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07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原因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原因

1、意思是说,马谡希望诸葛亮能够效仿古人杀鲧而重用鲧的儿子禹,帮他照顾家人。

2、马谡领命时,立下军令状,表示“若有差失,乞斩全家”。但结果令军队全军覆没,耽误国家大事,还使诸葛亮险些被司马懿所擒。

3、曹魏比东吴要先进一些,因为曹操采取唯才是举的措施,遏制贵族集团的扩张。我们可以看曹操的部下当中,一多半都是有才却没有家族势力的普通人。可是曹操也是独裁主义者,他不会管什么法令,更不会用法令来约束自己。

4、诸葛亮为了蜀国早日实现统发动了对魏国的战争。诸葛亮任命马谡为前锋,镇守在街亭,诸葛亮临走前曾经再三嘱咐马谡:街亭位置十分重要,不可有任何闪失。并且让他要离山峰与水源近的地方驻扎,但是马谡却不以为然,把诸葛亮的告诫抛之脑后,狂妄自大、骄傲轻敌,擅自做主将军队布置在街亭山上。他的部下都劝他这样布置十分不合理。一旦魏军来攻,势必会掐断我们的水源与运粮食的道路,但是马谡却仍一意孤行。

5、有人认为马谡是被诸葛亮挥泪斩杀的,但也有人认为马谡是病死在监狱中的。

6、所以对于相对年轻的马谡,诸葛亮一直对他寄予厚望,甚至把他培养成接班人。作为一名军人,他日夜跟着他。他和他父子的感情不能说,但是真感情一定是真的。

7、诸葛亮对马谡说:“我们虽然在一起谋划多年,今天请你再为我谋划一计!”

8、这件事,记录在《三国志·蜀书·向朗传》里。向朗是荆州人士,他自己虽然不大出名,但是他的老师却特别牛掰,叫司马徽。此外,他还有两个特别好的朋友,一个叫徐庶,另一个叫庞统。

9、但诸葛亮心知肚明,曹魏地大物博、兵多将广,蜀汉是根本没有能力去征讨中原的。

10、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军祁山,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北伐。当时蜀汉节节胜利,面对曹魏的疯狂反扑,论者皆言以为帐下宿将魏延、吴壹等,宜令先锋,而亮违众拔谡,致使街亭大败。蜀军进无所据,退还汉中。之后,就上演了那出千古名剧——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原因)。

11、由于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被张郃大败。

12、而且在马谡出征前,诸葛亮千叮咛万嘱咐,让他按照自己的方式把营寨扎在依山傍水的地方。

13、据《三国志•刘璋传》记载:“瑁(刘瑁,刘璋的哥哥)狂疾物故。”裴松之注解说:“魏台访‘物故’之义,高堂隆答曰:‘闻之先师:物,无也;故,事也;言无复所能于事也。’”

14、街亭战败后,它逃走躲了起来。我不敢承担这个责任。

15、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并不是要彻底消灭曹魏,而是要占领汉中家门前的凉州。至于永州,能占多少就占多少。诸葛亮深知一口吃不胖的道理,所以战略重点从来不是长安,甚至不是关中地区。

16、从表面上看,马谡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被斩杀,打败仗后逃跑彻底给自己判了死刑。

17、那么,诸葛亮杀马谡,当真是浪费人才、杀错了么?在公元2016年的中秋佳节,中国网络巨头马云以他一个出乎绝大多数人意料的决定,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诸葛亮杀得对,「人才故可贵,法度价更高。」这就是前阵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阿里月饼事件。

18、也有说诸葛亮斩马谡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历史上在街亭失守后,马谡根本没见到诸葛亮,就直接被王平送到牢狱里了。

19、但是,马谡却犯了这么大的一个错误,诸葛亮感到非常伤心。

20、当然,死在狱中也并不一定就如大家所言:马谡是病死在狱中的。

21、其实战争时期,胜败乃兵家常事,马谡虽然惨败,但也只损失几万人而已。第一次北伐失败,还可以组织第二次,况且还有众将领集体为马谡求情。

22、因为街亭的位置正是关中通往凉州的主要道路(即张郃部的行军路线)。

23、这种说法当然是对的,但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再来做些思考,那就是诸葛亮对马谡的恨。

24、项郎本人是荆州人,是蜀汉王朝荆州派的成员。他与诸葛亮、马谡关系不错,但第一次北伐失败后,项郎被免职。原因很简单,是项郎庇护了马谡。

25、马谡不是一般人,他是诸葛亮亲自选中的接班人。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对马谡的真正不满意,可能并不见得是他在街亭的失败,而是失败以后的没有担当,竟然逃跑藏匿。

26、马谡才气过人,喜欢谈论兵法,深受诸葛亮的器重。据说,两人经常聚在一块没日没夜地谈论军事。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讨伐叛将雍闿时,马谡作为参军为诸葛亮送行。

27、由于马谡不听号令,导致街亭失守,也让蜀国错失了一次讨伐曹魏的大好时机。如果不杀马谡,不但今后号令无法在军中通行,还无法平息国人的愤怒。诸葛亮必须给国人一个交代,所以马谡必须死!

28、那怎么办,难道真要按照《出师表》治罪吗?面子过不去了。再者说,蜀汉宗派斗争也是真实存在的,杀一个来表示一下决心!李严成功被我干掉了,我再找一个新马谡(姜维)就好了,幼常,对不起了~

29、最后,是上述两点的总结,诸葛亮是一个为自己揽权的贤相。这一句话,本身似乎又是矛盾的。但是,我们这要把诸葛亮超人的能力,作为所有人都知道的既定事实,那么这句话就不矛盾。这一点,我不再解释,上面两点也经说明,孔明有足够的能力。也就是说,诸葛亮控制集团内矛盾,防止内部分化是诸葛亮揽权的充分条件。诸葛亮死后,上述一直被压制的矛盾浮现出来。内讧开始,蜀国实力明显衰弱,并最终导致,蜀国灭亡。如果,以诸葛亮死后发生的种种不利蜀国的变故作为诸葛亮一定要揽权必要条件,那么这一逻辑又是不充足的。所以,我们从另一个方向思考,以诸葛亮继承人的选择入手来进行证明。姜维,他既不是荆州人,也不是四川人,是矛盾两方之外的羌人。诸葛亮为什么会选他,真的是因为姜维有着别人不可匹敌的能力吗?喜欢三国的人,都是会思考的,所以这一问题就得到了证明。必须有一个,在荆州帮和四川帮之间的第三方掌权,才是合理妥当的。那么,作为荆州人的诸葛亮为什么也可以掌权呢?就是因为我们已经证明了的,孔明是贤相,他虽是荆州人,但他自己却把自己当作蜀国人,他不站在在荆州帮和四川帮任何一方。证据是,当时刘备伐吴的时候,诸葛亮的态度。当时的情况是,刘备举倾国之兵征讨东吴,一方面是借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所谓举义兵;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蜀国虽然在两川,可政权的主要力量还是以荆州人为主,所谓“荆州人贵”,所以应大多数荆州人的愿望收回荆州,比如黄忠,张飞,魏延,我们不考虑从伐吴初的节节胜利导致刘备的野心膨胀和最后失败。也就是说刘备伐吴的最初目的是应荆州人的愿望收回荆州。诸葛亮的态度呢,他是坚决反对的,所以伐吴是刘备挂帅,而不是孔明。由此,可以证明,诸葛亮不是代表荆州帮的,他也是第三方。这时,我们便证明完毕了,上文所述的必要条件。就是说,诸葛亮作为揽权贤相是维护蜀国稳定的一个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

30、在那个年代的他只是一个相当于队长的一个职责,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电视剧里演的就是把每一个角色进行放大,把我们深入人心的人物加以神化。在电视剧里他为了蜀国的安逸,为了给丢失的据点谢罪,所以诸葛亮斩了马谡,这些都是虚构的。也让一个不知名的将领一举成名,同时也说明了他的一些缺点,因为他不听指挥,因为他的擅自作出才成为了蜀国北伐战败的罪人。在二二八年,诸葛亮带领蜀国军队北伐,想以声东击西的方法去突袭祁山。于是就派马谡去守街亭,并且让它在靠近山水的地方进行驻扎,而且在去之前诸葛亮严重强调,不能违反我的命令。但是谁又能想到他根本没有把诸葛亮的话当回事,把大批的部队定居在了山林中,结果被赶来的张合直接直接拿下,街亭瞬间就失守了,马谡所带领的军队不得不退到汉中等待惩罚。如果当初他能够服从命令听指挥,能够在有山有水的地方进行驻扎,也不至于败的这么惨,因为当时诸葛亮知道张合差不多会过去,所以让他在那个地方驻扎第一是因为地域宽阔,我跑了你也不好追,第二就是因为他知道张合手下的兵都不会水,马谡下面的人几乎都精通水性。

31、从诸葛亮指定的作战计划中也可以看出,要攻长安城,不走陇西大道,而是选择伍兹谷、罗虎路、北斜道、陈仓旧路中的一条。走龙溪大道根本不是去长安的方向,所以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目标是凉州,马谡失街亭让这个战略目标无法实现。

32、千古名相并不只是说他的能力很强,而是他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一个一枝独秀的王朝。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史上,属于独一份的那种。

33、马谡战败后畏罪潜逃,蜀汉军中一直很敬佩马家的向朗因为种种原因包庇了马谡。不久后马谡被抓获并入狱。回到汉中后诸葛亮决定要杀死马谡,但还未执行马谡就病死在了监狱里面。

34、充分性从表面看,似乎不必证明,是显然的,马谡失掉街亭,导致整个战争的失败,所以依法当杀。我要说这是太过肤浅的认识。当时的情况是如何的呢,蜀魏双方对垒势均力敌,僵持不下的时候,司马懿的魏国援军到了,一下子就使得蜀国的战局变为防御阶段,双方实力已经不再是对等的状态。所以,诸葛亮要分兵防御,一个很关键的地方是街亭,会是魏国的进攻目标。所以,诸葛亮要选一个可以上任的人来进行街亭的防御。当时的最佳人选是谁呢,不是马谡,是魏延,可魏延不愿去守街亭,当时诸葛亮“以目视魏延,魏延低头不语”,魏延不去才有了马谡担任此职。魏延不去的最直接原因是街亭太难守住,他去也守不住。为什么呢?诸葛亮都没料到,司马懿会迅速的解决掉孟达,杀奔而来,更没料司马懿会用全部人马二十万来攻街亭,当然魏延不去,不是因为诸葛亮没预料到的他预料到了,而是他不想去,他知道太难守了,守的可能性太少了。我们都知道三国中魏延也是少有的文武全才,他都没把握打赢的仗,输了就有情可原(当然,可能有人不同意魏延的权威性,不认为他是将才,我只想说,再看看书吧)。所以,对一个有非常大的可能会输的战争打输了,要惩罚吗?所以,杀马谡不是失守街亭的必要惩罚,即马谡失守街亭,不是诸葛亮杀马谡的充分条件,失掉街亭如果有错也不足被杀。所以,充分性不成立。

35、刘备的遗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确实是一位长者总结多年人生经验的至理名言啊。

36、这句话很明白,就是马谡战后在监狱里面死去,诸葛亮因为马谡的去世而痛哭流涕。可以看出马谡是病死在了监狱,挥泪斩马谡中的挥泪借用的这段材料。

37、此时诸葛亮进军祁山,失去了据点街亭,只好退回到汉中。街亭失守,使诸葛亮顿时陷入被动局面。诸葛亮回到汉中后,便将马谡关进监狱,执行军法。

38、刘备曾对诸葛亮说马谡不可大用。……但是诸葛亮却没有听。

39、这一次北伐的失败,原因不在于谨慎,而在于错用了马谡。

40、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劝诸葛亮,诸葛亮不听,执意要杀马谡的关键原因。至于什么,严格的军法只是借口。马谡因为希望太大而被杀,最后让诸葛亮太失望了。

41、诸葛亮在这件事当中之所以要“挥泪”,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42、诸葛亮策反魏将孟达,以配合北伐。由于孟达做事不隐秘,被曹魏获知。司马懿千里急行军,打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因而被斩杀。

43、身肩如此重任,马谡却把事办砸了。他违背诸葛亮战前部署,擅做主张令大军兵败,而且违背军法、临难脱逃,罪证确凿。马谡在蜀汉将士心中的威信已经垮了,辜负的不止是诸葛亮对他的信任,更是将来托付以军国重任的期望。

44、此外,裴松之在《三国志•马良传》注中引《襄阳记》的记载说,马谡临死前曾给诸葛亮写信:“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

45、最后我想说,人们都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是说有才干的人很少。可是,才子满天下,知音仅一人。可怜马谡,哀哉孔明!

46、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将斩。参军蒋琬自成都至,见武士欲斩马谡,大惊,高叫:“留人!”入见孔明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

47、所以说一个人权力大到了没有任何约束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曹操、袁世凯这样的枭雄会想办法加九锡称王称帝,可是诸葛亮却完全相反,他制定了法令来约束自己的权力,并且举国上下都要遵循这些法令。

48、严格来算,陇西道根本就不是去关中的路,而是去凉州的路。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标,应该是全据凉州。

49、以身作则的风范,实在是让无数枭雄汗颜。这就是诸葛亮最可贵的地方,有些专家抨击诸葛亮不会打仗,他们说诸葛亮只懂得搞后勤,并且借此来贬低诸葛亮。甚至有狂妄之徒,将诸葛亮比作曹操,实在是哗众取宠,不知所谓。01马谡是诸葛亮真正的传人,但是法令必须要实行。街亭是出祁山最重要的要道,谁掌握了街亭,谁就能掌握这场战争的主动权。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想到了这一点,但是诸葛亮的动作快,所以他们先夺取了街亭的控制权。

50、街亭之战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隐痛。在诸葛亮带兵打仗的戎马生涯中,这一仗是他最大的败仗。按照诸葛亮的布置,这一仗是不应该失败的。即便是失败,也不应该失败得这么惨。而造成这一切的人就是马谡。

51、对马谡的处置上,多数大臣都认为马谡既然已经诚心悔悟,理应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诸葛亮却不顾两人私交,坚决要将马谡处死。对此决定,就连诸葛亮后来的接班人蒋琬都竭力反对而无果。

52、曹魏的援军是张郃率领的中央机动兵团。这支军队是曹魏最精锐的军队,是以骑兵为主,混编有步兵的部队。它的指挥官张郃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可以说,这支军队有着强大的战斗力。他们经过二十多天的长途跋涉,穿过了没有设防的关陇道,来到了街亭面前。

53、所以他制定的北伐方针是稳扎稳打,绝不冒进。毕竟这只是一场政治战,一为宣示蜀汉正统,二为稳固蜀汉根基。

54、但是,马谡却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这让诸葛亮非常伤心。

55、后人有为诸葛亮辩解的,说诸葛亮是信任马谡的才干,在这场决战中,他要让马谡勇挑重担。可是,我们如果从大家的看法中,可以感觉到一丝端倪。那就是如果任用魏延去守街亭,还可以说诸葛亮把马谡当作魏延一流的人物。

56、因此,综合上述因素,正是因为马谡战前、战时、战后的各种表现综合,造成马谡被问斩,而马谡被斩,绝不仅仅是因为失去一个小小街亭。所以尽管马谡没有为畏罪投敌,而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临死前还留下一封遗书给诸葛亮,使全军官兵感动,但最后诸葛亮最后还是斩马谡以谢众人。

57、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马谡在到达街亭后,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指令去部署兵力,而是骄傲轻敌导致街亭失守。一时间战局骤变,诸葛亮被迫回到汉中,为了安抚民心,诸葛亮不得不将马谡斩首。

58、我们可以从这点看出诸葛亮因为街亭失败去西县地区内迁一千多户人,回到汉中以后杀掉了马谡谢众。

59、诸葛亮一向执法必严,罚必有据,以用人失察之罪引咎自贬三级,从丞相降为右将军,正体现了敢于承担错误的伟大人格。如果他这回赦免了一向恩若骨肉、情同兄弟的马谡,那不是有私却也有私,是为国惜才却也成了为己徇私,又怎能令蜀汉上下一致心服呢?

60、其实杀马谡不止因为他打了败仗,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让诸葛亮难以启齿。

61、就连赵云都被打败了,因此还被降职,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命赵云、邓芝率领一军在箕谷抵抗曹真的大军,结果是赵云他们没顶住,被曹真打的大败,而此时诸葛亮正攻打祁山,可是曹真和张郃的军队已经呈现两路包抄蜀军的态势,诸葛亮没办法只能选择退兵,回去后,赵云从镇东将军贬为没有实权镇军将军。

62、谡自缚跪于帐前。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

63、现在天下还没有安定下来,而杀戮智谋出众的人才,你能忍心吗?”诸葛亮流着眼泪说:“孙武之所以能够战无不胜、所向披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执行军法极为严格。

64、蜀汉正是用人之际,北伐尚且需要很多时日,诸葛亮目前也只有马谡这么一个接班人。将来诸葛亮如果老去,北伐还没有成功的话,那马谡这样的接班人岂不是显得更加重要?

65、一时间凉州震动,安定、天水、南安反叛魏,投蜀。此时,只要蜀汉没有任何问题,凉州被平定只是时间问题。

66、回复:预言,看《毛泽东一生24个重大预言全部实现,太牛了》;

67、马谡违背了法令,害得蜀汉大军损失严重,北伐大业严重滞后。这条罪名足够让他担负杀头之罪,因为诸葛亮依法治国,绝不是靠卖人情来治理国家。总结:多少枭雄依靠人情治理国家,只有诸葛亮依法治国。我们看三国之中三个国家,其中东吴是跟元始封建社会最贴切的,孙权为了收买人心,一方面继续实行贵族垄断官场的制度,一方面采取独裁主义,压根就没有什么法令可言。

68、诸葛亮没有落脚点,被迫退守汉中,北伐宣告失败。

69、这事当然绝不是他们个人人品道德有什么问题,或许只是无伤大雅的一点小玩笑,却不幸影响了大局,权当吃一鉴长一智吧。

70、王平此时命自己所领的军队鸣鼓自守,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逼,王平得以有时间收拾残军,并率领败军撤回。马谡失守街亭后,诸葛亮失去重要据点,进退无据,无法再战,于是,迁西县一千多户撤回汉中。后马谡与将领李盛、张休等人被处死,黄袭被夺兵。

71、(这样的员工不开除怎么行?企业的名声都要不好了。)

72、因为街亭失守对蜀汉的打击非常大,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项上人头来换取民心。斩马谡可看出诸葛亮想要表达马谡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街亭虽然失败但国家依旧能争天下!

73、朱大渭在《马谡被杀真相》一文中指出,虽然失街亭是马谡“罪在必诛”的导火线,但是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应因为一次败仗就让将领斩杀。但就算街亭一战即便马谡打赢了,按照军法马谡也该杀,因为他不仅违反军法,而且还畏罪潜逃。因此,朱大渭认为,马谡是违背了诸葛亮的正确领导而失街亭的。

74、诸葛亮在斩首马谡的时候,他是哭着杀了马谡的,原因有几点:

75、虽然法律无情,但是诸葛亮首先是个有感情的人,为了维护法律总得做些自己不愿意做,或者让自己感到伤心的事,比如斩马谡就是,所以诸葛亮哭了。

76、这简直就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啊,哪怕是诸葛亮再亲近的人,只要犯了罪就必须处罚,哪怕是诸葛亮的仇人,只要有功就会赏赐,诸葛亮赏罚是不避仇人亲人的,因为他在蜀汉汉中所采用的理念就是: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马谡犯了罪就要处罚,在第一次北伐时连诸葛亮本人都自降三级,对于马谡的处罚就是斩首。

77、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马谡》

78、可是事情可大可小,守住了就是大功一件,守不住那就要掉脑袋,谁都清楚这件事。就算马谡是诸葛亮最看重的徒弟,那也不能违背法令。

79、诸葛亮也知道魏军马上就要来了,还派马谡镇守魏军西边的必经之路街亭。

80、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叮嘱马谡将士兵部署在依山傍水的地方,但马谡一到街亭,便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将士兵部署在没有水源的南山,想借助南山的险阻来抵御魏军。

81、(图)连环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董福章(绘)

82、而刘备入蜀以后,关羽与诸葛亮就更没有交集了,即使有交集,关羽在刘备称汉中王时被拜为前将军,假节钺,在外就代表刘备,行王命的人物,除了刘备,没人斩的动。

83、同时,诸葛亮又派遣高翔带领一万人马,去街亭东北方向的列柳城驻扎,以防万一。

84、毕竟蜀汉人才难得,历史上也有无数败军之将,戴罪立功,知耻而后勇的先例。比如春秋时秦穆公,对崤之战全军覆没的败将三人组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不加惩处反而委以重任,终于在三年后的王宫之战大败晋国,一雪前耻。

85、马谡在街亭的失败,直接影响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总体战略,因为街亭失守后,魏军向西可以进入陇右支援陇右五郡与诸葛亮主力作战,同时魏军继续向南进发,可以控制并切断蜀军的退路--祁山道,如果诸葛亮不退兵的话,那么整个北伐大军的后路有可能会被魏军切断,那将是灭顶之灾,所以,马谡失败的消息一传来,天生谨慎的诸葛亮立即选择了退兵。

86、不过翻回史书查找相关内容我们会发现,挥泪斩马谡这个故事可能本身就很有问题。最重要的是,马谡可能就是诸葛亮政治权力斗阵的牺牲品。

87、有好多评论说诸葛亮任人唯亲,把自己器重的老乡马谡放在守卫街亭这个重要位置上,是诸葛亮用人用错了。

88、诸葛亮面对人事结构如此复杂的蜀汉政权,不得不采取严刑峻法来管理,他需要的是听话的将领,而马谡的公然违抗,打乱了诸葛亮的治理计划,他不得不杀一儆百。果然在后来的几次北伐中,各部将唯命是从,不敢造次。

89、事情如果没爆出来,阿里公司内部处理怎么都成;既然已经闹大了,选择尽可能让大众能通俗易懂接受的处理办法,把对公司声誉损害尽可能降低到最低,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90、综合以上五点,马谡的情况被陈寿在一本书中分别记载,这种“事件”是非常少见的。根据现代学者的分析,总结出了一段最有可能的情况。

91、(2)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92、诸葛亮对将土们说:“这次出兵失败,虽然是因马谡违反军令造成的,但我也有用人不当的过失,这次兵败我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他上奏后主刘禅请求降职三级。

93、到这里,诸葛亮为什么最终会杀掉马谡,也就可见端倪了。回了汉中以后,诸葛亮决意要处死马谡,谁劝都没用。马谡死后,蒋琬曾经跟诸葛亮提起此事,说现在是用人之际,为何不留着马谡?

94、马谡本人在魏延援军的保护下勉强逃回来了,可是他应该知道,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诸葛亮下令斩杀马谡,虽然全军上下痛哭流涕,各路将士苦苦哀求,但是法令就是法令,绝对不能违背。为此诸葛亮自己也自降三级,留在军中效力。02诸葛亮为何要斩杀马谡?人才缺失的蜀汉岂不是损失很大?诸葛亮斩杀马谡,其实很多人是表示反对的。尤其是那些跟马谡关系不错的人,他们认为军中的人才本来就少,像马谡这样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杀一个少一个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杀马谡呢?

95、刘备病死白帝城之后,蜀汉正统更是岌岌可危,所以诸葛亮必须借助军事上的实际行动来捍卫“匡扶汉室”的崇高理想,以此将一盘散沙的蜀汉重新聚拢起来。

96、而在《三国志》中,我们却更应该同时思考宗族,地域,各种渊源各种因素。毕竟很多客观的存在虽然拿捏不好,你不能就认为他不存在。

97、所以杀马谡不仅仅是因为他犯了军规,而是因为杀了他,可以树立军规。当军规成为了至高无上的宝典以后,就算诸葛亮去世了,蜀汉大军都可以保证严明的纪律。03杀马谡诸葛亮当然心疼,不杀诸葛亮就只能回家种田了。杀马谡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出戏,为什么如此出名呢?因为这里面所深藏的道理,是非常可贵的。你相信封建社会存在依法治国的人吗?

98、诸葛亮是丞相,负有全面责任。虽然犯错的是马谡,但是用人不当的却是诸葛亮。

99、回复:宝贝,看《揭秘雍正地宫里究竟藏了什么宝贝》;

100、回复「揭秘」,看欲罢不能,闻所未闻的野史奇谈

101、因此,马谡几乎可以说是此时蜀汉政权,唯一可以与诸葛亮平等交流的人,不止是献上平南攻心之策,诸葛亮从之果收奇效,而且两人还时常通宵达旦,联床夜话,谈论军谋战略,畅想未来宏图。论马谡的才智,即使后来同样以应变敏锐著称的名相费祎亦不能及,更勿论有威重而无捷才的严正君子蒋琬了。

102、虽然从关中到凉州还有渭河河谷这条路可以选择,但是,这条路太过艰险,并不适合行军。直到20世纪初,大清朝准备修陇海线,铁路经由此地而过,渭河河谷才真正成为坦途。但不得不提的是,这段路,修了30年,一直到民国时期才修完。

103、而诸葛亮入刘备阵营时没有官职,但关羽因白马之功被曹操请封为偏将军,还是个汉寿亭侯,诸葛亮斩不动关羽;刘备攻占荆州南部四郡时,关羽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诸葛亮被封军师中郎将,总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的税收工作,还是斩不动关羽;当诸葛亮随刘备入蜀以后,关羽督荆州,属于州牧、刺史级别,诸葛亮任军师将军这一杂号将军,还是斩不动关羽。

104、其次,马谡的死虽与诸葛亮也有一定关系,但不能简单地说,诸葛亮用人不明或失察,因为,人在特殊数情况下是会变得难以预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105、我们分析了这么多诸葛亮,那么这些结论,和马谡的死有什么必然关系呢?我们已经知道,诸葛亮是一位揽权的贤相,他不但是把权力从四川帮手里拿来,也要从荆州帮手里拿来,这就需要协调双方的力量。当然,协调双方的力量,不是说要杀马谡来削弱荆州帮。是要缓和双方的矛盾。诸葛亮北伐,被后主召回,已经说明,矛盾在激化,因为所有人都没有充分认清诸葛亮的“揽权贤相”,都认为他是荆州帮的成员,魏延也不例外,所以他才气愤诸葛亮不用他的奇谋,因为他不知道诸葛亮伐魏的真正目的,其目的是为了以魏国和蜀国间的外部矛盾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内部矛盾。

106、特别是《出师表》,陈寿居然做了全部的抄录,这在《三国志》中是不多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