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8句曾国藩家风家训家规名言


曾国藩家风家训家规名言

1、以上就是曾国藩在六个方面所做的示范,以“身教”影响子弟。

2、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3、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4、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5、慎独是一种道德修养,是一种坦荡胸怀,是至高的修身境界。古语有言:“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6、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7、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

8、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却是一个家族能长久下去的真理所在。中国人的信仰体系,一般来说有两个:一是信天命,“天”就是天帝,中国人畏天;一是信祖宗,我们在遇到重大难题时,常会给祖宗上炷香祷告一番,希望祖宗保佑后代平平安安之类。要知道,老天离我们远,只能敬畏;祖宗才是我们生活中存在过的,离我们很近。

9、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10、轻财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11、是故诚者,不欺者也。不欺者,心无私也。无私著者,至虚也。是故天下之至虚,天下之至诚者也。译:(所以,诚实,就是不欺骗;不欺骗,也就是心里没有杂念;没有私心杂念了,就能够做到谦虚和坦荡。所以说,天底下最虚心的人,就是天下最诚实的人。)

12、实:实事求是 , 精益求精 , 差之毫厘 , 失之千里;

13、高傲的人总感觉别人不如自己,那么他太浅陋了,不孝顺老人的人一定是小人。

14、“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15、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16、此后曾国藩念念欲改过自新,他在日记里写:“思从前与小珊有隙,实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门谢罪“。

17、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情愿人占吾便宜,断不肯吾占人的便宜。译:(不可占人半点便宜。情愿人占我的便宜,绝对不能让自己占他人的便宜。)

18、 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 之处,更宜从此加功。——曾国藩 《曾国 藩家书 》

19、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20、不过,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絪緼之气流行不止,天地万物最初所得之气“均耳”,但人与物、圣人与常人实所禀有之气并不相同。就人与物相对而言,人得气之全,物却仅得气之偏;故人有知性,而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而薄。

21、  1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22、遵从父母教导,孝顺双方父母,感恩对方付出,珍惜幸福生活。 

23、一曰:慎重独处,心胸泰然;二曰:庄严恭敬,身体强健;三曰:追求仁义,心悦虔服;四曰:正心诚意,则神灵钦敬也。

24、予人一分面子,人必予两分面子。伤人一分面子,人必损十分面子。为人处世,面子不可不慎。译:(给他人一分脸面,他人必给你两分脸面;伤他人一分脸面,他人必伤你十分脸面。为人处世,脸面问题不可不慎。)

25、  正因为笔法生动、内容广博、寓理于情,《颜氏家训》在中国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著名的启蒙教育家王三聘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可谓实至名归。

26、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27、见人耳语,不可窃听。恐所言之事,其人避我。又恐正值议我短长,闻之未免动意,且使其人惭愧无地自容矣。

28、释义: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29、司马光《温公家范》亦重德:“贤者居世,以德自显”。

30、从题解引入,以习近平总书记论述、《大学》论述等名言为释义详细介绍了弘扬优良家风家训的意义。

31、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译:(气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主宰,在人体之内表现为精神,在人体之外表现为气色。)

32、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人生莫惧少时贫。

33、  (勇气类:郭子仪单骑破敌)公元765年,回纥、吐蕃30万大军兵犯中原,威逼长安。多次被解除兵权的郭子仪再次临危受命。叛军不信郭子仪还活着,要他亲自来谈。时年68岁的郭子仪,单骑赴敌,回纥兵如临大敌,纷纷准备搭弓射箭,但见郭子仪解盔卸甲,放下长枪,淡然入城。仅凭一己之力,说服了叛军。

34、  要严于律己。“后生才锐者,最易坏。”年轻时聪明伶俐、有才华的人最容易养成恶行,要特别警惕才是。他告诫儿子对后代要经常严加管束,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的人交朋友。

35、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

36、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颜氏家训》全书共七卷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其中不少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

37、“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骈集之祥。今书此四条,老年用自敬惕,以补昔岁之衍,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38、 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曾国藩

39、《酬乌程杨明府华雨后小亭对月见呈》家风家训家规名言名句今日能做的事决不要推至明日。

40、不追求金钱,追求良好的人际关系。廉洁始于一言一行,文明在于一点一滴。

41、    朱用纯(1627~1698年),字致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明诸生,入清隐居教读,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

42、(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43、  据记载,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就是一位注重家庭教育的家长。在家中,包括司马懿在内的几个儿子虽然已经成年,但司马防不召唤他们,儿子们便不敢随意去见父亲;见面时,如果没有允许他们入座,他们便不敢坐下;司马防不向儿子们提问,他们也不能随便说话。司马氏父子之间完全按照礼仪相处,秩序井然。这看上去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但却是在汉末乱世时对传统礼仪的一种坚守。虽然“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已经成了当时社会与政坛上屡见不鲜的丑闻,但在司马防家中,仍能保持儒家所倡导的礼仪,这就是家风的影响力——不随时而变,靠治家者的自觉维护他所认同的价值。

44、曾国藩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为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掩盖。曾国藩对于书法理论的阐述见其《日记》、《家书》及一此文章中。他首先对当时阮元抛出的南北书派论有独到的认识,他既赞成又提出批评,主张南北兼而有之。他对书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说。

45、物来顺应是指事情来临时,就要勇敢的去面对,而不是犹犹豫豫不知所措,你不管是逃避,还是拖延,都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46、  1有理义以养其心,则虽老而神明不衰。苟为不然,则昏于豢养,败于戕贼,未老而志衰矣。励志之士,可不戒诸。

47、到曾国藩的晚年,为了勉励两个儿子及诸侄辈,在《诫子书》中写下了日课四条,作为遗嘱,那就是“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简单概括就是八个字:“慎独、主敬、求仁、习劳。”