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91句开解人的佛经经典名句


开解人的佛经经典名句

1、  ‘云何诳,谓矫妄于他,诈现不实功德为性,是贪之分,能与邪命所依为业。’(开解人的佛经经典名句)。

2、“亢龙”,是像一条龙飞到高空。等于我们现在看美国的人造卫星,不准备收回的那一颗,很远很远的那一颗。亢者,高也,“亢龙”,就是太远太远,很远很远的龙。“悔”不是后悔,是毛病的意思。这是乾卦上九爻的爻辞。人的地位不要太高,太高了便“亢龙有悔”啦!过去我曾经讲过,袁世凯想做皇帝,他的第二个儿子不赞成,但没有办法反对他父亲,只好作诗来讽谏。他说:“遽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袁世凯看了很生气,便把他关起来,等于慈禧太后关光绪一样,把他软禁起来。“遽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也是引用苏东坡词“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道理,这就是“亢龙有悔”的境界。地位到了最高处,高得没有办法再高了,便是最难处,等于做生意赚钱到某一个程度,赶快要放手。道理在哪里?放条路子给别人走走,不放条路给别人走,有一天人家也会把你挤死的。(开解人的佛经经典名句)。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  其实,受蕴,就是百法中的心所有法、遍行位的受心所。《广论》谓‘受谓识之领纳’,此处所说的识,指的当然是八识心王。五遍行心所通于一切识,所以受心所与八识全部相应。受所领纳的外境,有顺益境、违损境、与顺违俱非境。缘可爱境,谓之顺益境;缘不可爱境,谓之违损境。缘非可爱亦非不可爱境,谓之顺违俱非境,亦称中容境。

5、每次看你拉琴的时候坐着有点别扭,可能是因为你比一般女孩子个子要高,乐团批量制作的椅子你坐着不合适。

6、  有漏无漏门:五根、五境、五识为有漏,意界、法界、意识界通有无漏。

7、  ‘云何嫉,谓于他胜事,心妒为性,为名利故,于他盛事,不堪忍耐,妒忌心生,自住忧苦,所依为业。’

8、16)因迷而为众生。诸佛心是众生心,因悟而成诸佛。心如明鉴,万象历然。佛与众生,其犹影像。涅槃生死,俱是强名。

9、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0、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11、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必惹尘埃佛前有花,名优昙华,一千年出芽,一千年生苞,一千年开花,弹指即谢,刹那芳华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佛经经典名句关于爱情的佛经里关于爱情的名句没有,有也不是你想要的那种。

12、  不相应行二十四法,《广论》中列名的只有以上十四法,流转以下等十法,《广论》中以‘如是等’三字赅括了。现在以《百法纂释》中的顺序,参照《瑜伽师地论》的诠释,分别叙述流转等十法如下:

13、总之,不要陷入自我感觉的忍辱中,方是真正的忍辱。

14、(转自“南師如是說 2018-08-13”)

15、12)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致,而融万境。

16、  以上两段文字,都不能使我们对想蕴有具体的概念。《成唯识论》说的比较俱体,论曰:‘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又谓:‘想能安立,自境分齐。若心起时,无此想者,应不能取境分齐相。’

17、  佛教与外道不共的根本教理是缘起,在《阿毗达摩俱舍论》中,对缘起定下了十一条界说,是:一者无作者义,二者有因生义,三者离有情义,四者依他起义,五者无动作义,六者性无常义,七者刹那灭义,八者因果相续无间断义,九者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十者因果互相符顺义,十一者因果决定无杂乱义。以上十一条界说,如果再加以归纳的话,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重点:

18、  古人做文章啊,有一种常用的方式,就是把结论写在前头,把主旨直接摆在第一段,甚至“开门见山”,一语中的。类似我们后代作文所谓“破题”,把题目的要旨先用简短的几句话直接表明出来,以下的其他各段,是这一段的解释和敷演。。八股文就是这样的结构。    

19、他给了我100个手套和鞋子,不同大小,每年的圣诞节都让我来你们孩子的坟墓前看看,这个傻瓜,我也活不到啊。

20、提倡什么安详禅、生活禅,实际上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静中观察,慢慢就有了定力。——惟贤法师《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悟禅》

21、人无常势,水无常形,人生如梦,暮然回首万事空。嬉笑怒骂即是生活,花开花落便是人生。走过的都是春秋,看过的都是浮云,看淡了春秋,自然看淡了如梦的浮生。

22、孔子说上面的人如处处好礼,讲究文化思想,下面的人就诚敬严肃,成为风气了;上面的人如处处爱人,牺牲自己,帮助别人,那么下面的人心,受上面的影响,当然人人都服从你。尤其带兵,所谓“先之,劳之”,在艰难困苦中,先替下面的人想办法,只有一餐饭可吃,让大家先吃,有剩的自己再吃,不然自己饿肚子。当然不能为了手段才如此做,要真诚的这样做,那么人民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23、长大了之后总会学不一样的功课,走不一样的路,遇见不一样的人,我们根本避免不了分道而行的命运。

24、  ‘云何舌根,谓以味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舌上,周遍净色。有说,此于舌上,有少不遍,如一毛端,此性有故,舌识得生,无即不生。’

25、  受有三受、五受之别。三受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五受,是在三受之外加上忧、喜二受。这就成了忧受、喜受、苦受、乐受、舍受----不苦不乐受五种。其中苦乐二受是与前五识相应的感觉。忧喜二受是与第六识相应的知觉。舍受,与前五识及六识均相应。

26、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27、  《俱舍论》分色法为十一类,即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五境——色、声、香、味、触五尘;及无表色。

28、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29、  《广论》称,色蕴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所谓四大种,就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及由此四种元素,所聚合而成的一切物质。《广论》又称:

30、那些生死悲叹,你以为是人生一世,但月亮见过太多,知道这只是尘埃一瞬。独木舟

31、一切皆为虚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若以音求我,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

32、这又是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君子之人很舒泰,这个泰字,包括了很多意义:度量宽宏,胸襟开阔,光明爽朗,这就是泰。君子虽然很舒泰,态度绝不骄傲。小人既骄傲,又自卑,心里像猫爪一样,到处都是毛病,心境就不泰然了。

33、(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者所以为昌也,喜者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楚吴越皆尝胜矣,然卒取亡焉,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为能持胜。”)

34、  外道、小乘以极微为实在,为色法的基本质料;大乘佛教以极微为假法,根本不能成立,唯识宗亟力破遣极微,其故在此。那么,物质的基本质料究竟是什么呢?《楞严经》卷佛陀对阿难说:

35、  ‘云何名身,谓于诸自性,增语为性,如说眼等。’

36、持戒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究竟“戒”有多少种?戒有很多种,最基本的是“五戒”。在家人凡是皈依三宝的,要是想再往前研究、进步的话,就要受五戒;受五戒之后,再往前进步,受八戒,然后受十戒;十戒,就是沙弥戒了。受完沙弥戒,做出家人,就要再受二百五十条戒,这是比丘;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也有戒,菩萨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十种是重的,四十八种是轻的。十种是很重的罪,你若犯了,是不通忏悔的;那些轻的罪,你若犯了,还可以改过自新。

37、我是中国人,当然随着这一时代东方的中国文化命运一样,似乎是真的迷失了方向,也曾一度跟着人们向西方文化去摸索,几乎忘了我是立足在本地方分上的一个生命,而自迷方向。

38、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39、  这一种解释没有回归到经典本身,《大学》一书,是不是为的成就物理呢?不是,为什么?因为《大学》本文一开始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嘛,你科学的格物致知能够明明德吗?能够亲民吗?能够止于至善吗?当然不能说一定不能,但是主题不在这里。有关科学到底跟明明德、亲民、内圣外王之道有什么关系,它能不能使人明明德,能不能使人亲民,能不能使人止于至善?这是另一层道理,我们下个礼拜会说到。总的来说,《大学》“格物致知”的本义应该不是为了科学实验研究物理。     

40、  唯识宗立八识心王之名。此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唯识宗不说心而说识,佛法上谓之方便。事实上,识即是心,亦即是意,心、意、识三者,同体而异名。小乘佛教建立六识,没有第八识,但在文字中已有八二识的含义,如印度僧伽跋陀罗(众贤)造《顺正理论》,卷十一谓:‘心、意、识体虽是而训词等义类有异,谓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集起故名心者,即是第八阿赖耶识;思量故名意者,即是第七识末那识;而了别故名识者,即是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4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坛经行由品》

42、  不相应行是生灭变异之法,也不与无为法相应。

43、昨天你把我丢给一个臭男人,今天你把我丢给一堆臭男人。如果你还要去SpA,我会让你去死吧!

44、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45、可是你想到佛的境界上,还得要行菩萨道,所以才说《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46、  在五蕴中,列为第五位蕴的是识蕴。《大乘广五蕴论》曰:

47、26)不着能行所行之相,是即我法双空,并空亦空。由凡夫至究竟觉,其功行唯一离相而已。

48、过完了这个月,我们打开门,一些花开在高高的树上,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海子

49、我们人与人之间的闲谈,经常会碰到有人问起:你看,将来的社会,或将来的时势怎么样?这是人人关心的问题。从前跑江湖、混饭吃的算命先生,有一句成语说“上门看八字”。这是说,只要进到你的门口,四面八方看一看,早已知道了你这一家,兴旺不兴旺,不必要等你报上生辰年月,命已算过了。你要问将来的时势和社会趋势,多看一下后一辈的孩子教育文化,就可大概知道未来了。

5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51、  平等性智相应位:菩萨于见道位及修道位、法空智果现前,及证得佛果者,均此位所摄。

52、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53、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54、我看,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专讲所谓“爱心”的教育,常常养成孩子指挥父母大人去做事,孩子反而大模大样,坐在那里摆架子。这真使人“望之生畏”!

55、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56、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57、人渴望被承认,也就是别人的目光,但是同时,当别人的目光围拢过来的时候,他又感到窒息,感到不自由。获得承认和追求自由之间,有一个多么辩证的关系。

58、那“不了义”,就是说还有意思呢!现在这个,就是什么意义都没有了,乾而洁净,这时候,到“密因”那个正定的本体上。所以这是修证,才能得到了义;如果你不修,就不能证得了义的这种境界。那么“了义”,这是个大义;大义,是包括一切义。说是:“了义,没有了!”没有了,这才是一个“真有”;你若有的时候,那就不是“真有”。所以证得这个“了义”了,再无义可证,就是到那个极点了!到极点,是到什么程度上呢?也就是到佛的境界上,到佛的果位上。

59、「婆罗门!那就由你过去投生鬼界的其它亲朋好友享用了。」

60、  ‘云何寻,谓思慧差别,意言寻求,令心粗相分别为性。意言者,谓是意识,是中或依思,或依慧而起,分别粗相者,谓寻求瓶衣车乘等之粗相,乐触、苦触等所依为业。’

61、  遍行心所,是六位心所的第一位,为触、作意、受、想、思五心所。但受心所与想心所已立为受蕴想蕴,故此处仅有触、作意、思三心所。

62、  那王阳明怎么解“格物致知”的呢?阳明把“格”这个字解释成“正也”。这在古书上也有根据的,孟子有一句话“格君心之非”,如果君王的心中有错误,臣子要去导正他,格是导正的意思。什么叫导正?使不正者归于正。所以格物是让不正的事物归于正。而致知呢?他解释成“致良知”。知就是我们的良知,而这个“致”呢不是达到,不是因为格了物了就达到知了,而是我们要去“推致”,推致我们的良知。什么叫推致良知?我们心中本来有良知,有良知就有良能──这是孟子的意思──我们要把这良知推出去,就是要把良知实现出来。良知实现出来有什么用呢?能够正物。这里的物,是以事为主,古人事跟物是可以相通的,讲物也包含了事,讲事也包含了物,总说事事物物。朱熹讲物,也包含事,比如我们刚才讲他说阶砖有理,枯槁有理,阶砖枯槁都是物,但是古人说物可以解释成事,朱熹也说,读书是一物,读书有读书的理;孝亲也是一物,孝亲有孝亲的理,其实孝亲和读书是事。朱熹格物之物其实是从物说起的,偏重于物,而含带了事。  

63、青春里总会有遗憾和后悔,它让我们飞速地成长,在后面的岁月里,不要再错过不该错过的人。

64、  ‘云何轻安,谓粗重对治,身心调畅,堪能为性,谓能舍弃十不善行,除障为业,由此力故,除一切障,转舍粗重。’

65、也许终有一天我们都会发现,我们怀念的,不过是当初的自己。卢思浩

66、《左传》讲人生三件事,“立德、立功、立言”。像这些教主式的人物孔子啊、老子啊、释迦牟尼啊、耶稣啊、穆罕默德啊,他们走立德的路,我们做不到。立功,我们对社会没有贡献。写几本书叫立言,我那个书不算数。你们许多因为这些书仰慕虚名,好像对我信仰,我非常反对这个事;所以我看到人家拿书来叫我签字,我很反感,真的告诉你我很反感。

67、  ‘云何色,谓眼之境,显色、形色、表色等。显色有四种,谓青黄赤白,形色谓长短等。’事实上色境有实有假,如下所述:

68、我们中国文化断层了,这个断层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我的书上都有,你们说看过我的书,我的书上几十年前已都讲过。中国文化到“五四”运动拦腰砍了一刀,到“文化大革命”再遇一劫。我们几千年的文化遭此重创,是我们全体中国人对不起自己的国家民族,对不起自己的老祖宗。所以我几十年都在为接上文化断层而努力。当年我从峨眉山闭关下来的时候,也考虑自己,以后走哪一条路?怎么办?什么路线才能尽我人生的责任?

69、为什么你的名字像四月的蔷薇,为什么所有的故事都如九月的江水。简媜

70、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71、4)沩山禅师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佛性本来是真如,不须再求真。

72、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73、  ‘复有十二处,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眼等五处,及色、声、香、味处,如前已释。触处谓诸大种及一分触。意处即是识蕴,法处谓受、想、行蕴,并无表色。及诸无为。……’

74、  起大用故:谓此四者,对世界成住坏空作用最大,故称为大。

75、普利十方‖西峡燃灯寺举行己亥年寒食节水陆法会施放五大士圆满焰口

76、  阿赖耶识有三种面相,即是自相、果相、因相。《唯识三十颂》曰:‘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即指此三相而说,以‘阿赖耶识’是此识的自相,‘异熟’是此识的果相,‘一切种’是此识的因相。此识摄持诸法种子,又名一切种识,诸法种子生起现行法,种子是现行之因,故称‘一切种’为此识因相。《成唯识论》曰:‘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离此,余法能遍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

77、  《识论》中称受:‘起爱为业’,是说受对苦乐等的领纳,有起欲爱的作用。如对于乐受之境,未得,即生贪欲,希望能得到;已得,亦生贪欲,希望不要失去,此是依苦乐之受而生起的,所以说受有起爱的作用。

78、  行蕴:行在经典中解释成‘造作’,也解释成‘行为’,特别是指思想中决定、和支配人的行为的因素,如目的、筹划、决断等心理趋向,一般称此为意志者。自原始经典中看,行也指生、灭、变异,含有无常迁流的意思,所以‘诸行无常’,就成为缘起的基本架构之一。在部派佛教的阿毗达磨哲学中,谓行是现象界除了色、受、想、识四蕴外的一切事物。阿毗达磨哲学建立七十五法,四十六心所有法中,除了受、想二心所外的四十四心所,和十四不相应行法,都收入行蕴中。

79、伽叶:如何能为离于爱者?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为离于爱者。伽叶:释尊,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

80、  ‘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云何余心法,谓与心相应诸行,触、作意、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嗔、慢、无明、见、疑,无惭、无愧,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是诸心法,五是遍行,五是别境,十一是善,六是烦恼,余是随烦恼,四是不决定。’

81、  此派以物质为宇宙间唯一实在。我人的心识亦系由物质所产生的。换句话说,宇宙间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精神是物质的附属品。世界由四大所组成。四大元素本身虽不具有意识,但人的意识、系由四种元素以特殊的方式结合成的肉体所产生。这有如米和水中并没有酒性,但以特种方法使之发酵就产生了酒性。此学派认为肉体和精神是统一的,人死之后,元素分解,地还归地身,水还归水身,火还归火身,风还归风身。诸根归入虚空,肉体焚化后只剩下灰白色的骨灰,随著肉体而消失,意识也同时消失。因此,没有永恒的、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

82、孩子这么小,怎能了解经典?不了解,有何用!

83、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

84、  ‘云何身根,谓以触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身中,周遍净色,此性有故,身识得生,无即不生。’

85、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86、  愧心所:愧者廉耻之心,做了坏事无颜见人曰愧。《广论》曰:

87、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88、  好,我们现在就正式开始来讲“格物致知”一词,它怎么会产生问题呢?本来也没有什么问题,或是没有什么大问题,因为“格物致知”这个观念的出处是在《大学》。《大学》是《礼记》里面的一篇,而最早注《礼记》的人,到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是郑玄,郑玄遍注“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这三本书不好读啊,里面有很多的典章制度,乃至于器物仪节,琐碎得很,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并非谦虚之辞,《礼》学,非得博学多闻的人不能注,非得记忆力特强耐心特足的人不能读。所以郑玄遍注“三礼”,学问之大,令人敬畏,今世有读“三礼”的人,我也由衷佩服!郑玄注《礼记》,那当然会注到《大学》,当然对于“格物致知”有所注解。他怎么注解的呢?他注得中肯吗?首先我们必须把《大学》这一篇文章作一整体性地了解,因为任何一个部分的解释,跟全体的了解是有关的,我们不能够只把“格物致知”这个单词的注文拿出来看,我们必须在全体大意中来看这个注解,才能判断这个注解的是非深浅。那么“格物致知”在《大学》这一篇文章里面的位置是在哪里呢?大家可能对《大学》都很熟了,“格物致知”一词,是出现在最前面一段里。

89、寒食节水陆法会圆满!多图带你亲临现场,同沐慈恩,共沾法喜!

90、不过我写这个诗的时候,在自己私人的佛堂,上面供了观音菩萨,一边看着观音菩萨,我一边自己在感想。所以第二首“空王观自在”,空王就是佛,面对空王,“相对不眠人”,菩萨永远眼睛睁着,我也担心国家民族怎么办,眼睛也瞪在那里,所以是“相对不眠人”。我现在虽然报告过去的心情,但是现在的心情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