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80句论语全文注释及赏析


论语全文注释及赏析

1、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大孝子啊!人们从来不挑剔和怀疑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孝顺的话。"(论语全文注释及赏析)。

4、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5、根据论语中的其他用例我们认为第三种解释更正确,以前的中学教材解释成第一种,现在的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6、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论语全文注释及赏析)。

7、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9、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本章为《论语》:里仁篇

10、(解释):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11、由于礼在政治运作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礼制,对于越礼行为严加惩罚,以保证政局和社会稳定。如果有做臣子的胆敢使用天子礼仪,那就是大逆不道,视同谋反。比如,西汉名将周亚夫就是因越礼招祸。周亚夫虽然贤能,并且立有大功,但由于对皇帝不够恭顺,所以汉景帝对他非常不满。汉景帝赏赐给他酒菜,桌上只放了一大块肉,但没给他准备筷子。周亚夫认为皇帝是故意难为自己,就生气地对侍者发火,这种失礼行为坚定了景帝决定除掉他的决心。后来,周亚夫的儿子给他买了五百件皇宫御用盔甲盾牌,准备将来给父亲殉葬。有人对周亚夫父子不满,就向皇帝告发周亚夫,说他购买兵器准备反叛。周亚夫本无反叛之心,但这种僭越行为却解释不清,对他心怀不满的汉景帝便借机将他下狱。作为一代名将,周亚夫不堪狱吏凌辱,在狱中绝食而死。再如唐代李辅国,仗着手握重兵,竟然矫诏率军软禁唐玄宗。后因拥戴唐代宗有功,对皇帝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他的僭越行为,令代宗忍无可忍,派人把他刺杀。

12、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3、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4、(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15、范文来了!|2021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汇总:范文、素材……

16、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17、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18、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19、在《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20、②习:“习”字的本意是鸟儿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

21、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22、(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23、(翻译)颜渊向孔子请怎么做到任,孔子说:“能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24、解释: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25、(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26、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           ,           。

27、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28、(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29、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30、③说(yuè):同“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31、(赏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32、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相辅相成的。未经加工的质朴是朴实淳厚的,但容易显得粗野。后天习得的文饰,虽然华丽可观,但易流于虚浮。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成为中国人“君子”形象最为鲜明的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拓展)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

3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34、为了正确理解孔子思想,有必要对“八佾舞于庭”作出解释。在西周时期,贵族享用乐舞的等级,有着明确的规定,即:天子礼乐用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不得擅自越级。由于鲁国公侯是出自周王室的贵胄,可享天子礼乐,但因等级不同,同样有着严格的区别。如此一来,这句话的意思就非常明显了,作为大夫的季氏,竟然公开在家中使用天子礼乐,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无视王权和君权的僭越。因此,高度崇尚礼制的孔子才出奇地愤怒,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要求严惩这种行为。

35、(解释):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36、这都是什么→觚斛觥銎盉镞簋甗敦轙罍鬲軎甑匜

37、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38、(解读)这一则语录,分别表现了子路、颜渊、孔子三人的人生志向,子路豪爽仗义,颜渊谦虚退让,孔子胸怀博大。孔子的志向是“仁者爱人”的具体体现,充分表现了孔子坚持“仁”的理念。

3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40、(解释):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41、(解释):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42、(解读)这是关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

4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44、(解释):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4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46、 2有子曰①:“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②,鲜矣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⑤!”

4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4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9、 关于“孝悌”的意义,有子是从两个角度阐述的。第一说的是“孝悌”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有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的亲人,才能将这种爱推及他人,由爱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推广到爱一切人。这样,很自然地就把个人的修养与维系社会稳定连接起来。

50、(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1、(解读)在这一则语录中,孔子提到“君子”要做到的两条标准:“智”和“仁”。智者就像滔滔江河,蜿蜒曲折,一泻千里,时而气势磅礴,浩浩荡荡,时而静静流淌,广阔无垠,无穷无尽。仁者好似巍巍高山,苍苍茫茫,孕育万物,顶天立地,令人仰视,与天地同寿。

52、(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53、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54、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55、解释:富有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它,君子是不会接受。

56、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57、(出自):《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

58、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59、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

60、最新解析+优秀标题+误区+提纲|2021全国高考作文题大集合(你要的都有了)

61、(解释):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62、(赏析) 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63、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有忧愁;勇敢的人,面不会有所畏惧。

64、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恰到好处,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65、(解释):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也指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66、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67、(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8、(解读)我一直对这一章的解读存有疑问,为什么颜路请求卖掉孔子的车为颜渊准备外椁呢?孔子的回答我也觉得理由不够充分。仍需要我们进一步体会其中的含义。

69、《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

70、(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71、率尔而对/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72、(解读)在这一则语录中,孔子告诉我们,君子与小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君子胸怀宽广,包容万物,淡泊名利,能与人和谐相处,对纷繁复杂的世相泰然处之,随遇而安。而小人则气量狭窄,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小肚鸡肠,与人争名逐利,勾心斗角,不择手段,整日处于惶惶不安之中。

73、(出自):《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74、(解释):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7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76、关于如何维持社会的稳定,保障人类社会的延续,古往今来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大难题。历史上许多彪炳史册的辉煌文明、威名赫赫的大帝国最终走向灭亡,起因多半是社会秩序的崩坏。现代世界,各国依然面临这个严峻的问题。实践证明,儒家这种立足于家庭和睦,进而促使社会稳定的思路是积极而有效的。

77、(赏析)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7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9、(出自):《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