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03句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1、老子概括的人生价值,叫做“行道”,“道”和“自然”,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
2、庄子的说法也可以用来帮助理解老子所用“自然”一词的含义,庄子在《应帝王》里说:“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这是对于“自然”含义的描述,“无容私”是对“自然”真意的揭示,指不容许有事物、精神等对“道”进行私自干预。
3、之后,人们发现了帛书版《德道经》(熊春锦校注),有学者认为,这是更符合老子原意的版本,主要原因是汉朝汉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德道经》进行篡改,歪曲了原意,把《道经》提前而把《德经》放在后面了,而古老的版本,应该是《德经》在前而《道经》在后,这颠倒了原书的顺序。这一观点认为,汉儒因为对实修修真没有弄懂,不了解道家实修修真的顺序,不熟悉由“德一”到“道体”的修练方式,因而就将《德道经》改变成了《道德经》。当然,这一观点主要是从中医修养和道教炼丹的角度去理解老子的著作的,其论点是否成立,尚存争议。
4、一个人最要紧就是观念要清楚,观念清楚了,就什么烦恼都没有,观念不清楚,那就什么都烦恼。所以,儒家所讲的反求诸己,其实就是天人合一的一个实施方法。
5、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的哲学名言“越名教而任自然”,也离不开“道法自然”的理论依据。
6、这里引用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的一段话,以说明这个道理,他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以及两者潜在的一致。”为此,他提倡“从主宰和控制自然界的意图转变为一种合作和非暴力的态度。这是一种生态学的态度……中国古代的圣贤们美妙地表达了这种态度:‘遵从自然规律的人随着道的潮流而流动’”。这虽然是一个外国人的看法,但却非常准确地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阐释了道法自然理念在生态保护上给予人类的启迪。
7、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不是问题。问题一旦被看到,就不可能真正被解决。之所以被解决,是你以为被解决了。也就是你看不到问题了,而不是被你认为是问题的那些现象不存在了。当你观察的能力提升,那些现象又会再次出现。
8、“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是道家哲学理论最基本的命题。“道法自然”所集中阐述的是“道”的本性,而“道”作为道家哲学最根本的范畴,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若是离开了“法自然”的规定性,也就失去了道家哲学的理论本色和思想特征。
9、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
10、天很公正,它没有私心,它不会保佑任何人。如果天保佑某一个人,那其他人抗议怎么办?天是看你怎么样,它就怎么样对待你,一切靠自己,“自天佑之”把“自”摆在前面,把“天”摆在后面,就是孔子所讲的“尽人事,听天命”——我该做的,我都做了,结果怎么样,我不苛求,我也无权过问。就好比一个人做好了十年的计划,考虑得很周密,执行力也很强,大家也很配合,可三年后,他突然就死了,那有什么办法?
11、孔子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告诉我们,人除了尊重自然之外,还要重视人伦道德。我想,中华文化的中心就在这里了,一个是顺应自然,一个是自我修炼,提高品德修养,没有其他了。
12、“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
13、人要有道德,才会得到老天的保佑。《易经》里面有一句话,叫做“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可惜大多数人都解释错了。我们都错误地把这句话理解为:这是老天保佑,我才会大吉大利。其实不是,老天不会保佑任何人的,否则它就不公正了。我们称老天为天公,就是说老天是公正的,我们之所以尊重老天,就是因为它很公正。
14、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15、如来,即佛教里说的佛,一个意思。佛,指的是众生皆具的自在清净本性,至纯至善的本性。
16、道法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其本身。
17、问题消失了,才是回归自然。回归自然了,现象会自动向有序化演变。这是问题被真正解决的完整逻辑。道法自然,借助自然之力,是不产生任何新问题和连带问题的唯一方式。主观人为一旦介入,会陷入问题的无尽轮回之中。
18、河上公说:“人当法地安静柔和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不怨也,有功而不制(恃)也。天湛泊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道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也。道性自然,无所法也。”(《河上公章句》)
19、《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20、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21、现象的消失或出现,需要相应的进程和周期,也就是有时间规律。但问题的出现或解决,却在当下就可以完成,并不依赖于时间。你需要理解的是,现象是客观的现象,问题却是在客观现象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认识。只要你拿掉主观,问题就消失了。
22、道既在自然中,存在即“自然”,人、地、天、道包含在自然之中。道与自然,可以分别叙述,但是不可分离。
23、当代著名的文化学者南怀瑾先生对“道法自然”的解释通俗而又深刻。南怀瑾先生也将“法”解读为“效法”,但他对“自然”作出了更仔细的解释,他说:“我们现代人读《老子》,认为自然就是自然科学的自然,古文不是这样读,我们现在的自然科学是借用老子的观念。‘自然’两个字原来不一定是合在一起的名词,道法‘自’‘然’,是说它自己当然如此,它的自体当然是如此,不要再问了,不能问下去。等于宗教讲的一样,不要追问上帝是谁造的,信就得救,不要问,再问下去问不到底了。”
24、再如,王弼注的《道德经》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25、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26、《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27、中国人不是,只要一个人有很了不起的贡献,中国人就说“你真神”。可见,中国人的观念里,人能变神。天底下只有中国人跟老天爷的关系最友善、最密切。我们从天那里得到很多哲学,这一点都不迷信,因为我们所谓的天就是自然,而非其他的东西。
28、而我们科技的每一次的进步都以为自己看清楚了这个世界,掌握了这个世界,是绝对的真理,然受制于自身所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再迈一步的时候,又自嘲自己停留在某种固定的思维中几百甚至上千年?
29、与河上公不同,魏晋玄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王弼的注解另有深意。王弼解释说:“法,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也,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用智不及无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无形,有仪不及无仪,故转相法也。道顺自然,无故资焉;地法于天,人故象焉,所以为主,其一之者,主也。”(王弼《老子道德经注》)
30、“人法地”,“法”是效法的意思。批注言“地,安静和柔”。说明只有安静的大地才能承载万物。如果地震了,人无论是在房屋里,还是在外面电梯里,都会惊慌失措、无所适从。所以大地不安静的话,人就惶恐不安。而且它和柔,生养万物,批注又言“地,劳而不怨”,说明大地即使很辛劳,也不会产生抱怨,更不会产生索求。突出了大地如母爱般无私无求。批注还言“地,有功而不宣”,说明大地虽成就万物的生长,但从不居功自傲。不宣功的大地像母亲一样安静、温柔,默默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成就家庭的和谐兴盛。有的人就把夫妻关系比作儿女健康成长的大地,如果这个大地不平稳了,经常地震,孩子的感受就像在汶川地震的时候惶惶不安。
31、谈论《道德经》最经常讲到的命题是“道法自然”和“自然无为”,“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更多地具有形而上意义,主要阐述“道”的自然而然、自化自成的本性,是对天地运行的本性和内在根据的揭示;而“自然无为”的“自然”却更多地偏重于政治意义,这与《道德经》既是哲学书又是政治谋略书的理论意义有关,老子的道家学说既是哲学理论,也是政治谋略学,老子将道学理论应用于政治学,把“道法自然”演绎为“自然无为”,他说:“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老子强调圣人或君王在治国理政时必须坚持“自然无为”的原则。
32、后来,人们发现了汉代注释家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在其中,河上公对上述文字中的“道法自然”解释为“道性自然,無所法也”(《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卷二《象元》第二十五)。河上公的这一注释对汉以后的老子研究影响很大,后来许多《道德经》注释者都按照这一思路去对老子的“道法自然”这一命题进行释解。河上公的解释容后再分析。
33、第局限性。很多人把局限性忘掉了,认为既然人有创造力,那么人定胜天;既然人能自主,那么我们爱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实际上,根本没有那回事!老天很巧妙地在人的创造力、自主性后面加上了一个更了不起的,就是人有局限性。一个人,不管再怎么能干,最后都是死路一条。
34、显而易见,南怀瑾先生对于“道法自然”的解释,所强调的是“道”的“自己当然如此”,是“他自己本身必然一定是如此”,没有原因,不可追问,本然如此。这指出了“道”的自因、自成、自本、自根的本性。
35、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36、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
37、“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38、《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39、人生一世,价值几何,这是每一个人都想知道的。但每个人各有各的说法,每种说法都有其道理。老子只用两个字来概括人生价值,叫做“行道”。“道”是用来行的,不是用来讲的。你说了半天,倒不如身体力行来的实际。但行的是什么“道”?老子告诉我们,“道法自然”。此处的这个“法”不是仿效的意思,如果说道还要仿效自然,就表示道跟自然还有一段距离,那“道”和“自然”孰高孰低,就难以判断了。“道法自然”这句话是说,道纯任自然。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这两个是合在一起的。
40、在河上公看来,“人法地”重在“安静柔和”,而地法天”贵在“施而不求报”,而“道法自然”最主要的在于“清静不言”“万物自成”,所以说“道性自然,无所法也”。可见,河上公所强调的是“道”是清清静静、不言不语,是对万物自我生成的描述,其本性是自然而然的,它没有什么可以效法的,而不用效法任何事物,它自然如此,本是如此。
41、而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道德经》版本《郭店楚简本》甲本二组有一段话与流传最广的王弼注本在文字上所有不同:
42、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与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43、自然是我们每一个人离不开的老师,因为我们都要向自然学习。
44、诸如此类,我们要好好去体会:我们一方面说要爱护动物,一方面又要定期打猎,岂不矛盾?其实我们深切体悟后,就知道这二者根本不矛盾。爱护是爱护,打猎也是一种爱护,天人合自然加道德,一切由个人自己判断。
45、本文根据曾教授《道德经的奥秘》和《中华文化的特质》整理而成
46、汉代的河上公,亦称河上真人,他注释《道德经》的《河上公章句》是成书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注本。河上公对“道法自然”一段话的解释广为流传。
47、《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8、道家的思想在那个时候的影响是很深的,它的思想起源可以从黄帝时期说起,所以后来有老子就做出了一个总结性的评语,称为黄老思想。其实它已经不单纯是一种思想,这样说的话也是不全面的,在悠久的历史沉淀中,他已经慢慢的变成了一种文化。
49、而我们科技的每一次的进步都以为自己看清楚了这个世界,掌握了这个世界,是绝对的真理,然受制于自身所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再迈一步的时候,又自嘲自己停留在某种固定的思维中几百甚至上千年?
50、老天给人类三种与动物不一样的特性,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的。
51、第二句主要是说,少发号施令,使其自行发展。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这都是天地本性所决定的。其“自然”的含义指的是自我发展、自我演变。
52、所以,老子坚决反对追求功利,反对急功近利。他提倡无为而治,提倡大道,提倡让老百姓自自然然地活着、自自然然地成长。老子认为,到了那个时候,你就算不提倡慈孝,人们也自然会孝敬父母;你就算不提倡仁义,人们也会重情重义。
53、你只要不与自然同频合拍,不论你干什么,你都很难感受到自然之力,你会长期不在点子上,你会总是觉得不对,你会一直有很多问题,你永远感受不到一切都是刚刚好。
54、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
55、“道”就是“自然而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顶针的文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深层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
56、因此,我们知道了有很多东西是看不见的,但是却确确实实存在着。大自然里所有的动植物中,只有人类最贪婪,样样都想要,而且贪得无厌。对此,我们应该感觉到很惭愧。
57、在老子哲学中,“自然”与“无为”虽是两个范畴,但二者之间在内在逻辑上是相通的。“自然”主要是指自然而然,所强调的是任其自化自成,不勉强、不强迫、不干预、不扰乱;而从运行方式看,其实就是任凭本然,顺应“道”的自然本性,不以任何行为进行干扰,这从本质上看也就是“无为”。
58、“道法自然”的基本原理落实于生态环境,即人类要维护世界生长变化过程的自然本性,而从不用人为的强制方式去破坏这个过程的本来面貌。面对自然,人类所要做的就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黄帝阴符经》说:“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符合自然规律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59、“地法天”:地球运行的法则是以这整个宇宙运行的规则为法则。
60、两种版本文字略有不同,但都是在强调“道”“先于天地而生”的混沌状态,“道”是无限大的,大到了像消失了一样,高远无比,从“有”返回到了“无”。
61、到了最后,农民的辣椒、菜籽哪怕烂在地里,也没有人收。还有一个农民养了猪,约了个屠户第二天来收猪,为了让猪重一些,他当天晚上就喂猪吃水泥,结果,第二天那屠户没来,他的猪却已经死了。这都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类似的现象不是偶然,已经非常普遍了。
62、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
63、为了让整个人类记住纳粹当年的罪行,不要让类似的事情重演,那座集中营被建成了博物馆,波兰政府、欧盟和一些自愿捐资的国家和机构每年投入上千万欧元,对它进行维护和研究,将当时的很多东西都保留了下来,包括那些头发,还有毒气室、海报等,为的是让世世代代的人去参观,去切身体会战争的可怕。据说,2009年保护奥斯维辛的基金会成立,对外筹款一亿多欧元,仅德国自己就捐了六千万欧元。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德国人愿意定格这个巨大的错误,让历史和民族永远地铭记,不要让这样的事情重演。也说明,希特勒不但没有给德意志带来利益,还给德国带来了永远的耻辱。
64、在一般词义上,“道”的本义为道路,并由道路之义引申为动词化的取道、经过等,进而再引申出方法、技艺、规律、原则等。
65、此外,陶渊明的诗,展子虔、荆浩的画,也都受到“道法自然”理念的影响。
66、总的来说,两种版本都能表达老子的思想,区别只是细微的。
67、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看不到问题。也就是,你从来不认为那是个问题。你只是自然的观察着,一切自然的发生。复归自然,所有的问题,同时消失。在此时此刻就消失。上面列举的几个为什么,只要你做到真正的自然,时间火候一到,那些现象会自动消失。而要做到真正的自然,得从你完全不认为那些现象是个问题开始。
68、还有一种更可怕的,就是现在的人很喜欢从国外带一些种子进来。比如要降低造纸成本,就需要树木长得快,于是就到全世界去找,终于找到一种长得非常快的树木,然后就把它引进国内。可是,那种树种一旦种植,所有本地的树就都死光了,这种行为不是造孽吗?这种案例实在是太多了。再比如,某地从国外引进一种小动物,它的到来影响到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就把本地很多动物的生态环境都破坏掉了,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因为已成既定事实了。
69、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策略在汉初的政治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文景之治”的形成表明了老子“无为而治”政治哲学是中国古代非常高明的管理理念之一。
70、我们做中外文化比较的时候,经常犯一个毛病,说西方有的我们没有,我们有的西方没有。没有这回事!我们说:“全世界有的中国都有。”当然,有人会说:“这样岂不是太自大了吗?”没有,因为《易经》是无所不包的,它广大到能将所有都包容在里面。这样我们就知道,这一次中华文化之所以会复兴,就是因为全世界只有中华文化有如此大的包容性。我们对任何民族、任何文化,都尊重而不排斥,我们不要求全世界都跟我们一致,我们要求的是世界大同,但是我们知道小异必然存在,所以我们主张的是求同存异。
71、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当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不过,在治理国家时,他主张用自然法来治理天下。
72、值得注意的是,在帛书版《德道经》的下篇《道经》中,与上述那一段话相似的文本是:
73、“道法自然”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伦理、政治、艺术、人生、管理等各个领域,都能看到“道法自然”理念的影响。魏晋玄学家的人生态度,汉初的“无为”政治,艺术上的“外事造化,中得心源”说,经济管理领域的“君不见的手”等等,都能从“道法自然”中找到哲理源头。
74、第四句所讲的是:圣人以无欲作为自己的欲望,且不以难得的财物为贵重;以不学为学,能提醒众人弥补过失,知错而改,辅助万物顺其自然发展,不敢多加干预。
75、至此,且以唐代道士吴筠的一首《步虚词》作为结尾:
76、显然,上述四句话中,除了第二句的“自然”用的是“自我发展、自我演变”之义外,其它三句,其含义皆是指“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是老子《道德经》中“自然”一词的主要含义。
77、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78、现在,老人摔倒了都没人敢扶,因为有些老人专门骗钱。我有个学生就遇过这种事。他“撞”了一个老人,结果那老人成了植物人,我的学生非常害怕,觉得自己怎么会遇上这种事。后来公安局派人调查,才发现那老人发生过很多类似的事故,他老是故意撞别人,撞伤之后敲诈、索赔,这次撞得太过分了,就把自己给撞成植物人了。查清真相之后,老人要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了。这都是投机取巧的结果,社会风气被搞得非常糟糕,诚信体系出现了问题。
79、西方的哲学家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面,以至于他们的哲学家跟老百姓距离很远。但是中国,举凡是值得我们推崇的圣人,诸如老子、孔子、孟子,都是生活在百姓身边的,他们讲的话,我们常人也有共鸣,而且只要肯,也能做得到。这样才叫圣人。否则如果他们讲的话,只是在半空中吊着,老百姓一点都感应不到,那他们讲的岂不都是废话?
80、“道”是个假设性的东西,因为到底什么叫做“道”,直至今天还没有人能够完全弄明白,完全讲清楚。所以,我们只能这么说,“道”是一个抽象的假设性的名词,它的范围非常广大,它可以包容所有具体的事物。就像X,它可以等于也可以等于还可以等于无穷大。“道”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道”。可见,它的范围非常之广,可以包罗万象,把所有我们所能够说出来的最高价值都包含在里面。
81、以前皇帝出去打猎时,所用的网都是三面的,对于那些跑得快的动物,皇帝就不会去打它,而那些跑不快的,就被皇帝打死了。打猎都是专打那些跑不快的,这是替动物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网开一面,追赶猎物,只要身体好的、机灵的,很快跑掉了,皇帝也不会去穷追,他只抓那些反应慢、跑得慢的,这样可以使它们一代比一代强,而不至于一代比一代弱。这就是成语“网开一面”的来源。
82、《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83、在“道法自然”的语境之下,道教在教导人面对生活之时要采取一种“顺”的态度,即通常所说的“顺其自然”。这里面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知自然之道,审时度势,不强作、不妄为;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方向,顺势而为之、自然而有为。王阳明曾经说过一句话:“情顺万物而无情,终日有为而心常无为”,对“顺其自然”的道理做了一个很好的呼应,即摈弃私欲、顺天应时、以无为的心态去打理人生。
84、因此,我们提出一个标准,面对知识爆炸,资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定要用是否合乎自然去检验。合乎自然的,大概不会错;不合乎自然的,就要小心了。自然是最好的检验标准——合乎自然的可以放心,就算当时没有成效,长期之后一定会有效;不合乎自然的,就算眼前很受益,也不会持久,很快就消亡了。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就是自然,江山依旧在,自然是永远不变的,只不过物是人非罢了。自然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易经》告诉我们的。慢慢地,全世界都会向这个标准靠拢。
85、整部《易经》,旨在告诉我们,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很自然的阴阳变化。一切事物,不是阴消阳长,就是阳消阴长,如此而已。一个人头重脚轻,我们就知道他阴阳失调了。人一定要使脚底下的气比较足,能够支撑上面,身体才会健康。杯子倒满了水,它就没有用了,杯子只有保持空的,才可以装酱油,装醋,装蜜等等。可见,看不见的部分比看得见的部分更重要,功能更大。
86、人也是其中之一。人必须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的原则是服从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
87、其中,最明显的区别是,王弼本的“有物混成”,在楚简本是“有状混成”;王弼本的“人居第一”,在楚简本里是“王居第一”,区别不是很大,前者的“物”指原初状态的事物,而后者讲“状”,似乎更能准确地表达老子对于原初本原状态的描述,因为以“状”来表达,更能体现成“物”之前的混沌状态,所以在《道德经》中有“有生于无”的说法。
88、而我们科技的每一次的进步都以为自己看清楚了这个世界,掌握了这个世界,是绝对的真理,然受制于自身所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再迈一步的时候,又自嘲自己停留在某种固定的思维中几百甚至上千年?
89、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当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不过,在治理国家时,他主张用自然法来治理天下。
90、我们所熟知的“大禹治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面对当时肆虐的水害,大禹的父亲鲧沿用先人“壅防百川,堕高堙庳”的方法,想通过单纯的“堵”来抵抗,但堤坝总不敌力量巨大的洪水。大禹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高高下下,疏川导滞”的方法,从低处取土石增高山坡,使高处更高,低处更低,以疏浚水道,千方百计引导洪水,使之归泽入海。大禹“顺”的智慧,终于换来百姓生活的安宁。
91、然而,“道”又是天的依归,所以天也是效法“道”的法则周流不息;“道”是化生天地的万物之母,其性是无为的,其发展变化是自然而然的,这又好像“道”是效法“自然”的行为,因此说“道法自然”。实际上“自然”是“道”的性,“道”本来就是自然无为的。
92、南斗掌生,北斗注死,所有生灵往复六道轮回之间,欢生泽被福禄如是,惘死天灾人祸亦如是。
93、显然,在李约看来,文中所强调的只有王“法天”“法地”“法道”,顺“三自然而理天下”,天下才得以安宁。原书中只有天地道王“四大”,没有“五大”,若是把“自然”也加进去成“五大”,便是“支离决裂,义理疏远矣”。不难看出,李约是将道家哲学基本观点儒家化,试图去掉“道”的自然本性,把“道”解释为儒家的“道统”。
94、道法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其本身。
95、综上所述,“道法自然”的真正涵义是,作为原初混沌、万物本原的“道”,所坚守的是顺其自然的法则,即纯凭本然、自化自定,以不断自我发展为自身的根本“元则”,本然而自然。所以说,老子是以“自然”来描述“道”的至高无上的自我原则。
96、老子有他的道理。无论用圣智、仁义和巧利来治国,还是治心、治身,都是远远不够的。
97、在西方人的思想里面,天跟人没法合因为他们所谓的天就是God,God就是上帝,而上帝永远高高在上,主宰人类。天是上帝,上帝跟人类当中有一条,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叫做双黄线,是不能超越的,人再伟大,永远只是人,不可能是God,God是唯一的、无可取代的。
98、有一种物体混混沌沌、无边无际、无象无音、浑然一体,早在开天辟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独一无无双无对,遵循着自己的法则而永远不会改变,循环往复地运行永远不会停止,它可以作为世间万物乃至天地来源的根本。我不能准确地描述出它的本来面目,只能用道来笼统地称呼它,勉强把它形容为“大”。
99、上天有好生之德,它希望每一个物种都能够生生不息,因此每一个物种都必须受到锻炼。所以,大自然中的万物会一物克一物——虫长大了,就是给鸟吃的,能够躲过被鸟吃掉的虫子,就是体质比较好的,如果躲不过,被吃掉就被吃掉,也不会心生怨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会觉悟,幸亏有狼会去追兔子,兔子才会跑得快,而跑得最快的就能生存下来。今天人类有一门专门研究这个的学问,叫做优生学。
100、而且自然,就是自自然然产生的,不需要经过思考,推理归纳等思维方式去创造出来的。所以道法自然,这句话,表述的意思是道这个东西说不清,摸不着,看不见,但是它也有表现形式。表现在形式上的世界上就是宇宙规律。
101、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102、道教的众多尊神仙真封号中,许多都注重用“虚”字,如“三清道祖”尊号中都有“虚无自然”的尊称,供奉神明仙真的居处称为“玉虚宫”,而道士在醮坛上唱诵词章也叫做“步虚”,并且大多数步虚词都表达了对虚空缥缈的仙界的向往,许多祖师高道都曾以虚无或虚空为题作文赋词,如三十代天师虚静真人张继先的《虚空歌》等。虚静真人在《虚空歌》中说:本来真性同虚空,光明朗耀无昏蒙。虚空不动常如如,识得真空方不昧。真空消息非顽空,纵横变化无终穷。这都足以说明“虚”为道的本体、“虚无”乃人间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