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54句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

1、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教学做合一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前者是先生,后者是学生。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故当为“教学做”,而非“教”、“学”、“做”。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2、以真诚对待每位幼儿,必将收获丰硕果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平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在孩子心里就会很满足,对你也会潜移默化的尊重和爱戴你。

3、要有健康的身体——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别做一个十八岁的老翁。

4、“通常说教育工作分“言教”和“身教”,以“身教”为贵。“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陶行知教育名篇)。

5、暑假期间,在叶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全校老师开展了以“同读一本书,共筑教育梦”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读的就是《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

6、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4这几天一有空我就翻开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书认真地读起来。同时也为自己虽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了解甚少而深感不安。读了先生的一些言论和几则小故事让我油然生出许多感动:先生不求功利身先士卒用一生的行动饯行“追求真理做真人。”为国人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7、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8、大师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深刻与前瞻,如大家所熟知的“教是为了不教”、“知行合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叶圣陶一生写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文章,进行了多场关于教育的演讲。

9、教育的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尚未形成固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判断能力弱,不善于辨别,不懂得选择,在很多时候,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由成人主宰,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儿童的生活,是一面社会的镜子。”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论点当是最好的印证。这也告诫我们在实施开放教育、生活教育时,必须坚持“适合于学生、有利于发展”的原则,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信息加以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学生在毫无抵抗能力的时候受到社会上非主流思潮的影响;其次是将关注的视野扩展到学校生活以外的范围,如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努力构建立体教育网络,让学生拥有一个相对纯净的、与他的认知水平相协调的人际交往空间。

10、所以无论如何,请不要让孩子觉得你的教育中只有权威、冷漠和嘲笑。对待学生也是如此,学生是我们明天的朋友还是敌人,就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态度。

11、“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陶行知教育名篇)。

12、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习语文是为了“向前向上的生活,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学习具有生活的内容,运用符合生活的方法”。那么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以后在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密切联系,使得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变得生活化。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现代成分,使书中的间接生活与现实的直接生活沟通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乐意去做。这样使得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个字词不再是无生命的东西了,学生就急于跟它们交朋友,急于去了解它们,认识它们。课堂也不再会成为束缚他们的笼子了,而跟他们的生活贴近了。在这种课中,学生始终是愉快的,他们学习的热情也始终是高涨的。学生也就真的把书读活了,把书读出“味”来了。

13、教学合一的第三个理由是“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以为终身卖不尽的。好的先生必定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14、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幼儿的实际需要,适合幼儿实际发展的,是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否定一切资源。

15、——选自《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16、        刘志强  司彩凤 王  雪

17、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18、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19、              d利利 张楠楠 陈小霞

20、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21、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教学十几年,我认识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更要用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与他们交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让学生亲近你。如果能细心地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而慷慨地去赞赏他们,一定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学生也会自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

22、如果用同情之理解去想这个问题,倒也可以想得通——初中有中考压力,需要招收一点好生源。如何才能甄别出好生源呢?目前只有用普通小学生没学过的,用小学里不教的知识来选拔。在家长眼中,对中考成绩有追求的学校当然是好学校,孩子进了这样的学校才能用功念书。念好了书,将来才能更好地应对高考。于是,从小学到中学,以“考”为本,好像是自然不过的了。

23、爱的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读后感篇5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4、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四块糖果”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教育界一直传为佳话,也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仿效的范本。在这个故事里,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并没有采用毫无实际内容的空洞说教,也没有一味简单生硬地指责数落,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教育转化学生的预期目的。教育效果令人称奇,究其所在,便是一个“爱”字,试想,倘若当时陶先生怒气冲冲,不分青红皂白,将这位学生一顿劈头盖脸地责骂,后果将适得其反。“爱的教育”在这个小小的故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25、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陶行知先生说:他希望诸君至少要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陶先生做过这样一首白话诗,说人要有独立的职业: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陶先生是一个追求独立、追求人身价值的人,他不喜欢现在社会上那些不好好工作游手好闲的混混,不喜欢那些身体健全却靠别人养活的人。

26、爱孩子,体现在欣赏孩子。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正常的人一样。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

27、杨洪艳老师由书内走到书外:生活处处皆教育,教育时时现生活。对此我首先想到的是语文教学,语文产生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从我们出生开始,我们就生活在语文教育中:从咿呀学语到熟练地用语言表达自己和他人交流,还有走在大街上精美的大条幅、图文并茂的广告箱,上面的汉字无一不是学生识字的资源。当我们带着孩子逛街、散步时,我们可以教给孩子识字;陪孩子看电视、读报纸时,我们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去商场、超市购物或旅游时,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活动的过程也可以变成我们写作的源泉。

28、作为教育者来说,对于书籍的选择不能不慎重,要有鉴别,要懂得舍弃。我们手中的教材除了课本以外,还有教参教辅等,它们集万千人的智慧于一书,另外发达的互联网也为我们备课、查阅资料提供了很多便利,即使如此,我们也要把从这些教材教辅里面学到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才行。陶行知反对那些只会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只知道闭着眼睛教死书,也不顾那书适用不适用”的行为。如果我们只是把我们看到的东西原封不动的搬到我们的课堂上,那就是死的教育。

29、陶行知先生还反对限制儿童的嘴、时间和空间的做法。也许我们认为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但陶先生反对的这些问题现在仍然存在,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五六十人的大班额、三十五分钟的有限时间、单元课时的限制、需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等等,这些是不是让我们感到无能为力呢?课堂上并不是每个想说的就能有机会说,因为回答问题的机会总是有限的;并不是每个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答,因为课堂总是有侧重点的;并不是每个孩子的时间都能解放,因为每个人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等同的。作为一名老师来说,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解放每个孩子的嘴、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创造力。我们庆幸我们学校实施适度教育研究,把学习的乐趣还给了学生。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生活体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做人的道理,人生的学习,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孩子的心灵。我想,陶先生地下有知,应该能够感知到今天教育的变化吧。

30、毛泽东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对这儿的“伟大”两字的理解是:平凡中见伟大。称陶先生为平民教育家更合适更让人感到亲切也符合先生之秉性。读了几篇文章后我更感到先生的文风朴实言词恳切说明道理。我在心里默默说道:先生您说的对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

31、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32、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33、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34、重视教育的“社会性”特点,给学生提供“康健的”生活。

35、  会管账目:包括个人账目、集体账目,会记账,会报账,会管现金出纳等。抱着有账即记,公私分明的原则,在记载个人日用账目及集体账目中学习。

36、我校非常重视老师的学习,多次组织老师进行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我们从中确实受益匪浅。近些年,在学校大的学习氛围下,我阅读了不少的教育著作和刊物,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也在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更多地注重情感的投入,注重过程和方法的研究,这坚定了我不做“教书匠”,要做一名有思想的学习型、研究型教师的信心。《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这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乏,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下面是我读这本书的几点体会:

37、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38、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

39、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40、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他经常将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他办安徽公学、晓庄师范和育才学校都是贯彻这一原则,主张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思想,无不与“教学相长”有渊源关系。

41、会洗补衣服:包括洗衣补衣等。在十二岁以上.必须学会洗补衣服、晒晾、折浆。规定每星期洗衣一次。衣服破了即须缝补,会者教不会者;不会者必须跟会者学。

42、我们要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实际发展出发,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内容。

43、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44、陶行知办学的六个“善于”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很值得我们今天的办学者借鉴。

45、陶行知先生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一切创造都伴随想像。学生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这时培养学生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反观我们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并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的时候,把地下室给他做实验。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46、《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更是我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教师不能不读,不能不研。

47、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48、伸展在学生们面前的生活之路也许不是那么平坦,但我想,我们老师可以把爱的雨露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做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铺路石。

49、没有玄虚的概念,把要做什么,怎么做讲得清清楚楚。这是真教育。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做给学生看。学生学着做,在做中学。读这样的文章,真惭愧。作为一线教师,我真教了吗?学生实学了吗?如果做得还不好,该怎样改进呢?我想,还是得用陶先生的法子: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让其学会独立思考。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让其有足够的机会自主制作实践。解放小孩子的嘴,让其自由地表达想法。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其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增长见识。解放小孩子的时间,不要把他们的时间安排得太紧。

50、不难看出:“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知是第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敝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强理解,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将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教师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式”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近日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颇多,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51、陶先生指出:“文化进步,是没有止境的;世界环境和物质的变化,也是没有一定的。活的教育,就是要与时俱进。我们讲活的教育,就要随时随地的拿些活的东西去教那些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才。”

52、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53、在执行过程中,我觉得要特别注意给学生留面子,之前,因为我的冲动和莽撞,也致使过学生因为自尊心受挫而无法做思想工作,虽然学生当时没有跟我顶撞,可是从他不屑的眼神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自己的失当。所以,无论有多么冲动和愤怒,一定不能当众呵斥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