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1句余光中绝色原文赏析


余光中绝色原文赏析

1、《海的女儿》里不灭的灵魂是真爱?是永恒?是泡沫?(余光中绝色原文赏析)。

2、——我最后一次揉起纸团扔进篓里,盯着圆珠笔在空白的稿纸上骨碌碌地滚动。

3、原文理解:正如乡愁这首诗一样的含有情意。邮票是一种意象,诗中的船票、邮票、坟墓等都是意象,都寄予了思乡情怀。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4、《变形记》进入了卡夫卡迷宫,生活在了存在的遗忘中?

5、这首诗对王昭君心理的阐释相当具现代性,这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首先,诗人将王昭君塑造成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女子,不甘默默接受命运的支配。但是,她的自尊也是她失败的根由。为了表现这点,钟玲对历史作了若干改写。王昭君本是一个名妓(“我曾是江城一首醉人的歌”),迷倒男人无数。她自恃自己的美丽而拒绝贿赂毛延寿,结果失去了被皇帝召幸的机会。(51)第此诗也可以理解为一首女性主义作品,让在封建中国非人性体制(例如皇帝后宫三千)下的女性享有某种程度的自决和尊严。最后,诗人也暗示王昭君的操作和心计。正如前面提到的,王昭君自愿和亲是因为这是她能得到皇帝的注意和倾倒的唯一机会。这是一种孤注一掷的行为,将她陷入两难的困境:或是和单于生活在冰天雪地的蛮邦,或是永远得不到皇帝的召幸,在永远得不到爱情荣耀的情况下再冷公众中凋谢。凭仗她的美丽兼智慧,她选择了第一条路,而同时也在皇帝的心里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当然,得不到的爱情比得到的爱情长久这一认识,使她做出这个决定,但同时此诗也暗示王昭君复仇的快感,一丝优越感,甚至是对汉元帝的嘲弄。他终于不由自主地被她的美丽所眩惑,却无能为力,纵然贵为皇帝之尊。经过王昭君的精心谋划和自我牺牲,在她与皇帝的关系中,她反败为胜,终于让高不可攀的皇帝尝到了失恋失意的痛苦,那她一直默默承受的痛苦。

6、“珍簟凉风著,瑶琴寄恨生”,“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沉”,这句句寄飞卿的诗句,是闺中少女寂寞无聊。等待无望,奈何情窦已开?芳心暗许的孤独与愁怨,纵使情深意切,可结局只得将一腔情意付诸东流,唉,这就是玄机你的宿命!

7、作为那个时代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卞之琳对道释哲学应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不论他是否有意识地在其影响下写作。当然,从他的文学背景和论述文字来判断,来自欧美的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确对他有极大的影响。我们不难理解,为何现代主义对他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庞德(EzraPound,1885-1972)、叶芝、艾略特等提出的“非个性”(impersonality)观念,主张诗不是诗人独特个性的表现,反而应该逃避它。(40)跳跃性意象的并置,“面具”的戏剧性角色,反讽和歧义等,是现代主义诗达到此理想的普遍手法。理论上,“非个性”的主张与道释思想传统的关联在于,两者都认为自我的丧失是正面的。进一步说,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包括诸如法国的伯格森(HenriBergson,1859-1941)、英国的布莱德里(F.H.Bradley,1846-1924)等思想家,他们的著作与道释思想表面上有某些相通之处。伯格森的“真实时间”(duréeréelle)将真实定义为相互渗透的瞬间所构成的内在流动,同时他强调直觉甚于理性。这些与道家中的“道”和“自然”颇为相似。类似于此的,布莱德里的“当下经验”,视内在之我与外在世界为一体。这与道家“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理论接近。伯格森对英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修姆(T.E.Hulme,1883-1917)有重要的影响;而布莱德里在现代诗学方面的影响在艾略特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41)

8、第十七年已经过半。我在奔跑中追寻方向,依然不懂得如何才能定义好人生。也许撷取美的瞬间来构筑生命,所有亲历过的时刻就会让我记得,我在行走,我没有失去。

9、惊于原野的一声啼鸣,携着微雨,与老屋相拥。我看见祖母背后闪烁着灯的柔光,像是橙花漂浮。(指导教师:徐敏)

10、(16)有关现代诗中的传统典故,参考:郑明琍,《锻接的钢——论现代诗中古典素材的运作》,(台湾)《文讯》25期(1986年8月):页56-

1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句就这样自然地进入脑海。吟诵千百遍的日子,仿佛只是昨天。

12、奚密、宋炳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五章。)

13、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14、日暮,天色将晚,暮色深浓。层层重叠的海浪在目光所及处延展成了永恒。无尽的光,无尽的影,在地平线有了盛大的相逢。这一刻,由我来见证。

15、雪正下得紧。夜色并不太暗。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了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

16、除了运用的手法与现代主义相似外,卞之琳还有两个特殊技巧有助于非个性化的构建。第通过把焦点从近距离拉远,诗人减低对“我”的注意。例如,《路》(1937年作)回首过去走过的足迹,它以这两行结束:

17、然而倪瓒,这个极喜洁净的画家,于对己、对人,乃至对世界的近乎苛刻自的洁癖,孕育了自己超脱脏秽俗世的深情,使他寻求到了起脱俗人庸客和丹青匠工的非凡上升力。他于中庭洗梧桐,于茅房铺鹅毛,用赤裸着的纯粹净洁眼光洞察世事风光――于是,这个感性的人物倾注其全部深切歆慕与爱恋到无限自然之上,他著《墨缘汇观录》,绘《树石野竹图》,墨染之下的寸纸寸金,都承载着他洁癖催生出的执着求索。

18、曾国藩有言:“天道忌投机取巧,忌骄矜自盈,忌用心不专。”洞穴之路道阻且长,所谓”癖”无非用以唤醒人攀爬的潜能,除此以外,惟有我们,和我们永不停止的脚步。

19、才倾唐朝,超然不屈纵官场;一纸信笺,无悲无欢渡空门。

20、 那天,我们走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在那些个高高低低的楼上,那些个长长短短的路上,那些高高低低的树上,还有被我们摘过、闻过、戴过、最后又不得不扔掉的红红黄黄的花上,甚至围墙边一块不起眼的砖上,寻找我们共同的记忆。

21、⑤一场醒目的清明雨过后,满街的木棉树,约好了似的,一下子开齐了花,像太阳无意间说了个笑话,就笑开城南到城北那一串接一串镶黑的红葩,看亮了行人道上的眼睛,烘熟黄昏的街景。――《木棉花》

22、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朱自清)

23、此时而观张石公之所云,“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自当点头如捣蒜。张岱此生,年轻时痴癖玩乐,好车马,好茶戏,好侠隐。情施诸游乐,而人意气勃发。随着朝代递嬗,政权离析,孟浪成癖的公子张岱隐于山野草莽。他所癖好的繁华盛景似花而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他的一腔情绪光无所抒发,他遂反求者己,回味青年放纵恣意之癖,骂曰一事无成。他于个人的旧癖中寻求到了新的向上之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钻研于史,着眼而书,投于自然,“自云相公痴,更有疾似相公者”,是历史赠予他的尾联。

24、(17)LloydHaft,PienChih-lin:AStudyinModernChinesePoetry(Dordrecht,Holland,andCinnaminson,NewJersey:Foris,1983),页41-

25、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

26、卞之琳在作品中完成“非个性”的另一手法是将实证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交错糅合起来。试举《秋窗》(1933年作)为例:

27、(12)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引自《崛起的诗群》,璧华、杨零合编(香港:当代文学研究社,1984),页97-1文中他认为“中国现代艺术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三十年代,但那只是萌芽,甚至不足以称之为萌芽。当时的中国不具备产生现代艺术的物质基础”(页100)。又言:“新诗六十年来只走过一条路”(页108)。又参考:于慈江,《新诗的一种宣叙调》,《当代文艺探索》1985年第4期:页24-

28、 昨天下午没什么事,又到那里转了一圈。走着走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幽幽地沁入我的鼻子,我心头不禁一震——椿芽儿!扭头望去,眼前顿时一亮:刚掐的椿芽儿,紫红的叶儿上还带着水珠,映着落日的余辉闪闪发亮。嫩嫩的椿芽儿一小把一小把码得整整齐齐,放在筐头,看上去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

29、升入小学,我变得寡言,开始读书。我知道了大海有着沉浮的景致和翻滚的蔚蓝,这是我最初的向往与期待。

30、你不是谁,光说,你是一切----《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