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78句草船借箭真正历史


草船借箭真正历史

1、周瑜的如意算盘是:一方面以对曹军作战急需为名,委托诸葛亮在10日之内督造10万枝箭;一方面吩咐工匠故意怠工拖延,并在物料方面给诸葛亮出难题,设置障碍,使诸葛亮不能按期交差。然后周瑜再名正言顺地除掉诸葛亮。圈套布置好的第二天,周瑜就集众将于帐下,并请诸葛亮一起议事。当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时,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谙葛亮必死无疑。

2、话刚说完诸葛亮命令鼓手擂鼓,震天动地的鼓声很快惊醒了曹军将士,因为雾气很大,曹操一时半会儿看不清战况,只能凭声音判断敌军的位置,然后命令部队射箭。当战舰了一面被弓箭射满后船身开始倾斜,此时诸葛亮又命令掉头,用另外一面船身借箭。接满后船只恢复平衡,诸葛亮命令将士们大喊:'谢过曹丞相赐箭',然后顺江而下回到柴桑。此时天刚亮,周瑜刚好领着部队取箭,得知事情原委后周瑜再一次被诸葛亮抢走了风头。

3、虽然冒了很大的风险,但是还是获得了数目可观的箭支,而曹操则白白的将这些箭支拱手让给了敌方。想必十分后悔。但是在三国这段期间,确实发生了很多有名的战况。令后人值得学习精髓。

4、《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5、公元213年孙权和曹操在濡须大战,有一天孙权坐船去观察曹营的布防情况,孙权看的很仔细,不知不觉就靠近了曹营。曹操手下发现了站在船头的孙权,赶忙向曹操禀告,曹操本性生性多疑,他不相信孙权作为一方诸侯会亲自冒险侦查自己的营帐,为了不中埋伏,就下令放箭。一时万箭齐发,把船朝向曹营一侧的地方射满了,船向曹营方向倾斜,眼看就要翻,孙权赶紧让手下掉头,把没中箭的一边朝向曹营,等这边又中满箭,船又恢复了平衡,孙权带着满满一船箭回了大营,但船上并没有草人。

6、赤壁之战铩羽而归,曹孟德曹丞相不甘失败,疯狂组织反扑,建安十八年即213年,曹操率军攻打濡须坞,孙权也率军对阵,初战不知虚实,孙权便乘船探营。《三国志吴主传》引用《魏略》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探营被发现,敌军乱箭齐发,箭射到船舷,船受重倾斜,孙权便调转船身,让没箭的另一边受箭,达到平衡之后开溜。

7、但《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文学作品“七分实三分虚”,与真正的史实是有很大偏差的。

8、而这件事《三国志·吴主传》中也有记载,所以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9、曹操判断肯定是孙权来了,但又不敢出战,就命令水寨的弓弩手乱箭齐射,将他们赶走。

10、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教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树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11、全书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12、这才是草船借箭的原型,《魏略》是我国三国时代中记载魏国的史书,而《三国演义》则是罗贯中老先生编写的小说,论可信程度,《魏略》比《三国演义》可要真实的多了。

13、因此,要考证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真伪性,也只能寄希望于那些能穿越到三国时代的专家们了。

14、其实要论整个曹魏集团最彻底的谋士,那这个人就是贾诩。他洞察人心善于智谋,因为掀开了乱世的篇章被称为'毒士'。曾经设计击杀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差点要了曹操的性命。后来又在曹操最危难的时候加盟,帮助曹操策划、打赢一场又一场战争,真正意义上算无遗策。甚至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时候已经被贾诩识破计谋,遗憾的是曹操没有采纳贾诩的意见。

15、据《三国志》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16、公元213年孙权和曹操在濡须大战,有一天孙权坐船去观察曹营的布防情况,孙权看的很仔细,不知不觉就靠近了曹营。曹操手下发现了站在船头的孙权,赶忙向曹操禀告,曹操本性生性多疑,他不相信孙权作为一方诸侯会亲自冒险侦查自己的营帐,为了不中埋伏,就下令放箭。一时万箭齐发,把船朝向曹营一侧的地方射满了,船向曹营方向倾斜,眼看就要翻,孙权赶紧让手下掉头,把没中箭的一边朝向曹营,等这边又中满箭,船又恢复了平衡,孙权带着满满一船箭回了大营,但船上并没有草人。

17、草船借箭出自《三国演义》,讲述了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利用自己谋略和才智,从曹操那里骗得了十万余支箭的故事。历史上确实有草船借箭的故事,但是这件事与诸葛亮无关,而是孙权利用草船从曹操处骗得箭枝的故事。在建安十八年时,孙权和曹操在濡须交战,曹操让士兵往孙权所在的船射箭,希望让船因为受重不均而翻船,但是孙权调转了船的方向,让船两面受箭,最后船只得以平衡。

18、对标课文,孩子如果能学得扎实,能大幅度提升孩子的历史、政治等学科的学习成绩。

19、在资深插画师的笔下,提升孩子的阅读享受,身临其境。

20、也因此,古往今来无数的名人志士,都将它作为人生必读书。

21、当然,大风是也必不可少的,若没有风,曹军大部队来攻,东吴的人水性再好也是白搭。再一个,曹操这个人疑心太重,认为敌人确实来攻了,导致损失了十万支箭,哪怕让一艘船去侦察一下,就不会吃这个亏,射了几万去箭之后,普通人都被射死了,他还会射吗?

22、几天后的晚上,叛军又看到唐军沿绳索而下,有了上次教训的叛军认定此乃张巡故计重施,遂笑而不备。然而,他们高兴得太早了,这次,张巡命五百兵士从城头顺绳索而下,乘敌不备杀向敌营。叛军大营顿时大乱,士兵死伤无数,令狐潮在慌乱中烧毁营寨,率军撤退十余里,雍丘之围暂时得到了缓解。

23、含山县的东关位于裕溪河(古称濡须水)上游,古时称“濡须坞”、“偃月城”,是古代著名的水上要塞。

24、关于三国的成语,比比皆是,比如我们熟知的三顾茅庐、刮目相待、指鹿为马、对酒当歌……

25、所以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个可能性是不大的。

26、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草船借箭的故事却确实存在,但故事的主人公却是周瑜,而非我们传统认为的诸葛亮。

27、连同引申出来的其他人物和事件的前因以及成败得失也都了然于胸。

28、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

29、发货方式:河北发货,圆通快递,疫情地区不发货。不指定快递,偏远地区补运费,港台澳不发货,一般会在两个工作日发货,周末及节假日出版社放假不发货。书籍属于特殊商品,没有质量问题,不接受退换货,请亲们慎重下单哈!

30、后来,曹操知道这件事以后,对孙仲谋(孙权的字)的才能赞叹不已,他由此想到了自己那不争气的儿子,不由得脱口而出”生子应如孙仲谋“这样的话。已经对孙权的才能得到了最高的评价。

31、并且将三国志中出现数百成语,全部提出,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提高成语水平。

32、《少年读三国-吴书》包括:孙策建业,周瑜赤壁之战,吕蒙白衣渡江等96个历史关键节点。

33、好吧我们对于历史无法找到一定正确的答案,只能无限的接近答案。

34、环保双色印刷,色彩柔和,在孩子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呵护孩子的眼睛。

35、 不一会,孙权的战船就因中箭太多,船身逐渐倾斜,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

36、在退回大本营的时候,曹操并没有慌着去复仇,而是稳定后方,干得最漂亮的一件事就是将韩遂和马超打垮,彻底稳定了后方,这样他再有所动作的时候,就不会被后方牵扯精力,就这样到了建安18年,曹操整军再攻孙权。

37、孩子越早读到这套《少年读三国志》,在以后的考试中,再遇到古文的阅读理解题,快速理解古文原意就根本不在话下,考试中能比别人节省更多宝贵的时间来完成其他难题。

38、总的来说,这套《少年读三国志》插图版,通俗易懂,含金量颇高。

39、其实还有很多人一定会想:曹操要是放的火箭怎么办?

40、第一主角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第二孙权的目的是挑战,而不是借箭。

41、重要的是,在中学阶段的考试当中,《三国志》中的文章作为文言文阅读题目出现,实在是数不胜数。

42、天气干燥;如果天气潮湿,火把根本就燃不起来。

43、《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虽然突出了诸葛亮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过于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44、根据《三国志·吴主专》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

45、读完《少年读三国志》相当于读了一本成语故事,在精彩的三国历史中收获更多的语文知识。

46、由此,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衍生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

47、自然,孙权的目的是挑战,而不是借箭。吴军武器装备精良,本来也不缺羽箭。

48、刮骨疗伤、草船借箭等演义中著名的故事,在真实的三国史中又是什么样的?

49、在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当中,关于三国最有名的莫过于《三国志平话》。而这个话本也提到了一个“以船借箭”的故事。可这次的主角不是历史上的孙权,而是他的大将周瑜。且故事发生地已经变成了赤壁。《三国志平话》上称“周瑜用帐幕(遮住)船只,曹操一发箭,周瑜船射了左面,令扮棹人回船,却射右面。移时箭满于船。周瑜回,约得数百万支箭。周瑜喜道:‘谢丞相箭。’曹公听得大怒。”可见到了宋元时期,“草船借箭”的故事已经跳出了历史真实,有了艺术加工。故事发生的时间被移植到了赤壁之战,也从历史上孙权的随机决断,变成了周瑜本人的事先安排。此外,故事的结局也跟《三国演义》类似。而从作者(不详)让周瑜“以船借箭”看,也多少反映了当时人对于周瑜的认可,这和后世人的看法颇有不同。

50、其实诸葛亮正在草船借箭的时候,贾诩已经发现了诸葛亮的目的,连续大喊3声:'快放火箭、快放火箭、快放火箭'但曹操不为所动,只是下令射普通弓箭。原来贾诩是本次南征的军师,曹操攻略新野、襄阳的计划都由他制定。后来荆州牧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不费吹灰之力拿下荆州有点飘飘欲仙,做好安排后开始攻略江东。

51、《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52、在三国这段时期,吴国的代表人物孙权曾经真正的借到了对方的箭支。在建安十八年这一年里,孙权和曹操两方在安徽地区展开了斗争,俗话说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53、不过现在经过熟研三国史料的专家们的考证点拨,一致认定诸葛亮草船借箭是子虚乌有的事,其实是东吴孙权的杰作,只是后来罗贯中将其生搬硬套给了赤壁之战中的诸葛亮,以显其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神奇形象。专家们说,据三国有关史料,孙权在濡须与曹操对峙,一天孙权亲坐一只大船深入曹军营寨,又是打鼓又是鸣金,奏起悦耳的歌声,曹操不敢冒进,只是让曹军用箭射,一时箭射如雨。不久船身向箭射的一方倾斜,孙权就让士兵调转船身,让另一方受箭。当船身恢复平稳后,孙权吹打着乐器音乐,慢慢退出了曹操营寨。曹操为此还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名言。对于这件事,陈寿《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只是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引载的《吴历》和《魏略》中略有所述。《吴历》中说孙权乘轻舟入曹营观看曹军水寨,曹操禁止手下攻击孙权舟船,直到孙权奏着凯歌离去,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而《魏略》却说孙权乘大船入曹营,曹军放箭,演绎出草船借箭的场景。两个版本两种情况,谁又能说,孙权的草船借箭是真实存在的呢?赤壁之战的具体场景已不可考,《三国志》记载得太简单,至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究竟发生在哪里,专家们尚慭慭然,莫终一是。诸葛亮精于周易八卦,当时孙刘联军究竟如何对抗曹军,其情形真的很难复原,当时究竟有没有诸葛亮、周瑜斗志斗勇,已不可考,草船借箭之事有没有发生,也很难猜测。史料上没有记载,不代表该事没有发生,史料上记载的正确与否,也很值得商榷。

54、其实在三国时期真的有用船借箭的事,但其主人公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且在时间上(提前了五年)、空间上(从皖南地区移到赤壁)及事件发展过程上都有极大差异。据裴松之注《三国·吴书·吴主传》上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交战于濡须,一天“(孙)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一面受箭,箭钧船平,乃还。”(引自《魏略》)。这是三国时期以船借箭的历史记载,但很显然,孙权并非预先规划“借箭”之事,只是他审时度势,跟战场变化而采取的策略,才有了“草船借箭”故事的雏形。

55、它既有群雄纷争,也有帝王将相的为政治国谋略,更有英雄豪杰的用人处事之道,而且史料严谨真实,文笔简约生动且严谨。

56、比如关于赤壁之战,在蜀吴两册书中的描述就不尽相同。

57、这些成语大都和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紧密关联。

58、有一天,孙权决定亲自去查看曹营军队部署情况,所以就带着一小队亲兵,亲自乘坐一条船,连同亲兵船队,前往查看。曹操得知孙权亲自来了,怕是有诈,但又怕对自己不利,就命令手下军队士兵严加戒备,不得轻举妄动。

59、濡须水(裕溪河)自古就是巢湖通江的唯一水道,含山县的东关战略地位重要性就在于扼守住濡须水口就可阻止魏军进入长江,逼进建业(南京)。魏吴双方都把目标聚集在东关濡须口,曹魏三代帝王前后6次攻打濡须水口,实际发生4次大战,前后延续了43年。但魏军始终未能突破东吴的濡须坞防线,这道防线有力保障了江东的平安,未遭战火洗劫。

60、《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以及《魏略》,说的很清楚。

61、于是,这些军舰就带着无数羽箭回去。这些羽箭拔出来就可以继续使用,为吴军搞到了大量的羽箭。

62、2012年在“孙权与南京——南京建都1800年”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一致认定“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孙权,事件发生地在含山东关濡须口! 

63、《三国志》中有哪些人物事件和《三国演义》不一样?

64、这个跟草船借箭没什么关系,但是下面这个就有了。

65、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66、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魏略》记载:濡须之战时,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坐大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

67、这时候鲁肃只看见诸葛亮早就做好了准备,十几条战舰随时待命出征,但战舰上除了划船的士兵和擂鼓的鼓手之外却没有其他人,只是扎满稻草人。酒过三巡后鲁肃特意问诸葛亮这是怎么回事?诸葛亮让他打开窗户,只看见舰队已经离曹操大军的水寨很近,鲁肃骇然问诸葛亮,这是干什么?诸葛亮淡定回答,取箭。

68、故事中传达的品行,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9、张巡命令士兵扎了一千多个草人,然后给草人穿上黑衣,到了晚上命系上绳子从城墙上放下去,同时城墙上鼓声大作。叛军巡逻士兵赶紧报告令狐潮,由于天黑看不清,令狐潮怕中计,不敢派兵攻打,只是命令手下用箭射,阻挡唐军袭营。如此情况一直到天亮,叛军才发现中计,但已经射出了十万多支箭,张巡得到了十万支箭,缺箭问题得到解决。几天后的晚上,张巡命令唐军从城头顺绳而下,叛军以为张巡故计重施,没有任何防备,唐军乘敌不备杀向叛军,叛军大乱死伤无数,令狐潮在慌乱中烧掉了自己的大营,只得撤退,雍丘保卫战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70、而从贾诩的行为来看,他称得上是一个极好的军师,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能保持冷静,都能分析敌我双方劣势,甚至还制定了相应的反击计划。假如曹操再虚心点,或者是贾诩再强硬点,那结果就真的不一样了。

71、更有我们日常中经常会用到的那些成语,一举两得、如鱼得水、志同道合、开诚布公、忍辱负重、得不偿失等等。

72、在陈寿撰修的《三国志》中并没有“草船借箭”的故事,而是载于约130年后,裴松之为其做的《三国志注》中。《三国志注》载:“(建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距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73、“草船借箭”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的第46回回目:“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但其实在《三国演义》早些章回中,“草船借箭”已经被使用过一次了。

74、更利于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和高考作文素材库的积累,加上大量好字好词好句,整体提升孩子的写作水平。

75、从历史中借鉴到经验教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给孩子更多的启发。

76、首先一点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草船借箭”这回事是有的。因为不论在正史、野史中都有提及“草船借箭”,但是主角是否是诸葛亮就有待参详了。

77、每个章节的最后,都有原汁原味的点评,历史兴衰,人物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