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95句夏朝


夏朝

1、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一段话,值得我们注意:(夏朝)。

2、按照中国学者的研究,在二里头遗址,发现有一号宫殿、二号宫殿,规模较大;同时有陪葬较丰富的“奴隶主墓坑”。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者徐旭生判断,“此次我们看见此遗址颇广大……那在当时是在为一大都会”。中国学者也大都相信,此处是古代一处都邑,只是对于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商都,还是夏都有所争议。

3、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最早记录了夏朝的历史和世系。但因为司马迁生活的西汉武帝时期,距离夏朝建立已经过去两千年的时间;再加上司马迁对于较为久远的史料的来源,很多都是根据民间口耳相传、历代流传下来的,很难记载确切,所以难免引人怀疑。史记

4、许宏说二里头是最早的中国,却不言夏。孙庆伟坚定认为夏王朝存在,乃至要用考古学“重建夏代信史”,他说夏朝是最早中国,却不同意二里头是最早中国。二里头、夏、最早中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颇为复杂。

5、    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棺椁,周人墙置翣。

6、甲骨文被被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一种比较完备、成熟的文字体系。那么根据文字的发展规律,甲骨文必然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由之前的文字演变而来的,在甲骨文之前也会存在一种相对成熟的文字。

7、夏王朝存在吗?她是一个什么样子?据有关记载推演,夏王朝是黄帝后裔颛顼高阳氏,与炎帝的分支工氏通婚,以城邦部落的形式存在的。夏氏族强大,与其它城邦部落的关系,是朝贡关系;但有的城邦部落,是夏氏族分封任命的,如同诸候地。夏氏族王朝始居于渭水中下游,后移迁到晋南一带(今天的河南,故有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说)。后经过争夺打斗的变化,夏氏族对其它城邦部落经济和管辖上形成了控制,演变成了夏王朝!

8、这也证明了,二里头文化是当时王朝核心的推测,那在公元1750到公元1900年这一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9、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数以万计的殷墟甲骨文献先后被解读出来,证明了司马迁对殷商世系记录的高度准确性;证明了《史记》不仅对商代记录准确,而且对属于夏朝的诸侯国的商君世袭传承记录也是可靠的。    

10、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史记•楚世家》详述了楚国王室世系:“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後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夏朝)。

11、但年代久远,并不是造成夏朝事迹模糊的主要原因,因为古史传说中的尧帝,就因陶寺考古的发现和朱书文字“文尧”的出土,而剥离了神话传说,变成了史实。

12、少康之后的几任夏朝君主还算都不错,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华夏族的敌人东夷族被打服,同时他们还接受了夏朝的爵位,表示承认夏朝的统治地位。

13、尽匈奴风俗怪异,但匈奴人的战力却是毋庸置疑的。马背上长大的匈奴人,都在打猎中练就了高超的箭术。再加上全民皆兵的优势,这是当之无愧的骑射手民族。

14、(3)无论是龙山文化时期还是夏朝时期的遗址中发现的文字符号,都是刻在陶器之上的。这说明夏朝的文字极可能是以陶器为载体,但是陶器的可保存性肯定不如刻在龟甲、牛骨之上的甲骨文。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陶器

15、    二千多年来,研究、注疏诸子百家、《史记》、《汉书》的文人墨客,不知有几千几万人,难道他们都不如民国大师们有学问,不能发现夏朝是一个传说?

16、史书上记载禹是用青铜铸造了九只鼎,但很遗憾的是其实这只是个传说,目前我们尚未挖掘出夏朝任何1只鼎,甚至那个时期的青铜器都没有,而中国更是到了商朝的时候才进入青铜时代。

17、如此一来,商朝文王孔夫子都可以置疑有没有了。这样一算,没有"易经"八卦和文王,就没有了周礼,而没了周礼,就没有了孔夫子,这还算是东方古文明吗?更不像华夏文化了。

18、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19、    《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20、父亲和哥哥都死了,那位“力胜十牛”的豷独木难支,少康没废多大力气就把他也给杀了。

21、此时,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遗臣靡得知少康准备夺回政权,亲自带领斟灌、斟鄩氏的残余民众与少康会师,联合击败了寒浞。复立少康为夏后。而后少康灭浇于过,又派他的儿子杼灭豷于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后近百年的东夷族有穷氏覆灭,结束了四十载的“无王”时期。夏由此复国,建都纶城(今河南虞城县利民镇东南三十五里)。后世称“少康中兴”。

22、而大禹时代也并非代表了大禹一个人而已,或许是代表了几代人。再者来说,商朝灭夏,周朝灭商,从道义上来讲,周是臣子灭君,按照当时来看,这属于大逆不道的罪名,是要被记入史册的。

23、而所谓的跨地域整合,也就是说此时的华夏已经不再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方国林立的新石器时代,而是发展成为按行政区划组织的成熟国家社会。

24、《礼记·缁衣》、《尚书·太甲》、《清华简·尹诰》及《清华简·尹至》,称夏朝为“西邑夏”或“西邑”,有学者据此考证,甲骨卜辞中“西邑”即代指“夏”,也就是说,“西邑”是商朝人对“夏”的称谓。

25、而在这长期的压迫中,汉朝的钱粮在积蓄,汉人的仇恨在积累。当“文景之治”,中原王朝钱粮充沛,汉人凝聚一心的时候,汉武帝出现了。

26、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二里头文化在洛阳盆地的出现具有突然性,并非是由河南龙山文化直接发展而来。

27、    诸子百家会共同编造出黄帝的故事,然后以一个假故事作为论据,相互展开论战?只有那些“疑古”小人,以难以想象的龌龊心理,才能想得出来这样的“层累说”。

28、著名考古工作者许宏教授在著作中对此定论道:“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一二百年时间里,也就是文献中的夏王朝前期,考古发现的中原地区各类群体间互不统属,战乱频仍,考古学上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

29、对二里头考古所取得的成就,赵海涛不吝夸赞。他指出,二里头遗址开创了历史新纪元,中国历史从二里头文化之前万邦林立、多元竞争的邦国时代,进入到众星捧月、一枝独秀的王国时代。二里头遗址为商周王朝开启序幕、奠定基础。它和之后的商周文明一同构成了早期华夏文明主流,确立了华夏文明的基本特征。

30、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举动更是为民众所津津乐道。在史书记载中,治水有功、德高望重的大禹成为部落领袖,并成立了夏朝。夏朝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王朝,但这一久远的民族记忆,因时光的流逝而变得略显模糊。

31、    学者们以之与《史记》对照,可以说高度一致,仅少数事件在细节上有所出入。

32、关于本期封面故事,有任何想说的话,请积极留言。

33、牙国人情愿相信天上飞的宗教神仙,不惜一切手段来传教丶布教,也不愿相信东方流传的华夏文化。如果夏朝都被拔的一干二净,看你还敢吹四大古文明,更不要说世上还保存着古大国了。

34、     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曰:“不可。……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後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锺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汨九川,陂鄣九泽,丰殖九薮,汨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故天无伏阴,地无散阳,水无沈气,火无灾燀,神无间行,民无淫心,时无逆数,物无害生。”

35、就目前来看,从近六十年来关于夏朝的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出明确结论,夏朝是明确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36、    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黄帝是春秋战国时期编造出来的人物?

37、某个诸侯因为迟到几天就身死族灭,这在以前还没有前例,天下诸侯吓的目瞪口呆,这也标志着君主依靠自己的威望和品德控制天下开始向君主依靠武力和刑罚控制天下转变。

38、     周王室对夏朝历史坚信不疑,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39、受到极大侮辱的伊尹,就投奔了商汤,并将夏桀原话告诉了夏民。夏朝人民愤怒地骂道:“那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愿意与你同归于尽”!这就是成语“时日曷丧”的出处。

40、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史记.匈奴列传》

41、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供图

42、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43、当然,关于陶寺和尧帝的关系,由于还缺少证据闭环,故而还不能一锤定音,但无论是从时间(碳十四测定为公元前2300年)还是空间(尧都平阳),亦或是出土文物来看(陶寺早期文化特征的高领折肩壶、折腹盆在山东日照尧王城遗址中皆有体现),陶寺与尧都可谓齿轮的十个齿槽吻合了九个,对此,陶寺遗址考古队领队何努用了相对谨慎的表述:“陶寺遗址是尧都平阳的可能性最大”。

44、而无论二里头是不是夏,通过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我们都已经可以一窥当时文明发展的情形。例如用作本期封面图片的被称作“超级国宝”的绿松石龙,它的存在意味什么?陶器、青铜爵……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我们对二里头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有了相当多的了解,以及或许同样多的困惑。

45、涂山之会: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涂山位于今天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传说禹建都阳翟(河南禹县)后召集夏和夷的部落首领于涂山,史称涂山之会。

46、    显然,周王室不仅认同夏朝的存在,而且对炎黄尧舜均坚信不疑,并加封了他们的后人。

47、    这首诗,教给我们一个成语: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直译便是:商朝若不好好干,将会和夏朝一样覆亡。

48、    从几千年传承不断的中华历史文献中,我们知道,历朝历代的古圣先贤、文人雅士,从来不曾怀疑过尧、舜、禹的存在,无不坚信父母之邦为“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并为了捍卫她、发展她而不懈奋斗,以“留取丹心照汗青”。

49、    作为魏国国王的随葬品,显然是魏国官方所修的史书。该书一般称为《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汲冢古文》或《汲冢书》。该书记载了从黄帝到周隐王十六年(472年)的史事。遗憾的是,该书于宋朝散佚(今有辑本)。

50、    禹之治天下也以五声听。门悬鼓钟铎磬,而置鞀於簨虡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教寡人以义者,鼓钟;教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语寡人以狱讼者,挥鞀。"此之谓五声。是以禹尝据馈而七起,日中不暇食。於是四海之士皆至。《礼》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

51、    吴伐俎而宴,客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曰:“无以吾命。”宾发币于大夫,及仲尼,仲尼爵之。既彻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後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

52、首先来说,大禹的年龄必然蹊跷,这很可能是几代人的称呼,他通过治水获得的共主地位,本质上和尧舜时期并没有区别。

53、这次涂山之会,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天下的诸侯惊叹于华夏族的经济文化技术的先进,纷纷心悦诚服地表示从此唯华夏族马首是瞻,这极大地促进了当时中国各民族的融合过程,当然,同时也使禹的地位更加崇高,他获得比当初尧和舜更大的权力。

54、质疑《史记》的言行,是否为“传说”的平方?

55、二里头遗址玉礼器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供图

56、得知夏朝人民,对夏桀的痛恨后。商汤不厚道地笑了,写了篇叫《汤誓》的檄文,然后就在鸣条之战灭亡了夏朝。根据《国语》记载,妹喜是有施氏派来的间谍,也是红颜祸水一词的开创者。

57、五十而贡是夏朝的田赋制度。据说是以五十亩土地若干年产量的平均数,征收10%的定额农业税。文献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58、     襄王使邵公过及内史过赐晋惠公命,吕甥、郤芮相晋侯不敬,晋侯执玉卑,拜不稽首。内史过归,以告王曰:“晋不亡,其君必无後。且吕、郤将不免。”王曰:“何故?”对曰:“《夏书》有之曰:‘众非元後,何戴?後非众,无与守邦。’在《汤誓》曰:‘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在《盘庚》曰:‘国之臧,则惟女众。国之不臧,则惟余一人,是有逸罚。’如是则长众使民,不可不慎也。”

59、   因为,“考古人许某”晚于司马迁二千年以上,

60、对于夏朝:第禹是神,不是人,“商族认禹是下凡的天神,周族认禹是最古的人王”,禹和夏没有关系。顾颉刚推测,“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而古人又视鼎为夏人所制,于是将两者联系在了一起。

61、    汉朝学者认为,《史记》是对历史的“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62、而后少康灭浇于过,又派他的儿子杼灭豷于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后近百年的东夷族有穷氏覆灭,结束了四十载的“无王”时期。夏由此复国,建都纶城(今河南虞城县利民镇东南三十五里)。后世称“少康中兴”。

63、二里头考古队前的广场上,除了地方政府竖立的各类标志碑外,二里头村也不失时机地立起了宣传自己的村史碑(蔡小川 摄)

64、    二千多年来,失传的古文献,不知道有几千几万卷。可以肯定,古代的文人墨客读过的史料,一定比近百年来的疑古文人多。为什么古代文人墨客没能发现“层累”夏朝的痕迹?

65、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雍州九个行政区域)便于统一治理。

66、我们有璀璨的历史人文,就拿姓氏族谱来说,几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有了姓氏,慢慢的有了族谱,老外呢?不才从最近一二百年才有姓氏?我们独树一帜,世界各地的黄种人也或多或少的有我们华夏血统。

67、在墓葬发掘现场绘图(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队供图)

68、“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人说“中国”就像滚雪球,民族、文化、疆域,一点点增添新的内容,直滚成今天的样子。很多人认为,夏朝就是这个雪球最开始得以滚起来的“芯”。

69、    稍稍了解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写《史记》的,读一读那浩如烟海的注疏,那一个个索引,一部部地理志、水经注、钱币志……令人望洋兴叹!

70、西周末年,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幽王的儿子周平王继位后,将王都迁到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

71、    襄王使邵公过及内史过赐晋惠公命,吕甥、郤芮相晋侯不敬,晋侯执玉卑,拜不稽首。内史过归,以告王曰:“晋不亡,其君必无後。且吕、郤将不免。”王曰:“何故?”对曰:“《夏书》有之曰:‘众非元後,何戴?後非众,无与守邦。’在《汤誓》曰:‘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在《盘庚》曰:‘国之臧,则惟女众。国之不臧,则惟余一人,是有逸罚。’如是则长众使民,不可不慎也。”

72、夏朝是部落城邦联盟到封建国家的过渡期,因此没有明确的疆域,夏氏族与其他部落城邦的关系很多就像是宗主国与朝贡国一样,但又有些方国是受夏室分封的,就如同诸侯国,故仅能以势力范围来表示其影响力。

73、    匆忙逃离的王子朝,到底带走了多少、什么样的典籍,是否包括《逸周书》之类,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先人重视史料可见一斑。

74、二来也是因为夏朝时期金属冶炼以及甲骨文的发展水平较低,继而导致其自身无法证明其自身的真实性。

75、    近年来,似乎有一种趋势,个别以“疑古”为业的人,不知出于何种目的,企图垄断挖出来的实物的解释权;用考古的解释权,去夺取对“经典”的解释权; 用考古的解释权,去夺取对古往今来文献记载的真伪的“鉴定”权!

76、   “夏王朝还处于传说时代;我们是从比它晚千年以上的东周到汉晋时代人的追述中知道夏的”。

77、其次,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夏朝的存在有了实物依据。1953年二里头文化遗址最早在河南登封玉村被发现,此后偃师二里头、郑州罗达庙、洛阳东干沟等属于同一文化的遗址被陆续发现,其中以二里头遗址范围最大,堆积最厚,故定名为“二里头文化”。

78、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同时自己也要积极努力,只要坚持,任何困难的事情都是会完成的。

79、    禹让天下於奇子,奇子曰:"君言佐舜劳矣,凿山川,通河汉,首无发,股无毛,故舜也以劳报子。我生而逸,不能为君之劳矣。"

80、夏朝是否是古人臆测出来的朝代?“大禹治水”是美好传说还是确有其事,相关争议一直存在。但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古老“夏都”的神秘面纱,如今二里头遗址为夏朝中晚期都城遗存已逐渐成为学界共识。这个遗址到底有何特殊之处?它对佐证夏朝存在有何帮助,又是为何被认定为夏朝都城的?中新网记者采访考古领队,带您走进二里头遗址考古“第一现场”。

81、从神话到史书:文本中的“夏禹”叙事(刘畅)

82、   在这个世界上,中国是唯一拥有传承有序的史官制度、官修史书的国家。

83、当时寒浞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封在了两个地方驻守,自己独自留守都城,这样就分散了自己的军队。面对这种情况,少康决定集中自己的力量攻敌一地,一天夜里,少康带着军队奇袭了都城,寒浞从梦里惊醒,急忙带着卫队去抵挡,结果被少康杀的大败。

84、    据《史记•封禅书》: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上(汉武帝)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後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馀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如。”汉武帝在北巡朔方(今河套地区)后祭奠黄帝陵。

85、那时候中国的河南地区还处于亚热带气候,有着大片森林湖沼,大象,猩猩,孔雀,犀牛,这些动物当时在那里一抓一大吧,简直就是打猎者的乐园。

86、    大意为:六月癸未这天,我铸此器向父亲报告:我将继承先祖黄帝之德,弘扬父亲您的功业,并效法齐桓公、晋文公,大会诸侯,以光宗耀祖。我将以此敦年年祭祖,愿祖先庇佑齐国万万年。

87、    先秦诸子装模作样通过争鸣“层累了”几百年?

88、据《左传》记载“执玉帛者万国”参加了涂山会盟,可见夏部落当时已有十足的号召力。所以,中国在夏朝之前的历史是尧舜时期。传说的时代:三皇五帝。华夏文明形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那些早期的历史,是大家口口相传的,也因此有了很多神话,神话中有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的说法。

8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记载夏朝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这部著作问世时,夏朝已经灭亡了1400多年。

90、    难道是儒家与诸子百家合谋,假装“论战”,编造一个虚假的朝代,通过数百年时间,共同伪造出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文化的夏朝?

91、禹依靠治水之功得了江山,开创了中国史籍里记载最早的朝代---夏朝,下面,出国留学网我就来把这个传说中的朝代有记载的重要事情给大家来说一下,同时通过史实思考世袭制能够取代禅让制的原因以及表现!

92、     祭祖,是古人的头等大事。 谁能编造出一个人物,能让齐国、楚国的王族共同认做祖宗?须知,各诸侯国不仅拥有自己的史官,而且都有专门负责王族事务“宗正寺”,高度重视血缘、谱系的王族,会随意认祖宗么?

93、禹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又组织了1次茅山之会,茅山在今天的浙江省一带,这已经超出了禹的直接管辖范围,禹想借此再试探下天下诸侯对自己的态度,为防万他这次还带了大批军队前来。

94、按照时间来算,二里头文化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半个夏朝的时长,大约是夏朝后200多年的遗址,上限时间也就是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