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73句诸葛亮用兵


诸葛亮用兵

1、用作褒义。形容行动神速;不可捉摸。一般作谓语、状语、定语。(诸葛亮用兵)。

2、先说陈寿先生这个评价,他只能说明诸葛亮治国理政的水平比行军打仗要强。(诸葛亮用兵)。

3、据记载,姜子牙的先世为贵族,后家道中落,他已经沦为贫民,为了维持生计,曾在商都朝歌宰牛卖肉,之后还开过酒馆。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却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开创不朽之基业。

4、诸葛亮不但用兵极差,在治军方面也不怎么样。他要处理的事务太多,头绪也太多。偏偏他又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事无巨细皆亲力亲为,唯恐辜负先帝厚望。最后累死了,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这个帐以诸葛亮的智慧没有计算清楚不能免责,他若算清楚了,以他对刘备的影响力和刘备为人一定会采纳,从接近正史的《三国演义》看刘备有归还荆州之意。

6、只有事事关心才能了解全局啊。而不是坐在丞相的位置高高在上,而下面的事情一概不知。

7、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权,把蜀国打理的很好。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8、三顾茅庐是人们都知道的一个故事,刘备为了邀请诸葛亮出山,三次亲自前往诸葛亮住所邀请他,直到最后一次,诸葛亮才答应出山。其实三顾茅庐的事迹可能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到底有没有发生过三顾茅庐只能是历史谜团了。

9、出乎意料的是,诸葛亮说,你想错了,我来不是为了抢地盘。我们华夏讲求的是“以战求和”,战争不是目的,他是手段。我们永结秦晋之好吧!你还是南蛮的老大。好不好?

10、在小说中,对诸葛亮用兵如神有了很重的描写,可是仔细阅读正史就会发现一个问题。每一次刘备征战,都不会带诸葛亮。要知道刘备识人看人的本事是非常厉害的,为何不带诸葛亮辅佐呢?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诸葛亮擅长内政却不善机变。

11、我们再来看下蜀汉后期的地图就知道,两国的实力差距有多大。

12、曹操也是一样,有一次把甘肃全境打通了,这可是大好事。有人劝他,既然已经得到了甘肃,索性,把汉中也给他拿下!

13、诸葛亮还发明了一种“闷雷子”,在一个大罐子里头埋下火药,这种火药呢,燃点很低。经过罐子闷一阵,他就能自燃,然后爆炸。这是定时炸弹!

14、现在某些单位的领导,纯粹靠算计人上位!天天拿一本厚黑学在那研究,除了算计人那不会别的。

15、这下子孟获就很感动,他就知道了,诸葛亮不是为了侵略我们,是为了双方长久的和平、是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才来的!

16、原来在诸葛亮北上的时候他的手下负责运输粮草的李严因为天气原因不能及时的补给粮食,而李严又怕诸葛亮怪罪自己就蛊惑无能的刘禅给诸葛亮写信让其回来。结果以为后方出什么大事情的诸葛亮回来之后发现这一切只是计谋的时候,再想回去北伐已经不可能了,于是他就这样错失了一次很好的机会。最终诸葛亮没用完成统一大业就去世了,而他的部下姜维死前道出了恩师生前屡次北伐失败的原因:扶不起的阿斗!

17、谨慎在为人处世方面可能还能有其积极的意义,但行军打仗却未必管用,以少胜多的战例往往都是指挥员敢于冒一定风险取得胜利。

18、你看,想弄权,你得回政治中心。你在外边,怎么弄权?

19、诸葛亮就派人去查。他的手下劝他,这个犯事的太监可跟刘禅不错。而且我听说这个案犯还有个同伙,这个同伙曾经在您的手下当过差。

20、这一日,大军来到巴郡的郡府江州城下。这江州就是现今重庆市的渝中区,位于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之处,是益州东部最为关键的军事要津。在当时,这两条交汇的江河,另有习惯性的称呼:从西北方向流下来的嘉陵江,叫作“内水”;而从西南方向流下来的长江,则叫作“外水”。面对这两水分流的地方,诸葛亮做出了早已考虑成熟的军事部署,兵分三路继续进军。对于他的部署,东晋时益州本土的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卷五《公孙述刘二牧志》之中,记载得最为清晰和细致:

21、诸葛亮用兵谨慎,谈不上勇猛,指挥呆板,谈不上出奇制胜,蜀汉疲敝,无法实力碾压。

22、诸葛亮除了性格上有缺陷,战略上的也有致命错误。

23、还有虎战车,战车长得如同老虎,还会喷火,射程达到一丈。甭多了,你要推三辆虎战车上去,那整个战场就是一片火海!

24、此时,已经是建安十九年(214年)的夏天,刘备也终于攻克了雒县兵临成都。于是,诸葛亮等三路援军,与刘备在成都城池之下,实现了一场胜利的大会师。

25、为什么?他们心里不服!诸葛亮这一手下来,南蛮安静了三十多年。

26、军事上诸葛亮的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作为军事家,诸葛亮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

27、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事实:陈寿跟诸葛亮是有隔辈的渊源的。

28、中国历史上有个很糟糕的现象,就是官二代接班。譬如父亲是个市长,恨不得立马把儿子弄成副市长、副局长,好让他接班。

29、然而,诸葛亮真有《三国演义》中那么神?显然不可能!如果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那曹操、孙权、司马懿还玩什么呀,直接举手投降就算了。俗话说的好,投降输一半!

30、要知道桓温北伐时期,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北方。诸葛亮北伐时期,面对的是统一的北方。

31、诸葛亮率军出祁山,围攻魏军在祁山的据点,并向北收割了魏军在上邽的麦子,由于曹魏关中军事主帅曹真病逝,因此司马懿被调到关中担任魏军主将,与诸葛亮对峙于卤城,诸葛亮成功利用计谋,引诱司马懿出战,这便是著名的卤城之战。

32、但陈寿毕竟是司马家吃的,有些史料并没有明确写在诸葛亮的部分,而是穿插在司马懿、张郃、郭怀等人的传记中。人们佩服苏羽对抗大军团的能力。很多人都亲自问过苏羽,你哪里来的这么厉害的军团战技,陶勇、王必成等人都这样问过。

33、尽信书,不如无书!由于诸葛亮已经被神化,相信几乎无人质疑他的隆中对!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千古奇谋的隆中对,其实却有一个致命缺陷!

34、那种光会算计人,不会干实事的人,应该赶紧去国外,给人才腾地方

35、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36、一来是怕朝里有人算计我,诋毁我,我长期在外征战,怕后面有人给我下黑手。二来我的岁数到了,战功也积攒了不少。我想回去加个九锡!当个王爷!

37、你说这赵女士,她透支这九万块钱,如果是为了花天酒地、胡吃海塞,你判她三年半还不过分。她不过是为了活命,这是最基本的需求啊!

38、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39、诸葛亮不仅在用兵上出了问题,还不会用人,最失败的一仗就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的能力确实很强,但是他有点孤傲,瞧不上东吴孙权,所以并没有和东吴搞好关系。

40、“高明之统帅不仅要知已知彼,善用兵将,还要知天时,明地利,懂人生,料事如神熟读兵法,统帅万军,游戏自如,此等大将如孙、吴、管、乐,今之曹孟德、周公谨也!”

41、在每一次北伐的具体战术上,诸葛亮的表现也不太明智,即:每一次都分兵严重,几乎毫无战果!客观的说,诸葛亮用兵喜欢虚虚实实,很少能见到他集中兵力,给敌人致命一击!所以,诸葛亮打的都是小胜,很难大胜!

42、诸葛亮答:“统兵,陷阵,征讨,封疆尔。古之统兵者均以为自乃将帅之才,岂不知将帅乃道也,非勇悍之武夫所能知晓。

43、他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44、刘备因关羽失败而责备刘封,这是正常的。而诸葛亮认为他刚猛,不易控制,就劝刘备借口杀了他,这就太过分了。

45、当然,诸葛亮也是有许多优点的。刘备三顾茅庐后,说“如鱼得水”。这说明诸葛亮的确是个奇才。诸葛亮能严守军事机密,攻其不备。而且他办事很具有深谋远虑。诸葛亮让刘琦守江夏,其实是为了实施自己的战略思想。因为诸葛亮知道,新野小城,终不能长驻。他让刘琦守江夏,其目的不但要救刘琦,而且为后来躲避曹军奠定了退守的路。还有在安排刘备去东吴招亲时,孔明留下的三个锦囊,使刘备平安回到了荆州。还有一点,也是诸葛亮最妙的战斗策略:让关羽于华容道放走曹操。为什么说他妙呢?杀掉曹操不是很好吗?其实不然。假如在华容道上杀了曹操,孙权就回趁机占领北方,孙权势力大了,刘备就没有了安身之地,更别谈什么三国鼎立,复兴汉室了。因此孔明一方面让关羽放走曹操,落个人情,另一个方面就是让曹操抑制孙权,这说明孔明真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再者,诸葛亮不打无准备之战,他知己知彼,能巧妙对对方心理及天气季节的情况作出不同的计策,如“骂死王司徒”、“破西羌兵”、“巧借东风”等。

46、论据主要是陈寿在《三国志》里对诸葛亮曾有过十六个字的评价:“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47、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

48、掌大权的是费祎和姜维。诸葛亮真正做到了任人唯贤!

49、关羽攻打襄樊时,令刘封、孟达发兵相助,刘封和孟达以山区郡县刚刚归附,不能随意行动使它不稳定为借口推辞,不接受关羽的命令。在关羽因东吴偷袭失败后,孟达降魏。魏国派夏侯尚、徐晃攻击刘封。孟达劝刘封投降,刘封不听。申耽也投降魏国。刘封打败了,逃归成都。

50、这里所谓的“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的猇亭之战,诸葛亮之北伐中原的五出祁山。这三次作战是依次展开,而不是集中在一起使用,最终前两次惨败,关羽身死,消耗了蜀汉的国力!

51、平庸之将所重者,乃兵力多寡,勇猛如何,此类武将如吕布、袁绍者比比皆是,不足挂齿!”

52、政治上作为蜀汉丞相,他处理事务简洁、实际出发,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诫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53、因为我们知道,集权、弄权他是在中央,也就是政治中心,更方便,也更合理。

54、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向刘备建议:“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荆州之兵”和“益州之众”,两路出击,战略很诱人!

55、毛主席就看出了这个巨大的问题,当时我军的力量也远不及国民d军、日军,所以他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打败了所有的敌人。

56、诸葛亮虽然用兵如神,每次用兵都很谨慎,确保万无一失才会出兵,却不知道利用地形优势,虽然打了很多胜仗,但很少有“出奇兵”的时候。

57、就好比某个高考状元,语文考了130分,数学考了140分,虽然语文不如数学。但是也已经非常高了。

58、尤其是经过《三国演义》的塑造,诸葛亮彻底被神化了。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很多小说中,都有一个“诸葛先生”,其人要么百事通,要么谋略高.....然而,诸葛亮并不是那么神,他其实有一个致命的用兵缺陷,只有两个字!这就是分兵!

59、傅玄评价诸葛亮:“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

60、诸葛亮为何要前往益州呢?原来,是刘备在紧急召唤他。

61、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无结d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

62、你让他搞个科研,弄个项目,他不会啊!是吧?活废物!

63、如果诸葛亮真是活废物,你跑什么啊,至于吓得掉头就跑吗!

64、多次北伐未果的诸葛亮最终病逝在了五丈原,作为当时蜀汉的顶梁柱,诸葛亮的死无疑让蜀汉走向了下坡路。当时只有诸葛亮可以说是一心一意为蜀汉,可是蜀后主刘禅根本不是做皇帝的料。后人们对诸葛亮北伐众说纷纭。

65、需要注意的是,诸葛亮的这一用兵缺陷,其实在“隆中对”中,就已经表露出来了。后来,关羽身死,隆中对破产时,诸葛亮依然没有悔改,于是错上加错,导致蜀汉急速衰弱,成为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

66、在诸葛亮用兵上,正因为太正,总是拒绝用奇兵,所以只能和曹魏硬碰硬。但在国家综合实力上,显然蜀国无法与曹魏相比。这种硬碰硬,最终只能伤害蜀国国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蜀国最终是被邓艾用奇兵击败!

67、有这么几大成果,你譬如说连弩,能一次发射十只弓箭,杀伤力极大。那一杀就是杀一排。射程在50米到120米之间,能够在一分钟内发射五回。这个够狠,比小李飞刀厉害多了。

68、诸葛亮长于治国练兵,短于奇谋用兵,这是但多数人的公论。

69、众所周知,诸葛亮用兵不像刘备,你看刘备领导的汉中之战和夷陵之战,蜀汉战死沙场的将领并不少,汉中之战有雷铜、吴兰、任夔等将领战死,夷陵之战有张南、冯习、沙摩轲、傅肜等将领战死。

70、这个神一样的人物,到底如何被黑?历史上的诸葛亮到底什么水准?他何以光芒万丈照耀后世,他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71、而魏国人口将近500万,国土面积约291平方公里。军队数量少说也有个三四十万。当然这些都是预估数据,没有人真正统计过。

72、此番诸葛亮统兵来到益州,排在第一位的要务,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前线,增援战事异常吃紧的刘备,越快越好,越早越好。既然如此,那就不能再走岑彭最初的老路,把兵力只集中在某条水路,否则一旦遭遇对方的顽强阻击,就会大大延误军机。三路齐头并进,总有一路或两路能够及时赶到前线,那也比全军受阻而延误军机要好得多。可见诸葛亮此时的用兵,已经掌握了贵在变化无方的精髓,而不是死搬兵法理论的教条。他在隆中读书“充电”积累起来的丰富历史经验,此时此刻就完全派上了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