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6句王阳明最厉害两句话
王阳明最厉害两句话
1、我能看到花的颜色,闻到花的香味,感受到花带给我的精神愉悦并且同时体验到我和花的存在。
2、1朋友相处,常见自家不是,方能点化得人之不是。善者固吾师,不善者亦吾师。
3、出自语录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否定是创新的原动力,王阳明格竹苦思圣人之道的失败,而格竹之法即圣人朱熹所传。圣人的话未必全对,庸常之语也有金言。虽主要讲治学,但于人生亦大有裨益!
4、这些绝不是凑巧的,不是买1送1附赠给你的,这是天地的造化。
5、▲王阳明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仙暇山庄内
6、问君何事日憧憧? 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 良知二字是参同。(《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7、1凡朋友问难,纵有浅近粗疏,或露才扬己,皆是病发。当因其病而药之可也,不可便怀鄙薄之心。非君子与人为善之心矣。(王阳明最厉害两句话)。
8、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王阳明最厉害两句话)。
9、1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10、1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11、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12、1圣人不贵前知,祸福之来,虽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
13、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14、可是一个人如果不去修行,也没有去体会观察这样的事情和逻辑 ,会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这个生命功能这么奇妙。
15、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16、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1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8、换句话说是什么样的大造化能体,能够实现,当我走到花面前看这朵花的时候,
19、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
20、“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故事背景: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和尚回答:“还有老母。”“想念她吗?”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21、王阳明名言十:“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22、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边寻。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23、而你才能有生命力在运作,你才能感知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才因此而存在,除此无他了。这就是奥妙。所以美妙奇妙奥妙。都在你和这朵花上面。我说:原来是这样的,可能平时我们一般人也不会去细想为什么我们还活着,
24、被成功学洗脑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25、这里的“动心”指的是,当个体面对庞大世界的一切现象时,其心理就会一直处于活跃之中,即一直在活动、想象或思考,从来没有留下空隙,也正因如此,我们才会被外境的一切所束缚牵引,从而无法感受到真实的存在,逐渐迷失在物欲纵横的繁世。
26、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7、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28、我们的灵性能够让我们充分的感知这朵花的颜色和这朵花的香气,以及他花开花落和他周遭环境景致不同所带来的种种心理反应。
29、只要你不执着不紧紧抓住不放,你就能在苦与乐美与丑之间。在这些分别的影尘环境里面感受到生命的美妙。
30、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31、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王阳明。
32、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33、个个人心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34、我们携带着天然的灵性赋予我们的生命功能。敏锐的感官感受和觉察力和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际遇。
35、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36、1心所安处,才是良知。固是,但要省察,恐有非所安而安者。
37、王阳明名言八:“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38、出自《王阳明传习录 卷上 ( 门人 薛侃录) 》 王阳明这里圣人的标准是要”纯乎天理“,关于这点,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古代的东西,早就落后于时代潮流了。好吧,我们换一个说法,把圣人换成人才。把标准从”纯乎天理“换成核心竞争力。
39、至于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了之后又有什么用,能对你的智慧或者生活能起到什么作用,这就更难说了。
40、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41、而我们又是不是在一个空的境界中才能去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凋谢。
42、“我以落第动心为耻”故事背景: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43、《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4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5、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