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71句纳兰容若的一生


纳兰容若的一生

1、沈宛经过艰难的跋涉,终于见到了梦中的情人。她此刻幸福极了,但是她把这种感觉深深的隐藏在心底。她的表情恬静,略带羞涩的打量眼前这个令自己朝思夜想的人。(纳兰容若的一生)。

2、纳兰公子不可挽救的坠入爱河。他一张开眼,眼前便飞舞着表妹的影子。他喜欢一个人对着秋千发愣,盼望着一年四季都是春天,那样的话,表妹就可以天天坐在秋千上,含情脉脉的看着自己,银铃般的笑声也会随着秋千荡漾,充满整个后花园。

3、秋雨做成秋。恰上心头。教他珍重护风流。端的为谁添病也,更为谁羞。

4、纳兰容若并不文弱,能骑马射箭,据说是“上马驰猎,拓弓做霹雳声,无不中”,就连小说《七剑下天山》里梁羽生都让他和“七剑”之一桂仲明对过一掌,所以干侍卫这行倒也不难。但问题在于纳兰容若不是《鹿鼎记》里的多隆,干侍卫这种工作完全违背他的天性,而且毫无成就感。

5、《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昔昔长如玦。

6、纳兰性德的武功和世家背景极有关系。他出身于正黄旗叶赫那拉氏,是清初最显赫的八大部族之一。在尚武的满洲部族里,女子尚且学骑马,贵族家的男孩子就更不必说了。

7、纳兰性德渐渐从失恋的阴霾里走出来。他的淡忘是其中的原因之更重要的是他的父母要给他安排新的婚事。

8、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孤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9、他们从纳兰性德的词聊起,又聊到他的家世为人,尤其是顾贞观把自己眼里的纳兰性德向沈宛一描绘,沈宛如痴如醉,当场向顾贞观表达了对纳兰性德爱慕之情。顾贞观一想也好,这个女子也不是俗世的品色,要是能跟纳兰匹配姻缘,倒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10、 他写尽世间的惆怅,留下倾倒无数后人的传奇,甚至有人将纳兰性德视为中国最伟大的小说《红楼梦》贾宝玉的原型。

11、身为才华横溢的贵公子,又是皇宫禁苑中威风凛凛的御前侍卫,纳兰性德却自诩“不是人间富贵花”。有人做过一项统计,在纳兰性德创作的340多首词作中,用“愁”字多达90次,“泪”字多达65次,“恨”字多达39次,至于“断肠”“惆怅”“憔悴”之类的词触目即是。一种说不出的落寞和淡淡的忧伤始终绕在纳兰性德的笔尖,连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看了之后,也不禁老泪纵横,叹息道:“这孩子什么都有了,为什么还会这样不快活?”

12、纳兰容若属于满洲贵胄,按照惯例,他不需要参加科举也能找到仕进的路子。但科举毕竟是正途,以后进入官场跟人家说起来“下官是个进士”,也比“下官是个官二代”听着要好得多。所以明珠就一心想让孩子走科举之路。科举对纳兰来说也很容易。一方面这跟当时科举制度有关,清朝科举满汉待遇不同,纳兰本身就比汉族生员占便宜,何况他天生聪颖,结果十八岁就考上了顺天府举人。在二十二岁时,纳兰又考中了进士,二甲第七名,也就是全体考生中的第十名。

13、密意未曾休。密愿难酬。珠帘四卷月当楼。暗忆欢期真似梦,梦也须留。

14、纳兰容若,又名纳兰成德、纳兰性德。父亲纳兰明珠,叶赫那拉氏;母亲阿济格,爱新觉罗族人。纳兰容罗血统高贵,却从小体弱多病后因纠葛缠绵了十五年的寒疾,三十一岁逝世,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因官场倾轧,爱妻早丧造成的双重凄苦心理。

15、然而,结婚的当天,爱情的魔力使纳兰的态度发生转变。他和卢氏一见钟情,婚后的生活使他们产生了深刻的感情,这一切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料。他们不仅相爱了,而且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6、莫道芳时易度,朝暮。珍重好花天。为伊指点再来缘。疏雨洗遗钿。

17、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18、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19、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20、须知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柯亭响绝,四弦才断,恶风吹去。万里他乡,非生非死,此身良苦。对黄沙百草,呜呜卷叶,平生恨、从头谱。

21、纳兰性德,一个出生在距今三百多年前康乾盛世里的名门贵胄,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明珠的长子。天生富贵,却一生抑郁,英年早逝。我们了解他,大多从他留给后世一首首忧伤哀感的长短词中得知一除了沁人心脾的悲凉和浓墨重彩的惆怅外,少有人了解每首诗词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背景。

22、可是没想到美梦竟然这么容易破碎。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表妹被一道圣旨选秀入宫,成了那个和他同年降生的皇帝的人。

23、《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24、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彀?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25、应是瑶台伴侣。只多了,毡裘夫妇。严寒觱(bi,第四声,一种乐器)篥,几行乡泪,应声如雨。尺幅重披,玉颜千载,依然无主。怪人间厚福,天公尽付,痴儿騃(si,第四声,傻)女。

26、那一年,纳兰容若三十岁。在别人眼里看来,他是幸运的。他是内阁大学士的儿子,他是渌水亭的主人,他有妻室,有子女,有钱,有地位,有才名,而且即便康熙暂时没有重用他,按资历他也早晚会成为一位高官。但只有读过《秋水词》的人,才知道这个幸运儿的心里充斥着潮水一样的忧伤。这里有丧妻之痛,有失恋之哀,但又不仅是这样。纳兰容若更多的忧伤是无名的,是没有具体因由的,它背后是对整个世界的厌倦。他就像《麦田守望者》里的那个衣食无忧的霍尔顿,站在灯火辉煌的纽约街头,面对这个光亮温暖然却又空空荡荡的世界,忽然迸发出莫名的泪水,在心中对着死去的家人说:亲爱的艾里,别让我消失,请别让我消失。

27、莫道芳时易度,朝暮。珍重好花天。为伊指点再来缘。疏雨洗遗钿。

28、康熙十三年(1674年),纳兰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康熙十六年卢氏难产去世,纳兰的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成为《饮水词》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后人不能超越,连他自己也再难超越。

29、纳兰容若的父亲是一代权臣明珠,极其精明狡狯,属于那种眼前飞过苍蝇都要辩个公母的人。在当时的满洲权贵里,明珠是最汉化的一个。他非常重视让孩子接受儒家文化教育。纳兰容若学的也快,如海绵吸水一般。这一点他跟贾宝玉也不同。贾宝玉有叛逆情绪,不愿意学四书五经,还经常私下发表一些发动言论。纳兰容若却是一个乖孩子,他一辈子也没有真正叛逆过。虽然他在灵性上更容易接受佛教,但他从没有真正质疑过儒家传统,也没有真正质疑过自己所处的社会。他只是觉得不舒服。在诗词的才情上,他胜贾宝玉十倍,在思想的勇气上,贾宝玉则远远胜过了他。

30、纳兰容若从小就十分的聪明,少年早慧,有神童之称,而且他的文学造诣非常的高,人生若只如初见,何处秋风悲画扇就出自于他之口,可惜的是纳兰容若英年早逝,康熙帝听说他去世的时候都非常的悲伤,认为世间又少了一个懂他之人。

31、或许老天对纳兰性德的幸福产生嫉妒,它要再次发威。幸福短暂得让人无法把握,纳兰性德连陶醉的机会都没有,一场沉痛的打击便从天而降。卢氏因难产而死去。噩耗传来,纳兰性德犹闻晴天霹雳,当时就瘫软了。

32、深宫大院,生生隔开了相亲相爱的两个人,院内住着纳兰心爱的表妹,墙外是表妹日思夜想的表哥。纳兰想化作一只云雀,去探望表妹,可那深宫大院又岂是谁想进都可以进得了的地方。虽然后来纳兰曾冒死乔装去见过一次表妹,但那只是远远的,远远的彼此望了一眼,心中的万语千言,却无法吐出半句... ...之后,纳兰得了一场大病,一病数月,每次睡梦里纳兰都痛的不能呼吸。那种疾病的痛;夹杂着那种生离死别的痛...  ...

33、讲述聂多宝自幼嗜武,自恃一身好功夫,经常抱打不平。一次与蓝翎侍卫尔豪冲突,酿成轩然大波,令满汉之争更为激烈。康熙为了平息汉人怒火,于是推行一系列新政策,其中一项便是准予汉人子弟考选御前侍卫。多宝自恃功夫了得,于是决意投考。

34、宛君,你在江南过得好吗?真后悔当初没跟你一起去!

35、纳兰性德24岁时将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首,合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高度评价。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

36、怨天不得,尤人不成,纳兰性德只能一次又一次踏上旅程。1681年9月,他奉旨出使索伦(今内蒙古乌兰浩特市西北约120公里处),一去就是4个月。行至松花江畔一处古战场时,他写下了《南乡子·何处焠吴钩》:

37、是啊,任何一个多情的女子,都会爱上那个形容洒脱,眉眼间溢放着俊逸的纳兰容若。

38、《鹧鸪天》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

39、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一份漂泊的情感终究要找一个归宿。虽说这份归宿得之不易,但能找到已是满心欢喜。终于见到沈宛,纳兰感觉自己象是在做梦,握着沈宛的手,纳兰才感觉到真的是沈宛来到了身边。他对沈宛说:“御蝉,你知道吗?你为我带来了整个江南,。你就是江南,江南就是你。“

40、18岁时,纳兰性德去参加科举考试,轻轻松松地考中了举人(清代科举考试分3级:秀才、举人、进士);22岁时,纳兰性德又参加进士考试,是二甲第一名(进士分三甲,头甲只取3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骨子里把自己当文人的纳兰性德梦想着去翰林院之类的地方,没想到却被康熙钦点为武将。

41、一霎灯前醉不醒。恨如春梦畏分明。淡月淡云窗外雨,一声声。

42、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43、正当他的好友都为他感到欣慰,家人也可以稍稍安心时,纳兰病了。以往都是有些原因,但这次却毫无征兆的病了。而且这次比以往哪次都重,他的整个人仿佛掉进了深不见底的冰窟。除了冰冷,就是黑暗。任凭身怀有孕的沈宛将他的整个身体拥在怀中,他亦感觉不到丝毫的暖。整个明府夜以继日的找人为纳兰医病,就连康熙也是派御医轮番对纳兰进行诊治,但都看不到半点效果。躲在床上的纳兰,似乎又看到了初来明府的表妹,看到了温柔体贴的卢氏。看到了他们在一起的那些好时光。她们都远远的看着纳兰,眼含一层层的迷雾。纳兰想和她们说些什么 ,可他什么也说不出,纳兰摸不到她们,但却感觉离她们越来越近了......纳兰这一病仅仅七日,七日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他便离开了人世。噩耗传出,听者皆泣不成声。纳兰生前对朋友皆情深意重,他的离去,对许多人来说,心中充满了惋惜和哀伤。纳兰才华横溢,名满京师,“为哀挽之词者数十百人,有生平未识面者。”纳兰走后半月有余,宫中有这么一个女子,也去世了。没有生病,亦无人加害,她就是纳兰的表妹。许是她不忍心纳兰太孤独,许是她那颗心从最初给纳兰绣并蒂莲时,早就一并给了纳兰,她就这么去了。

44、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听鹧鸪啼遍了,短长亭。

45、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46、纳兰将沈宛安置在德胜门的一处别院中 。一起过起了恩爱夫妻的小日子。纳兰父母毕竟也是希望纳兰是开心的,虽然他们接受不了沈宛的身份,但对于纳兰的做法,他们也是假装看不见。康熙知道此事后,未表现出什么积极的态度,但也没有怪罪纳兰。康熙的沉默给了纳兰最大的支持。自然在朝野之上也没有引起太多的非议。

47、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泪咽更无声,止向从前悔薄情,

48、满洲贵族子弟当侍卫,也算是个传统。明珠就当过侍卫,纳兰容若的弟弟后来也当了侍卫。但问题是:要当侍卫,何必费这么大力气考什么进士?原来大家普遍推测他会进翰林院,这一来都大为吃惊。康熙一时心血来潮,就决定了纳兰的命运。从此他开始九年的侍卫生涯。这九年里,他扈驾出巡,陪着皇帝狩猎、避暑、祭祀,“升殿则在帝左右,扈从则给事起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他做过同事,还专门写过为他一首诗:“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

49、纳兰与他的一些好友,经常相聚渌水亭(一处山青水秀的优雅之地。也是纳兰吟诗作赋、研读经史、著书立说的主要场所。在纳兰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直至纳兰辞世,也没有离开渌水亭。)

50、只有卢氏给他留下过这样的伤痕。纳兰容若二十岁的时候娶了卢氏。卢氏是两广总督的女儿,文化修养很不错,和纳兰容若感情非常好。纳兰甚至还为她破天荒地写了艳词。但是三年后,卢氏难产,母子俱亡。这一次打击对纳兰容若创巨痛深。他忽忽如狂,将妻子的灵柩停放在双林禅院,不时过去守着棺材陪灵。直到一年多之后,才在父亲坚持下给妻子下了葬。他反复回忆,反复咀嚼,写下了一首又一首回忆妻子的词。这对他来说,也许是一种排遣悲伤的.办法,让悲伤离开身体,流到纸上,慢慢地消散。

51、昏鸦尽,小立恨因谁?飞雪乍翻香阁絮,春风吹破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52、纳兰的曾祖父金台吉是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格格即是皇太极生母),故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还曾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53、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

54、1685年五月,纳兰容若和朋友们聚会饮酒,每人都写了《夜合花》一诗。八天之后纳兰容若去世了。一年后,顾贞观从北京回到了故乡,在自己屋子里挂上纳兰容若的小像,过了三十年隐居的日子。

55、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容若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56、有些梦,总以为走远,可每每夜间醒来,却是泪流满面。对于至情至性的纳兰,他的疼,岂是常人所能理解...  ...

57、一晃三年,纳兰坚持不娶,把所有的心事,诉于词中。这让他的词的格调更伤感 ,却更牵动人心了。看着郁郁寡欢的纳兰,最着急的莫过于纳兰的父母了,他们不希望爱子就这样孤独下去,更不希望权倾朝野的纳兰家族在这一点上,会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说辞。一再对纳兰施压,最终纳兰禁不住家庭的压力,又娶妻宫氏。虽说宫氏也是名门望族。但深情如纳兰,他那颗禁锢的心却再也容不下任何人。包括后来父母为他纳的妾——颜氏。 他的心中,总有抹不去的痛……

58、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59、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纳兰不断的写诗填词,抒发自己的别情愁绪,聊以慰藉那些心中的寂寥。这让他的才情,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倾慕,结交了众多的文人墨客。

60、“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上苍给了纳兰一个林黛玉般的表妹。一个父母双亡,孤苦无依,寄居明府的表妹。在那段青春年少的好时光里,表妹就像一朵洁白的梨花,纤尘不染,清新绝俗。像一枝倚水的荷,安静,优雅。填满了纳兰的整个身心。只是,纳兰容若的表妹寄住他人檐下,自是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惆怅。从不多言,只是安静的看着这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一切,安静的长大。

61、吴兆骞回京后,为报恩设馆于纳兰家中,为纳兰性德的弟弟纳兰揆叙教授学业。1684年10月,吴兆骞病故,此时纳兰性德人在江南,他得信后立即回京,为吴兆骞操办丧事,并出资护送灵柩回到吴的家乡吴江。这就是“生馆死殡”的故事。

62、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63、这是纳兰容若留下的最后一阙词,这也是他留在人间的对卢儿最后的追忆、最后的思念。伤情终于让他倦了,十一年,多少个寒暑,相遇、相守至到生离死别,一切好似梦一场,匆匆的就过去了许多年。他不用再在人间守着一个人的相思,终于可以带着“比翼连枝当日愿”去与卢儿相聚了。从此后再不用“争教两处销魂”。

64、知己一人谁是?已矣。赢得误他生。有情终古似无情。别语悔分明。

65、陈梦渠:纳兰词最重名句效应,若之于全词,未必人人都知之。如:「临来无限伤心事。」又:「当时只道是寻常。」又:「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谁道飘零不可怜。」又:「人生若只如初见。」于白话文情感中皆可朗朗上口。然全词如何,读者未必知。

66、一个江南才子,一个京都公子,一唱一和之间,写尽了天下文人的道义担当和金兰之谊。这是中华文学史上千古佳话。也是纳兰侠客精神的写照。想我纳兰容若也是狂放小子,悠悠身世又何足挂齿。君子一诺,你放心,誓死不相忘。后来明珠父子二人费了不少周折,还花了很多钱,终于把吴兆骞弄回来了。

67、纳兰死后那些铺天盖地的伤痛怀念,也许只是文人固习,不能全当真。但是在他死了多年以后,朋友聚会谈起他的时候,还有许多人失声痛苦。这样的哭声,比所有的文字更有说服力,更能证明被他们怀念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8、卢儿,这个温柔剔透的女子,未嫁时,就已耳闻了纳兰家长公子的才名。那个年代的女子,又有几人能为自己的婚姻做主,贵极如公主还不是要走别人为她安排好的路可是父母为卢儿选的夫婿竟是纳兰容若,这个如水般清雅的男子,真乃幸耶!卢儿是喜不可言的等待出嫁的。待到洞房花烛夜,当那个丰神俊朗的男子掀起红盖头的刹那,俩俩对视的一瞬间,卢儿便真心地许下了一世的钟情,从此她无怨无悔的深爱着纳兰容若。

69、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70、到了春天,大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万事万物都有了新的气象。春天本是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时节,可是对于小冬郎来说,却是一个充满了惆怅和郁闷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