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94句历史上孝敬父母的典故
历史上孝敬父母的典故
1、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2、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
3、结果,离得近的说,等其他子女回来,马上就赶过去;离得远的说,回家太不方便,此事一直悬而未决。
4、 后来,高祖听说了这件事,召见祖莹,让他背诵五经里的文章句子,并且叙述之中的意思,高祖听后十分赞叹祖莹的才能,非常赞赏祖莹。祖莹出去之后,高祖和卢昶开玩笑地说:“当年流放共工在幽州北方后代的地方,怎么知道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才子啊!”
5、我们需要一种爱的教育,而这种爱,要在每个人心中生起来。
6、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
7、 有一天,苏洵在书房里整理他以前写的书稿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因为连自己也感到不满意,又怎能让它们在世上流传呢?于是他将这数百篇书稿统统抱出屋去,放在一个空地上,点上一把火,化为灰烬。他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坚定从头做起的决心。焚稿后,他如同放下一个沉重的包袱,更加轻松愉快地刻苦学习了。
8、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9、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10、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历史上孝敬父母的典故)。
11、诚实讲信用是父母教育我做人的准则。他们说,诚是心的写照,信是行为的准绳。我有时和同学约好一块玩,妈妈就提醒我一定要守时,只能提前不能拖后。
12、家风如一杯酒,清香甘冽;家风像一壶茶,醇厚芬芳。家里的长辈时常谈起《训俭示康》,作者司马光虽然位高权重但温良谦顺、刚正不阿、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的自律自立意识。我家的家风就是自律、自立、自强。
13、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14、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15、对老人,全社会理应心存感恩。老人的今天,就是中青年人的明天。爱老人等于爱自己。
16、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17、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18、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小家塑造大家,大家塑造国家,国家影响世界!
19、还有些大学生,私欲膨胀,一味向社会索取,却根本不考虑回报社会。只等待别人的关爱,但从不为别人奉献温暖。
20、山西孝义,是另外一个取“孝”字起名的城市。孝义的来历,源于当地两个动人心弦的故事:“割股奉母”和“义虎报恩”——
21、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22、 虽然《三字经》中“梁灏夺魁”的典故与真实的历史有冲突,但因其中所含的坚持发奋学习,终能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寓意,至今为人们传颂。
23、最重要的是,当父母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在他们触手可及的地方,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父母的爱。
24、那人说:“我父亲给绑匪掳去,将被处死,我好不容易向亲友们东借西凑,得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预备把这笔金银赎回我父亲的死。哪知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没有了,这样我的父亲就难免一死,刚才我到这里来进香拜佛,不知是否遗失在寺中。”禹钧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误,就将黄金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还赠给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的道谢而去。
25、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26、其实,孝敬父母,不需要作出多伟大的事业。每天早晨,让我们用一句关爱的话语、一个亲热的动作,或任何一个微小的进步,就可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爱与孝心。
27、恰巧晋国的名臣赵盾到首山打猎,在休息时,看到奄奄一息的灵辄,心地善良的赵盾将灵辄救醒,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说:我没有病,已经三天没吃东西,是饿的。于是赵盾让手下拿出食物给灵辄吃,可是灵辄只吃了一小半就不吃了。赵盾问为什么,灵辄说:我已经出门三年了,不知道老母亲是否健在,现在离家不远了,请让我把这些食物留给老母亲吃吧。赵盾很感动,于是赵盾让灵辄把东西全部吃掉,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小筐肉和饭,让灵辄带回家给老母亲吃。当然,善人善己,这个灵辄后来也救了赵盾一命。
28、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29、黄香侍奉父母亲的故事反映出一个孩子细致、纯真的孝心,是一个孩子从内心深处发自内心自然萌发、激发出来的孝,又是出于天性的、并尽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孝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关心他们。要知道,他们把我们照料成大人时有多么辛苦。
30、 凡是读过《三字经》的人,都知道:“若梁灏、对大庭、魁多士。”说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那是讹传。《宋史》记载,梁灏,字太素,963年生于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州城),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文度早逝,由其叔父抚育成人。
31、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32、 他经常偷偷地在暗地里藏着蜡烛,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蜡烛读书,用他的衣服遮盖窗户,害怕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声誉更加被传开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最终会大有作为的。”
33、黄香尊老爱幼黄香,东汉人,少年时就善于写文章,当时的人称颂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但黄香最难能可贵的,还是他很小就知道孝敬父亲。 黄香9岁时母亲去世了。他十分悲伤,就把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全部倾注到父亲身上。 冬夜,天气寒冷。黄香就先钻到父亲的被窝里,躺一会儿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觉。 夏天夜里很热,黄香就手执蒲扇,对着父亲枕席使劲扇着。 黄香长大后,朝廷觉得他是个人才,让他担任魏郡太守。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灾,百姓苦不堪言。黄香拿出自己的钱财赈济灾民,百姓没有不感动的。
34、 蔡文姬(约177年~?),名琰,字昭姬,汉族,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蔡文姬字昭姬,为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
35、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这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风,其中所蕴含的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一直为后人所传承。良好的家风,能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在孩子们白纸般的心灵上写下陆游家风的“淡泊名利”,胡适家风的“独立,合群,重学”,丰子恺家风的“真率,自然,独立”…… 每每读起这些伟人的家风家训,令我动容,心生敬畏。
36、“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囊萤”出自《晋书·车胤(yìn)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映雪”则出自《孙氏世录》。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囊萤:包着的萤火虫。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37、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
38、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39、孟母断机告诉我们要有决断性,一旦认为是错的就当机立断改正错误,同时只有好好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才。可以说,自古以来,如何教育好孩子一直是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然而,良好的主观愿望并不一定都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其中就有一个教育方法的问题。孟母断机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为人们所称颂,笔者以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孟母的循循善诱。
40、 有一天晚上,宋太祖赵匡胤因为有国家大事,要和赵普商量,因此驾临赵普家中。看见赵普正在读论语,太祖很讶异的说:「论语小时候就读过了,为什么现在还读它呢?」
41、孔融让梨,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能只为自己着想,更要多想想别人的感受。
42、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43、扼虎救父杨香14岁这年,曾随同父亲杨丰(有可能是三国时期之后改名杨丰的游侠杨阿若)去田里割小米,忽然蹿出一只大老虎,扑向杨丰,一口将他叼住。杨香急坏了,一心只想着父亲安危的她,完全忘了自己与老虎的力量悬殊。好个杨香,只见她猛地跳上前去,用力卡住老虎的头颈。任凭老虎怎么挣扎,她一双小手始终像一把钳子,紧紧卡住老虎的咽喉不放。老虎终因喉咙被卡,无法呼吸,瘫倒在地上,他们父女才得以幸免遇难。一个小女孩,徒手搏虎,并从虎口中救出了自己的父亲。
44、 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于是就在前面行礼,背诵多篇《尚书》,不遗漏一个字。祖莹讲完了以后,孝怡感到十分诧异,对渊博的学士们说了这件事,所有的学士都很惊讶。
45、 孟宗, 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至司空。 尝粪忧心
46、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47、 朱买臣是西汉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家境贫苦靠上山砍柴薪卖钱度日。但他安于贫困,痴心读书,坚持不懈。每日砍柴置书树下而读,负薪(担着柴)回家时,就将书置于担头边走边读。他的妻子耐不住他负薪读书、自得其乐的穷酸相,离他改嫁。
48、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
49、记得有一次,我刚上小学,妈妈来接我放学回家,我看到车上放着一个漂亮的包装袋,里面有一个漂亮的盒子,我就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告诉我是阿姨出去旅游带回来的特色小吃。我一听,马上打开就开始吃,到家的时候,我已经把东西都吃完了,下车时妈妈问:“你都吃了”?我说:“都吃了。”“没给奶奶、姥姥留点”?我说:“忘了,再说就那么一点。”妈妈生平第一次狠狠地批评了我,我也惭愧的低下了头。这次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次以后我再也没犯同样的错误。
50、 蔡文姬也确实非常有才气。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51、智慧小语:作为一个人,应该重视孝顺父母,平时对父母照顾很重要。
52、后来,孟宗更加努力读书,努力学习,终于成为一位学者,并且入职朝中的大臣,替国家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
53、 优良的家风,不仅是对家庭的贡献,也是对人类的贡献。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好的社会风气是好的家风组成的。中华儿女内心深处无不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代代相传,融入了每个人的血脉。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那么无数家庭的好家风,会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道德水准,愿传承优秀家风家训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社会更加和谐。
54、听到它的叫声,一位砍柴谋生的老伯赶紧冲过去,发觉老虎处于困境,立即冒险为它拔掉木刺。
55、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56、苏洵幼年时不喜欢读书,长大后认识不了几个字。到了二十七岁,他的哥哥中了科举作了官,苏洵才觉得自己也应该努力才对,于是在家专心一意的读书。一年以后,他参加考试,不幸名落孙山。他想一定是自己准备不周到,于是把一年多来写的文章全部烧掉,从此闭门读书,不再题笔写文章。过了六年,他充实了很多学问。于是再提笔作文,顷刻间就写出数千字的文章,见解又非常独到。苏洵因为老来才求学,深知其苦,因此对两个儿子,从小就严格的督促。学成之后,就带着两个儿子到京师考试,三人都考中进士,成为翰林学士。欧阳修很欣赏他的才华,将他的文章献给宰相韩琦看。从此苏洵的文章名闻天下,人人争读,并且学习他写作的方法。苏洵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但他仍然觉得学得太晚了。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就努力求学,若等到年纪大,可就后悔莫及了。何况学问乃是随身宝,以下这首诗说的好:
57、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58、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
59、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60、孝敬是我家首要的家训。从小父母就教导我百善孝为先,做人最基本的就是孝敬老人。这一点在父母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不论是对待奶奶还是姥姥姥爷他们都是一视同仁,不管家里做什么好吃的,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长辈,情愿自己不吃也要给长辈和我留着。他们也教导我无论吃什么好吃的,首先要让长辈先吃,哪怕是尝一口也行,不能自私。
61、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就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让继承王位。舜登天子位后,对其父仍毕恭毕敬,封其弟象为诸侯。
62、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周时人,家住燕山一带,故人称窦燕山。经等多方认定,西龙虎峪镇龙前村(现属天津市蓟州区),被窦燕山文化研究会最终确认为窦燕山的故乡。
63、“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64、苏秦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
65、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66、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幡然醒悟:惯子等于杀子。教育子女必须宽严相济,恩威并举。关心孩子,贵在理智有度;批评孩子,注重和风细雨。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67、儿时,母亲常常给我讲“曾子杀彘”、“商鞅立木为信”、“华盛顿砍树”的故事,教导我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生活中,她也一直在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着这一点。
68、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69、 古人读书,有些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考中进士,求得一官半职,而赵普已经做了那么大的官了,为什么还要读论语呢?
70、 他写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论文,受到了家乡学者的倾慕,他自己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这时他的大儿子苏轼、二儿子苏辙也都长大成人,而且在他的影响下才华出众,他就带着自己写的论文和两个儿子到京城游学。
71、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文献记载:“王裒,字伟元,事亲至孝。母存日,性畏雷。既卒,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雷,即奔墓所,拜泣告曰:裒在此,母勿惧。隐居教授,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遂三复流涕,后门人至废《蓼莪》之篇。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72、孝感动天 戏彩娱亲 鹿乳奉亲 百里负米 啮指痛心 芦衣顺母 亲尝汤药 拾葚异器 埋儿奉母 卖身葬父 刻木事亲 涌泉跃怀橘遗亲 扇枕温衾 行佣供母 闻雷泣墓 哭竹生笋 卧冰求鲤 扼虎救父 恣蚊饱血 尝粪忧心 乳姑不怠 涤亲溺器 弃官寻母
73、曹家宝:百善孝为先,在我的家中,同样弥漫着孝敬的家风,孝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有不少的孝敬典故,孝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家风,孝也成为了一种严格的家训。《二十四孝》就充分的体现了孝这一优良的家风。其中令我最感动的莫过于卧冰求鲤和郭巨埋儿的故事......
74、 他想:现在不努力,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啊!从这时起,苏询又开始发愤苦读。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有了长进,就急急忙忙地参加录取秀才和进士的两场考试,但两次考试都落了榜。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不过,他没有灰心丧气,决心重新振作起来。但他没有理出头绪,不知从哪儿做起。
75、"啊!笋尖!笋尖!"他挖出土坑中的笋尖,火速回家去作笋汤。
76、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77、“孝”是古代中国,乃至现代中国一项极其重要的伦理关系准则。长期以来,国人对“孝”涵义的理解,存在着较严重的偏颇,甚至是误解。按照《礼记》等文献的记载,“孝”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概念体系。它包涵了“孝”、“敬”、“谏”、“全身”、“继志”等内容。
78、 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他看了苏洵的论文很赏识,认为这是当今最好的文笔。欧阳修平时非常器重有才华的学者,这次更不例外,于是他将苏洵的二十二篇文章推荐给朝廷,受到朝廷的重视。
79、晚上,我悄悄地问爸爸:“奶奶那样上厕所、吐痰……你……”爸爸仿佛看穿我的心思,说:“爸爸小的时候,还不会自己吃饭穿衣上厕所的时候,奶奶就像现在妈妈照顾你和妹妹一样细心照顾我。你想一想,妹妹拉臭的时候,妈妈有没有嫌弃过妹妹?”好像真的没有哎!妈妈还会观察妹妹的便便,判断妹妹是否不舒服。“所以啊,在奶奶不能自理的时候,爸爸也要把她当做孩子般去照顾。”我懂了,这就是孝道。想起平时爸爸也是对奶奶很关心,不让她过多劳动。从小耳濡目染的典故有了更形象的释义。
80、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81、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82、他家乡有不少穷人,娶不起媳妇,女儿因为没有钱买嫁妆而嫁不出去,窦燕山就把自己的银两送给他们帮助他们。亲戚当中有不能办丧事的,他就出钱帮助办丧事;有无钱嫁女儿的,他就出钱帮助嫁女儿。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开支,全部用来救济别人。
83、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84、一年冬天,孟宗妈妈突然病倒,病了许多天,什么食物都不想吃。一天早上,她忽然对孟宗说:"孩子,真奇怪,我现在真想喝点笋尖汤!"
85、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
86、想想看,一个连父母都不尊重的孩子,他怎么能算一个好孩子?他怎么能算一个好学生?
87、我很小的时候,常常听爸爸妈妈说“百孝顺为先”、“孝敬无底线”。他们告诉我要听父母的话,做一个孝顺的孩子。那时候我还很小,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爸爸妈妈每天出门上班前总忘不了和爷爷奶奶说:“爸妈,再见,你们出门时路上慢点,注意来往的车辆。”晚上下班回来时,爸爸妈妈会说:“爸妈我回来了,您今天身体怎么样?”每次吃饭时,爸爸妈妈肯定是先给爷爷奶奶盛饭,把最好吃的菜夹给他们。有一次奶奶生病住院了,妈妈白天要上班,晚上回来还要去医院照顾奶奶。一会儿给奶奶倒杯水,一会儿给奶奶削块苹果,一会儿看看奶奶输的点滴水。一星期下来妈妈瘦了一圈,眼睛都有黑眼圈了。虽然爸爸妈妈做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从这些小事上我看到了孝顺的影子。
88、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李密舍不得离开祖母,于是,就上书给晋武帝,陈述家里情况,说明祖母年老多病,需要人侍奉,这就是著名的《陈情表》。
89、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
90、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91、此后一个晚上,窦燕山又梦见自己的父亲。老人告诉他:“你现在阴功浩大,美名远扬,天帝已经知道了。以后你会有五个儿子,个个能金榜题名,你自己也能活到九十岁。”当他醒来,发现也是一个梦。但从此更加修身养性,广做善事,毫不怠慢。
92、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假装摔倒,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93、 朱买臣“采樵工或余,诵读声不辍”的顽强读书精神,使他成为后代读书人崇尚的榜样。他的家乡因此建起了朱买臣读书台和朱买臣藏书庙,这是后人对他负薪读书刻苦精神的一种肯定和表彰,也是我国历来崇尚读书传统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