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6句徐庶
徐庶
1、其实徐庶和石广元的官职也不低,但和诸葛亮的丞相比起来确实是差远了。
2、据《三国志》记载,当时与徐庶一起投奔曹操的还有一位石韬,诸葛亮北伐时,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3、之后徐庶成为诸葛亮最要好的朋友之其他三个是石韬、崔州平、孟建,四人同是诸葛亮要好的朋友,合称为诸葛四友。
4、曹操曾经派徐庶去和刘备商谈,那个时候刘备就想让徐庶回到自己这边来,但曹操已经看透了徐庶的为人之道,他极爱面子之前被曹操算计了,现在又回到刘备这里,恐怕也不会得到重用。而且即便刘备不计前嫌,徐庶也觉得非常愧对刘备,当年刘备看到徐庶离开的时候,甚至想把整片树林都伐掉,就是因为那些树林阻挡了他的目光,然而即便这样许树依然选择了离开,现在若再投奔刘备,他会觉得羞愧难当。
5、徐庶投奔了曹操,其实并没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而是说了很多话。赤壁之战时,曹操让徐庶镇守长安,以防西凉马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可以看出曹操非常重用徐庶。赤壁之战后,徐庶继续为曹操出谋划策,深得曹操喜爱重用。曹丕继位后,官至三公。在诸葛亮北伐之时甚至为司马懿出过不少主意。这样看来,当初离开刘备投奔曹操其实是感觉刘备没有前途,正好老母被抓,顺水推舟投奔了曹操。
6、刘备得到徐庶、诸葛亮、庞统等高级军师之前,没有人生规划,屡战屡败。他遇到水镜先生后,得知有卧龙、凤雏两位“王佐之才”,得一可得天下,然而可遇而不可求。刘备送走刘琦,正准备拨马回城时,偶遇徐庶,只见他“葛巾布袍,皂縧,乌履”,长歌而来。
7、徐庶(?—约230年代),字元直,豫州颍川(治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徐庶)。
8、对于徐庶来说,看到刘备在长坂坡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再加上曹操又占据了荆州,你是徐庶的话,会不会继续跟着刘备继续流浪?这个时候刘备看起来是没有前途的。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怎么选,曹操当时代表了朝廷,天下十三州独得八州,再加上荆州,就是九州了,曹操那边有着远大光明的前途,投靠曹操是正确的选择。
9、通读本《三国演义》上说,徐庶化名单福,闻玄德是仁德之主前去投靠,拜为军师,接连打了两次漂亮的胜仗,还袭取了樊城,使刘备声名鹊起,也让刘备集团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
10、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是刘备的第一任军师,在诸葛亮还没有出山前,刘备能依靠的军师就是徐庶,刘备听从徐庶安排,首战便派出关羽、张飞、赵云大破曹仁前锋,斩杀吕旷、吕翔,大败曹军,接着徐庶破解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杀败曹仁。
11、另外,刘备是季汉而不是真正的“汉”。关羽“降汉不降曹”只是“降”而不是“心在”。他心在刘备的“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汉。而徐庶为了家庭可以抛弃刘备集团,足见其心在真正的“汉”而非蜀国,并且他为刘备举荐诸葛亮,也算是仁至义尽。
12、初平二年(191年),因董卓作乱京师而导致中州四处兵起,徐庶为了避乱,与同郡石韬南下至荆州居住。到了荆州之后,徐庶结识了诸葛亮,关系友好。
13、徐庶出身寒族,没有显赫的出身,他想在当时出人头地,只能靠才能,对于当时的一般人来说,有一个远大的前程比尽孝要重要,比如姜维,也是投降了诸葛亮,离开了魏国的母亲,姜维为什么不尽孝?因为他在蜀汉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14、徐庶投靠曹操后也没有“一言不发”,他改回本名徐福,继续低调踏实工作。曹丕篡汉时,徐庶已经做到了步兵校尉、关内侯,并且劝进曹丕篡汉称帝。223年,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15、从历史上的记载来看,曹丕称帝时,徐庶还是劝进表中的人员,这说明徐庶投靠曹操之后,很快就有官职,到了曹睿时代,徐庶最终的官职是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如果靠出身,徐庶是很难在魏国遍地世家中有所成就的。
16、徐庶还算到曹仁晚上肯定来劫营,结果曹仁真的来了,因为徐庶早有防备,所以曹仁被杀得大败,还被刘备夺了樊城,经此一战,徐庶名声大振。
17、徐庶是诸葛亮的好友,除了徐庶之外,诸葛亮还有几个好友,分别是:崔州平、孟建、石韬。四人曾经在一起讨论过将来的理想,诸葛亮说孟建、石韬、徐庶三人的才能可以当个刺史或者郡守,而诸葛亮本人的理想则是出将入相。
18、其徐庶不愿再归顺刘备,因为他母亲葬在许昌。
19、在官渡之战中,沮授针对曹军弱点提出的缓进战术,再一次被袁绍拒绝。在袁绍惨败而逃后,沮授不幸被曹军俘虏,拒绝归顺曹操,后在逃跑时,事败被杀。沮授是袁绍手下最厉害的谋士,如果袁绍听从其建议,很可能没有曹操什么事了。(徐庶)。
20、曹操得知刘备身后有高人相助,查出是徐庶,因此曹操用程昱的计谋,把徐庶的母亲抓到许都,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迹给徐庶写了一封信,将徐庶骗到许都,徐庶到了之后才知道被骗,其母也责备徐庶,然后自杀身亡,徐庶发誓终身不为曹操献出一计一策,这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
21、另外,魏略曰:庶先名福,本单家子。说明单福也不是化名,而是本名。单也不是姓而是出身寒门的意思,《三国演义》正是采用了《魏略》的记载将其化名单福,显然是以讹传讹。徐庶的原名应该叫徐福,因行侠仗义不得已改名,信史中也无曹操伪造徐母家书的记载。
22、徐庶本名叫徐福,出身寒门,年轻时又喜欢仗义行侠,曾经为朋友报仇杀了人,被官府捉拿,差一点就死了,最后还是被同伙救走,经历此事后,徐庶态度大变,开始弃武从文,并且小有所成。
23、玄德闻歌,暗思:“此人莫非水镜所言伏龙、凤雏乎?”
24、玄德欲留徐庶。庶谢曰:“某若不还,恐惹人笑。今老母已丧,抱恨终天。身虽在彼,誓不为设一谋,公有卧龙辅佐,何愁大业不成?庶请辞。”
25、“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事件演化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26、司马懿,和诸葛亮一样的道理,在和诸葛亮祁山对峙时,也是一军主帅,不予考虑。因此只看他在之前当谋士时的表现。司马懿非常高傲,看不起曹操“赘阉遗丑”的出身,曾拒绝曹操的征召。
27、刘备听了这位高人所唱之歌非凡,怀疑这就是水镜先生提到的“卧龙、凤雏”。然而,刘备听到此人不是得一可得天下的两位绝世高手后,他稍微失望。徐庶化名单福,和刘备一见如故,全心全意辅佐刘备,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进而占据樊城。可知,徐庶才华出众,能力非常,不亚于卧龙、凤雏。
28、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郡守、典农校尉)官职都不太高,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29、徐母被捉后,徐庶急忙辞别刘备说:“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
30、201年刘备依附刘表,驻守新野。徐庶得知刘备前来,便主动前往投奔。此时刘备正需人才,而刘备更是初来乍到,所以对徐庶十分器重。
31、沮授,“少有大志,多权略”,原为韩馥别驾,袁绍入主冀州后,得到重用。他帮助袁绍夺取青州、并州、幽州三州,进而统一河北。早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前,沮授就对袁绍提出类似的建议。他为袁绍提出奉迎天子、反对诸子分立、三年疲曹等正确战略,却没有被袁绍采纳。
32、回想起来,年轻时的诸葛亮对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说,你们将来都可以做到刺史、郡守这样的大官。他们三人齐声回问诸葛亮,那孔明你呢?
33、徐庶在刘备遇到失败,并且在刘备势力最低谷的时候离开刘备,这本来就是一种政治选择,徐庶想尽孝当然也没有错,但是,难道不是因为刘备败了,徐庶才离开的吗?而且尽孝的理由光明正大,刘备无法反驳。
34、长坂坡之战,是刘备一生中的低谷,本来随行的十万百姓,都被曹操俘虏了,要知道当时的人口可是第一生产力,刘备还指望靠这十万百姓东山再起的,结果全没了,军队战败了都是小事,百姓没了,很难再有。
35、其徐庶不愿再归顺刘备,因为他是一个忠孝之人。
36、建安六年(201年),刘备被曹操击败而南下依附刘表,刘表让刘备于新野驻扎抵御曹操。徐庶以刘备是汉室皇亲,而且信义著于四海,前往投奔,刘备见徐庶后,非常器重他。
37、而他的另一个好朋友孟公威官很大,做到了曹魏的凉州刺史、征东将军。北伐时诸葛亮曾写信给司马懿,请他托杜袭向孟公威转达两人的好友之情,以示自己还没忘了自己的老朋友。
38、再来看看徐庶的好友,崔州平、孟建、石韬等人全部投靠了曹操,只有一个诸葛亮例外,诸葛亮的水平不是徐庶等人能看得懂的,好友都投靠曹操,徐庶没有理由不投靠。
39、可是好景不长,其身份被程昱识破,并设计将徐庶老母赚至许昌,又假借徐母家书逼徐庶就范,这就是俗语典故“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由来。
40、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207年的正月,曹操已经远征乌桓,平定了北方的边患,接下来只要是明白人就会知道,曹操的下一步动作就是南下攻打荆州,徐庶也是在这一年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和打定主意要离开刘备。也就是说徐庶看好曹操,却不看好刘备,毕竟谁都想为自已图个有发展的前途。
41、这之后徐庶就被曹操软禁起来,在赤壁之战时,曹操还带着徐庶参战,徐庶还识别了庞统的连环计,但由于怨恨曹操,没有向曹操说明,得以让庞统的连环计顺利实施,之后徐庶在庞统的引导下,说西凉的马腾、韩遂造反杀向许都,曹操让徐庶领三千兵马平叛,并以臧霸为前锋,之后徐庶便不再记载。
42、徐庶年少时,不爱文学,但爱习武,是一个怀有侠义胸怀的人,但也以为这样的性格,在帮助他人时,结果一时冲动杀了人,惹上了命案被抓,虽然最后被释放,但是徐庶却因此改了性子,从此不再参与打杀之事,而是专心读书,而且是主攻兵法方面的书籍。也是因为熟读兵法,所以能为刘备献上计谋。成为刘备和曹操都想拉拢的谋士。
43、常规的说法是:徐庶是个孝子,他的母亲被曹操俘虏了,因为他要尽孝,所以徐庶就投靠曹操了。
44、首先徐庶这个人在历史上连个传记也没有,要不诸葛亮的好友之估计在史书上都不会留名。
45、延康元年(220年)徐庶以徐福之名列入曹丕的劝进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