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00句苏格拉底是什么时期的人
苏格拉底是什么时期的人
1、当年的雅典陪审制实行的是定罪量刑程序分离的审判制度。也就是说,要想给苏格拉底判处死刑,雅典人必须要先进行定罪投票,只有在确定被告人有罪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量刑投票,两次投票都要过半数才可以判处一个人死刑。
2、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3、在《唢呐·泼色》中,张艺谋对科技时代人性面对的痛苦进行了更直接,甚至粗暴的阐述:在一个巨大的玻璃盒顶部,福州鼓乐班演奏者欢快的唢呐,而玻璃盒中的男男女女却困在盒中无法逃脱,他们狰狞的挣扎和扭曲的表情,透过透明的玻璃在观众面前一览无余,而这本身或许正是他们的痛苦来源。
4、〔8〕〔9〕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4卷第5章2—5节,6—7节,商务印书馆1984年。(苏格拉底是什么时期的人)。
5、苏格拉底在强调美德的整体性时,已经把美德的基础规定为共同的理智本性,得出了美德即知识的论点。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之所以为美德,就在于它是对事物本性和善的认识。他强调,德行在于洞见。由此,要获得美德,要行善,必须获得相应的知识。因为智慧是最大的美德。
6、按照雅典的陪审制度,即便被告人激怒了陪审团被定罪,也并不一定会得到死刑判决,因为量刑阶段仍然有保护被告人的第三道防火墙。具体的操作步骤是:控方和辩方有权各自提供一种量刑方案,然后由陪审团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但是陪审团不能在此之外作出第三种判决,只能作非此即彼的选择。
7、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罪名是“不承认城邦认可的诸神而引入‘新的神灵’,并且腐化年轻人。”在法庭上,他的辩解是徒劳的,虽然他是个无所不能的“精神助产婆”,但在为自己说话时却笨拙得很。他竟然说自己不能放弃使命,因为一个人真正所能做到的最好事情就是“不可一日不谈论善和其他各种你们听到我谈论的主题。”结果是注定的了,他没能让法官豁免自己。
8、公元前600年,波斯的琐罗亚德斯,印度的乔达摩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以色列的先知们,罗马的努马王,以及希腊的爱奥尼亚人,多利亚人和埃利亚人的首批哲学家,全都作为民族宗教的改革者而几乎同时出现,这不可能是偶然的事情。
9、 苏格拉底可以说是古希腊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哲学家,苏格拉底这一生没有写过有关的书籍和论典,但是因为其学生柏拉图的记载,还有色诺芬的著作,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这个哲学家的人物特性。
10、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苏格拉底真的死于雅典陪审制吗?
11、其次,苏格拉底认为,无知即恶。在他看来,如果没有知识,人就会听任主观的武断,或者为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意见所左右,或者为传统习惯所左右。由此,人就不会有对善的追求而跌入恶的深渊。苏格拉底甚至认为,有意说谎(或犯错误、失败)优于无意。因为有意说谎至少表明说谎者有相应的“真知”,而无意说谎则属于根本无知。前者是能为而不为,后者是不能为而不为。不能为而不为是无知、无力,其结果必定是恶;而能为而不为,表明人的行为不是只根据已之责任而是根据更大的原则,故并不一定是恶。正因为此,苏格拉底才一再强调,美德之有整体性,乃在于它们有共同的理性本性,即建立于知之上。
12、首先,苏格拉底指出,自愿从恶避善不是人的本性,在面对大恶和小恶时也没有人愿意选择大恶。人的畏惧和恐怖这两种情绪可以理解为对恶的预见;人们所以会对预见恶产生畏惧和恐怖,就是因为无人自愿遭遇恶、接受恶。苏格拉底说:“对善的想望是为一切人所共同的,而在这一点上,是并没有人比另一个人更好的。也没有人想望着恶的”〔29〕。“没有人自愿趋恶,避善趋恶是违反人的本性的”〔30〕。在这里,恶既指与善相对立的恶,也指与有益相对立的失败。在苏格拉底看来,知必然导出行,知识是德行的基础。有知识而去为恶者是不可能的。为恶只能出自于无知。
13、〔26〕〔31〕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2卷第6章,第1卷第1章。〔29〕参柏拉图:《美诺篇》。
14、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期,一个对西方文化有着卓越贡献的哲学家,也是世界公认十大哲学家之其中最著名的著作就是《理想国》,直至今天,许多人还是受到了它思想的影响,比如说柏拉图式的恋爱,就是只谈恋爱,不论其他。
15、这种定罪量刑程序分离的意义十分重大。如果定罪和量刑程序是合二为一的,这就会导致量刑反制定罪的现象发生,也就是以量刑结果为导向回头寻找合适的罪名,这样就严重违背了司法的规律,产生“欲加之刑,何患无罪”的司法乱象。
16、对印度轴心时代的圣人而言,当他们能意识到言辞的无能为力时,顿悟的境界就来临了,从而能了观不可言喻的真谛,这就是他们心中的“梵”。他们能感觉到它,但无法明确地形容表达出来。
17、〔12〕柏拉图:《卡尔米德篇》174B-D,见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2卷第44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
18、苏格拉底之死不是一个简单生命的终结。这个西方文明历史的悲剧被后人反复提出来,激发了一代又一代学者的思想灵感。如何防止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如何实现社会和国家的正义和善治?苏格拉底入狱以后,他的朋友们一再劝他逃离雅典。可是他甘愿伏死,不愿背叛雅典的国体,成为后世国家的公民典范。我们设想,如果苏格拉底当时到了中国,也即是春秋时期,他或许会被看作一个不合礼仪的怪人,甚至可能成为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庄子,而绝不会被判死刑,由此可见中西方文明起源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设想,在另一种人口和文明中,无论是以投票方式还是君主独裁的方式,苏格拉底很可能都是安然无恙的。甚至在当时的雅典,如果所有人口都有投票权,苏格拉底也可能不会死。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之死,既没有代际正义,也没有区域整体正义。
19、媒體好像分不出「一場車禍意外」與「一場文明危機」之間有何差別,所以行車記錄器新聞,往往凌駕於專業鏡頭下的深度報導……
20、〔22〕〔23〕〔24〕〔25〕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4卷第6章,第2卷第6章,第2卷第4章,第3卷第11章。
21、比如生育问题,对个人而言是生育选择的自主决策,生育孩子数量的多少是自由的,但是生育具有外部性,既是家庭代际传承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对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大多数人都不愿生育或生育很少,可能削弱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22、最早提到这个重要时期的人,叫做拉索尔克斯和维克多.冯.施特劳斯,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写道:
23、這些大標題源自「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表的一篇醒目公報。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是世界衛生組織下面一個專門研究致癌原因的機構,他們宣稱,加工肉品能增加將近18%罹患腸癌的風險,將之歸類於第一組致癌物質,與吸菸和游離輻射一起。同一份公報把紅肉歸類於第2A組,定義為對人類「大概會致癌」。肉和吸菸一樣危險的想法,遂引發廣泛的驚愕。
24、所以,如果定罪与量刑程序分离,某种程度上是有利于被告人的,因为陪审团完全可以为了避免对被告人处以重刑,而不给他定罪。所以,雅典实行的分离制度其实是对苏格拉底非常有利的。
25、呼麦和潮尔表演者:青格乐/ 云纱秀: DanielWurtzel (美国)
26、〔21〕参柏拉图:《拉凯斯篇》见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卷2第447—450页。
27、其次,善是自由、自制、自主。在苏格拉底看来,善不仅指事物的有秩序安排,也指个人的自由和自制以及由此决定的个人的自主。他指出,自由对于个人和城邦都是高贵而且美好的财产,能够做最好的事情即从事善就是自由,反之,受到阻碍不能从事善也就是没有自由。相应地,凡是不能自制的人也就是没有自由的人。那些不能自制的人不仅受阻不能去从事善,还被迫去从事恶。那阻挡人去从事善同时还强迫人去从事恶的主人也就是最坏的主人〔8〕。由此,苏格拉底认为, 善就是一个人自主地自制而获得从事善的自由,而能够自主就是智慧,就是健全的理智。他说:“智慧是最大的美德,不能自制就使智慧和人远离,并且驱使人走到相反的方向去。”由于“不能自制使人对眼前的快乐留连忘返,常常使那些本来能分辨好坏的人感觉迟钝,以至他们不但不去选择较好的事情反而去选择坏的事情”。所以“健全理智和不能自制这两种行为是恰好相反的”〔9〕。也就是说,善就是个人的自主,相反则为恶。
28、“作为人类,在很久以前我们坐下来,面对面交流,会因为害羞而脸红,我们感知别人的害怕、生气、伤心、开心,我们未来是否还有这样直接的感知呢?”
29、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出生于公元前427年,他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没有之柏拉图与自己老师苏格拉底和自己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他创建了雅典学院,虽然他的经典著作中很大都与苏格拉底对话的形式出现,但是在西方的哲学界的大部分人都认为,柏拉图作品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只有一种代表,并不一定都是他真实的形象。柏拉图的思想受到他之前很多人的影响,比如荷马、毕达哥拉斯、阿拉克萨格等。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是西方哲学和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界和思想家。
30、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31、苏格拉底正处在雅典最兴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相对和平,经济上空前富有,政治上十分繁荣。
32、命理師和占星家說:「你很善良和熱情,但如果你感覺遭到背叛,你也可能產生令人招架不住的怒火與怨憤。」你覺得很準吧!所以,他們幾乎對每個人都這麼說。
33、首先,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苏格拉底认为,“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有哪个不能自制的人能学会任何好事并将它充分地付诸实施呢?”〔16〕“因为一个不能自制的人并不是损害别人而有利于自己,像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掠夺别人的财物来饱足自己的私囊那样,而是对人既有损对己更有害,的确,最大的害处是不仅毁坏自己的家庭,而且还毁坏自己的身体和灵魂。”〔17〕苏格拉底不仅这样说了,而且“他的实际行动比他的言论更好地表现了他是一个能自制的人。因为他不仅制服了身体的私欲,而且也战胜了与金钱有关的一切事情。”〔18〕即使对于他人,他也是首先要求他自律自立,“苏格拉底并不急于要求他的从者口才流利,有办事能力和心思巧妙,而是认为对他们来说首先必须的是自制,因为他认为如果只有这些才能而不会自制,那就只能多行不义和作恶多端罢了。”〔19〕苏格拉底之所以强调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是因为在他看来,不自制就会使人受身体情欲支配,不择善行事,甚至去做无耻的事,即使人远离智慧〔20〕。而自制作为理智对欲望的克服,使欲望以适度的方式得到满足,才能给人以最大的快乐。
34、如果人类掌握了使用文字的技巧,那会将健忘根植在人类的灵魂当中;人们将因为仰赖文字记录而不再记忆任何事情,他们谈论的事物将不再源于内心,而是源于外在的标记。
35、最后只剩一个机会了。在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以后,雅典正在进行一年一度的祭祀神明的活动,所以死刑执行就要延期。就在这个空当里,出现了我们非常熟悉的那个历史上的故事。一群苏格拉底的朋友、学生前来看他,不断地劝他抓紧机会出逃,甚至已经帮他准备好了资金,规划好了出逃路线,但这最后一个机会,苏格拉底也放弃了。
36、那么,当时审理苏格拉底的500名陪审员中,究竟有多少人投票支持他无罪呢?
37、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更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是第一个将哲学和其他科学分开讨论的哲学家,开创了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对世界有着重大的意义。
38、不仅如此,苏格拉底还不断刺激陪审团。他居然建议陪审团宣布他是公民英雄,在他刑满释放之后,在他的余生之中,每天都要在市政厅为他供食。于是陪审团终于被彻底激怒了,即便那些本来同情他的人也临阵倒戈。
39、〔7〕柏拉图:《斐德罗篇》,见《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卷上第62页。
40、他是一个怪人,长相极其丑陋,嘴唇向外突出,鼻子扁平而上翘,还大腹便便,无论从外表的哪一个方向看,似乎都是个平庸之辈。苏格拉底还对赚钱天生不感兴趣,对会向学生收费的行为感到惊骇。
41、《对话·寓言2047》6月16日至18日于国家大剧院连演三场,之后将在上海、杭州、广州等地陆续上演。
42、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是公元前469年至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非常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生中最有名的就是柏拉图,由于苏格拉底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对于他的哲学思想的研究非常的困难,他的思想主要是通过柏拉图与他对话的记载,可以说他们师徒两人的哲学成就是西方哲学史上的巅峰,他们的哲学思想一直影响着西方哲学长达2000多年,苏格拉底的人格魅力也得到西方很多学者的赞誉,他不仅思想深厚,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崇高品质也不断的影响着后人,因此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43、那么,苏格拉底饮下毒酒还是不是为了维护雅典法制的尊严呢?
44、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印度中期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45、苏格拉底认为,道德行为需要选择,面对各种现实的和可能的快乐和痛苦,人们总是选择较大份量或程度的快乐,较小份量或程度的痛苦;当面对痛苦和快乐交叉的事情时,总选择快乐超过痛苦的事情而避免痛苦压倒快乐的事情。人们对快乐和痛苦作出选择时必须对它们加以衡量和测度,这种测度本身就是知识,只有知识才能保证作出正确的选择,保证我们获得善的生活。因此恰恰是知识支配快乐和痛苦等情感,是知识构成美德的基础。这样,苏格拉底明确宣称,美德即知识。
46、苏格拉底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人生哲学家,不仅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而且通过强调人自知无知,通过对自己本性的洞察而获取真知,“进而通过熟悉事物本性,认识各种美德而达到施行各种美德,以通向人生最高境界实现至善这一人生最高目的,建立起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生境界学说。苏格拉底的从无知到知,从真知到美德,从美德到至善的人生境界论,在今天,仍不失其一定的现实意义。
47、柏拉图的《普罗太戈拉篇》记述了苏格拉底和智者首领普罗太戈拉关于美德和知识的讨论。在讨论中,苏格拉底揭示了两种根本对立的道德观,多数人主张不是人拥有的知识支配人的行为,而是激情、快乐、痛苦、爱或恐惧等等情感支配人的行为;另一种道德论则主张知识是最能支配人的行为的美好的东西,因为它能使人辨别善恶,智慧是人最需要的援助〔27〕。前者被称为情感道德论,后者即苏格拉底的理智道德论。为了说明自己美德即知识的论点。苏格拉底对情感道德论作了有力的批判。他指出,人的生活不能满足于情感道德论所导致的知善而不为、知恶而故犯,浑浑噩噩地得到快乐和避免痛苦。
48、轴心时代的很多圣哲,都是深具使命感的,把自己的人生和天下黎庶的命运挂起钩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虽居江湖之远却偏要心忧天下。他们的目光超越了个人荣辱的小我状态,达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成境界。
49、张艺谋在《小戏·掌间》中用一场京剧表演和“iPad表演”来解答他自己的问题:
50、与他交谈几乎得考验做人的忍耐底线,是一种非常令人烦心的体验。他会绕着绕着把人带到沟里,无论什么主题,他都能让你兜圈子,直到你主动把什么都告诉他,告诉你的过去和现在,从而让他从高处把你审视和透看个精光。
51、陪审团也觉得这样量刑太过分了,所以,为了不让小偷被判死刑,干脆都把轻微盗窃的行为都宣判为无罪。你看,这样一来,程序法上的科学设置就实际上缓解了实体法上严苛的罪刑关系。
52、本文转载自:“人口青专会”,已获授权推介。
53、苏格拉底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美德同智慧联系在一起。他说:“正义和一切其他美德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而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的人决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凡不认识这些事的人也决不可能把它们付诸实践;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所以,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14〕在这里,苏格拉底明确地指出,一切美德都是真、美和善的,真美善都对人有益有用,因此无人有意为恶,而无知就是恶〔15〕。
54、正因如此,苏格拉底当年就立志要拯救这个被无知统治的城邦。讨厌民主,就是因为某些领导人没有知识,没有学问。因此苏格拉底学习他母亲助产士的职业,帮助别人催促知识的降临,终身宣讲知识的重要性。
55、对于希腊哲学的发展,我们很难在一门导论性质的讨论课中详细解释。我们在这里只需要知道其大概的发展,细节则交由有兴趣的同学自己探索。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发展了泰勒斯的学说,分别视无定形和气作为世界的本源。赫拉克里特则认为是火。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无定形”的含义,无定形的意思是世界的本源不是我们所知道的东西,它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但问题在于这个否定性的概念并不能解释世界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因而这个概念在之后被抛弃了。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尝试,很多否定性概念也运用在了之后经院哲学描述上帝上,不得不说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56、苏格拉底重视自然的研究,看重自然哲学,同时对于法律也是格外的重视,认为人应该接受社会的法律。同时重视自我的反省,喜欢辩论,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学术时期。
57、雅典历史上,有很多人是被起诉以后潜逃,让司法机关抓不到的,普罗泰戈拉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选择主动自我流放。
58、在这个时代里,几个重要人物的重要思想,是该时期最重要、最宝贵的财产。他们分别是中国的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希腊的苏格拉底、犹太世界的耶稣。
59、古希腊哲学大抵分为三个时期:自然哲学时期(又称前苏格拉底时期)、苏格拉底时期、后苏格拉底时期。
60、今天,我们要正确理解苏格拉底是很难的,因为他反对写作,认为一经由文字,真理就变成了玄而又玄的空洞说教。他什么都没留下来,流传下来的资料都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在他去世多年后写下的对话录,柏拉图在中后期的资料中加入了很多自己的领悟,已不能完整反映出苏格拉底哲学的全貌。
61、在阿尔法狗横扫全球围棋高手的当下,人们不再需要科幻电影式的想象力就能体会到科技对人类的潜在威胁。人类和科技之间的矛盾的全面爆发,如果爆发的话,大概并不会发生在一个太久远的未来。
62、(2)弗朗西斯·福山著,黄胜强等译.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
63、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时期,爱菲斯学派的创始人,赫拉克利特本身是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受到了许多良好的教育,所以他的起点要比一般人的高,他主张任何事物都是流动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64、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報告機率,對於我們如何理解它,以及我們在情感上如何處理該信息,都有巨大的影響。對於和我們健康和壽命相關的信息,這點尤其真確。
65、他改变了哲学的焦点问题,将人们的关注点由解释世界转向解释人类,即“认识你自己”。正如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所说,苏格拉底是“把哲学从天上拉下来,将她置于人类的城市,将她带到人们的家里,并迫使她问及有关生命和道德以及善恶问题的第一人”。
66、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67、善是苏格拉底的最高哲学范畴,苏格拉底的整个哲学都不过是对善的不同角度的讨论和对善的普遍性的追求。同时,苏格拉底也把善当作人生的最高目的。他说:“善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目的,其他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善而进行的,并不是为了其他目的而行善。”〔4〕也就是说, 诸如理性、快乐、自制等等都是以善为目的的。“正是为了善我们才做其他事情,包括追求快乐,而不是为了快乐才行善。”〔5〕善不仅是单个人人生的最高目的,而且也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目的,治理城邦的目的就是要使城邦和公民们尽可能成善。善是一切行为的目的,也是最高的道德价值,而至善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68、那么,苏格拉底又为什么要一心求死呢?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雅典实行民主制,用抽签的方式选择领导人。而苏格拉底痛恨让那些没有知识的人登上领导的席位的雅典的民主体制,他坚决主张必须要让具备相关知识的人做相关的事情。这个道理,就像必须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才能做法官,必须考取驾照才能开车一样天经地义。
69、〔2〕(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1卷第1章15—16节,商务印书馆1984年。
70、现代舞表演者:CPG-Concept(英国)
71、人的記憶,並不像錄影裝置,你只要錄下事件,以後就可以回顧。記憶其實更接近維基百科,你可以上去改動它——但是別人也可以。
72、苏格拉底在他的哲学谈话中几乎谈到了所有的人的美德,而他自己则是各种美德的化身。在这些美德讨论中,他一方面试图为各种美德寻求普遍性的定义,另一方面又坚持各种美德作为对善的实现的整体不可分性。具体地说,苏格拉底十分强调以下几方面:
73、〔13〕〔27〕柏拉图:《普罗太戈拉篇》,见《希腊哲学史》第2卷第442页,第2卷第472页。
74、苏格拉底,生卒: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
75、到底苏格拉底该死还是不该死?这既是一个道德问题,又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正义问题。以后人的眼光看,苏格拉底当然是不该死的。然而后代人终究无法参与当时的投票,因此只能把苏格拉底之死当作一个历史悲剧。柏拉图亲自见证了自己所尊敬的老师之死,终生耿耿于怀,决心把老师的智慧发扬光大。因此,他建立学校、著书立说,一生孜孜以求建立一个“理想国”,并且对民主统治始终抱有一种鄙夷的态度。他的理想是由“哲学王”来治理一个国家,这样他的老师就不会死了。站在柏拉图的角度,人们会很同情。怎么可以由一帮愚蠢的人来投票决定一个“智者”的生死呢?这样的社会治理方式岂不是很荒谬?
76、这部舞台剧由张艺谋导演,上汽通用汽车别克品牌出品。张艺谋将《对话·寓言2047》定义为一场“全新观念演出”,聚集了来自7个国家的20支团队及个人,将蒙古长调、陕西碗碗腔、泉州木偶剧等中国传统艺术表演,和当今最高科技的舞台艺术共处在一个舞台上,用一种直接、怪异的冲突感直接探讨了他眼中的人类和科技之间的关系。
77、苏格拉底好像自己也觉得有点过分,于是,他就提出了一个罚金的建议,不过这也有点故意挑衅的味道。因为他建议的罚金数额居然是:1迈那。
78、耶稣的出现与释迦牟尼类似,也是以宗教的形式来稳定人心,强调信仰的力量,认为人人平等,看重人的幸福,只要信仰真诚,每个人都可以上天堂。
79、〔32〕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卷上第68页。
80、在这部对话的最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讨论文字记录这件事在什么情况下是可以接受以及不可接受的,就讲了一个故事来阐明自己对文字记录这件事的深深顾虑。
81、〔33〕柏拉图:《斐德罗篇》,见袁澍娟主编《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1卷第471页,人民出版社1990年。
82、苏格拉底不需要乐器,他的语言就足够拨动人的心弦,直抵你的内心深处。在他讲话时,他会使阿尔基比亚德”深感卑微“,但苏格拉底却从不沾沾自喜。
83、譬如說,想像一場有兩千名心臟病人的臨床試驗,其中一千人服用安慰劑,另外一千人服用新藥。如果在一年內,安慰劑組有五次心臟病發作,但新藥組只有四次,那麼絕對風險只降低了千分之也就是0.1%。這個數據實在不太能打動人——醫師必須將此新藥開給一千名病人,才能預防一次心臟病發作!考量讓新藥上市所需耗費的成本,看起來更漂亮的相對風險數據(5-4)÷也就是20%,當然就更可能受到擁抱了。
84、灵魂使人进行思考,激发人类去追求善。对灵魂的培养是人生最重要的任务,远比世俗成就重要。好的善行使灵魂受益,坏的恶德让灵魂受到损害。苏格拉底告戒人们,容忍是绝对必要的,他临终前说道:”无论遇到什么挑衅,都不应当对人以牙还牙。“这是通向幸福的唯一道路,如果你可以对朋友和敌人一视同仁,灵魂将因此受益。
85、通过提出问题并分析答案,苏格拉底和对话者发现任何一种观点都不是无懈可击的,都有内在的错误和矛盾之处。定义一次次被否定,参与者经过剥笋式的对话过程,无不感到头晕目眩。
86、但是苏格拉底对基于文字的传播方式嗤之以鼻,直到死也没有亲自写下什么文字供后人学习和瞻仰。
87、但是,苏格拉底真的是死于雅典陪审制吗?苏格拉底真的是为了维护雅典法律的权威,才选择自杀而不是逃亡的吗?
88、当我们了解西方文明的时候,最令人惊奇的是西方文明两大奠基人之死。一是苏格拉底之死,二是耶稣之死。苏格拉底奠定了西方的理性文明,他的弟子柏拉图和徒孙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理性文明的两座高峰。耶稣奠定了西方的宗教文明,他的徒子徒孙成为欧洲中世纪四分五裂时代的文化粘结剂。理性文明与宗教文明的结合,诞生了现代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苏格拉底为什么会在雅典民主体制下被判死刑?我们这里不打算讨论其细节和争论焦点,因为翻看一下苏格拉底被审判时面对公众的《申辩》就比较清楚了。
89、释迦牟尼,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
90、〔4〕〔5〕柏拉图:《高尔吉亚篇》,转引自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第2卷第441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
91、苏格拉底大约也窥见了宇宙的部份真相,世间的一切不过是永不停歇的变幻过程,但他不具备宗教家们的出世情怀,所以就用辩证法的方式,让与他对话的人在意识到真理是无理可说、人类蠢笨无知时,自然而然地引出真理的灵光闪现。
92、讲到这里,你大概已经有了答案:苏格拉底到底是被雅典的陪审制度害死的,还是他自己一心求死。所以,苏格拉底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于雅典的司法制度和民主制度。
93、因为,他内心坚信,如果按照学生的意愿选择逃亡,将会违背自己一生信奉的哲学观念,并将进一步损害雅典法律的权威。
94、苏格拉底本有机会逃走,但他拒绝了;他也可以选择被流放,可他仍然不为所动。他在错误的时刻说了正确的话,从而是真理的捍卫者,他的死成为谎言的见证,而谎言在当时却处于压倒性优势地位。
95、互动视频动画团队:RADUGADESIGN(俄罗斯)
96、但是,由于英国的司法制度实行的也是定罪与量刑程序的分离:先由陪审团决定被告人是否有罪,再由法官决定他应该被判处何种刑罚。这样一来,一旦轻微盗窃的行为被认定为盗窃,后面的量刑结果就肯定是死刑,这样的罪刑关系显然太过严厉。
97、人口学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是队列分析,形象比喻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是一浪更比一浪高,还是一浪更比一浪低呢?每年的出生人口队列就相当于一个浪。如果一浪更比一浪高,那就是一个增长型的人口,如果一浪更比一浪低,那就是一个低生育水平的人口。学过人口学的人都知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生育水平长期处于更替水平以下,那么这个社会终将进入人口缩减状态。澳大利亚人口学家卡德威尔称之为“人口塌陷”。一个人口塌陷型的社会遇到的挑战并不比一个人口增长型的社会少。
98、苏格拉底死于雅典民主制度,更准确地说,是死于陪审制。
99、苏格拉底当时这种让有知识的人担任领导的思想,和雅典当时整个制度的基础,即抽签这种民主方式产生了严重的冲突,等于严重动摇了雅典政治的正当性基础。所以才会出现政府对他的三项指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