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74句道家思想十大精髓
道家思想十大精髓
1、其实也就是三句话,相信但凡是中国人,也都很熟悉。因为这三句话,就像是骨髓一样,根植在你我的骨子里。
2、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3、大意: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4、佛家: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道家思想十大精髓)。
5、有了和气,天地之间便能够生育,于是也才有了万物。而万物也因为各分阴阳,所以能够生生不息。
6、联系电话:18031880087 李律师
7、平顶山方向:G36宁洛转至S49焦桐转至S38新阳至确山西站下高速
8、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的原因。
9、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
10、这就是“二生三”中的“三”,也就是“和气”。
11、道教的众多经典告诉人们只有通过存道纳气,积善累德,安神固形,遵循自然的规律,便可长生久视,延年不死,即身成仙。
12、道教的长生思想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种修炼技法,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和材料,与科学思想和神仙理论交织在一起,为我国的化学、长生学、医药学等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13、各种外治手法也好,中药汤剂也好,本质上,其实是一种激发机制,是它激发了人体气机的运行,让身体自我完成治愈修复的过程。人体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所有的医生都起不到治疗的作用。
14、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15、道家认为,人变聪明了,这个世界就会坏掉。所以他反对提倡什么仁义礼智,认为这就是世界坏掉了之后,为了补救这个世界,才提出来的。
16、账号| 414011580000002367
17、为什么要背阴而向阳呢?因为有阴有阳,才会有和气,而有了和气,万物才能够有生有育,从而能够繁衍生息,生生不息。
18、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19、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20、就因为在万物之中,只有我们人类,能够感知天、地、道。其他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只能是被动地去适应,而只有我们人类,不但可以主动去顺应,还能有清醒的认知。
21、多晒太阳!天然环保纯自然「心脏和晒太阳关系最密切,晒得微微出汗最好。汗为心液,与阳气输布有关。」天地之间,晒太阳是最好的提升阳气的「良药」!
22、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与万物的关系,就静态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终保证,是最高的价值,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就动态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构及其动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万物得以相生、相续、转化、发展的实现性原理。道家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其本源上相同,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因此,人们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个人与社会也是共生互存关系,修道不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种适宜的方式,图世界共同的利益。
23、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4、行事原应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25、中华传统文化“道”“儒”“释”各有特点,但三家之间有着彼此互补的作用,所以一直有“道治身,儒治世,佛治心”的说法。扩展资料:道教认为,道经是三清天尊——三洞教主为拯救宇宙众生,使用自然妙气书写的先哲圣典。道经藏于“七宝玄台”,神仙通过乩仙降笔等方式将经书传授给高道名士,再由他们传播布道于世间民众。道教经典卷帙浩繁,包罗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法术、斋醮科仪、传道弘道与风水推算等各方面内容。
26、道家的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等。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27、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28、道教经典|《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
29、所以庄子就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一点,和儒家是完全不同的。儒家强调为学日益,说学习就要每天下功夫,增益你人生的智慧,而道家认为这个是错误的,要为道日损,就是要减少你的知识,减少你的欲望,减少你的社会活动,这样你才能无限接近于道。
30、虚其心,又是道学的精髓之所在。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欲望,则心累,去掉内心的私心杂念,心中便充满了快乐。虚心,还有一层意思,一肚子的知识,把知识浓缩后,心便处于虚无的境界了。继续学习,“清静为天下正”,当大家内心都没有了欲望,虚怀若谷,不为利益争斗,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上善若水,心内无私天地宽,闲看云卷云舒,又何尝不是一种境界?遥想当年,姜子牙虽胸有大志,却闲情逸致,去河边垂钓,当时,他的欲望就是无欲,就是虚怀若谷。如果没有这种虚怀若谷的思想,别说80岁才出山,大概早已被心中的欲望所淹没了,哪还有能力出来指点江山?再看三国时的诸葛亮,那种出山之前的闲情逸致,难道不是一种虚怀若谷的人生境界吗?在此方面,陶渊明更是虚其心的圣人了,他连官都不肯做,心大虚则大乐,“无知无欲”、“知足之足,常足矣”,他的快乐,又有谁能够体味的到呢?一个内心充满了欲望的人,人心无足蛇吞象,你的欲望越多,幸福则越少,人纵欲的时候,反而失去了幸福。
31、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是过度的意思。风寒暑湿燥火本来是大自然的正常现象,本无所谓邪气,自然界的正常气候在恰到好处的时候都是帮助人体的。但放错了时间、地点,出现在错误的时空背景下,就成了邪气了。「非其时而有其气」,就会伤害到人体。
32、大意:极致之人的内心就像一面明镜,对于外物来之即照、去之不留,如实映照而不私藏,所以能摆脱外物牵累而不损心劳神。
33、至于老子的地位有多么高大,可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当年孔子曾去拜见老子,对老子有一段精彩的评价:“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34、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
35、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
36、周围的人不断地嘘寒问暖,有时候会给人温暖的能量,有时候却给人增加了压力。对于一个患者,亲友们的过度关心会时常提醒他自己是个重病人,反而强化了心理阴影和负能量。
37、「人最终是靠自己的生机和活力生活在宇宙大空间之中。」医生的作用,其实犹如驱散阴影的阳光,精神上引导患者往最阳光、最温暖、最能安心的状态走,形体上引导他气血的运行、肢体的位置回到和谐状态,帮助患者恢复自愈的本能。
38、子产在解释一桩火灾的时候,抛弃了那些神秘主义思想,他说,“天道远,人道迩”。这是相当先进的思想。而老子则是在天道与人道的研究上,更进一步。他是第一个把“道”的观念引进自己哲学理念的人,他非常明确地表达了“道”的概念,就是宇宙的本源和万事万物发展的总法则。
39、当人们有灾难时,神仙可以随求随应,帮助人们从苦难和不幸中解脱出来,这样就达到长生久视的精神境界和修炼目的。长生久视是道教独具特色的教义思想之是神仙世界的理论基础。
40、 乐在山水 乐在乐山
41、这五位,为什么成为千万商家眼里的“财神爷”?
42、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
43、乱世出了太多太多的英雄,当然,也出了许多许多的思想家。孔子、曾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孙子、韩非子,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当然,还有很多学者在创立着自己的学说,他们要把自己的思想灌输到人们的思维中去,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或许能在这种贯穿的递进中扬名立万。
44、大意:小的迷惑能够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45、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46、行事原应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47、这是道家文化的基础思想,详细阐明了万物产生的根源。
48、这其实就是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观点的依据。
49、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50、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驰骋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空隙的东西。所以我知道了“无为”的好处。
51、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52、以前,我欣赏孔孟给我们带来的儒学,中庸之道是哲学的精典,更是教给了我们人类最精华的处世之道。儒、法之争,争了2000多年,孔孟曾经一次次被人推到故纸堆里去,又从故纸堆里抢救上来,争来争去,儒学仍然是占据了上风,成为统治者的至胜法宝。然而,真正让人们树立起道德的,还是道家的哲学。而道家的鼻祖,就是老子。
53、道家思想的精华指的是道法自然,大道无为。道家思想核心内容无所不能、永恒不灭,蕴含了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
54、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就难以治理。
5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56、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57、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对道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在当时似乎已成为一种集体现象,其范围远超人们的想象。当时西方出现的这股“道家热”以德国最甚。
58、大意: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59、还有一种情况叫「非其地而有其物」,本来只是在春天、夏天出现的东西,在冬季出现了,为我们所用,往往会超过我们身体的承受能力,成为致病因素。比如反季节蔬菜,进口水果,就是典型的「非其地而有其物」。
60、第二阶段以老子为代表,认为事物的演变有其法则,只要按照这些法则来安排自己的行动,就可以使事物的演变对于自己有利。于是老子提出了道、德、常等概念。但事实上,人无法彻底掌握法则,因而还是难以避免痛苦。
61、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62、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63、亨利·米修曾于191931年间游历中国,并与道家思想结缘,其游记多次提到老子和道家。其诗作空灵、飘逸,展示了道家“虚静”“守中”的境界,带有浓郁的“佛”味和“道”味。米修一生的艺术探索寻道求虚,被批评家看作是在20世纪法国诗坛上“开启了西方的《道德经》”。
64、道教经典|《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
65、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66、林杰老师希望大家把学中医当做一种人生修为,而不是为了做医生。因为做医生是医疗模式,更重要的是前两个模式。
67、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68、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代表人物有盘古、伏羲、女娲、广成子、黄帝、炎帝、老子、庄子、列子、鬼谷子、张良、张道陵、司马徽、诸葛亮、徐茂公、宋濂、刘伯温、颜真卿、王羲之、张三丰等等赫赫有名的人物。
69、其实,肿瘤从潜伏期到转归期有无数种可能,但有的医生喜欢强调最不好的结果,患者听到之后,他的念头和思维就被这个最坏的可能性紧紧抓住,天天在恐惧之中,有时候成了心理学所说的所谓「自我实现的预言」,当你相信事情会如你预料的情况发展,你会有意无意地采取加强的措施,最后正是你自己促使了这个预言的实现。
70、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71、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
72、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道家的“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道包含天道、人道、地道。老子所说的“道”有以下几层意思:
7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