得展现美好的前景,然而,改革的实际进展通常总是落后于动员时所做的承诺,于是,就发生了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所说的下面的公式:

19、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挫折感所以,“适度动员”成为把握舆论的重要一环,不能把一切说得过于美好,但也不能说得很糟糕,否则动员没有意义。

20、社会舆情包含:新闻舆情、金融舆情、涉税舆情、网络舆情plus

21、公众的评论;公正的评论:尊重公论。是非自有公论。

22、这一数据意味着,移动互联网已经渗入中国公众的日常生活,成为其获得信息和发表意见的重要平台。

23、流动性是其天然属性。但若舆论的流动性过于突出,致使舆论表达过热,会存在风险之忧。如果舆论的“流动性过剩”超出了特定语境可承受的限度,就可能造成舆论“决堤”、“溃坝”。

24、如果有约三分之一多的人所持的某种意见达到“略加”点,可以说这种意见转变为舆论,并表现出相对弱的强烈程度;如果三分之二人的意见处于“非常”、“完全”点上,则舆论的强烈程度趋向极点。舆论的强烈程度与公众对舆论客体的知晓程度相关。了解得越清楚,对表达的意见倾向信心越强,意见的强度也就越大。

25、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 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

26、第个人需要用思辨和理性思维去判断各种社会舆论,切莫从众。

27、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社会中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组织结构,通过网络重构行动中心、话语中心和舆论中心。互联网为中国社会开辟了新的权力空间和表达空间。

28、并非一些人发表了意见就是舆论。舆论应该有衡量的标准,否则,我们可能由于把不是舆论的意见看作舆论而错误地判断了形势。考察舆论,可以从以下八个角度来衡量。

29、舆论是公众对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新闻舆论”是指新闻引发的舆论,是公众对于某个新闻产生的一致性意见。

30、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有时又称“舆论的韧性”。舆论一旦形成,总要存在一段时间,即使舆论客体消失了,人们还会有所议论,因为舆论的发生总是滞后于舆论客体的。其是舆论存在的另一标志,短则几小时,长则多少年。人们对舆论的感觉,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舆论通过它的持续性存在,给人不断刺激造成的。

31、网络舆情plus:网络舆情plus是结合“互联网+”而提出的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海外舆情、可视化及各类网络新媒体等条件,引导国内舆情行业获得进一步发展空间并赋能加强行业持续产出有价值的作用。

32、涉税舆情:涉税舆情主要指与税务部门、税收工作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舆情信息,以及参与到税务相关工作的社会组织,并通过新闻媒体、网络新媒体和社会公众人际传播。事件发生后传播迅速且影响范围广泛,而且涉税舆论方面的帖子会在工作日8小时之外被发布到网络上去,这些会给舆情监管相关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33、经济舆情:经济舆情是关于经济生活的社会普遍意见。一般是围绕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运行所发生的鼓动、评价和支持性的公众议论。经济舆论体现着社会民主化在经济领域中的逐渐扩展和实现。

34、第社会舆论在一定客观性的基础上,也具有极大的主观性,所以需要区分看待。

35、首先,新闻媒体客观地报道新闻信息,这是由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原则所决定的,新闻报道要尊重新闻的客观事实,新闻现场所记录的是在特定时空和特定状态下所发生的新闻事件,公众可以通过媒体报道了解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使之产生信任并达成与媒体报道相一致的共识;其次,正确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的生命,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引导舆论,凝聚人心。

36、在社会多变的时代,流言经常发生。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今年3月中旬在我国发生的“抢购食盐”风潮,这是由流言的大面积迅速传播引发的。流言不是个人智力游戏的结果,而是群体议论和传播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与传播有关的一种集群行为方式。然而,我们习惯于一出问题,就从传媒方面找“控制不力”的线索,以便进一步加强对传媒的控制。

37、特别是在互联网上,眼花缭乱的舆论事件扎堆出场,一些舆论事件为了搏出位,会以夸张、戏剧化的方式吸引人们的眼球。由于网络舆论存在“激化”偏向,使得网上的舆论表达时常会偏离理性轨道,进而沦为非理性的舆论事件。

38、在传统媒体时代,舆论被控制在体制性框架内,意见协商、构筑认同的过程主要发生在传统媒体的引导下。

39、批量采购《新媒体与舆论:十二个关键问题》一书请联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市场中心 

40、舆论(publicopinion)这个词汇由“公众+意见”构成。“舆”即公众,“论”即意见。

41、第共同利益愈来愈成为较大范围内的舆论的基础。在古代社会和中世纪,舆论依附于范围较小的共同体,稳定少变,作用有限。工业革命后,因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舆论一旦激动起来,不解决问题是很难消退的。

42、引证解释:郭孝成《山东独立状况》:“始议组织临时政府,以顺舆情,而维大局。”

43、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荣誉一级教授,原《国际新闻界》月刊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舆论学、传播学。1973-1976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学习。1976-1978年为《光明日报》编辑。1978-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学习,师从温济泽教授,获文学硕士学位。1981-200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工作。2003年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主要著作有《精神交往论》(1993)、《舆论学》(1999)、《世界新闻传播史》(2002)、《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200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2006)、《传播学纲要》(2007)、《新闻理论十讲》(2008)、《不能忘却的1978-1985年我国新闻传播学过刊》(2009)、《艰难的新闻自律》(2010)等。

44、我们以往习惯于以“舆论一律”的标准来防范各种不喜欢的观点。其实,意见多元本身是最安全的和谐状态,希冀只有一种意见存在和流通,反而意味着潜在很大的不安全因素。

45、但在新媒体语境下,舆论就溢出了体制轨道,成为不易控制的变量。新媒体在舆论活动中的运行机制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往往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稳定、体制化的语境下呈现、建构舆论的,而新媒体则是在一个开放、变动、脱嵌的语境下呈现、建构舆论的,影响变量远远多于前者,舆论表达的变数陡然增多,舆论风险自然会加剧。

46、而这些也要求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遵从新闻事件的本质,积极贯彻正确的思想,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

47、高压手段即便会凑效一时,但不是治理风险的根本之策,反而可能会引发舆论的反弹。这就要求管理者不把舆论表达者作为麻烦制造者加以防范、控制,而是将其作为合作的对象进行互动与协商。(本文节选自《中国舆论治理的三维框架》全文详见于《新媒体与舆论:十二个关键问题》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涛甫教授、王智丽)

48、关于政治或一般公共事务的议论:言论自由。发表言论。进步的言论。

49、✣上述课程为cctalk2020新传考研方法论系列讲座(共7节课),目前已更新3节课,可以收看回放,干货内容比较多,适用于第一次考研、跨考新闻传播的同学,主要讲解了备考的主要核心问题:择校、复习方法、热点、真题的用法等

50、例句:舆论的力量就像排山倒海一般,令人无法抵挡。扩展资料近义词:

51、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议论纷纷。大家都在议论这件事。

52、翻译:假若孙登傲慢狠毒,一点都没有入侍於孙权,给孙权做事的意向,害怕舆人的消息不畅通,只看表象的东西,而且喜欢乱说话的人。

53、引证解释: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二十五章:“我在背后从来没有议论过你,没有说过你一句坏话。”

54、社会上的其他声音没有表达管道,处于压抑或者沉默状态,这些声音没有常规管道可能会自生自灭,形成不了大的舆论冲击。因此,在传统媒体主宰的舆论场域中,舆论失控造成的意外风险相对较小,引发危机的概率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