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62句燕然勒功的意思
燕然勒功的意思
1、封狼居胥和勒功燕然有多难,取得它的荣耀就有多高,自霍去病和窦宪以后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代表着气势恢宏的远征,代表着扬我中华国威的气势,包含着华夏人千百年来对于自身安全的渴望。(燕然勒功的意思)。
2、搜“辅导班”,可以看到我对辅导班的一些相关看法。
3、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后来人们用此来表示取得了重大胜利,也可用来形容建功边地的决心和气概。
4、“何当金络脑”,就是像骏马一样佩戴“金络脑”这样贵重的马具,象征自己受到重用。
5、(3)何当金络脑。“何当”,意思就是:什么时候才能。“何当”两字领起设问,强烈传达了诗人无限企盼,企盼自己遇到英主一展自己的才华。这是一种希望,但是希望最后还是落空,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6、不过,为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便,我个人倒是建议对这样的关键词可以反复注释。要不然学生可能很难在学习过程中将这些内容串联起来。反复注释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通常一本书的注释,还会对之后重复出现的某个重点字词注释参见前面的某某注释,何况教材是分册的呢。
7、二是需要一支规模庞大的超一流的骑兵军团,只有这样的部队才有可能越过茫茫戈壁大漠。
8、欢迎同行们补充各种类似的问题,我也会对此做进一步的整理研究,将来有机会提供给教材编写者,供他们在修订教材时参考,也算是为推动教育进步,尽一份一线教师的微薄之力。
9、诵读古诗,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初步领悟咏物诗托物言志的表达特点。
10、出自五四时期的歌曲《中国男儿》,石更作词,辛汉作曲,歌词如下:
11、 慷慨淋漓:淋漓:充盛,畅快。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12、 燕然勒功:燕然,山名,既今内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
13、 念念有词:念念:连续不断地念叨。旧指和尚念经,现指低声自语或含糊不清地说个不停。
14、搜“中考”,可以看到我在指导学生备战中考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
15、搜“记忆存折”,可以看到关于如何帮助孩子积累古诗文的问题。
16、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中的《春望》一诗,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城”作了注释,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但对“国”字却没有任何注释。(教材P139)
17、待到汉明帝时期,国力有所恢复。经过明帝和章帝两代天子的持续打击,又有班超投笔从戎经营西域,终于断了北匈奴的右臂,恢复了中原同西域的商贸交通往来。北匈奴虽然失去了西域,但是北匈奴的整体实力还在,还是经常骚扰长城沿线的边关,对汉朝始终是个威胁。
18、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修订后,“马作的卢飞快”中的“的”从二声变成了四声,为啥?
19、让我们读一读这首诗,读出这一份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20、(2)“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东汉时期,朝廷打败北匈奴,并在燕然山上立了纪功碑,这就是著名的“燕然勒功”。“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作者由明亮的月光联想到寒光逼人的武器形象,含有思战之意。
21、指贪图安逸享乐等于饮毒酒自杀。同“燕安酖毒”。
22、明·徐熥《送李太守擢宪滇南》诗:他日勒功留片碣,点苍如黛石嵯峨。
23、“燕然勒功”、“勒石燕然”作为重要的典故,成为了后世功臣名将向往的功业巅峰。
24、窦宪虽然不知道这一仗影响会这么大,但狂这个字是刻在脑门上的。
25、由于北匈奴单于已逃到西伯利亚,窦宪一面派司马吴汜、梁讽携带金帛追寻北单于,企图招降他。一面班师回国,驻扎五原。当时,北匈奴人心离散,吴汜、梁讽所到之处,宣我大汉天威,前后有万余人归降。
26、西元88年,窦宪在完全掌握北匈奴军事动向之后,突然袭击,一剑封喉。窦宪率领近万大汉铁骑,配合南匈奴、西羌等数万骑兵分三路,突袭稽落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匈奴人以骁勇善战著称,窦宪是抱着打硬仗的准备来的。谁知道,两军一交手,匈奴人很快不是对手。士气低落、各怀鬼胎的北匈奴各部落措手不及,被打的全线崩溃。单于自己中箭,率一部主力拼死逃走。
27、 怏怏不乐:怏怏:形容不满意的神情。心中郁闷,很不快活。
28、回到《答谢中书书》这一篇的注释,如果能够在关于“康乐”的注释中强调谢灵运也有“好游山泽”的特点,强调他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不是对老师的教学,对学生的理解会更有帮助呢?
29、我们先看这首诗的题目,叫《送魏大从军》。这是陈子昂在送他的好朋友,这个好朋友叫魏大,要送魏大去当兵了。那陈子昂在送魏大当兵的时候说了什么呢?
30、 刚毅不屈:意志坚强,不怕困难或不屈服于恶势力。
31、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32、唐诗曾言:“何问狼居胥,执戟夜急行”、“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33、你别说,窦宪还真是个很会打仗的人。同汉武帝时期,动辄出动十几万人在大漠四处搜索匈奴人来决战不同。窦宪采用了情报战为第一原则有的放矢,作战以奇袭为主的战略,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闪电战。
34、“大漠孤烟直”,一望无际的大漠上,一道烽烟笔直地升起。这道烟,并不是温柔的炊烟,而是点燃狼粪产生的烽烟,是用来预报敌情的。那时候,作战部队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没有确定位置的GPS,烽烟,就是部队传递信号的工具。
35、这个言外之意是什么呢?学生在探究时不太容易找到抓手。其实应该从“康乐”入手,为什么不说“自秦始皇以来”,“自陶渊明以来”……而偏偏说“自康乐以来”呢?
36、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卫青逝世,起冢如庐山,葬于茂陵东北1000米处,谥号为“烈”。
37、搜“八十分”“分数”等关键词,可以看到我关于考试和分数的一些思考。
38、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请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分析律诗在字数、句数、押韵、对仗方面的要求。
39、背靠这些大树,他整天游手好闲、打架斗殴、惹是生非。
40、卫青的第一次远征是对龙城的突袭,拉开了汉匈战争胜利的序幕。他打了七场胜仗,收复了河朔和河套地区,打败了单禹,为北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韦青善于挑起战争,勇于深入,以下严令,关心将士,宽厚礼让同事,是一位非常有权势的大臣而不是私人权力。
41、可以看出,没有大一统的王朝盛世,没有超一流的军事统帅、骑兵军团和雄才大略的君主,很难取得封狼居胥的荣誉。
42、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派遣卫青、李息率兵出击匈奴,自云中出兵,西经高阙,再向西直到符离(今甘肃北部),收复了河套以南原秦王朝的辖地(通称“新秦中”),并在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带设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朔方郡治朔方县(今内蒙古杭锦旗北)。朔方郡,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旗东,离包头大约200公里。
43、在霍去病之后,仅有四人率军到达过狼居胥山,分别是:李靖、侯君集、蓝玉和朱棣。
44、东汉的这次用兵,与西汉有两个重大区别。一是西汉讨伐匈奴的兵力都是汉人,而东汉军队,大多是边疆少数民族部队。二是西汉用兵是兴师动众,千里机动,在广袤草原上寻找匈奴主力,而窦宪注重侦察,探得匈奴主力所在位置后,再果断出击,一击致命。
45、唐代西北边关,吐蕃常常进犯,开元二十五年,唐军战胜吐蕃,唐玄宗命令王维去边关慰问将士。王维一路西行,会看到哪些景?遇到哪些事?心中有哪些感受?
4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感觉自己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边塞;就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了胡人的领地。这两句诗,即是写景,也是叙事,同时还含有一种幽微难言的情感,十分巧妙。王维这次出使,其实也是被排挤出朝廷,心情是有点郁闷的。
47、但霍去病不到24周岁就英年早逝,像一颗璀璨的流星照亮汉朝的夜空,就连汉武帝都无比悲伤,为彰显他力克匈奴之奇功,把他的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
48、前年的七月份,中国与蒙古国的联合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在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的断崖上发现了窦宪北伐匈奴,大破匈奴后所刻摩崖勒石。经过仔细辨识,确认此刻石就是著名的后汉史学家班固《后汉书窦融列传·窦宪》中记载的燕然勒功。
49、 不见天日:比喻社会黑暗,见不到一点光明。
50、汉章帝崩逝后,太子刘肇继位,是为汉和帝。由于只有10岁,朝中大事皆由太后窦氏决断。窦宪的妹妹窦太后将他提拔为侍中,掌握朝廷大权。这下窦宪更是耀武扬威,甚至多次暗杀政敌,有一次竟将窦太后的男宠面首(也就是太后的情人),都乡侯刘畅暗杀,窦太后想:我的达令你都敢杀,都欺负到老娘头上了。这不能忍了,马上把窦宪给软禁起来。窦太后冷静下来想想,毕竟血浓于水,是自己的亲哥哥么,情人被杀掉了,再找一个就是了。哥哥可就只有一个呀,正好接到北匈奴内部发生变乱,朝廷廷议的结果是,臣工们都赞成出兵,一举荡平北匈奴。
51、他回朝后不可一世地将兄弟四人全部封侯,并大修宅第,争竞豪奢,穷极工巧。
52、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之杭爱山;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5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文诵读部分关于《赠从弟(其二)》的注释。(教材P72)
54、 来势汹汹:动作或事物到来的气势很厉害。
55、(释义)古诗有云“燕然未勒归无计”,意即未平定边疆的战乱,“燕然”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名字(还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地区,望高手指正)
56、汉文帝老婆窦漪房是他先祖,差点进了东汉“云台二十八将”的“举足轻重”典故主角窦融是他曾祖,刘秀的孙媳妇章德窦皇后是他亲妹妹。
57、燕然勒功,封狼居胥,是古代中原王朝展示武力功业的巅峰记忆。不同于后世那些在学院里孜孜矻矻的书生,班固随军出征,记录下了第一手的历史。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作摩崖石刻文《封燕然山铭》,成为千古名篇。
58、卫青,西汉时期名将、外戚、军事家,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59、出自五四时期的歌曲《中国男儿》,石更作词,辛汉作曲,歌词如下:
60、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
61、就题目“梁甫行”,教材只是注释了“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这个题目和诗歌内容是什么关系?“行”又是什么意思,都没有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