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90句哲学是什么的统一


哲学是什么的统一

1、首先,宏大叙事对个人自由的侵害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反人道主义的代名词,这一主题成为了法国学界热衷讨论的话题,雷蒙·阿隆从分析革命、阶级的神话性入手批判马克思,梅洛·庞蒂在批判苏联现实的非人道主义的同时却抱有着对共产主义的同情,这其中还包括萨特对何为人道主义的相关讨论。其次,这种人道主义的争论最终演变为关于历史必然性的探究。人道主义对主体性的凸显隐含着历史理性的存在。萨特在与加缪的争论正曾经这样说:“历史有意义吗?您问,历史有一种目的吗?对我来说,这个问题没有意义的,因为它离开了创造它的人之外,历史只有一个抽象的、僵死的观念,不能说它有目的或者没有目的。问题不在于‘认识’它的目的,而在于‘给予’它一种目的”。萨特以其存在主义的方式试图消解历史必然性,但却在人赋予历史以目的的意义上重构了一种历史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在本质上与黑格尔式的历史理性异曲同工。结果只能是强化了历史必然性的维度。最终,这种历史必然性隐性地回复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从而使革命的可能性及其现实性再次成为了一个问题。

2、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构建,也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践为前提,必须以新时代的时代任务为自己的主题,必须提出新时代解决中西古今文化矛盾的方案。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任务,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华文明的古今贯通中,确立当代中国发展的中国史意义和世界史意义,确立当代中国的统一哲学,确立当代中国的文化体系,用哲学的普遍性方式向世界宣示中国道路和中国道理的普遍客观性。新时代哲学的任务就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入结合起来。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步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步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结合。

3、eudaimonism幸福主义/嗨皮!  

4、relativism相对主义/“中国特色”  

5、墨子还说,为什么大家应该听从天子的意见呢,因为天子是大家推举出来的,是天下最仁爱的人,如果全天下都效法天子,那就仁爱就能遍天下。所以,墨子认为:“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因为天子能统一天下的道义,所以天下就可以治理好。(哲学是什么的统一)。

6、  纵观人类科技的发展,很明显,人类意识思维走在科技的前面,先有了想象才有科技的创新。所以,意识是走在物质的前端的。

7、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费希特

8、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黑格尔

9、skepticism怀疑论/“你根本不爱我!”  

10、“尚同”分为上中下三篇,内容也非常精彩,什么是“尚同”呢?

11、厌世主义,亦即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是特定人群中所形成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悲观心理的反映。(注意这幅图跟上面第36幅的差别)

12、阿兰·巴迪欧在其《世纪》中的一篇谈到了支配这个世纪的七个变量(Septvariations)。其中他着意在“哲学”标题下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之间,哲学家们用不同的形式来关注了作为主体的个体本真的可变性。”这个可变性的主体意味着我们不再将主体的本质视为恒久不变的。相反,主体被存在的匮乏(manque-à-être)所界定,“由此主体的本真性被敞开了,因为这种本真性既非一种本质,也非一种本性。由此主体理论有可能指认一种什么也不是的主体,主体是在特定条件下生成着的。”换言之“‘是其所是’,作为主体,不过是一个生成着的决定罢了。”

1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所以哲学还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普遍方法。

14、唯心主义反对现实主义的哲学观,认为在人类的认知中,我们对物体的理解与感知,独立于物体的实际存在。

15、因此,统一性就不仅仅只是知其然、而且还能够知其所以然.或者说统一性不仅仅指事物现象的同还包括了这些现象背后相关的宇宙规律的同矛盾论中: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

16、副现象论认为物理世界可以影响内心世界,但是反过来却不行。

17、“哲学是什么?”,回答应是千人千面,很难统但可大体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不虞之誉”,认为哲学高于且统领一切学科,是一切学科的女王;一种是“求全之毁”,认为哲学如鸡肋,甚至是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副产品,没有什么价值。

18、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乐高积木

19、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是认识的方法,是论理的方法,然而它就是世界观。世界本来是发展的物质世界,这是世界观;拿了这样的世界观转过来去看世界,去研究世界上的问题,去指导革命,去做工作,去从事生产,去指挥作战,去议论人家长短,这就是方法论,此外并没有别的什么单独的方法论。所以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世界观同方法论是一个东西,辩证法、认识论、论理学,也是一个东西。

20、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哲学家们不仅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中,还生活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之中。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维持生存。直到今日,中国的农业人口还在全体人口中占75%至80%。在一个农业国家里,财富的首要基础是土地。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以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

21、农民靠土地生活,而土地是无法挪动的。地主阶级出身的读书人也无法离开土地。一个人若没有特殊的才能,他无法离开祖辈生活的这片土地,他的子孙也只有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就是说,同一个家庭的后代,由于经济的原因,不得不生活在一起。由此发展起中国的家族制度,它的复杂性和组织性是世界少有的。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这种家族制度的理性化。

22、二元论认为世界由两种力量统治:善与恶。善是精神,是灵魂,是善的力量创造的一切东西;而恶是物质,是肉体,是恶的力量创造的一切。这两种力量对抗着,共同支配世界。

23、墨子还在这一篇为我们描述了国家是如何起源的,并为我们阐述了统一国家的必要性和意义。

24、这也有助于说明,中国哲学的语言何以是提示性的而并不明晰。它不明晰,因为它不代表用理性演绎得出的概念。哲学家只是告诉人们,他看见了什么。因此,他所述说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使用的语言却很简短。这就是何以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往往只作提示而并不明确的原因。

25、nihilism虚无主义/为什么要高考?  

26、马克思这种带有康德色彩的“批判”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它的形成与其理论视域的转化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概而言之,由于马克思对物质利益的关注促使其关注现实生活,并由此发现了“异化”的存在,而由“异化”引发了对于思维与存在之间的断裂的洞悉,促成了马克思迥异于思辨批判之“批判”的形成。同时也正是基于这种“批判”,马克思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

27、optimism乐观主义/船到桥头自然直  

28、以幸福作为人生目的和理想的人生哲学。认为幸福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是人的天性,人生的意义即在对于幸福的追求。

29、在冯先生看来,新的广泛的哲学体系的出现,意味着不同的文化在中国的矛盾冲突的解决。所谓不同文化的矛盾,就是古今中西之间的矛盾。新的广泛的哲学体系的完成,从根本上说就是对古今中西问题的根本解决。在冯友兰先生看来,这个新的广泛的哲学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而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30、(内容摘要):本文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彻底批判为切入点,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精神还原为“批判”与“革命”两个概念。在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对比当中,首先凸显了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所带有的康德色彩。它与康德的“批判”哲学的契合点在于,第强调了主体的有限性,第拒斥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思维与存在的分裂,导致了应然与实在之间存在的永恒张力,革命的行动及其激进性需要保持这种张力。因此,马克思对于统一性原则的破除成为革命理论合法性的哲学基础。正是这一哲学诉求决定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任务:第凸显必然性的断裂,第基于偶然性,重构主体观念。

31、经验主义指相信现代科学方法,认为理论应建立于对于事物的观察,通过实验研究而后进行理论归纳,优于单纯的逻辑推理、直觉或者先入为主的概念。

32、  很多人不知道哲学用来干嘛的,也不知道哲学有什么用。学哲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当代中国,100%是找工作难的,哲学本身属于人类纯理论的构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但是,到最后,我相信,宇宙与人类的谜题,必定需要有高度的哲学理论统一起来,才能破解。这是必然,也是哲学的终极,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大统一。

33、中国的祖先崇拜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世代居住在一个地方的一族人,他们追溯首先在这地方定居的祖先,敬拜他。祖先成为家族的共同象征,作为一个巨大复杂的组织,这样一个象征是必不可少的。

34、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做的努力虽然缩小了马克思思想范围,但却正洞悉了马克思思想中残存的形而上学,借助于各色新的理论资源,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者们正在努力的完成马克思思想的彻底化。这种彻底化集中表现对马克思主体理论的重构上。从这一意义上说,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的背叛(诸如对其经济、阶级、生产概念的拒斥)同时也是坚持马克思的一种独特方式。

35、人们把世界观形成一套体系,用某种理论形式表现出来,那就形成了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6、(墨子思想Ⅵ)古人的智慧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7、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奥古斯丁

38、  物质与意识能统一吗?一个是存在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一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39、然而马克思并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个关注现实的思想家。在马克思的时代,法国的社会主义倾向的唯物主义、构建“社会”概念的苏格兰启蒙运动,甚至黑格尔本人都已经对社会现实的问题给予了足够多的关注,黑格尔甚至将政治经济学引入到哲学的研究视域当中,让其在法哲学的研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只有马克思,在当时的社会现实的研究中游走在哲学与经济学之间,在经济学中引入“异化”,而在哲学中则将包含特定历史情境的人的生活本身纳入其中,打碎了固有形而上学的统一性原则。从而构筑了一种不流于乌托邦的设想(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又能够真实的突破思辨哲学束缚的哲学形态。

40、因此马克思借助于批判的批判家,即鲍威尔等人的口吻所说这样一段话就变得非常重要:

41、  未来,在中国,必定产生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用《易经》的哲学基础框架统一物质与意识的矛盾,创新地统一了宇宙理论。开拓全人类文明新篇章。

42、立足当代中国实践,通过源流互质的方式总结中华文明史,综合融通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发出新时代广泛而统一的中国特色哲学体系,是新时代对哲学学科提出的至高要求,也是当代哲学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43、中国的社会制度便是家族制度。传统中国把社会关系归纳成五种,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在这五种社会关系中,三种是家庭关系,另两种虽不是家庭关系,却也可以看做是家庭关系的延伸。譬如君臣关系,被看成是父子关系;朋友则被看做是兄弟关系。这还只是主要的家庭关系,此外还有许多。在中国最古老的辞书———著于公元前的《尔雅》—书中,有关家庭各种关系的名称有一百多种,其中多数在英语中没有与之相当的词语。

44、1906年,丹麦古典学者海贝尔在伊斯坦布尔的一座教堂图书馆里发现了一个174页写满祈祷文的羊皮卷,在祈祷文下藏着一些有关数学的模糊文字。后经学者考证,这是10世纪一名文士誉录到羊皮纸上的阿基米德希腊文手稿,在13世纪时被一名僧侣洗去上面的墨水,重新写上祈祷文。在现代科技的协助下,科学家们鉴定出羊皮卷的上的内容包括阿基米德的七篇有关数学、物理学的论文。

45、最终,马克思明确将自己的理论道统归入黑格尔,在其写作《资本论》的时候仍然需要不断参照黑格尔的《逻辑学》。但显然他在黑格尔哲学中选择了客观精神的维度,拓展这种客观精神研究的视域,并斩断客观精神向绝对精神回归之路。这或许是马克思将自己后半生的研究固着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个原因。但斩断了绝对精神的黑格尔是否还是黑格尔?或者这个凸显现实(物自体)与思维体系对峙的理论是否更趋向于康德?

46、基于中华文明史观,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理解为马克思主义不断激活中华文明内在力量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文明土壤中生根发芽,与中华文明内在精华相结合,不断开辟出中华文明新境界、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同样是不断激活中国哲学内在价值,开辟出中国哲学新形态的历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发展阶段。

47、世界观的理论形式,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8、立足于体用一如观看待中西关系,就是立足中国大地,立足中华文明之道看待西方,在中国之体上,以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将西方看成是一种为我所用的可资借鉴的资源,而不是把西方看成是普遍真理意义上的普遍之体。作为资源和手段的西方,必须进入中国的有机体、适应中国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海纳百川的体系,可以包容一切有助于中国成长发展的资源,而这也正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系统性的体现。因此,体用一如可以达致中西贯通。

49、在中国的诗歌里,让我们读陶渊明(372——427年)的诗《饮酒·其五》∶

50、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呈现出互补,相互促进。很大意义上讲,意识的力量更强大,大家都明白,宇宙中看得见的只是占少数不到5%,更多的是看不见的,看不见的东西不代表它不存在(包括,意识与精神,情感,灵魂),衍生为物理理论(暗物质,反物质等等)。这些一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51、因此,如果说鲍威尔的“批判的批判”中的“批判”仅仅意指一种“批评”与“责难”,那么马克思哲学中所渗透的批判精神还包含着一种“断裂”,它意指着打碎旧有形而上学的统一性,在思维与存在之间重新设立不可逾越的鸿沟。马克思在此理论指向的基础上开始重新运用“唯物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说,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虽然警醒了马克思思辨观念论的迷梦,但其理论的粗陋,会让唯物主义退回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当中趋向于自然科学的一支它所带来的仅仅是一种理论倒退。马克思作为黑格尔哲学的后继者彻底的批判其形而上学的统一性,但不能放弃作为后-康德哲学所应有的坚守,即经过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哲学只能在“观念”建构上获得其合法的存在样态。正如伊格尔顿在《看门人》中所谈到的那样:“唯物论的奠基原则是:在我们的对面就有一个真实世界,我们可以有关于它的知识。……但他们好像并没有意识到,只有躲藏在蒙大拿某处山洞中的那位狂乱的观念论者才会否认这一点。”(8)真正的问题只是这种观念建构究竟是有限度的(如康德和马克思),还是无限度的(如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存在着分歧。但正是这种对观念论的限定,产生了马克思不同以往的“唯物主义”倾向。

52、emotivism情感主义/“我就喜欢!”  

53、资本主义的特色是私人拥有生产资料,且投资活动是由个人决策左右,而非由国家所控制,经济行为则以寻求利润为目标。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模式包括了自由的资本和雇佣流动、市场竞争以及价格机制的运行。

54、然后,有些人出于理性,会相互开始约定一些“契约”,比如张三和李四说好,我们相互不能侵犯,不能抢彼此的东西。但问题是怎么保障契约有效呢?那就交给一个第三方来保管和裁决,而双方都约定要服从这个第三方的判断和管理,这样就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而这个第三方逐渐就发展成为了国家或者君主。

55、世界上没有不能分析的事物,只是:情况不同;性质不同。许多基本范畴,特别是对立统一的法则,对各种事物都是适用的。这样来研究问题、看问题,就有了一贯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6、断裂与症候,实际上是革命的另一种表述。当代激进左派努力回避着一切带有传统马克思主义色彩的术语。但其理论的内核却从未改变。这是他们拯救马克思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拯救的两难困境在于:一方面如果坚持革命,那么关于革命方向与革命主体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对后两者的讨论却会将理论带回到传统的教条主义的马克思理论的老路上:即将共产主义作为历史的必然目的,将无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先定选民。从而最终将马克思打碎的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重新回复,用一套关于革命理论的设计预先规定革命的结果。这是向形而上学与观念论传统的倒退。但另一方面如果坚持革命,却不关注其革命的方向与革命主体,那么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将沦为一场不知结局为何的“游戏”。如同后现代理论的必然宿命,在“怎么都行”的理论宽容中成为既有现实的维护者,而不是批判者。因此用多元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来重新改造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消解其多元主义和一元论的做法,最终将与马克思的批判精神背道而驰。批判与革命,虽然意味一种断裂,但却同时又是对应然的一种向往和坚持。原因很简单,如果没有对应然状态的诉求,就无法看出实在现实的问题所在。“问题”(马克思的“异化”)总是相对于“没有问题”才得以存在的。

57、也译作密契主义,包含人类与神明或某种超自然力量结合为一的各种形式、经验、体验,并且强调这是一切宗教共有的现象。神秘主义者的基本信条是世界上存在超自然的力量或隐藏的自然力量,这种力量可以通过特殊教育或者宗教仪式获得。

58、《中国哲学简史》全书28个章节,涵盖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孔子、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学流派,以及中国历史上代表性的哲学大家,并论及中国哲学与当代世界的关系。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冯友兰首先介绍了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这是基于中西方哲学的气质、传统的不同来展开。该书最开始是为西方读者而写,因而有必要介绍中国哲学的精神及其产生的地理、经济背景。可以说,第一章、第二章是对中国哲学是什么以及为何如此的高度概括与阐明。第三章是冯友兰正式撰述简史的开始,冯友兰以时间为脉络,讲述了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的发展起源,为我们呈现了当时文化繁荣、百家争鸣的景象。其后,又依据各学派的发展,向读者阐述各学派发展、嬗变的历史过程,以宏观的视野、简洁的笔触展现了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正如冯友兰在作者自序中所说的那样:“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唯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

59、——《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12-13页

60、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国家理念和治理方式,墨子说“尚同”作为一种主张,上同之于天子,可以用来治理天下;中同之于诸侯,可以用来治理他的国家;小同之于家长,可以用来治理他的家族。

61、因此马克思讨论的异化的起点不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命题,而是一句带有号召性的短句:“我们且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这不是一个对理论思考的召唤,而是对一种现实行动的召唤。召唤人们去“直观”那些生活在资本主义时代的工人们的现实生存状态。结果“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他就越贫穷。”这是全部“异化”理论的事实起点,也是思辨的统一性哲学得以断裂的起点。在这里国民经济学家们的劳动价值论遭到了现实的无情的嘲弄。理论与现实的脱节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核心内涵。因此马克思的异化不能等同于黑格尔的“异化”概念。对于后者来说,异化等同于对象化与外化,它们不过是走向绝对精神所必要经历的一个环节。从异化主体与异化现实或迟或早会走向统一。而对于前者来说,异化却意味着异化主体与异化现实之间的对抗性,不可融合性。因此异化意味着一种断裂,不仅意味着现实的人的生存困境:劳动的产物不再确证自身,反而成为控制自身,与自身对抗的东西(即劳动的否定性方面);同时也意味着为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断裂。

62、existentialism存在主义/1+1>2  

63、决定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由预设好的既定结果来决定。

64、determinism决定论/善有善报  

65、相对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的学说,而是一系列观点,其共同的主题是,经验、思想、价值总是相对于其他东西而成立的,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或评判标准。

66、  而,宗教只是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人类部分情感,意识精神的去向问题。科学解决的是人类物质发展方向问题,现代哲学还未形成独立的体系,只是穿插在科技,宗教,与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中。

67、extropy有序主义/iPhone200!  

68、唯物辩证法是惟一科学的认识论!也是惟一科学的论理学。唯物辩证法研究吾人对外界认识的发生及发展,研究由不知到知、由不完全的知到更完全的知的转移,研究自然及社会的发展法则在人类头脑中日益深刻和日益增多的反映,这就是唯物辩证法与认识论的一致。唯物辩证法研究客观世界最一般的发展法则,研究客观世界最发展的姿态在思维中的反映形态,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研究现实事物的各过程及各现象的发生发展消灭及相互转化的法则,同时又研究反映客观世界发展法则的人类思维的形态,这就是唯物辩证法与论理学的一致。

69、在混乱了很久之后,大家终于醒悟了,就推举了贤能的人为天子,立了天子之后,觉得一个人的力量不够,就选取了三公,后来还设立诸侯国和下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等等,一个统一的国家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墨子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国家形成的过程,而建立了统一的国家之后,可以做到两件事。

70、孔子说,舜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喜欢向人考察,又善于分析别人浅显言语里的含义。隐藏坏的和不好的,而弘扬好的和善的。过和不及两个极端的意见都掌握了,然后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伟大的地方,这是我国古代治国的智慧。

71、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里,靠贸易维持繁荣,他们首先是商人。商人就要与账目的抽象数字打交道。然后,他们才和数字所代表的具体事物打交道。这些数字是诺斯洛普所说的来自假设的概念,因此,希腊哲学家也以从假设得到的概念作为思维的出发点。他们发展了数学和数学的思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认识论成为他们的问题,而且使用的语言如此明晰。

72、但人们的行动受世界观支配,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因此二者又是统一的。

73、就情着想,则心的作用斡旋生命,调节喜怒哀乐,引发创造冲动,此为高雅的精神人格。所谓“存心”(theperseveranceofmind)、“养性”(thecultivationofnature)、“达情”(thesatisfactionofemotion)、“遂欲”(therefinementofconcupiscence),乃是属于情的一贯生活。

74、科学知识的产生是通过提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和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来证明这样一个过程。

75、立足于体用一如观,我们也可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结合关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功地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之间一定存在着深层次价值上的相互呼应关系和实践中的相互支撑关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与中华文明深度结合的马克思主义。这种结合不是两种思想的嫁接,而是一种通过激发、唤起共同的价值并加以熔铸意义上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充分激活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和远大理想,充分激活了中华文明的根本原理,通过去粗取精、取精用宏,使得中华文明中的价值理想不断成为克服中国面临的文化危机和历史困境的引导性力量。

76、处身在海洋国家的商人们,情况迥然不同。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见到语言、风俗都不同的他族人民。他们习惯于变化,对新奇事物并不惧怕,而且为了货物得以销售,他们必须对所制造的货物不断创新。西方的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这样一个靠贸易维持繁荣的海洋国家,不是偶然的。

77、决定论是哲学的一种命题,认为每个事件的发生,包括人类的认知、举止、决定和行动,都是因为先前的事而有原因地发生。

78、不过,难以自洽之处恰恰也在此。虽然,那个创世的上帝是理性的,祂创造并设计好一切,然后按下启动按钮,让世界运行,我们称其为进化,虽然上帝赋予生命灵魂,但是,一旦如此,对那些非人类的物种是否有灵魂就不能自洽,当然,这需要更完善的认知模型去解决。

79、从《吕氏春秋》的观察中,反映出中国哲学里道家和儒家关于社会、经济两派思想的根源。这两派思想主张如同两极那样背反,但它们又像同一个轴的两极,两者都表达了衣民的渴望和灵感,在方式上各有不同而已。

80、世界观是人们自发形成的,往往是零散的的、朴素的,缺乏理论的论证。

81、但是,从哲学上看,我们分析心性,却非采纵贯法不可,今试以下图明之:

82、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游走在哲学与经济学之间,马克思向唯物主义的倒退没有带来粗陋的物质主义的复苏。相反,当马克思将区别于思维的“存在”归入到“社会现实”的范畴之下的时候,马克思反而重新恢复了与黑格尔的关联。因为正是黑格尔第一次将历史性的思维引入哲学,并在观念论的传统中恢复了“客观性”(现实性)的一席之地,尽管在绝对精神的最终环节上一切都归于思辨逻辑之内,但这种对彻底的主观主义的批判最终帮助马克思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在退与进之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理论话语。

83、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观念和物质、精神和物质)

84、哲学,就其存在而言,是自洽之筏,它不仅让自身实现自洽,还要负责为信仰保驾护航,以让信仰也能实现自洽。

85、在本文中,我已经指出了马克思哲学的反形而上学的特性。这集中体现在其对于统一性哲学原则的批判上。这一批判的结果是思维与存在的“断裂”。在我看来。正是由于这种断裂的存在,马克思才可以摒弃“解释世界”的旧有哲学,转而进入改造世界的新理论。这种理论表现为批判的精神和对革命的倡导。并且这种革命从来都不意指哲学的革命,相反它要求一种现实的行动。由此一个彰显思维与存在的“断裂”,并倡导现实行动的革命理论是不会过多的关注于革命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对历史的必然性逻辑持模棱两可的态度。马克思对于将其对社会的诊断普泛化的做法一贯持有否定的态度。因此,我们在此或可对马克思的哲学精神用以下三个关键词加以概括:反形而上学、批判与革命。

86、假如进化的历史重来一遍,人的出现概率是零。——古德尔

87、——《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38-39页

88、在一个农业国家里,无论和平时期或战争时期,农业都同样重要。中国历史上,公元前480年至前222年是战国时期————和今日世界在很多方面都颇为相似。当时中国分裂为许多封建的小王国。每个小国都把“耕战之术”作为国家的要务。最后,“七雄”中的秦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占优势,得以战胜其他六国,从而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政治统一。

89、怀疑论是一种认识论,是认识问题的一种态度,它拒绝对问题作随意的不够严格的定论,对事物的看法采取一种类于“中立”的立场,既怀疑“是”也怀疑“不是”。怀疑论的反面是迷信,或更确切地说是独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