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73句佛教名言


佛教名言

1、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2、10)讲话有分寸,谈吐婉转,言之有理,那么你讲的话就会美妙动听。(佛教名言)。

3、10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忏悔。

4、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5、  (原文):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

6、4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六祖坛经》

7、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8、(十劝世人篇)一劝世人行孝道,父母恩情比山高;在家孝养爹和娘,胜如远处把香烧。二劝世人休争强,强人做事强人当;强中更有强中手,哪个强人好下场?三劝世人莫奸刁,刁里求财刁里消;来的容易失的易,因果不差半分毫。四劝世人莫乱淫,奸淫丑名到处闻;父母妻子无脸面,败德丧名罪业深。五劝世人莫贪财,贪得财多惹祸灾;几多有钱人不在,不如人在少贪财。六劝世人莫杀牲,物我同是一般命;吃他一斤还一斤,伤他一命还一命。七劝世人莫赌钱,赌钱之人坏心田;瞒心昧己把人骗,品德家产齐败完。八劝世人莫偷盗,偷盗罪恶真不小;非义之财莫可取,犯了王法罪不饶。九劝莫要斗闲气,斗气常惹灾祸起;不怕人心硬似铁,官法如炉不饶你;十劝世人多行善,与人方便自方便;多检己过少怪人,广修福慧结善缘。

9、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10、14)在恶行未成熟以前,行恶的人总以为自己干得天衣无缝,但等到恶行成熟时,行恶的人便尝到不好的后果。

11、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起来,圣人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希望每个人能完成圣贤的责任,才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

12、14)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13、事预为之则易,卒为之固难。古之贤哲,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者,诚在于斯。

14、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15、佛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佛语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16、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17、 美国心理学家文巴克博士———通过特殊的催眠方法,约有70%的人,可鲜明地回忆出前世记忆,甚至有的可追忆到自己前九世的境况。

18、南怀瑾:我们之所以觉得有烦恼、有人我、有众生,是因人我分别而来;把我相、我见一空以后,平等性智出来,再看一切众生都是一律平等……但是要修一切的善,才能证得空。

19、1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20、唐朝李翱“链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你是青天云,我是瓶中水。即使我把事物的外在形式和你整得一模一样,那也只是徒有其表,而能得其内涵者必不是清浅孤陋者。

21、南怀瑾: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

22、  (解读):前半句写“为人谦和”,后半句写“人伦常理”。待人接物,与人交谈,冷酷无情,过分刻薄,也不会生活得安乐、美好;违背了人与人相处的各种准则,就如父子、兄弟间的长幼关系等,就要立刻纠正。记住家和万事兴,无须终日口不停。爱惜我们小天地,永远充满着太平。相亲相爱同相敬,家庭才会有温馨。谦虚人人都仰慕,礼让个个受欢迎。

23、4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坛经》

24、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陆九渊《仰首》

25、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6、0佛视王侯,如过隙尘。佛视金玉,如瓦砾土。

27、4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坛经》

28、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

29、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30、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31、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

32、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33、恣心履恶。犹自投火。贡高自见。愚者谓健。不计殃祸。当还害已。

34、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35、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

36、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37、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得杀业,死堕叫唤狱。

38、22)说我、羞我、辱我、骂我、毁我、欺我、笑我、量我、我将何处他?

39、  (解读)一句写“勤”,一句写“谨”。清晨起来就要将庭院、台阶扫干净,里里外外要使它保整洁,这是“勤劳”的好习惯,也是清洁卫生的好习惯。古人云: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做事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日出而作、闻鸡起舞,都有一个“勤”字在。日落而息,要亲自检点门户,这样能做到处事“谨慎”。从礼子开始,儒家对勤俭治家和谨言慎行都有很高的要求。

40、(原文):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41、(灾退福星来)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少饮不乱性,忍气免伤财;贵自勤中得,富从俭里来;温柔终益己,强暴易招灾;善处真君子,刁恶是祸胎;暗中休使箭,乖里藏些呆;养性须修善,欺心莫吃斋;衙门休出入,乡邻要和蔼;安分身少辱,是非口不开;世人依此语,灾退福星来!

42、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43、得胜增长怨,负则益忧苦,不诤胜负者,其乐最第

44、26)信赖你自己,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能做你的依靠。

45、一切天人,应常诵持,勿生懈怠。制心一处,更莫异缘,如法诵持。汝等大众,闻我赞叹,皆应随喜。

46、给你介绍下仓央嘉措的情诗:我问佛: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佛把世间万物分为十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为六道众生;六道众生要经历因果轮回,从中体验痛苦。在体验痛苦的过程中,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

47、1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8、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49、解析:若见世间过,即说明自己动了心、着了相,也失了慈悲之心。

50、当你对自我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51、27)识破世情,争什么气。不孝父母,修什么道。

52、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53、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54、  (译文):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

55、七宝之耀。凡俗所贵。然其招忧。以致灾患。忍之为宝。终始获安。

56、孙中山———佛学及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57、(译文):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58、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59、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金刚经》

60、3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经》

61、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62、(解读):这句话是说,个人的衣食住行一定要俭朴、节约,宴请客人也不能过分,酒菜要适度,时间上也不能无休无止。朱柏庐没有子女,过继兄弟的儿子作嗣子,取名导诚。他一直教导导诚不要专学那些挥霍的纨绔子弟。朱柏庐曾说过:俭,一要平心忍气,二要量力举事,三要节衣宿食。他写过一首教子诗: “四儿六岁五儿莫与肥甘习口馋。清白家风无我愧,诗书世泽要人担。三餐饱饭何须酒,一箸黄韭略用盐。闻说有人曾饿死,算来原不为官廉。”

63、17)教育应配合受教者的根器和适当的时机!

64、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65、人人爱此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刻刻贪图快乐,不知乐是苦因。

66、15)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67、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我,你懂吗?

68、著名哲学家尼采———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

69、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70、(身心出家四料简)第一种人——心出家身出家为圣人;第二种人——心出家身在家为贤人;第三种人——心在家身出家为伪人;第四种人——心在家身在家为愚人。

71、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佛教哲学名言(经典篇)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72、  (解读):这是提出了衡量善恶的两条标准——欲人见、恐人知,一非真善,一是大恶,很有见地。一个人真正的做好事,是无须自己多张扬的。而恶不敢声张,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已成大恶,二是日渐将酿成无药可救的大恶。佛家说善恶皆由心生。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操守,不是看他在人前作了什么,而是看他一个人的时候是怎么样怎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