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2句荀子为什么不入孔庙
荀子为什么不入孔庙
1、荀子主要活动在战国末期。那时候,曾经数以百计的国家,已经只剩下实力最为雄厚的几个,而且秦国已经遥遥领先。在荀子去世十多年后,秦始皇就统一了各国,建立了全新的帝国体系。
2、但是孟子的思想对于儒家或者说对于我国古代社会历史而言,产生的实际效果如何呢?
3、孔庙——孔子与四配(颜渊、子思、曾参、孟轲)(网络配图)
4、在诸子纷起的百家学说中,"性善论"为当时被普遍认为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的孔子学说提供哲学上支持。孔子认为礼的精神源自人的内心,孟子则将它进一步归结到人性上。礼既是人的内在本性和情感生发出来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唤醒人生而俱有的良知良能的有效方式。
5、如果是人性争论,找两个人实验,放任不管,看他进入社会是善是恶。其实孟子荀子都不会错,没有人永远不做善事,也没有人永远没有恶心。所以第一种很没有必要。(无忧之国的实验很可能就是与此有关)
6、从中唐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韩愈在《道统》中追溯道统之传,以为从尧、舜、禹、汤开始,中经文、武、周、孔,直到孟子代代相传,此后中断,而将荀子仅与扬雄并列,不在承传之列,从而开启了尊孟抑荀之风。他在《读荀》一文中盛赞孟子为儒家“醇乎醇者也”,是继孔子之后可尊为“圣人”者;而荀子与扬雄则并列为儒家者中“大醇而小疵”者。显然,在他的心目中,孟子要高于荀子的。
7、历来的解释是:子路举荐子羔为季氏做费宰,孔子认为:“子羔质美而未学,遽使治民适以害之。”(见朱注,第129页)故子路辩解说:主政治民也是学,何必读书才是学呢?孔子说:我不搭理为自己的谬论辩解的人。
8、至晚唐,陆龟蒙的《大儒评》更是展开了对荀子的质疑,针对“世以孟轲氏、荀卿子为大儒”之说,认为荀子昧于“观德”,提出“况得称大儒乎?吾以为不如孟轲”。
9、复祀荀子入孔庙的建议,民国以后已经很少有人提了。其实何止于此,自民国八年(1919),颜元、李塨最后一批入祀孔庙以后,整个孔庙从祀活动就都停止了。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孔庙祭祀在我国大陆沉寂了几十年时间,直到上个世纪末才开始慢慢恢复。而今祭孔活动又开始年年举办了,单就实质而言,它是属于纪念性的,孔庙祭祀制度并没有活态化。大局如此,提议荀子入祀自是“不合时宜”。台湾的黄进兴先生曾有此宏愿,力图呼吁荀子从祀孔庙,但似乎也是力难从心。他在《荀子:孔庙从祀的缺席者?》中是如此写的:“内、外环境如此,荀子的复祀愈加渺茫。职是之故,荀子至今犹是徘徊于孔庙门外的游魂。”读之,颇能体会其无可奈何之处。大陆地区“复祀荀子”的倡议,是于2017年11月5日在济南召开的“荀子思想与治国理政”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来的。这些建议反映了荀子学术形象在当代的重塑进程。
10、到了汉武帝“独尊儒术”后,设立了五经博土的官职,钦定这些人才能拥有对儒家经典的解释权。儒学变成国家意识形态后,儒学就向经学转化。什么叫经学?经学特指西汉以后,作为历朝历代国家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的学说。因而,假如一种学术要称得上经学,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它曾经支配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第它以当时政府所承认并颁行标准解说的经典作为理论依据;第它具有国定宗教的特征,即在实践领域中,只许信仰,不许怀疑。因此,儒家学派尊崇的、孔子亲授的五经,且得到在位君主认可的解释就成为经学。其范畴较孔子本来的学说一一孔学为宽,但较儒学为窄。所以我们讲国学,不能孔学与儒学不分,或者儒学与经学不分,乃至把三者混为一谈。
11、还有需要注意的是,韩非子和李斯两人历史地位尊崇,韩非子将法家思想柔和,形成了完整的法家理论体系,李斯是暴秦帝国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两人本该成为荀子和儒门的荣耀,但问题在于这两人却都是法家代表,而法家又是儒家生死大敌,后世儒家如果突出荀子,那么必然要提及韩非子与李斯,这让儒家情何以堪!
12、这一点和孔孟确实不在一个路径了,孔孟提倡仁德政治,是“王道”,荀子强调强力政治,接近“霸道”,这让后世儒生很不屑。
13、和孟子一样,荀子在自己的文章里,言必称孔子。可谓尊重之至,自认为是孔子的传承者。
14、他不但不被法家待见,甚至不被儒家自己人所待见。韩愈尽管说荀子说了很多不合孔孟之道的话,是儒家的"异端",但仍将荀子放在儒家的队伍里;苏东坡则在他的《荀卿论》中说荀子"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荀子的话则是"愚人惊"、"小人喜";朱熹更是直接将荀子列入法家学派,说只一句"性恶"就已经失了"大本"了。
15、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呜呼,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虽然,使其道由愈以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
16、“杏坛赞”御碑孔子杏坛设教之事,后世颂者虽众,却不见于《论语》、《孟子》、《荀子》,以及《左传》、大小戴《礼记》,这些与孔子相去未远的先秦诸子文献之中,甚至连“杏坛”之名都未曾出现过,令人颇为费解。那么,杏坛设教之事到底是从何而来呢?揆诸史记,记此事最古者,当属孔子四十七代孙孔传作于南宋绍兴年间的《东家杂记》,其中有《杏坛说》一文,略曰:昔周灵王之世,鲁哀公之时,夫子车从出国东门,因睹杏坛,逡巡而至,历级而上。弟子侍列,顾谓之曰:“兹鲁将臧文仲誓盟之坛也。”睹物思人,命琴而歌。歌曰:“暑住寒来春复秋,夕阳西去水东流。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17、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
18、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19、秦始皇对严刑峻法情有独钟,认为儒家的那一套东西束缚自己的手脚;法家的主张实用、速效、立竿见影;儒家的学说见效慢,自己等不及。
20、其次,古代经典都不容易读,好在大部分儒家经典都有前人的注释。如《论语》《大学》和《孟子》极为流行,你也注,我也讲,每一朝代都有十多种注释本留下来,大家就容易读。先秦的词汇难懂,但有秦汉的学者注释;秦汉的注释也看不懂了,又有唐宋的学者注释;明清的人又注释唐宋的版本。民国的人可以参考清代的,现在的人又可以看民国的。抄来抄去都可以拿着去骗学位、骗职称。《荀子》不一样,流传下来的只有唐代的注本,此后长期没有人整理过。到了清代才开始有人关注。因此,《荀子》相对四书来说,前人留下的研究成果不多,水平也不高。现在能看到最早的注本是唐代杨倞的,注得很不好。做学问最忌先有个思想在作祟。杨倞注释时不是忠于荀子的原意,而是削足适履,什么都往他自已的思想上去靠。因此,很多解释和荀子原意相去甚远,给后人阅读造成障碍。所以,这本书难就难在这里。
21、荀子的思想:荀子主要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对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兼容并包,故能集大成。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扩展资料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22、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隆礼重法,以礼仪教化去规范人的利欲性,依然无法去除人性中的恶,就需要用法去惩戒恶人。
23、在儒家学术史上,与孟子的"仁政"、"王道"政治相比,荀子对君主权力的强调,使他的学说与"霸道"政治无比接近,也被后世儒生所不屑。人们甚至用"小康"与"大同"之间的差距,来嘲笑荀子的理论格局像"小康"那般不如孟子的恢弘大气。加上他还教出了两位典型的"法家"弟子——韩非子和李斯,就更被认为是离经叛道,而饱受"正统派"儒生的诟病了。(其实,今人大概都明白,"小康"社会的可操作性,可比"大同"强多了!)
24、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25、明初,学者宋濂对荀子的“性恶”展开批判,意欲将荀子取消从祀资格。翰林王袆,亦在上奏建请增列董仲舒从祀时呼吁取消荀子从祀资格。至英宗时期,知府王罃、通判曹铭亦上奏表达对荀子列于孔庙的不满。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礼部右给事中张九功上奏:“臣尝观国学及郡县学,从祀儒先有当黜者……若兰陵伯荀况,言或近于黄老,术实杂于申韩……以性为恶,以礼为伪……学失大本……岂宜列诸从祀哉?”直言要将荀子等人赶出孔庙。但秉着本朝祖制,不宜更改,“前代之所去取,盖必有深意存焉”的原则,明孝宗并未批准张九功的奏折,并下诏“是从祀诸贤都照旧不动”。于是,罢祀之议也就暂时告一段落。
26、荀子对孔子的评议主要是记述了孔子的一件事情。
27、嘉靖孔庙改制是孔庙发展史上极为不寻常的事件,这一次被黜出孔庭的有十几人,基本上都是汉晋经师,显示了时代思潮的走向,“传道”之儒终于取得了对“传经”之儒的胜利。荀子被逐出孔庙。此后其影响,恰如明代归有光所言:“迨宋儒颇加诋黜,今世遂不复知有荀氏矣。”但是随着明末浮虚无根之学的泛滥,对汉学与宋学进行调和的趋势便出现了。很多学者开始替荀子被罢祀鸣不平,凌廷堪称:“若夫罢荀卿从祀,祧七十子而以孔孟并举,此盖出后儒之意,于古未之前闻也。”王耕心则称:“荀子之罢祀,创于张璁、桂萼之徒;不知张、桂何人,竟能黜荀子之祀典!而近世专僻之儒,犹不肯详绎本书,仍事排摈;此无他,至诚恻怛之绝学,非兼善通识之贤俊,决不能悉其渊源也。”严可均称:“孔子之道在六经,自七十子后,绍明圣学、振扬儒风者,无逾孟子、荀子。而孟子配食于孔子庙堂,荀子有《性恶》一篇,为宋儒所诟病,前明黜其从祀,此非万世之公议也。”
28、司马彪注云:“缁帏,黑林也。杏坛,泽中高处也。”
29、推荐|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1-36批全名录(建议收藏)
30、孔子一生穷困潦倒,在春秋末期,他的政治主张得不到统治者的认可,春秋争霸,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共主,各诸侯国里,卿大夫掌握实权,甚至家臣也参与政治夺权,天子衰微,诸侯失位,周礼荒废,孔子从政之路坎坷,只好聚徒讲学。
31、另一个原因就是前文已提及的荀子作为老师受其弟子李斯牵连。在宋代,将“焚书坑儒”之祸直接嫁接于荀子身上的说法应该很流行,朱熹还曾专门就这个说法作过解释,他说:“如世人说坑焚之祸起于荀卿,荀卿著书立说,何尝教人焚书坑儒?只是观它无所顾藉,敢为异论,则其末流便有坑焚之理。”朱子的这番说解将荀卿和弟子末流进行了区分,还算明白公允。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喜欢将“焚书坑儒”的根源直接追溯到荀子这里。元代郝经就称:“破坏道术自况始。其徒李斯见其师以恶为性,以真儒为非,顾天下典籍,凡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皆矫揉之伪,当世儒者不足以为治,而适足以乱天下,乃敢倡为焚书坑儒之举。故秦灭学之祸,皆荀卿之高才喜异,反中庸而无忌惮者启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