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61句格物致知造句
格物致知造句
1、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2、对于叔叔回国这件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3、乘风扬帆,友谊第比赛第二赛出风格、赛出水平。
4、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格物致知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格物致知造句)。
5、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6、zhengdaoyuwen2014@1com
7、生:主要摆了两个事实:一个是王阳明的例子,还有一个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
8、(4分)①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1分),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1分)。
9、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是儒家的大学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次第展开。扩展资料彷徨 (pánghuáng)犹疑不决。(格物致知造句)。
10、师:对,“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一般的也是最常用的论证方法。(板书:摆事实,讲道理)请大家继续读书,说说作者摆了哪些事实,讲了什么道理?
11、(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
12、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13、向关心、支持XX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各位领导和各界人士致敬!
14、其次难处是因为“格物致知”的字义训诂难以适当,以致于不能适切解释字义;这也是因为缺乏相关《大学》作者意旨的文献,可供证明“格物致知”的正确意义。遂使以後诸儒各家解释,往往各自随意发明而强行解释,遂造成至今儒学思想上的千古疑案。
15、生1: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师:你的解释来自于课文注解。老师觉得,我们完全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或者短语,来解释“格物致知”的,大家愿意试试吗?
16、扫一扫,您就进了正道!转一转,您的群商就得到了提高!
17、致的意思:送给,给予:致仕(退休);致辞、致电、致力。致哀、致命。招引,使达到:致病、致使,以致、专心致志。样子,情趣:大致、别致、景致。细密,精细:致密、精致。
18、敌人的威胁不但不能使英雄屈服,反而激起英雄更大的愤慨。
19、古人的精华所在,我一知半解的理解就是要平静地面对,也许是我不求甚解。
20、师:你的解释来自于课文注解。老师觉得,我们完全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或者短语,来解释“格物致知”的,大家愿意试试吗?
2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2分)
22、反义词:穷原竟委、寻根究底、格物致知、追根究底、深钻细研、刨根问底
23、一甲子之后,黄宾虹的同籍后继者汤洪泉教授从安徽走出,来到了常州,同青少时代的黄宾虹彼年由徽州奔赴扬州或上海一样,带着皖地山川的养分和徽文化的精神,择一城落地生根,进行文化的交融与传递,进而构筑新的绘画情操,确立一种格物的修持和对笔墨精神的求索之路。艺术精神的升华和笔墨的承变必然是亦步亦趋地演绎着成长于斯而收获于彼岸的某种定律,宾翁如此,汤教授亦难例外。
24、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活动!
25、《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26、师:恩,“探测”!我觉得在“探测”这个词语前面除了“积极”以外,还可以找到几个修饰语,你能够试试吗?
27、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28、生:我发现第11小节中,有一个词语“动手”,不知道算不算?
29、(出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30、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31、奋勇拼搏,展现自我。我运动,我健康。我自信,我必胜。
32、朱熹所谓的“致知”的“知”、所谓的“格物”的“物”,指的是外界的知识和外界的事物。而陆九渊和王阳明所谓的“致知”和“格物”,“知”指的是我们内在的良知之“知”,“物”指的是我们内在的心性的内涵和属性,这个“物”是一个虚说,而不是说真的有个东西,它指的是我们心性之中与生俱来的内涵。
33、生:都围绕“格物致知”来说的,都论述了“格物致知”也就是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34、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35、我们再引用朱子在另外一部著作《朱子语类》中对“格物”的观点和看法,方便我们进一步理解他眼中的“格物”和“致知”。《朱子语类》曰:“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大的方面来说,上至太阳系、银河系等我们能想象到的极致,从小的方面来说,下至一草、一木、一昆虫等细微的事物,都有各自存在的道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对于“一书不读”“一事不穷”“一物不格”,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朱熹提出的建议是“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须着”是需要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们对每一件事情、每一本书、每一个事物,都不放过,要一件一件地去研究和探索,这就叫“理会过”,“过”的意思是有始有终,因此这个探索不能半途而废,要探索完。这是过去的文言文,如果我们理解文言文的韵律,就会发现它的措辞和造句都是很优美的;但是如果不理解,我们当代人读起来就会觉得特别绕口。
36、生:我找的短语有两个:“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
37、生:我发现第11小节中,有一个词语“动手”,不知道算不算?
38、师:你能够把第二个短语修改一下,与你找的第一个短语结构一致吗?
39、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40、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营造学校体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4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42、(2分)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1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1分)。
43、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44、成语解释: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45、师:你能够把第二个短语修改一下,与你找的第一个短语结构一致吗?
46、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47、拿出自己最美的英姿改变明天。参与就是是胜利。
48、激流永进,永不言弃霸气运动会的入场口号篇初7班,扬威大众,春风吹,战鼓擂,运动场上永夺魁!
49、生17:“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一句中“最”和“唯一”。
50、《大学》“格物致知”一段,最为历代学者聚讼之处,其中“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对“格物”和“致知”的理解与“心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王阳明对“格物”和“致知”的理解有着怎样的差异呢?请看潘麟先生讲授《大学》之连载三十六《致知在格物》。
51、同学们,在一篇议论文中,作者要论证自己的观点,都要运用一定的论证方法,大家说说,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2、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
53、 补充资料:传统文人也有实地探测精神
54、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5、生:“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一句中“最”和“唯一”。
56、王阳明发明《大学》古本宗旨,是这样论述的“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同时还教导人们“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这就是格物,并可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57、朱熹对“格物”的“物”的理解,与陆九渊、王阳明等别家学者也是大不相同的。他将“物”理解为与感官相对的外界事物,即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身体感受到的这个自然界的、物理世界的事事物物。他所理解的“物”,是形而下之事物;是与我们的感官相对之事物;是纯客体之事物;是时空范围内有限之事物;用哲学的话说,是现象界之事物;用更哲学化的表达,是心体性体处于离其自己阶段内形成之事物;用佛家的语言表达,是缘起缘灭之事物,是属于现象界而不属于自在界之事物,即不属于本体界之事物。
58、师:同学们,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学生大都功课成绩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举步维艰。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启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哪位同学来说说,什么叫“格物致知”?
59、同学们,通过学习丁肇中教授的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希望同学们重实验,勤动手,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享受到求知的快乐。
60、 王守仁,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