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84句王阳明的心学精髓


王阳明的心学精髓

1、  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2、他的心学既简单又复杂,简单指的是实行起来很简单,因为心外无物,只要向内发现自己的心就好了,复杂指的是他的整个哲学系统,不大好理解。不过,王阳明喜欢写诗来阐发他的思想,本文精选几首他的诗,帮助读者理解他的心学学说的精华。

3、  知行合“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

4、首句便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心体,是没有善恶的,不与外物相接触,不动于心,就如《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一般,寂然不动的,这是心的本体,是心的"原始状态"。阳明先生曾说过,早起之时,未与物接,有点类似这种心体状态。若是放在人性论的哲学角度去看,则是"无善无恶论",但这角度写写论文可以,要想领悟则不行。(王阳明的心学精髓)。

5、在我看来王阳明心学就是特别实用主义或者说行动主义的。王老师翻来覆去强调的就是,你要先立志,有成圣人的大志向,然后遵从你的内心,去做内心真正觉得对的,改掉内心知道不对的。

6、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7、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王阳明举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家,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8、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如阳明先生所说,这不是天外飞来的。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

9、③致良知(价值归宿):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致自己内心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要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10、  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王阳明的心学精髓)。

11、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2、  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13、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4、重要的不是事本身的大小,而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以怎样的态度修行。

15、在现在这个社会做到很难,主要是人们过于眼前利益,一个人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忘初心是很难的事情,会被周围的人看做是另类,会被侮辱,嘲笑,难免会波及内心,大部分人会着急,生气,很多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随波逐流,有的很可能会对原来的作法,想法产生怀疑,这样就不能守住初心了,不但外部环境这样,就是家人也不可能支持,别人改变能够给家人和亲人带来物质的享受,而自己因为坚持不能得到物质上的既得利益,而放弃一些基本的道德,是难免的。

16、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 

17、有事心静。遇到事情,问题,要冷静处理,一慌则乱,只有心平气和的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处理解决好问题。

18、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19、王阳明最近这些年火了。他可能也没想到,五百年后,在中国依然刮起了一股“阳明风”。很多人都知道,王阳明被后人尊之为圣人。何为圣人?要立德、立言、立功,缺一不可。阳明先生做到了。

20、  有些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21、  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22、许多时候,他人的侮辱和中伤,对我们到底是“伤害”,还是“历练”,抑或者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就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那些人和事。让我们拘泥于“伤害”之中的,其实是我们的思想和思维。所以,高情商的人大抵都能明白,“能够从负面情绪中拯救自己的,大抵只有自己”,许多时候,让我们感到“为难”的,不是所谓的人和事,而是我们自己不放过自己。

23、这是一个与自己"斗"的过程,领悟的过程。个人资质不同,程度也不同,把握好"乐在其中",心学就算入门了。

2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既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也是最适合初学者的门径,本书由此入手,为普通人入门、理解和掌握阳明心学,第一次梳理出了清晰易懂的完整体系。

25、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26、  亲情与生俱来,如果真能抛弃,就是断灭种性。

27、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对自我本性的感受。

28、  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的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还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好名?

29、在王阳明看来,人人都是圣人,人人都有良知。关键是很多人的良知被遮蔽了。有个典故,王阳明抓住一个小偷,他不是简单粗暴地打屁股教育,而是想以德服人,于是大吼一声:把你的良知交出来!

30、“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1、这时候,有人报告王阳明,在城外有南昌军的一只千余人的伏兵。

32、  天理是在心中,但由于世俗的浸染和自己的不注意修心,天理虽然没有离开心,可却被蒙蔽了。

33、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34、  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35、也许有人要说,我要做圣人这么牛逼的职业,光是不睡懒觉不看苍老师就行了?心学也太没内涵了吧。不妨去看看阳明信徒曾国藩老师,曾老师多看一眼美女,随便违心夸了别人几句,都要在日记里反省半天。

36、王阳明曾经也追求这个天理追求格物致知,但是他后来产生了不同意见,觉得这个天理不妥,真正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所看到的外在都是内心的投射反应,也就是心外无物,而这个心也代表着人的良知,而致良知就是要把这个良知反映在实践中。

37、  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38、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39、王阳明心学精髓:知行合一。你所知道的要和你的行动统用现在的话说理论与实践统一才能产生改变世界的力量,学以致用,从实践中学习、总结和自省,然后再去实践,如此反复。千万不可只知不行、或者只行而不自省,所谓知行合是知与行要统一在一起,知和行是一件事!古语的“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

40、  年轻时候的王阳明志向高远,爱好广泛,是一个天赋卓绝的年轻人,这样一个年轻人却有着一身傲骨,宁可蹲大狱,也要为正义说话。

41、解析:先生这段话就是在直指本体了,本体这个词我比较喜欢,《传习录》里面讲到:“未发之中即良知也。”又讲到:“天理即是良知。”“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道即是良知。”未发之中即为念头未起之时,也就是离念的灵知,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状态。认识本体太关键了,本体是无念而清醒状态,本体是纯粹的觉知,本体就是你真正的自己,是你的真我。念头不是你,身体不是你,念头是工具,身体是载体。《雪狮的蓝绿色鬃毛》里第三十个故事“诺西的实相启蒙”,这个故事我特别喜欢,简要地分享给大家:诺西隆多是华智仁波切的大弟子。他在野外修行时,与上师学习“大圆满”的理论和修法达二十五年之久。有一次,华智仁波切与几个弟子住在一个野外隐蔽叫做那冲的地方。他习惯每天黄昏时,仰卧着,向上凝视,修大圆满的“凝视天空瑜伽”。那是一个非常殊胜的禅修法门,是要让一个人的心与无尽的虚空合一。有一天,华智又在做这样的禅修时,唤来了就在附近的诺西隆多,华智问他是否还未了悟自心本性,弟子据实回答:“还未。”然后华智说:“不用担心,事实上,没有什么你不懂的。先别管它!”上师咯咯地笑着,然后两人继续修禅。诺西隆多曾重复做过一个梦:梦中,华智仁波切为他解开了一团巨大如山的黑线,在线团中心现出一尊金质的金刚萨埵佛像。有一晚,华智又把隆多叫来了,要他躺在身边。“现在我们要揭开一切了,”他保证道:保持清醒!”他们一起向上凝视,望入浩瀚无边、空无一物的虚空。远处有佐钦寺的狗在叫。华智对诺西隆多说:“亲爱的朋友,你听到狗的叫声吗?”“有!”隆多回答他。“那就对了!”上师大叫道。他又问:“你看到天上的星星了吗?”隆多肯定地回答了。华智叫道:“就是这样!那就是本然具足的觉醒的明觉、佛性。不要看别的地方!”就在那时,黄昏当中,隆多超越对立的智慧之眼打开了,隆多喜极而泣!这个故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这是在浩瀚星空下的开示,星空唯美而震撼,望向星空时头脑里往往是无念的,只是纯粹地看,没有任何念头,这其实就是纯粹的觉知,听也是如此,只是纯粹地听到狗叫,头脑里没有任何念头。大道至简,简单到不可思议,简单到难以置信的程度,只有彻底纯真的心灵才能了解和接受真相。认识本体、觉性后,还需要断念保护,光认识本体还不行,因为念头还会入侵,必须做好断念实战。妄念会遮蔽本体,凡夫都是认妄念为自己,跟着妄念跑,而我们要学会做念头的主人,安住于纯粹的觉知。《修炼当下的力量》中说:“只有当头脑静止下来时,你才能认识本体。”还说道:“所谓自由、救赎和开悟,就是知道你自己是思考者之下的本体、心智噪音下的定静,以及痛苦之下的爱和喜悦。”“本体才是真正力量的唯一源头。”埃克哈特·托利用的是“essence”,译者翻译过来就是“本体”这个词。

42、无事时要修炼心胸气度,要有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坦然大气,要多学习培养自己的心智,这样才能提升自己对待事物稳重成熟的心境,静而不慌乱。

43、(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44、因为他清楚,这次虽然打赢了,但是赣南匪患太过严重,稍有不慎就是祸国殃民的大动乱。

45、  王阳明心学精髓真理不在书本上,就在我们的心中

46、据记载,王阳明曾和朋友在山里游玩,他的朋友看到一棵开满花的树,便问王阳明:

47、王阳明认为,人只有经历了错误,走回正轨的时候,心里才更通透,之前对圣人之道越隔膜,认识到错误之后,就对圣人之道越亲近。

48、王阳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展现出来的禅学。还有“致良知”其实就是佛学中讲到的菩提(菩提:智慧、境界.)。

49、本书为畅销书《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的全新修订版。《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是国际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先生写给大众的王阳明通俗传记。冈田先生于六十八岁高龄提笔撰写此书,九十三岁完成,花费了二十五年的心血。

50、下面,颜小二将简单和各位介绍一下王阳明心学的部分精髓理论“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然后再向各位简单叙述一下阳明心学的这些精髓给我们带来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即“许多时候,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希望可以给各位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王阳明心学精髓之一“心外无物”之万物的意义由心而起说到王阳明心学精髓,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知行合一”,但是,想要更为深刻地体会“知行合一”的内涵,颜小二还是建议各位先对“心外无物,心即理”以及“致良知”有一个初步了解,再去品味“知行合一”,收获会更大一些。

51、  只要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52、解析:这条开示是讲对境实战的,人必须经得起境界的考验,现在这个时代邪淫泛滥,生活中和网上会有各种诱惑,你必须经得起考验,这样才能立得住!对境不动心是内在力量的表现,是需要不断修心后才能达到的境界。毁誉荣辱、各种色情的诱惑皆不稍动其心,以沉着、冷静的态度泰然处之,高度稳定、处危不动、处变不乱,每临大事有静气,必须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千魔不改,万魔不退!诱惑再大,你这里都心如止水、视而不见。上网时很容易遭遇诱惑图片,定力差的戒友,他的视线就粘上去了,然后就陷进去了,开始意淫和找黄了。戒色高手看到诱惑就像没看到一样,心里平静得很,在一次次对境实战中,他的定力变得越来越强。之前有的戒友说要看黄来磨练定力,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因为看黄会导致暗漏,严格来说就算破戒!一位戒友说:“就在第10天早上的时候,欲望非常重,邪念纷飞,怎么断也断不掉,心魔像疯了一样地攻击我,我的脑袋快炸了,最后挣扎了十几分钟,受不了了,最后妥协了,看黄破戒了,接下来就是一连串的破戒。”一个人破戒可能是遭遇了诱惑,从而起了邪念,也可能是心魔直接入侵,比如一个人独处时,那种邪念就容易冒出来,心魔也会怂恿你去看黄,怂恿你去试,把你拉入怀疑和诽谤。我们必须要学会识破心魔的阴谋诡计,坚定自己的戒色立场,绝不动摇!在实战中感觉自己断念不行,那就要在平时狠下功夫练习断念,断念如断砖,是需要一个练习提高的过程的,看过一位练铁砂掌的师傅,一掌下去五块砖就裂了,人家也是练出来的,每天都在练,那个手掌练得跟熊掌一样,真的下了很大的苦功,最后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感觉他断砖像切豆腐一样容易。戒色高手断念轻松而容易,同样也是练出来的啊!不断练习,功力就会逐步深厚起来。断念就是上阵杀敌,断念就是刺刀见红,戒色最根本的就是要赢得断念实战,在对境时一次次磨练,看看自己是否动心了?不动心是最好的,能够做到念起即断也很不错。要立得住,真的很不容易,你的定力必须足够坚固,像金刚山一般坚固,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阳明先生云:“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拳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必须拿出一股狠劲和拼劲,不能坐以待毙,你必须不顾一切地强大起来,唯有强过心魔才能不破戒,否则就无法摆脱被奴役和蹂躏的悲惨命运。狠狠地学,狠狠地练,狠狠打击心魔!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必须实干、真干、狠干!

53、  王阳明将朱熹的天理与内心联系在了一起,朱熹认为天理要从书中去寻找,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理,天理就在我们的心中。

54、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55、  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56、  世人因为不知道‘达到至善’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以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盖了评判是非的标准,使‘心为统帅’的简单道理变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

57、阳明心理是中国哲学和伦理学史上的一所重要学派,是其思想的中心和本质,是其哲学、良知和良知的核心。文章以王阳明的王阳明研究理念为中心理论,对阳明的学术思想进行追溯,回归到现代社会的理解与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58、致良知,就是讲虽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符合天道至理,但人受了欲望影响,迷糊了本性,使人的内心偏离了天道,人要记住自己给自己的内心纠偏,给自己的良心洗澡,向内求,问自己良心天性是否还在。

59、左宗棠佩服的是王阳明的事功:“阳明先生,其事功,其志业,卓然一代伟人,断非寻常儒者所能几及。”

60、不要等自己老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徒留遗憾,岂不伤悲。

61、  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62、《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63、这就像是一个笑话一样,我们大部分人都是骑驴找驴,而不知道驴就在自己的身下。我们的心中有良知这个宝藏,却不知道,到处去找,而良知却就在自己的心中。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像是拥有无限宝藏的乞丐!

64、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65、  仕途如一张网,进入后就会被沾上不得转身,所以千万不要沉浸在里面,要懂得站在网上看。但也不是不作为,看明白,然后进入网中去做,做完就赶紧撤出来,这样才能不被仕途牵引,不被功名利禄所累。(文字寄图片整理来源自网络)

66、关于心外无物,这里就要引用王阳明的一段比较著名的经历了。

67、致良知,往最简单了说,其实就是说要学雷锋做好事。当然这个“雷锋”,不是外在的人为塑造的榜样,而是你内心天然知道的是非善恶。

68、  我已超脱了得失荣辱,只是还无法超脱生死。

69、第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谓“工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

70、解析:这条也是讲实战,知行合一的关键就是从念头上修,否则知道得再多,把圣贤开示倒背如流,但是却不懂得修心,这样就是“行”的缺失,实战的懦弱和不给力!念头一发动,你就要行动了,把这个邪念给断掉,用先生的话叫“克倒”!你必须有实战的执行力,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的研究上,理论研究必须结合断念实战,这样才能越戒越好。先生云:“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这些开示都是为了告诉学人一定要注重断念实战!知行合知要深知,行要狠行!前段时间一位戒友说:“戒色必须狠!”我觉得他说得很对,如果你不够狠,你就会沦为念头实战的炮灰!被心魔反复蹂躏,生活在暗无天日的邪淫粪坑!念头实战很残酷,你必须强过心魔!先生在《静心录》里讲到:“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虽私欲之萌,真是红炉点雪,天下之大本立矣。”断念就是杀念,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杀人不算勇者,真正的勇者敢于杀念!杀自己的邪念!杀心魔贼!杀出一条血路!杀出戒色的黎明!憨山大师云:“然所忌者,无勇猛力,不能把断咽喉,不觉相续,则流而不返也。”断念就是要斩断念头的相续,你不觉察,反而跟着念头跑,这样就是认贼作子!敌我不分!阳明先生说过:“用功久,自有勇。”平时要痛下决心练习断念,练之既久,自有斩钉截铁之勇力。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戒色文章提高综合觉悟,关于断念的理论更是要反复学习和研究,深学深悟,融会贯通。

71、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72、1934年毕业于九州帝国大学法文系,1958年任九州大学教养系教授,196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66年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1972年荣退后为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并获“中华学术院荣誉哲士”称号。曾任日本中国学会理事、评议员,东方学会名誉会员、评议员等重要学术职务。主要著作有《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王阳明与明末儒学》《新解》《简素:日本文化的根本》《中国思想的理想与现实》等作品。

73、  有些人平时不肯行善积德,内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时依良知做事不违神灵,坦荡光明,又有什么可怕的?

74、作者简介:冈田武彦:国际阳明学大师,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研究宋明理学首屈一指的专家,被儒学大师杜维明赞为“儒学祭酒”。冈田先生对道家、禅学也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堪称当今世界学贯东西、横跨儒释道几个领域的哲学大师。

75、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76、在兵部尚书的力挺下,朝廷终于答应了这个有些犯忌讳的要求。

77、译:如果白天做事情时觉得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懒得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78、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79、最怕的就是瞻前顾后,小心谨慎,什么也不敢做。

80、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81、正德十二年,王阳明赣南剿匪,在经过周密的布置之后,王阳明在不费朝廷一兵一饷的情况下,赢得了剿匪十多年来的第一场胜利。

82、冈田武彦(1908—2004),国际阳明学大师,日本当代著名儒学家,被儒学大师杜维明赞为“儒学祭酒”。

83、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能算半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