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89句茅盾
茅盾
1、捷克汉学家普实克认为茅盾的现实主义创作经验,有力地充实和推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审美范畴中的“叙事”范畴。如果说,现代中国文学在审美范畴上,可以区分为“抒情”与“叙事”两个方面的话,茅盾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建构与“叙事”联系得更为紧密。而且,这种联系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因为黑格尔在对“抒情”与“叙事”的论述上,是偏向将现代世界与“叙事”范畴相联系。也就是说,随着古希腊所代表的人类文明的“抒情”时代,在近代遭遇工业革命的历史变革之后,“叙事”的时代开始了。在这一点上,茅盾的文学创作经验和理论建构正好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历史进程是同步的,也呼应了世界文学的变革步伐。(茅盾)。
2、 1945年4月开始创作剧本《清明前后》,6月,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举行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
3、 1933年,《子夜》正式出版发行。4-7月创作《秋收》、《残冬》并发表。
4、韩子奇是书中主人公,他因为摔碎了梁亦清做的碗而决定留下当学徒。师徒用三年时间精雕细琢出一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郑和下西洋”,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宝船被毁,人也丧命。
5、路遥在这部作品中,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一个非常深沉的主题,那就是你应该如何活着?怎么活着?一个人如果想要好好地活着,能够活得更好,那么唯一的方式,便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6、人们说起这段婚姻中发生过的插曲,至多就用“有过波澜”来代替,但实际上,那个“波澜”,可不是一般的“小波澜”。
7、孔德沚则在丈夫的带动下,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与很多女学生、家庭妇女、高级知识分子有来往,甚至还和宋&庆&龄、何香凝等交往,很受宋&庆&龄的赏识。
8、1981年3月27日,茅盾逝世于北京。3月31日,中共中央根据他生前的请求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dd籍,d龄从1921年算起。
9、在去世前一阵,茅盾预感到自己即将与世长辞,因此将25万稿费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茅盾)。
10、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11、建国后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和全国政协主席。
12、随后,她与刘伯坚相恋,并为他生下过一个女儿,可后来刘伯坚娶了别人,她只好把女儿托给了别人,准备远走日本,再经由日本去苏联。
13、在国共合作破裂后,开始留亡创作,在留亡中写有,《幻灭》、《动摇》、《追求》和《虹》。
14、来到解密单位701后,黄依依很顺利便通过了培训。她在数学上有着卓越的天赋,常年无解的密码,她轻轻松松就破译了。破译“乌密”后,黄依依成为了701传说般的人物,也成了当之无愧的国民女神。
15、《长恨歌》著名作家王安忆的作品,这部小说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王安忆被认为是张爱玲的传人,其实应当说她一点也不逊色于张爱玲,她的很多小说,那都写得非常出色,尤其是这部《长恨歌》,作者用一种平缓的语调,不紧不慢地把一个女人四十年的生命历程,展现的淋漓尽致。
16、随后,茅盾先生被派去广州,协助毛的工作。跟毛共事一年多后,茅盾根据毛的建议去上海开展宣传工作。回到上海后,他白天做组织工作,晚上回家研究希腊、北欧神话和中国古典诗词。
17、你对茅盾先生的作品有何印象?请在本文下方留言,分享你的感受。留言点赞数前3名的幸运读者,可获得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应物兄》一套。
18、茅盾研究专家、浙江师范大学王嘉良提到,90年代中期以来,茅盾研究就愈渐艰难。一个重要问题是对茅盾的评价问题。
19、新中国成立后,现代文学研究者非常重视茅盾的现实主义道路问题,20世纪50年代茅盾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两部专著——邵伯周先生的《茅盾的文学道路》和叶子铭先生的《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都不约而同地将茅盾的文学成就和文学史定位,与“道路”概念联系起来。樊骏先生在1960年第2期《文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专题论文《两本关于茅盾文学道路的著作》。茅盾本人似乎也认同这种概括,在晚年出版文学回忆录时,将书名定为《我走过的道路》。所以,将茅盾的文学业绩和社会实践,与“道路”问题形象地联系起来,具有特殊的历史渊源和特定的历史内涵。
20、四年之后,王心卫病逝,秦德君遇到了当初她怀了刘伯坚的孩子时,扶她上马的郭春涛。
21、再后来,“十年浩劫”开始了,茅盾被要求“靠边站”,还被抄了家。孔德沚自始至终与茅盾站在一起,后来她糖尿病复发,卧床不起。
22、另外,茅盾的文学知识的渊博众所周知。20世纪40年代文坛曾经传言,茅盾熟记《红楼梦》,朋友宴席上随便抽取一章,他都能背诵下来。而他对外国文学的阅读,也是数量惊人。批评家李健吾在《忆西谛》中就记录过茅盾早年认真研读西方文学批评史原著,对西方文学思潮的演进历史非常熟悉。另外,据统计,单单是《茅盾全集》收录的译文,就涉及40多个国家的200多部作品,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茅盾的文学积累之深厚。所以,广阔而深邃的现实主义道路,在茅盾的文学世界中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他多方面人生探索和无数知识的长期积累、融会的结果。
23、这个奖项不仅鼓励了小说家,还成为了年轻人迷茫时的指路灯,不知道读什么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读茅奖作品。
24、小说既有人物命运和情节故事的独一无又有思想和智力的深刻广阔,构思的奇特,想象的高远,情节的扣人心弦,语言的干净利落,都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中所罕见。
25、●1981年4月12日,刊发周而复的文章《永不殒落的巨星——痛悼茅盾同志》,其中写道:他平时躺在床上构思,想好了一段,便立即坐到椅子上,埋头一笔一笔仔细写出,累了,哮喘了,不得不躺到床上去休息,稍微好了一些,又起来继续写,一天一般只能写几百字。他杜门不出,虽然国内国外许多作家希望见他,他也很少接待一般宾客,用他晚年的精力锲而不舍地从事著述。
26、与莫言以往小说更注重历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
27、小说以“五四”前夕江南村镇为背景,描写新兴资本家和豪绅地主钩心斗角、相互倾轧以及他们与农民的尖锐矛盾,中间穿插着几对青年男女的感情纠葛,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28、来源 / 、“文化强国”光明日报协同推广平台
29、 1926年,留广州工作,任国民d中央宣传部作秘书。3月,返沪。
30、 过去的,让它过去,永远不要回顾;未来的,等来了时再说,不要空想;我们只抓住了现在,用我们现在的理想,做我们所应该做的。
31、《暗算》是一部令人惊异而又有大家风范的长篇小说。它是中国谍战小说的鼻祖,又是中国新智力小说的典范之作。
32、病中的茅盾上了被通缉的名单,哪儿也去不了,只好坐下来写作,于是,茅盾第一次以“茅盾”为笔名,发表了小说《幻灭》。随后,他又完成了《动摇》《追求》,三部小说被称为“《蚀》三部曲”(不得不感慨那个年代言论真自由,被通缉对象还可以发表作品)。
33、比如说,我喜欢金庸的小说,但不怎么喜欢金庸这个人。人和作品,我是分开来看的。一个名人“拼”的一面和“渣”的一面,我都是分开来看的。
34、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和妻子孔德沚都出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两家人还是世交,所以他们俩从小就被父辈定了“娃娃亲”。
35、茅盾对秦德君感到很恶心,秦德君又何曾想饶过他?1985年4月,秦德君年近80岁时,依然对茅盾的所作所为无法释怀。
36、想必,所有出轨后回归了家庭的丈夫都恨不得当初的婚外情人能原地爆炸,然后从地球上彻底消失吧?对方曾经是你的海上明月,此时却成为你生命中避之而无不及的蟑螂。
37、傻子少爷回麦其土司官寨,受到英雄般的待遇,也遭到大少爷的嫉妒和打击,一场家庭内部关于继承权的腥风血雨悄然拉开了帷幕。最后在解放军进剿国民d残部的隆隆炮声中,麦其家的官寨坍塌了。纷争、仇杀消失了,一个旧的世界终于尘埃落定。
38、冬天一个夜晚,胡玉音分娩难产,剖腹产了个胖小子。三中全会后,胡玉音摘掉了“富农”帽子,秦书田摘掉了“右派”和“坏分子”帽子回到了芙蓉镇。
39、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意见,认为这个名字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
40、都市文学和时代狂澜相结合,写出了大时代下的子民生活。
41、 1947年4月,归国到达上海。年末,再赴香港。
42、如果你喜欢历史,而且还非常的喜欢明朝的历史,那么可以建议你读一读这部小说,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历史小说,作者把一个非常的矛盾的张居正,以一种比较客观,公正的态度,描写的非常成功。
43、这场聚会就成了整个小说的结构上的纲,这是外国小说尤其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给作者的启示。同时,茅盾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作家,他在《子夜》中有意识地学习托尔斯泰,运用所谓的“心灵辩证法”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
44、《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首发式于3月27日在茅盾的故乡桐乡乌镇举行。
45、茅奖作品,不光可以读到跌宕起伏的故事,还能从中窥见时代的变迁,从改革开放到今天,从铁饭碗到创业,个人命运也是时代缩影。
46、而且,在描绘人物关系时,茅盾的文学表现不是浮光掠影的,不是印象式的,而是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和文学思考,极具特色,触及关键。以《子夜》对上海都市生活的把握为例。如何来揭示都市生活的灵魂,这一直是现代中国文学面临的重要问题。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表现乡村生活,诞生了一批杰出的作家作品,而对于都市生活的表现,相对要弱得多。茅盾的《子夜》是少数几部在表现城市生活上获得成功的作品,它对于都市生活核心内容的揭示,是准确、有力的。
47、贾平凹被人们称为鬼才,不过他却是到了第七届时才获得了这奖,可以说是一份迟来的祝福,应当说她得九次茅盾文学奖,那么也是不为过。他的很多作品,那都是写得非常的好,尤其是他早期的作品。
48、1970年,孔德沚去世;1981年,茅盾以85岁高龄去世。
49、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
50、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51、 1951年1月,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52、 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人们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努力来决定。
53、没办法,秦德君不得已与穆济波同居,一共与他生育了两个孩子。后来,她有机会去到西安工作,就带着孩子跑了过去,但穆济波也跟了过来。
54、1980年代是茅盾研究的黄金年代,王嘉良回忆到,而随着1988年“重写文学史”,文坛排名经历了新一轮的封神演义,在这个过程中,沈从文、张爱玲等作家得到重新评价、发现,在著名文学家的排名中,首当其冲的是茅盾。沈卫威回忆,当年搞了一个十大文学家评选,茅盾被排除在外。但他认为这种做法其实也挺无聊的。
55、《报施》《创造》《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 《大鼻子的故事》《林家铺子》《色盲》《诗与散文》《石碣》《手的故事》《水藻行》《小巫》《烟云》《有志者》《自杀》。
56、 (1)茅盾的小说对现代长篇小说的构造有着重要的影响,真正形成了长篇的格局。在茅盾《子夜》之前,已有长篇小说出现。(现文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之后还有叶圣陶的《倪焕之》)但这些早期的长篇小说不丰满,并未开创长篇的格局。而茅盾于1933年发表的《子夜》,由于结构严谨、场面宏大、人物形象众多、表现方法多种多样,(既有客观叙述,又有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场景描写。)因而成为成熟长篇小说的标志。
57、当时,以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表达左翼思想情感的作品并不少见。茅盾的《子夜》不同在于,作品传达的不只是一般的、个人的感触和感受。如果说,巴尔扎克曾经许诺要做一个时代的“书记员”,那么,《子夜》可以视为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社会变动的现实主义画卷和长篇史诗。其中各式各样的现代性格的人物以群像的方式,出现在小说舞台上。像银行家、实业家、军阀、政客、大学教授、交际花、医生、包工头、纺织工人和逃亡地主等,都是时代背景下中国都市里的特殊人物。他们以群体的方式,大规模地出现于作品系列中,这在以往作家作品中是不曾有过的。
58、一家人决定在延安长住,但茅盾后来被组织派去了重庆。
59、《子夜》、《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腐蚀》 《虹》《锻炼》《霜叶红似二月花》《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多角关系》。
60、他的爱情选择也显示了他的个性特征。面对高干子女、大学生田晓霞,他没有逃避,也没有感到自卑,他的精神高度足以和她站在一起。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特别动人。
61、战后一同回国,姐姐君璧不容母女俩,冰玉决定带女儿远走他乡,韩子奇苦求留下女儿。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发生爱情,因楚系,为梁家反对,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
62、《夜读偶记》 文艺论著。茅盾参加20世纪50年代有关文艺问题讨论所写。作者采取漫谈方式,着重论述了现实主义的特质、产生和发展,以及世界观对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63、 1930年4月,回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64、 1937年2月,偶遇周恩来恢复与d组织的联系,但d员身份已不明确。 参与编辑的《救亡日报》、《呐喊》(后改名《烽火》)分别在上海创刊。年底,上海沦陷,茅盾离沪抵长沙。
65、小说讲述了一个声势显赫的藏族老麦其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然而就是这个傻子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不以常理出牌,在其余土司遍种罂粟时突然建议改种麦子,结果鸦片供过于求,无人问津,阿坝地区笼罩在饥荒和残废的阴影下。
66、俗语说,一念一惊心。善恶有时候只是一念之间的事儿,每个人都有动善念和动恶念的时候,因此,人心才如此复杂多变。
67、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68、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69、《白鹿原》是陈忠实最为大家熟悉的作品,这部小说也是同样的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讲述了关中平原,一个名叫白鹿原的地方,在经历了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的心理历程。作者把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非常深刻,让人读了之后,久久难以忘怀。
70、作家胡风在其回忆录《回忆参加左联前后》中,也对茅盾的这段婚外情作过简略的描述,也算是对秦德君的一个佐证了。
71、贾平凹说:“如果你慢慢去读,能理解我的迷茫和辛酸。”
72、 1941年,离开重庆到香港。5月,任《大众生活》编委;开始创作《腐蚀》。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12月,离开香港达桂林。在桂林期间,写下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
73、编者按|37年前的今天,茅盾去世了。与他的作品相比,由他设立的“茅盾文学奖”似乎更有影响力。记得读书那会,专业课参考书很多都和茅奖作品重合,足见它的权威和经典性。今天这篇文章盘点了茅奖的作品,以此来怀念这位伟大的作家。
74、70多岁的茅盾只好跑前跑后侍候夫人。据说某天夜里,孔德沚翻个身就从床上跌落下来,茅盾想扶起她却扶不动,只好陪她坐着等天亮。
75、话虽这么说,但孔家人根本没当回事。他们依旧给孔德沚缠足,依旧不让她识字,甚至都没给她取个名字。
76、后来,当她等来“茅盾已搬回妻子住处”的消息后,她才惊觉自己受骗了。
77、小说以“五四”前夕江南村镇为背景,描写新兴资本家和豪绅地主钩心斗角、相互倾轧以及他们与农民的尖锐矛盾,中间穿插着几对青年男女的感情纠葛,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78、大概是嫌东京太过嘈杂,茅盾带着“小三”秦德君迁居京都。在那里,茅盾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虹》,并将稿子寄到上海,在报纸上连载。据说,这个书名也是秦德君提出来的。
79、中国前六大文豪排名: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前几年(四五年前)这个排名经常有人提起,现在没多少人知道了。反正世界十大文豪中国就一个鲁迅,别的人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80、此时,曾经赴法留学的早期D员刘伯坚出现了,秦德君更加坚定了要离开丈夫的决心。
81、夏志清:“茅盾无疑仍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与同期任何名家相比,毫不逊色。”
82、1927年,革命形势发生变化。茅盾赴武汉工作,任军事学校教官和汉口《民国日报》主编。南昌起义前,茅盾想参加来着,为此他还将再一次生产的妻子送回上海,但后来因为他病倒了,没能去成南昌。
83、与茅盾作品的历史价值相比,王嘉良认为对他作品的美学关注不够。“茅盾对小说艺术的贡献,他作品的艺术经验,需要好好研究。他是文学批评家,论技巧,很多作家都比不上他。而且茅盾学养很深,他是科班出身作家。”
84、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85、若是将复杂多变的人心放到感情这片汪洋中,便能催生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海面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暴风骤雨。
86、1916年,茅盾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后来迫于生存压力而不得不先就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同年,他和孔德沚完婚。
87、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88、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