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56句用春秋笔法造句
用春秋笔法造句
1、“二曰‘志而晦’,约言示制,推以知例。”比如,《左传·宣公七年》:“公会齐侯伐莱,不与谋也。”用了“会”字,而不用“及”字,表明是被迫的。事前没有同谋,被迫出兵为“会”;事前有同谋的叫“及”。“志而晦”,即记载史事,用词简约而含义隐晦是也。《烛之武退秦师》:与郑人盟。“盟”是按照礼节,杀牲歃血结盟,很是隆重。意在表明秦伯被烛之武说得心悦诚服。“盟”一词表现出“志而晦”之笔法。
2、(6)敏泽.论钱学的基本精神和历史贡献(J).文学评论,19(用春秋笔法造句)。
3、再如第五十二回,病卧在床的晴雯,吃了药,不见病退。骂大夫只会骗钱不给好药,骂小丫头们跑得找不见了。此刻,“只见坠儿蹭了进来。……”这动词“蹭”字,可谓经典至极。坠儿偷了平儿的虾须镯,做了亏心事,不敢见人;但晴雯乱骂,她又不得不来。这种害怕、理亏、胆小的心理,用一个“蹭”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除了“蹭”字,还有贾宝玉的“滚”、林黛玉的“歪”、贾环的“猴”、刘姥姥的“跳”等动词,皆为曹雪芹措辞简约之典范。
4、1963年4月,在时任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的牵头下,巴基斯坦、中国等10个国家的代表在雅加达经过讨论,决定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
5、公文中命令、通报、意见等文种,是国家机关表彰先进、批评错误、反映问题、确立舆论方向的重要工具,公文在发挥这些功能时,必须通篇表现出鲜明的立场,体现在文章中,则表现为公开叙事与隐蔽叙事的综合使用。
6、(4)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
7、主要著作:曾主编《美术思潮》、《楚艺术研究》、《楚文艺论集》、《美术文献》等。出版论文集《视觉革命》、专著《美术志》《中华五色》。
8、“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是指由孔子开创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左丘明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概而言之,所谓“春秋笔法”,就是指在文章的记叙中暗含褒贬,甚至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思想倾向性。当然,这种褒贬和倾向性并不是作者通过议论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而是通过细节和修辞,包括对材料的筛选,以此来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
9、我这小儿虽然是有顽劣不堪造就,但也自有一番志向,若是伯喈不弃,愿结秦晋之好!(用春秋笔法造句)。
10、材料二 古代并无“中华民族”的名称,“中华民族”的提出是在清末,其时西方列强入侵激发起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中华民族”观念由此萌芽。
11、如第十三回,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王熙凤“心中实在无趣,每到晚间,……就胡乱睡了”。“胡乱”是形容词,有马虎、随意之意。王熙凤在贾琏不在家的时候,睡觉没了秩序,没了心情,只是随意糊弄过去。那么吃饭、化妆呢?推想一下,也应是“胡乱”!虽然王熙凤平时没少跟贾琏吵闹,但他不在家时好像少了不少生气,原有的秩序也被打破,生活变得寡淡无味。王熙凤管理贾家上上下下几百人很是强势,有霸气;但毕竟是一个女人,对不成器的贾琏有所依靠。“胡乱”用得精简,可是很委婉。跟前面的“无趣”相呼应,又为下文写秦可卿托梦做一定铺垫。再如,第四十四回,回目前句是“变生不测凤姐泼醋”,这一“泼”字,表明醋意之多之急,形象地描绘出王熙凤醋意大发的情形。若舍去这个“泼”字,换作“生”等词,凤姐的形象顿时黯然失色。用“胡乱”“泼”这两个简约之词,足以见出王熙凤的形象特点。
12、(1)左传(M).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印,19
13、通过作者的遣词造句和行文的笔法,来获知文章的真实含义。这不就是最典型的语文阅读理解吗?在写作手法上,《春秋》也达到了极致,粗略一观,格式和小学生的流水账差不多。
14、但你又不是李白。事实上,即便“读书破万卷”了,“下笔如有神”的状态也是非常少。放弃理想化的执念,接受写作是件很煎熬、但必须得攻克的固定化任务,接受看似枯燥的技巧练习,会是个更好的开始。
15、解释:意:意味;盎然:洋溢,深厚。春天的意味正浓。
16、正因为张教授如此鞭辟入里的研究态度,才能把问题的细微处说得这麽清楚。
17、譬如,甄士隐与贾雨村,乃“真事隐”“假语寸”的谐音。这两个人的名字,契合了作者创作小说的隐讳暗喻的理念,那就是将真实发生的事情“隐”去,只留存虚构的一些假事,“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而贾宝玉是一块“假宝玉”,从封建正统思想观念的视角来看,他是个只知道在女儿堆里混日子的“废物”。贾政的食客詹光、单聘仁、卜世仁,谐音义为“沾光”“善骗人”“不是人”,蕴含作者曹雪芹贬斥之意,迂回含蓄,值得玩味。
18、该词出处为《春秋》。《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作。《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孔子用不太明显的字眼委婉的表达自己的倾向,没有像一般的史书那样直接的点明褒贬。
19、小子笨拙,听不懂上仙的微言大义,所以才会有些失态,还忘上仙原谅。
20、五两例不是本文所要论述的要点,此处不再引例阐述。
21、比如,《韩非子》《荀子》《庄子》里面都有很多非常好的故事与内容,但课本却选择了以仁义道德为主打,还有各种诗词歌赋。实在是太可惜了。
22、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23、它看似没有规律,实际上和数学、物理一样,都有迹可循。同时,和我昨天说的英语类似,语文也是一种语言,是交流的基本工具。
24、解释: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25、造句: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新来的实习老师很快就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了。
26、某月某日,早六点起。吃豆浆牛奶。坐车上学。第二节课后,小明打哭小白。五点,看奥特曼。八点,妈用手打我。九点,睡。
27、怎样用文章把事情说清楚?简单的技巧包括:选题明确、遣词造句准确、新闻六要素、倒金字塔结构。
28、写文章第一个境界是写清楚,第二个境界是写生动,第三个境界则是有说服力。怎样有说服力?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思考:说服逻辑、用事实说话、春秋笔法、知识积累+知识梳理。
29、晋灵公昏庸无道,最终被自己的女婿、赵盾的同族赵穿杀死于桃园。但是,晋国的太史董狐却写道:“赵盾弑其君。”董狐记事的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之所以直书“赵盾弑其君”原因有两方面:第他逃亡,却没有逃出国境。按照当时的礼法,臣下逃离了国境,君臣之义就断绝了,就可以不承担效忠君主的责任了。第他回来后没有声讨赵穿。赵穿是赵盾的族人,晋灵公的女婿,按照礼法,赵穿杀死国君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赵盾作为正卿,返回国都后应该立刻声讨赵穿,但据《左传》记载他没有。客观事实虽然是赵穿杀死了晋灵公,但在董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应该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直书“赵盾弑其君”也是合乎礼法标准的。
30、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31、“用事实说话”是《焦点访谈》的标语,也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它是指不直接表达主观倾向,而是去选择自己需要的事实,巧妙表达立场。
32、对“春秋笔法”五例,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多次论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五例’之四示载笔之体,而其五示载笔之用。”“他所说的‘载笔之体’,指的就是遣词造句等修辞方法……这是学界第一次从修辞角度论及‘春秋笔法’,指出‘春秋笔法’是一种遣词造句的修辞方法。”钱钟书又说:“两汉时期最有后世影响之理论为‘春秋笔法’,自史而推及于文。”“母蝗虫”一说便是明证。曹雪芹借用薛宝钗之口,在文中明确提出“‘春秋’法子”这一概念,这说明作者在创作之时,很明确地运用了此笔法。“撮其要,删其繁”属于语言修辞,“再加润色比方出来”属于修辞格。
33、他们两家既然已成秦晋之好,现在一家遇上困难,另一家解囊相助,也是自然的。
34、管理挑战:2814家门店的28600名员工
35、古代地方官所作所为,朝廷有时也鞭长莫及,难以管束。
36、痛定思痛后,他决定把两百多年来东周各国的历史做一番整理,警示后人。
37、孙刘两家情同一家;刘使君更与孙将军结秦晋之好。
38、不管我们是从事打乒乓球之类的剧烈运动,或者全神贯注地打桥牌,还是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去树林里漫步,那都无所谓。
39、他潜心学问,把西周的文献一一整理为《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中,他耗费精力最多的,是编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40、笔锋(bǐfēng):毛笔的尖端或比喻指文章的精采、犀利之处和书画的用笔
41、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左传》在记叙历史时,充分尊重历史真相,据实书写。而且通过选用典型史料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物、事件的主观看法。
42、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大伤元气,无论战胜国英、法,还是战败国德、意都严重损耗,经济破败凋敝,政治局势动荡不稳,国际地位显著下降。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成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二战重创了英法等殖民帝国,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改画了世界政治地图。
43、“婉而成章”——委婉,避讳。一指语言表达方式婉转委屈。比如《邹忌讽齐威王纳谏》中邹忌以自己的外貌作比喻,劝谏齐王要透过表象、虚心纳谏,注意了方式方法的婉转迂回,最终达到了劝谏的目的。另一方面表现为避讳。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中国古代的特有现象。另外还表现在措辞委婉上。
44、对不起,公司不需要这种“高情商”的员工(观点独特、人群相关)
45、(1)依据材料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加以说明。(8分)
46、经历了颠沛流离和生离死别后,孔子渐渐领悟人生。70岁那年,他觉得自己已经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47、古,还要看太史公司马迁的春秋笔法,假如司马迁把这个故事一笔带而过,估计自己连个名字都不会留下。
48、第三个是丧礼,丧礼是非常重要的,《礼记》里面也讲了它的意义。比如守丧要守三年,为什么?因为从父母生你下来到你能够相对独立活动,这个时间要三年。所以你要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就应该守丧三年。孔子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就是说我们要非常慎重地对待人的死亡,并且不断地去思念他,这样民风才能够归于淳朴。这个话实际的含义是要教人不忘报恩。所以我常常讲,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报恩的话,大概就不能算是一个人了。知恩报恩是人的一个最基本的品行,丧礼里面实际上就体现了这样一种精神,体现了一种对父母的知恩报恩。第四个是祭礼,祭礼是祭天地日月、山川河流。从某种角度来讲,这表明中国人有一种自然神的崇拜,认为不管是天地日月、高山河流都有神,山有山神,河有河伯,等等。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报恩的思想。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靠这些东西来生存。所谓天生之,地养之,天地万物养育你,你该不该祭它?当然应该!第五个是聘礼,或者叫朝聘礼,就是聘用人的礼节。这个礼,我们现在很忽视,其实它是非常重要的。聘用一个人时,在他工作的部门里给他举行一个小小的仪式,其实就是告诉他,他的责任是什么。同时也告诉大家,这个人来是做什么的,大家才好去配合他、监督他。朝聘礼中其实也包括了解聘礼,解聘也需要以礼相待,不是说炒鱿鱼就完了,或者说退休了就结束了。我们现在很多学校为学生办的入学典礼、毕业典礼都属于朝聘礼这个范围,但是我们往往都弄得很草率、很简略。其实入学典礼、毕业典礼,在很多学生来说是一辈子都难忘的,可学校这么简单就完事了,这就是不能做到以礼相待。第六个是乡射礼,过去就是指一个村子里面,能够体现尊老爱幼这样一种文明风气的礼仪。现在社会上都在强调建设社区文化,我觉得我们就可以把这个乡射礼现代化一下,效果一定会很好。这六个基本的礼,我觉得都是非常重要的,对我们现在来说也很有借鉴意义。现在提倡要建立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如果能有这样一些基本的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人们的关系,使人们懂得怎样做人、如何尊重他人,那应该是事半功倍的。总的来说,《礼记》是中国传统伦理规范得以建立的根本典籍,它指导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日常生活。
49、虽是弱女子,但她的微言大义感动了每一个人。
50、经文,佛陀留下的微言大义,直指佛心,真意自现。
51、“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是指由孔子开创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左丘明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概而言之,所谓“春秋笔法”,就是指在文章的记叙中暗含褒贬,甚至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思想倾向性。当然,这种褒贬和倾向性并不是作者通过议论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而是通过细节和修辞,包括对材料的筛选,以此来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
52、我之前和一个当高中语文老师的学生聊天,她就有很多苦恼,说学生根本就不听课了,还让她别管。
53、我们一直说要讲故事,到底什么叫讲故事?首先得有故事,生活和工作不是写小说;其次,讲故事不是炫技、不是堆砌大量华丽的辞藻、不是抒发忘乎所以的情感。讲故事,是通过具体、细节、又平实的描述,像放电影一样把场景回放给读者看。这个回放可以有特写镜头、可以有慢镜头,但一定是在展现具体真实的细节。
54、这三点的底层逻辑是“读者思维+尊重人性”。人的大脑有边缘系统和前额叶皮层两块区域,前者驱动感性、直觉、情绪、感知等,它成熟得早,更容易被触发;后者驱动理性、逻辑、分析、判断等,它成熟得晚,不太容易被触发。这样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人天然会对和自己相关的、强烈刺激感官的、通俗好懂的信息更敏感。
55、今天,在阅读《春秋》和《史记》之前,我们需要先探求一个问题:孔子为何编写《春秋》?司马迁为何撰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